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生命奧祕
2203 篇文章・ 5023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1/10/21
說老實話,這本書的內容讓我讀來不時地微感到寒意。
・2011/10/21
Richard Kitney 教授(一位來自倫敦帝國學院合成生物學與創新中心以及生物工程系的共同作者)表示:"邏輯閘是我們整個數位時代所立基之矽電路中的根本基石(building blocks)。沒了它們,我們無法處理數位資訊。現在,我們已證明,我們可利用細菌與 DNA 重現這些部件,我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導致新一代的生物處理器,其在資訊處理中的應用能與它們的電子對應物(counterparts)一樣重要。"
・2011/10/20
不管是「飯後一瓶優酪乳有助消化」,還是「XX活性乳酸菌,飯後來一瓶」,都不算是謠言。從科學概念上說,還算是「很有可能的」。雖然在科學證據上,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保健作用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定論」,但是這些東西也沒有顯示出有害。如果喜歡它的風味,喝一喝也無不可。
・2011/10/17
台灣生育率屢創新低,甚至政府已經把生育率當成「國家安全」來看的現在,筆者往往想到從以前到現在,常聽到一些長輩、同輩、晚輩在慨嘆:為什麼有些人想生生不出來,或是一直懷孕一直流產,但有些人卻生了不知道要珍惜,而把小寶寶丟棄,甚至讓一條小生命還沒有看清楚這個世界就提前結束?
・2011/10/15
日本的RIKEN腦科學研究所,最近發明了一種被稱為"Scale"的水溶液;當他們把使用螢光蛋白標定後的神經組織泡在這溶液中,原本灰白色的組織會被轉為透明,但是標定的蛋白質的會被保存下來...
・2011/10/13
吃飯時,菜葉和果實被我們的牙齒大卸八塊,在腸胃裡粉身碎骨。這個過程釋放出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進入人體,順著血液發配各處,給身體添磚加瓦。但這可能不是故事的全部——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張辰宇教授發現,植物中還有一些小分子也會進入人體,可能反客為主,控制人體的基因活性,以更主動的方式影響身體。這些囂張的小分子就是微小核糖核酸(微小RNA,miRNA)。這項研究發表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為了深入瞭解這項顛覆常識的研究,筆者採訪了張辰宇。
・2011/10/11
當人體處在緊急的情況下, 身體可以分泌腎上腺素來提高人體的反應能力, 用來應付環境的危機,但是現在生活的形態下, 你也有壓力我也有壓力幾乎變成了生活的常態。那些原本用來協助人體反應的壓力荷爾蒙的過度釋放,就變成了健康的危害因子。
・2011/10/07
莫那·魯道的血型是A型、B型、O型、還是AB型呢?他的反抗性格跟他的血型有關嗎? 這問題看似無厘頭,實則不然,因為東亞國家民眾,尤其是日本、韓國、以及台灣人茶餘飯後、上班打屁時最愛討論的「血型性格說」,就是因為霧社事件才成型的。
・2011/10/07
成功大學醫學院張明熙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介白素-20(interleukin-20; IL-20)在調整骨質密度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這項發現除了讓科學家更了解骨質疏鬆症發生的過程,還有助於新藥物的開發。
・2011/10/02
為何在睡眠中人類不保存更多的能量?Wright認為睡眠有許多功能,睡眠中保存的能量需分配去支持重要生理活動,例如免疫系統、賀爾蒙的製造與釋放以及加強神經連結以幫助學習,並非單方面保存能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