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研究者,來自於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已證明他們能從無害的腸道細菌與 DNA 建造邏輯閘,在電腦與微處理器這樣的裝置中,那被用來處理資訊。這些是科學家有史以來所建立最先進的生物邏輯閘。
Richard Kitney 教授(一位來自倫敦帝國學院合成生物學與創新中心以及生物工程系的共同作者)表示:”邏輯閘是我們整個數位時代所立基之矽電路中的根本基石(building blocks)。沒了它們,我們無法處理數位資訊。現在,我們已證明,我們可利用細菌與 DNA 重現這些部件,我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導致新一代的生物處理器,其在資訊處理中的應用能與它們的電子對應物(counterparts)一樣重要。”
Scientists from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in Taiwan and the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Germany have created a “write-once-read-many-times” (WORM) memory device, that combines electrodes,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salmon DNA http://www.gizmag.com/salmon-dna-data-storage-device/21027/
黃士銘表示:「BeiGene 是一家以科學為本,專注於創新癌症藥物研發,我們與全球各地科學家及醫師緊密合作,以病人至上的精神,致力為全世界患者帶來可近性及可負擔的高品質藥物。」身為一位科學家,我們相信『改變治癒未來』(Change is the Cure)。先進科學改變人類生活,而醫療科學為人類帶來治癒的力量。因此,在台灣,我們與這塊土地最頂尖的科學人才共同努力,專注於細胞治療在癌症醫學領域的研發,也因為台灣向來是生技產業人才搖籃,這更讓我們重視到,科學教育從小紮根的重要性,讓小朋友從早期開始培養科學核心素養,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和視野,希望啟發他們對於生物科學的興趣。我們很期待透過 BeiGene 「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重視科學教育的環境,挹注多元教學資源,發揮共好影響力,為台灣培育更多優秀的生技人才。
這次的課程,特別邀請到曾獲教育部殊榮的生物老師──簡志祥「阿簡老師」,帶領學童認識水果 DNA,利用簡單易操作的實驗一窺 DNA 的樣貌,了解生命細胞最初始的模樣;也體驗了解仿生科技在醫療上及生活上的應用,透過「仿生鳥手作實驗」引導學童思考有哪些生活用品是從仿生科學啟發而得來,並從手作實驗中獲得更多靈感與樂趣,最後的「仿生鳥飛行競賽」,讓學童用自己親手做的成品互相比拚,進一步體驗空氣動力原理,邊玩邊學、小朋友無一不感到新奇與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