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
1518 篇文章・ 4104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9/13
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土壤碳流失是相對比較現代的災難,是窮國人口躍增、富國實行工業化農業的結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人類的生活方式一從狩獵採集演變成農耕,就開始改變土壤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自然平衡。
・2016/09/13
食物和食品,你能區分嗎?此次 Pansci talk 的食品加工講座,由台大農化系蘇南維教授帶領聽眾了解生活中的加工食品,其實食品添加物時刻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若是來源沒有問題,其實不須擔心,而對於食品檢驗的標準,蘇教授則認為,比起「零檢出」,我們更需要的是評估並接受「可接受的風險」。
・2016/09/13
歡迎來到科學開封府,我是開封府的 P 大人,今天我們來聊聊「解剖」。說到解剖,十個人裡頭有八個人會想到大體老師,另外八個人會想到青蛙。解剖人類是為了更了解人類的身體結構,進而能夠在醫療上有所進步。但我們常在生物課、社團中解剖青蛙,又是為了什麼?
・2016/09/12
茲卡病毒肆虐中南美洲,在巴西已傳出超過四千例的新生兒小頭略形病例。前不久西非伊波拉疫情的慘烈,令不少衛生狀況已堪慮的非洲國家大受打擊;從駱駝傳染人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也一度令許多國家提高防疫警戒;更早之前的 H1N1,在台灣也造成疫情,以上種種令人聞風喪膽的病毒傳染病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在《下一場人類大瘟疫》中,作者大衛.逵曼對人畜共通疾病肆虐人間的過程,有如推理小說般精彩絕倫的描寫。從這過程中讓我們不斷去思考,我們應該怎麼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疾病?
・2016/09/10
聯合國農糧署(FAO)訂2016年是「國際豆類年」,然而東亞地區時常食用的大豆卻不在農糧署的名單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2016/09/10
當民眾身體開始出現不適時,一方面可以透過醫療院所的檢測來確診,另一個更快速且有一定程度效益的觀測掌握方式就是察看google關鍵字的搜尋熱度。一旦關鍵字的搜尋熱度提高,很有可能便暗示了傳染病正悄悄的入侵居民生活當中,而官方防疫網也能透過這種網路上的間接觀測,來提前為鄰國與本國的疾病做好防治工作。
・2016/09/08
夏天到海邊遊玩時,幾乎每個人都有塗抹防曬乳的習慣,這種保護我們不受紫外線威脅的化合混合物另一方面卻有著破壞海洋生態的隱憂。那麼,防曬乳到底是如何一點一滴進入海中、又是如何影響了海洋的生態?
・2016/09/06
索爾.漢森是位優異的科普作家,他的《羽的奇蹟》把羽毛在鳥類和人類的功能談得非常風趣,但他不算是鳥類學家哦,他更專精的是植物生態學,他有植物學碩士學位,而唸博士時則有一部分是在研究雨林樹木的種子。可是他居然還沒寫本有關種子的書,直到他兒子牙牙學語時,把SEED(種子)發成了HEED(注意),才讓他重新思索了種子。
・2016/09/05
亞利桑那土桑市的克里斯.耐斯汪達(Chris Niswander)發明了「貓咪剋星(PawSense)」,這個軟體可以偵測出貓咪在你的電腦鍵盤上行走。若是判斷到非人類的不自然按鍵模式,就會跳出認證視窗要求使用者證明自己是「人類」!
・2016/09/03
台灣民眾非常仰賴 Google,連生病了也會用 Google 查查症狀。因此當感冒的人多了,在網路上查詢「感冒」和「發燒」的活動強度跟著提高,讓特定關鍵字的搜尋熱門度,成了疫情變化的指標。那麼像是「腸病毒」和「登革熱」這些關鍵字的搜尋趨勢,也可以當作監測疫情的指標之一嗎?本文蒐集2012至2016年的各式關鍵字資料與實際確診病例交叉分析,評估網路搜尋與實際疫情間的比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