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0

文字

分享

1
4
0

請問一下學長學姊,上解剖課的時候屍體是自己帶還是學校發?–科學開封府

泛科市集的B編_96
・2016/09/13 ・7079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SR值 471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科學」的角度解「開封」印在商品中的知識,就是我們科學開封府的職司。開封府內的胞大仁㜊妱公猻測會不定期介紹各種與科學有關的各種玩意,有時溫柔勸敗,偶爾龍虎狗頭鍘伺候剁手,不管怎樣,請您上座啦!

歡迎來到科學開封府,我是開封府的胞大仁,今天由我來跟大家聊聊「解剖」。

人活得好好的,解什麼剖?

Michiel_Jansz_van_Mierevelt_-_Anatomy_lesson_of_Dr._Willem_van_der_Meer
1617年的解剖課(Anatomy lesson of Dr. Willem van der Meer, 1617)。圖/By Michiel van Mierevelt,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說到解剖,十個人裡頭有八個人會想到大體老師,另外八個人會想到青蛙(咦?八個人加八個人不是十六……),其他像是「達文西」、「科學怪人」、「庖丁解牛」之類也都是提到解剖的時候會被聯想的關鍵字(好啦,其實都是我自己亂想的)。

其實解剖學歷史悠久,到現在更演變出多元樣貌。早在西元前 1600 年左右,當時某位熱愛抄筆記的埃及人根據更早之前,也就是西元前 3000 年前的埃及名醫印何闐——是的,就是那位會讓你想不斷喊他的名字的那位——所留下的資料,整理出了一份超長的醫學論文集。說它長,是因為真的很長,有 5 公尺那麼長,寬呢有 33 公分,而且還有分頁,17 頁寫在正面,還有 5 頁寫在背面。這份文件的第一位已知持有人,叫做艾德溫.史密斯,是個開羅的古董商,因此這份文稿以他為名,稱作《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不過這個人不重要,我們就把它先忘了。

回到這份文件,既然它可以被稱為醫學論文,當然是因為它的撰寫方式十分科學,從「標題」、「檢查」、「診斷」、「治療」到「備註」分得清清楚楚,診斷還分成有容易醫治、不容易醫治以及無法醫治三個選項,這麼標準化的詳細記載方式,跟現在主流醫學的臨床診療指引也差不了多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份文件跟解剖的關係,就在於這是史上第一次在文件中指稱出「腦」這個器官,不但提及腦膜、脊髓及腦脊液等等部位,並載有降低顱內壓的開顱手術,可謂最早的神經外科醫學文獻。要知道,埃及人不重視大腦,他們做木乃伊的時候會把大腦從鼻孔鉤出來丟掉,體腔內的內臟則是罐裝保存,這也太差別待遇了吧。另外,這份文件裡頭還包括 90 個解剖學詞彙以及 48 篇外傷相關文章。要說這不是解剖學的起源,大概就沒別的了。

canopic-jars-765073_640
埃及人製作木乃伊時會把內臟取出來,但會把大腦丟掉。噢不~大腦來世還是有用的阿!

後來解剖學的發展重地換成了希臘,解剖的英文 Anatomy 就是來自希臘文 ἀνατέμνω anatemnō ,意思就是「我割我割我割割割」(I cut up, cut open)。古希臘歷來有非常多人在解剖學上有所貢獻,包括「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跟什麼都會參一腳的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甚至被視為是比較解剖學的創始人,真是超級哲學家啊!不過呢我想要特別介紹的是西元前 3 ~ 4 世紀的希羅菲盧斯(Ἡρόφιλος,英文 Herophilos),他是被稱做是古代解剖學的創始者,是一位外科醫生,也是第一位有系統地對人體做科學解剖的科學家,當時他時常對活人做解剖,這些人都是罪犯。就這樣他剖了又剖,獲得了其他人無法企及的解剖學知識,例如他反駁了亞里斯多德,認為心智的所在不是心臟,而是腦,他是個實證主義者,認為知識要建立在真實可確認的證據之上,不過用這種方式追求真理的結果是被人指控,據說他進行的活人解剖超過 600 人,算得上大屠殺了。

後來歐洲進入中世紀,將近一千年在解剖學上沒有太大進展,那時候替軍人動外科手術的不是醫生,而是同樣有著銳利刀具的理髮師,所以他們成了解剖學的代言人。將近千年,歐洲的主流醫學一直是受到西元二世紀的古羅馬醫學家蓋倫的論述所支配,這麼一用就一直沿用到了十六世紀,到了近代解剖學之父安德雷亞斯.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才開始向巨人進擊,回到實證基礎,更正千年以來的錯誤。

後來到了十八世紀末跟十九世紀,解剖學又熱門起來,特別在英國,熱門到剛辦完喪事的屍體都會被小偷從墓裡頭盜走賣給學校上課用,比盜墓筆記還誇張,墓地還得特地蓋守望塔來監視小偷,當時的人顯然是沒有稱呼他們叫做大體老師的啦。後來經過法規制定跟醫學教學的改革,我們才進入了現代的解剖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麼哩哩拉拉的介紹當然是跳過很多細節,有興趣的朋友推薦你看兩本書,第一本書是蘇上豪醫師寫的《暗黑醫療史》,裡頭介紹了許多這一路以來醫學的跌跌撞撞,很多題目都跟解剖學有關,精彩有趣,值得一看。另外一本則是《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這是由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現在慈濟大學醫學系解剖學科的教授何翰蓁根據第一手經驗所寫,非常值得推薦,看了就知道真的有人自帶大體老師去上解剖課啊!!!

解剖學有幾種?

解剖學是生物學的一支,與胚胎學、比較解剖學、演化生物學、系統發生樹研究等相關,又可以分成「巨觀層次」跟「微觀層次」,也就是直接用肉眼可以觀察的一種,跟透過光學儀器去看更小的細胞跟組織構造這一種,特別是後者,包括了我們都熟悉的 X 光、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心血管造影、超音波、核磁共振等等醫學影像的技術,有點像是天文學家用各種光譜探索大宇宙,而醫學影像專家用各種方式探索身體內的小宇宙。

解剖學也可以用動物別來分,例如脊椎動物解剖學、兩棲動物解剖學、爬蟲類、鳥類、哺乳類、人類、無脊椎動物等等。另外也有所謂的表層解剖學(superficial anatomy),是一種不動刀解剖的解剖學,白話一點就是從外觀上看診。另外還有比較解剖學(comparative anatomy),白話就是把各種動物切了,跨物種來比較,前面提到的亞里斯多德,就是因為曾解剖了不同的動物做比較,就莫名其妙地成了比較解剖學的創始者了。最後啊,還有所謂的藝術解剖學(artisitic anatomy),顧名思義是為了藝術目的而做的解剖研究,這代表人物肯定就是達文西了。

為何要解剖青蛙?

640px-Red_eyed_tree_frog_dissection
到底你們人類是為了什麼要解剖我呢?圖/By Orschstaffer,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我跟很多台灣學生一樣,在唸書時曾經都要解剖青蛙,但最後也都不用解剖青蛙,因為基本上跟升學關係不大,所以就跳過了。當時沒覺得躍躍欲試,現在也不覺得遺憾,不過身邊還是有很多人曾解剖過,更別說念生科、念醫學的朋友,或是教生物的老師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許多醫生來說,解剖青蛙是激起他們對生命熱情的重要時刻,但為何是青蛙?不是蟑螂或是老鼠呢?解剖青蛙其實是為了了解人類,透過觀察、碰觸和摸索身體裡頭這些不同的器官,可以了解器官們如何在身體裡頭運作,雖然青蛙跟人類完全是不一樣的動物,但複雜度接近,所以許多器官跟系統的運作模式是可以類比人類的,學生便於依此想像跟推論。

除了以蛙類了解人的目的以外,也可以透過解剖青蛙學習生態學跟演化。從青蛙的身體構造跟適應性可以看出牠們經過了怎樣的演化歷程,以讓自己在生態系統中找到一席之地,例如青蛙的舌頭那麼長又強韌,飛射出去的速度又快,老師就可以跟學生討論牠們是如何在那麼多樣化的棲地靠著舌頭找蟲吃,在這些地方扮演著什麼角色等等。

青蛙的尺寸不大不小剛剛好,在教室裡頭讓沒經驗的學生操作,還算是控制得了。另外,青蛙的壽命不算長,通常是看大小,短的一兩年,大一點的牛蛙雖然可以到十年,但也還好。要是解剖可以活很久的動物,心裡大概不太好負擔。最後,雖然整體來說無尾目(也就是蛙)有很多種類現在越來越少,但多的還是很多,有的還是侵略外來種,像是美洲牛蛙還有斑腿樹蛙等,就算以生態控制的目的來說也得殺,所以就順理成章成了解剖刀的目標啦。

有的老師是認為學生如果能真的動手解剖,更能把這門課牢牢記得(反之就跟我一樣完全沒記憶),也更能重視生命。然而這個理由恐怕是難站得住腳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科電商_青蛙快打宣傳_20160913更新

解剖青蛙錯在哪?

前頭也說了,解剖青蛙一開始其實跟青蛙還真沒什麼關係,我們並不是為了想要了解青蛙的身體構造而解剖牠們,而是想要了解人類。對於生態跟青蛙演化的學習其實只是順便,是一種「既然都殺了一隻蛙,就趁機多學一點」的概念。

其實反對用青蛙教解剖的聲音也是不小,畢竟生命就是生命,如果可以請老師示範,或是用電腦 App 或是立體模型等等來代替的話,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會不會就夠了呢?

screen480x480
開啟青蛙解剖 app,你也可以用虛擬的刀一步一步解剖青蛙,不傷害活生生青蛙的方式,即使重來100次也沒有問題!

泛科學的作者賴亦德也曾經在個人的部落格上連續發表多篇,討論解剖青蛙與實驗動物的議題,他帶過很多學生做解剖,因此從中看到了不少問題。賴亦德認為教學本來應該與時俱進,但沒想到有少數老師就跟中世紀的理髮師一樣沒進步,用乙醚或是酒精來「麻醉」青蛙,沒想清楚青蛙的皮膚跟我們可不一樣,通透得可呼吸,這藥物一用下去,對蛙來說就不是麻醉,而是殘忍且痛苦地謀殺了。如此的話,學生恐怕在學會透過解剖來了解跟尊敬生命之前,就先重重傷了生命。

此外,根據對實驗動物的 3R 原則:也就是 Replace—— 如果可以不用動物就該避免,用其他方式;Reduce—— 如果可以減量就該減量;Refine—— 過程如果可以優化就該優化,降低痛苦。賴亦德也在〈關於脊椎動物解剖實驗:理想中的解剖實驗該怎麼帶?〉(以及該篇文章前的〈一點牢騷〉)中提出了他建議的實驗與教學目的的解剖動物做法,歡迎大家參考。他也不斷指出真正重要的還是教學雙方在做之前,都要更清楚為何要解剖?不要讓生命成為學生玩樂跟刺激的一次性可拋棄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剖了很多蛙之後,你知道牠們正面臨滅絕嗎?

green-frog-in-hand-725x544
你知道很多我的同類就快絕種了嗎?還不快把我放下來!

常常聽見這樣的說法「當 XX 消失了,人類的末日也近了 」,XX 可以替換為蜜蜂、蝙蝠、鯊魚……等等,各有各的說服力,你大概也知道青蛙是其中常被拿來做為指標的物種,對人類的好處也很多。在 TED Ed 的〈青蛙消失和我有什麼關係?〉影片中就提到,青蛙對人類能有多少難以取代的價值(感謝 TEDx Taipei 摘要):

1.防止疾病傳播:青蛙會吃掉傳播瘧疾、登革熱和許多疾病的蚊子、蒼蠅和壁蝨,進一步防堵病菌無限擴張。

2.提供重要用藥的原料:青蛙皮膚上的抗菌胜肽能夠殺死人類的免疫缺陷病毒 (HIV),或做成防蚊液和止痛藥,讓我們不受疾病所苦。

3.生物指標:青蛙的皮膚極易吸收外界物質,因此當環境受到有毒物質污染,牠們的生命也會受到威脅,因此青蛙的存在是檢視環境乾淨與否的重要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食物鏈的重要角色:青蛙也是鳥、蛇和猴子等許多動物的食物,少了青蛙,食物鏈會受到影響,進一步讓動物圈面臨危機。

5.清潔水道:青蛙的幼蟲蝌蚪能吃掉藻類,讓水道保持乾淨,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降低對過濾系統的需求,也能減少水資源的消耗。

然而如今他們的族群面對驚悚的存亡危機,主要的原因,如我們都知道的,當然就是人類:

1.棲息地遭破壞:人類時時在與青蛙爭地,我們建造城市,砍伐樹林,流溼乾地,並將城市中僅有的一小片荒地改建成住宅,原來青蛙與兩棲動物的家被人類佔為己有,自然環境日漸減少,讓牠們無家可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使用化學藥劑:人類習慣在種植時使用大量的化學物質,尤其是除草劑,但是在使用前,這些藥劑在使用後多會流入兩棲動物生長的河道中,而牠們滲透力強大的皮膚就會輕易吸收這些毒物,因此讓牠們受到傷害。

3.氣候變遷:青蛙的習性是待在潮溼的環境中繁殖,而地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的情形日漸增加,各地常出現氣溫上升與乾旱的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兩棲動物。牠們的下一代不像鳥類有堅硬的殼,薄弱的保護層往往無法抵擋乾燥的環境,而無法讓下一代順利誕生。

4.過度捕捉:大量的野生兩棲動物被捕捉來當寵物之外,青蛙腿還常在世界各地被端上桌,成為人類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

5.外來種侵襲:許多人會購買外來的動物當作寵物,但是失去樂趣後又任意將牠們放生在非原生的環境中,這些外來的物種在陌生的地方繁殖,與原生種搶奪棲息地和食物之外,甚至可能侵略原生種,而使得許多在地動物消失。

6.細菌傳播:人類運輸上億隻兩棲動物到國外去,做為誘餌、實驗或觀賞之用,但是卻只有少數的法令規範這些動物在國際間往來,以致於「壺菌病」被帶進世界各地,而殺死許多兩棲動物。

上述這些蛙的困境,也是許多其他生物共同面對的。泛科學曾選書推薦的《第六次大滅絕》在第一章就以巴拿馬金蛙的故事開頭,如果你沒讀過,趕快去借或去買書來看。我只能說那是個恐怖的現實,壺菌已經席捲大半個巴拿馬的雨林,蛙類正以極快的速度消失。保育人士真的就像是神奇寶貝(精靈寶可夢)訓練師一樣,只能趕緊將他們都抓進保育箱內,救一隻算一隻,但想要復育或野放感覺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些蛙們以及牠們的後代(如果有的話),恐怕都只能永遠待在玻璃箱裡頭了……想到泛科學「科學大爆炸」曾經介紹過的特異功能蛙,我這輩子可能永不得見,不禁感傷。

講了那麼多…以下為工商服務

之所以會想談這個主題,是因為最近我買了泛科市集最近熱賣的一個品項:超仿真 4D 青蛙立體拼圖。這系列有人體各部位,有豬,有殺人鯨等,但最讓我喜歡的就是這款青蛙了。畢竟說到解剖,當然就是青蛙,而且大小也仿真,做得很精緻,皮膚上的凸起、內臟跟肌肉的紋路,都顧到了,上色也很細膩,雖然同一塊,但骨頭上就是不會沾上肌肉的顏色,絕對沒有一般玩具的廉價感。加上從皮膚到內臟都栩栩如生,組起來之後放在桌上陪著我寫這篇文章,特別有感覺。

4D蛙-01
你在看我嗎?你可以再靠近一點。

我想對學生跟老師來說,這精緻的模型或許可以在某程度上取代解剖青蛙,此外,也可以讓同學更認識青蛙。對喜歡兩棲類(特別是青蛙的人來說),這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好物。對想要提醒自己第六次大滅絕危機的人來說,雖然牠不是巴拿馬金蛙,但也可以把它當作蛙類代表,提醒自己愛護環境。最後,對純粹想要放個裝飾在桌上的上班族來說,這個真的屌,同事經過肯定會駐足指指點點,開啟友誼之窗,不過老闆看到可能會問「你是自比為溫水煮青蛙是嗎?」這時你當然要懂得回答「我是自比為水陸兩棲蛙人,爬樹潛水樣樣行,堅苦卓絕,不動則已,動如驚雷,個頭雖小嗓門大,眼觀四面,大吃四方……」

4D蛙-02
如果裝不回去,別說你是解剖大師。

好了,我就唬爛到這邊了,這蛙隨時可剖隨時可復原,歡迎你跟我一樣買一組放在桌上,提醒大家「青蛙不能亡」!今天的科學開封府就到這邊告一段落,退堂啦啦啦啦啦!

購買 4D 青蛙請由此去→

4D半透視青蛙組合模型

4D蛙-05
被我的眼神電到了嗎?只要點我一下,你就能擁有我。

購買其他 4D 拼圖請由此去→

4D人體腦神經組合模型

4D腦-01

4D頭頸組合模型

4D腦-02
4D半透視豬組合模型

4D豬

PS. 本篇開封文標題發想來自網路熱傳的某個大學新生網路討論串

  • 經讀者提醒,本文中原提到「上解剖課,我一向自帶大體」文字,對於大體老師較不尊重,經考量後將相關文字改為「上解剖課,我一向自帶大體老師」。一直以來,醫學院相關科系必修「大體解剖」課程,多年之後,慈濟醫學院才把捐贈給這門課使用的遺體稱為「大體解剖課的老師」簡稱「大體老師」。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泛科市集的B編_96
5 篇文章 ・ 460 位粉絲
我是負責泛科市集的B編。 希望能成為大家最科學的購物小幫手!泛科市集是泛科的電商平台,我們精選的商品以善用科普觀點出發,同時具創意、設計感、趣味性等多重元素為主軸,快來與我們打造科味滿滿的生活!歡迎大家到 LINE 跟我一起聊科學~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那天下了一場「動物雨」!!
胡中行_96
・2023/03/13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澳大利亞北領地的 Tanami 沙漠,有一個叫做 Lajamanu 的偏遠小鎮。2023 年 2 月 19 日晚間,突然下起驟雨。[1]直至隔天早晨,累積了 61.4 毫米的雨量。[2, 3]降雨期間,魚群也跟著從天上落下。[1]

19 世紀英國畫家 George Cruikshank 描繪俚語「raining cats and dogs」的概念。圖/參考資料 5(Public Domain)

動物雨的種類

英文俚語「raining cats and dogs」,以「降下貓狗」形容大雨滂沱[4]19 世紀的英國畫家 George Cruikshank,還拿這個比喻當題材,創作虛構作品(上圖),抱怨糟糕的天氣。[5]事實上回顧歷史,其他動物比較常由空中砸下來。早在西元前 1 世紀,羅馬博物學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就曾記錄,隨著暴風雨墜落。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更不時有版畫描繪此類事件(下圖)。除了與上述雷同的情形,也有的個案。 [6]19世紀以降的文獻,則增加了蜘蛛螞蟻蝸牛淡菜(貽貝)、寄居蟹,以及各色蠕蟲等千奇百怪的案例。[7]

16 世紀版畫:天空降「魚」。圖/參考資料 6,Figure 2(Public Domain)
17 世紀版畫:天上掉下大量的蛇(左)和鼠(右)。圖/參考資料 6,Figure 3(Public Domain)

許多動物雨的紀錄,要不是歷史悠久,死無對證;就是鄉民口述,人微言輕。信者恆信;質疑者則當是鄉野奇談,嗤之以鼻。然而,若有科學家挺身背書,那就不一樣了。1947 年 10 月 23 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野生動物與漁業局的生物學家 A.D. Bajkov,在該州的 Marksville,親身體驗奇妙的自然現象。他事後撰文,投稿《科學》(Science)期刊,[8, 9]興奮之情躍然紙上:

「那天早上 7、8 點之間,2 到 9 英吋(約 5 到 23 公分)的魚落在樹梢和院子裡」,使這個南方小鎮的居民困惑之餘,群情激昂。當時他和妻子正在餐廳裡享用早餐,一聽服務生說魚群從天而降,便立刻跑去蒐集。Marksville 銀行的總裁 J.M. Barham 表示,起床就發現數以百計的魚落在自家院子裏,鄰居太太家也是。7 點 45 分,1 名該銀行的員工和 2 個商人的路途,則遭魚群阻斷。[8]

「離餐廳半個街區外的銀行附近,平均每平方碼(約 0.84 平方米)就有一條魚。」有的慘遭車輛輾壓;有些則落在房子的屋頂上。「牠們屬於在地的淡水魚類…」這名生物學家如數家珍地,列舉了一堆名字。然後說他將撿來的魚,全部裝成一罐,泡福馬林,要「分送數個博物館」。[8]

水龍捲

根據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介紹,動物雨的肇因或許不只一種:許多科學家將矛頭指向,形成於陸地,並行經水域的水龍捲(waterspouts)。其最高風速為每小時 100 英里(約 161 公里),中央低壓渦漩(vortex),會像吸塵器般,吸入周圍的水、空氣,以及包含生物在內的小東西。水龍捲移動的過程中,因為逐漸失去能量,沿路容易掉東掉西,造成動物雨等現象。美國普渡大學的 Ernest Agee 教授,「曾見過小池子的水,整個被路過的龍捲風淨空」,所以覺得天上要是砸下幾隻蛙,也算頗為合理。[10]不過,如果水龍捲夾帶的,不是動物,而是石頭,就可能變成危險的石頭雨。這種情形,有時會被誤認為來自外太空的隕石雨。[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升氣流

南伊利諾大學的 Doc Horsley 教授等科學家,認為上升氣流(updrafts),也會導致動物雨:暖空氣由地表高壓處,向上升到較冷的低壓處。在暴風雨中,能超過每小時 60 英里(約 97 公里),幾乎與中等水龍捲相當,所以擄走小動物的潛力,也不遑多讓。[10]

一起掉落的物種

水龍捲和上升氣流,都是從路經之處,任意搜刮。既然被帶走的東西包羅萬象,為何同時落於一處的,卻是相近的物種?美國華盛頓大學的 William Hayden Smith 教授解釋:當風力漸減,重的東西,會比輕的先掉下來。於是,尺寸和重量雷同的個體,便一起墜落。[10]

魚還活著…

講了半天,所以那些澳洲沙漠裡的魚,後來怎麼了?當地的議員 Andrew Johnson Japanangka,告訴 ABC 新聞臺,有些魚落地後倖存。「被孩子們撿起來,保存於瓶罐裡。」同樣的事件在 1974、2004 和 2010 年,亦曾發生過,部份居民甚至記得當年的情景。總之,這在該小鎮,雖然罕見,但算是正常。[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Allison C, Trevaskis L, Barwick A. (21 FEB 2023) ‘Fish ‘rained from the sky’, outback community says, in freak weather event’. ABC News.
  2. Lajamanu, Northern Territory – February 2023 Daily Weather Observations’.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Accessed on 24 FEB 2023)
  3. Notes to accompany Daily Weather Observations’.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Accessed on 24 FEB 2023)
  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Cambridge Dictionary. (Accessed on 23 FEB 2023)
  5. George Cruikshank. ‘Very Unpleasant Weather, or, the Old Saying Verified “Raining Cats, Dogs, & Pitchforks.”!!!’. Yale Center of British Art. (Accessed on 23 FEB 2023)
  6. Franza A, Morelli M, Faggi D, et al. (2021)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The Marsala meteorite (Italy, 1834) and the role of the doubtful meteorites in the history of meteoritics’. Meteoritics & Planetary Science, 56(5): 922-943.
  7. Berenbaum MR. (2015) ‘Who’ll Stomp the Rain?’. American Entomologist, 61(3): 133–135.
  8. Bajkov AD. (1949) ‘Do Fish Fall from the Sky?’. Science, 109(2834): 402
  9. Dennis J. (2013) ‘6. It’s Raining Frogs and Fishes’. In: It’s Raining Frogs and Fishes: Four Seasons of Natural Phenomena and Oddities of the Sky. Diversion Books.
  10. Science Reference Section. (19 NOV 2019) ‘Can it rain frogs, fish, and other objects?’. U.S. Library of Congress.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浣熊喜歡洗手,不是因為愛乾淨?大角羊的角,可以跟全身骨頭一樣重?5 個你意想不到的動物冷知識——《天生就是超級咖》
遠流出版_96
・2022/12/29 ・119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愛情召喚陣:雄性白斑河豚會藉由沙畫來吸引雌性產卵

在日本奄美大島有一種白斑河豚,會花一周的時間,在海底打造直徑為自己身長20 倍的巨大圓形沙畫,像是海底的麥田圈!但河豚這麼做的原因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吸引雌性。沙畫特殊的沙丘構造使得中央留下了細緻的沙,雌性便在此產卵。

2. 非賣品:青蛙利用液壓的原理將舌頭快速射出

青蛙的舌頭上層有黏質蛋白可以用來沾附獵物,舌頭肌肉間空隙充滿了水,當發現獵物時,可以利用液壓的原理讓平時捲起的舌頭快速而精準地射出。不但如此,舌頭可以觸及的角度還十分廣闊多變喔!

3. 交叉:雄性大角羊的角重量可達身體其他骨頭的總重

大角羊的角是永久性的,不會脫落,雄性的角可重達14 公斤,跟全身的骨頭一樣重,用來對抗捕食者和爭奪交配權。但若是長的角度不正確,有可能會影響進食,導致餓死,或甚至插入自己的頭部而導致死亡。

4. 本末倒置:浣熊喜歡洗手或洗食物不是因為愛乾淨

牠們十分依靠手部觸覺來辨識物體,浣熊前爪的觸覺神經數量高出大部分的哺乳動物四到五倍。並且前爪浸泡在水裡時觸覺會變得更為敏銳,所以就產生了浣熊什麼東西都要放入水中感覺一下的習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 旋轉馬殺雞:鱷魚和成年的海牛可以和平共存

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的水域,可以看到海牛與鱷魚和平相處在同個環境的情況,儘管鱷魚看似兇猛,但牠們鮮少會去攻擊成年的海牛,有時甚至可以看到鱷魚和海牛共游的情況,鱷魚有時還會攀附在海牛身上搭便車。

——本文摘自《天生就是超級咖》,2022 年 10 月,遠流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遠流出版_96
59 篇文章 ・ 30 位粉絲
遠流出版公司成立於1975年,致力於台灣本土文化的紮根與出版的工作,向以專業的編輯團隊及嚴謹的製作態度著稱,曾獲日本出版之《台灣百科》評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民營出版社」。遠流以「建立沒有圍牆的學校」、滿足廣大讀者「一生的讀書計畫」自期,積極引進西方新知,開發作家資源,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閱讀生活,矢志將遠流經營成一個「理想與勇氣的實踐之地」。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鑑識故事系列:車禍無外傷,心臟卻破裂
胡中行_96
・2022/09/22 ・229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個 14 歲的少年戴著安全帽,騎乘輕便型機車[註]。一輛轎車正對著衝過來,他閃避不及,摔落地面,胸部撞擊油門把手。[1]

人類的心臟。圖/J.Wong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 3.0

少年至醫院就診時,雖然胸部觸診會疼痛,但肉眼看不到瘀青,X 光也顯示沒有骨折。從心電圖可見心臟跳動的頻律正常,不過有左束支傳導阻滯(left bundle branch block,簡稱 LBBB)的現象。[1] 也就是說心肌裡流動的電脈衝,在前往心臟左邊下面,那個叫做左心室的部位時,被阻斷或變得遲緩。這可能會影響血液的輸送。[2] 他被留院觀察一夜,隔天早上回家。預計一週後,至心臟科回診。[1]

正常的心電圖。圖/Madhero88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左束支傳導阻滯的心電圖。圖/Madhero88 on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不料,才過五天,少年便猝死了。[1]

為了釐清死因,驗屍團隊在二天後進行解剖。他們發現少年的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1] 該症狀的常見成因是心肌太過賣力運作[3] 此外,心臟不僅有多處破損及血浸潤;盛裝心臟的心包裡頭,還有 700 毫升的血液,[1] 差不多就是臺灣一般大杯手搖飲的容量。[4] 因此,他被認定死於心臟破裂導致的心包填塞(cardiac tamponade 或 pericardial tamponade)。[1] 換句話說,因心臟受傷而流出的血液,在心包裏頭緩緩累積,使得內部壓力不斷升高,最後心臟承受不住,於是停止跳動。[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左心室後壁中央深色的挫傷處,放入刺針以展示破洞。圖/參考資料 1,Figure 1(CC BY 4.0

追根究底探討起來,少年的心臟流血,是源自所謂的心臟鈍傷(blunt cardiac injuries)。[1] 它雖非遭受外物穿刺,卻有幾種可能造成破裂的機制,例如:

  1. 直接衝擊胸口的外力,使心臟在胸骨與脊椎之間被擠壓。[1, 6] 這也是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簡稱 CPR)的罕見副作用之一,發生機率只有 0.6%。[7] 請大家千萬不要因噎廢食,該救人的時候,還是要做 CPR。
  2. 按壓身體的下肢和腹部時,突然增加靜脈的壓力,並間接提高胸腔內壓,因而壓迫到心臟。[1, 6]
  3. 在瞬間加速、減速或旋轉的過程中,[1] 扯壞了心臟本身的結構,以及它與血管之間的連結。[6]
  4. 爆炸事件改變受難者周遭的氣壓,朝著胸部直來的衝擊,造成看似微不足道的心臟挫傷,卻引發心肌壞死。尤其是年輕人血流改道的功能較差,特別容易受到的影響。[1]

這個案例中少年遇到的,應該是屬於上述的第一種情形。他的前胸被油門把手擊中,心臟順勢往脊椎撞上去,並挫傷後壁。心臟鈍傷從外表看不出來,又未必有明顯症狀,所以診斷時較具挑戰性。不過,有些病患能迅速痊癒,不見得會產生致命後果。事實上,驗屍團隊發現少年的心臟,也的確有一些復原的跡象,只是所受的傷害太大,於事無補。[1]

為了安全起見,當醫療人員見到第一張心電圖有異狀,就應該持續再做幾張,觀察心臟的狀況。同時,要反覆測量血液中肌鈣蛋白(troponin)的濃度,以協助判斷。[1] 肌鈣蛋白只有在心臟受損的時候,才會出現在血液裡,從其含量可以推測傷害的程度。[8] 值得注意的是,少年車禍後的驗血報告正常。[1] 這也是為什麼醫師通常不僅要為胸痛病患驗血,而且 24 小時內可能會抽血 2 次以上,注意結果是否隨時間變化。[8]

嚴重心臟鈍傷的肇因,50% 為車輛交通意外;35% 是行人被車撞;9% 與機車事故有關;而 6% 則是從高處摔落所致。[6] 臺灣有些都市交通繁忙,所以事故頻傳。[9]若是不幸遭遇車禍,就算沒有顯著外傷,大家最好還是去醫院稍做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非當事輕便型機車。圖/Elizabeth M on Flickr(CC BY 2.0

  

延伸閱讀

保護腦袋都靠它!——安全帽的科學技術

備註

輕便型機車(moped)的排氣量在 50 c.c. 以下,視覺上和小綿羊機車(scooter)最大的差別,在於駕駛座前方,沒有臺灣人拿來載小狗的那個腳踏板。[10]

參考資料

  1. Gentile G, Tambuzzi S, Giovanetti G, et al. (2021) ‘Sudden death due to cardiac contusion: Forensic implications in a rare pediatric case’.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66, 5, pp. 1996-2001.
  2. Bundle branch block’. (11 JUN 2022) Mayo Clinic.
  3.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25 NOV 2020) Mayo Clinic.
  4. 黃韻文(01 JUL 2022)〈環保杯6大QA懶人包!今起帶杯折5元 杯子挑多大才夠裝?〉NOWnews
  5. Cardiac Tamponade’. (22 OCT 2021) Cleveland Clinic.
  6. Singh S, Heard M, Pester JM, et al. (22 MAY 2022) ‘Blunt Cardiac Injury’.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7. Yonezawa N, Takei T, Fujisawa M. (2021) ‘Right ventricular blowout rupture complicat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BMJ Case Reports, 14:e245520.
  8. Troponin Test’. (09 SEP 2021) MedlinePlus.
  9. 道安資訊查詢網」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Accessed on 17 SEP 2022)
  10. Scooter Vs Moped – What’s The Difference?’. The Bike Insurer. (Accessed on 16 SEP 2022)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