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
1518 篇文章・ 4117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5/16
一般來說導電好導熱也會好,但二氧化釩竟然可以導電卻不導熱!原來因為其內的自由載子間具有很強的相互作用,使得電荷和熱能的輸運(transport)分開,不再藉由同一個自由載子來進行輸運!如此一來人類便有可能開發出具備非常高效率的熱-電轉換材料,有益於環境保護及空間節省。
・2017/05/15
我們已經從歷史上多次的大地震去找到證據,是斷層錯動引發地震,是否有例外?外力從何來?斷層如何無中生有?科學上已經有答案了,但是仍然對於地震成因沒有解答,但也不用氣餒,這些累積起來的知識,總有一天會成為找到地震成因的養分,研究地震的前輩們都是巨人。
・2017/05/07
《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就是要告訴我們,雨在文明、藝術和科學中,種種不同的豐富面向。《雨》用優美的文筆,讓我們不僅瞭解在文化上,我們如何看來雨,還有在科學上,我們如何瞭解雨,也帶我們去看窺看人們如何還要改變雨。
・2017/05/06
這不是第一次在非鳥類恐龍身上找到不對稱的羽毛,卻是第一次在傷齒龍類身上發現這樣的特徵,這使得這類型態羽毛的出現可能比先前預期地來的更早。儘管不對稱羽毛與飛行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但是它的出現當然不是為了飛行而存在的,只能說在各式各樣的帶羽恐龍中,那些身體特質較適合滑翔或能夠有效躲避外在風險的特質在一次又一次的生存競爭被保留了下來,以至於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貌。
・2017/05/06
若想保育、研究生物,建構台灣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是最重要的基礎。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博士,與生物分類學家、學術單位、技術團隊聯手建構資料庫 ,將台灣各界學者努力累積的生物多樣性資訊,開放成全民共享的知識。
・2017/05/04
植物也被證實有學習力!植物可能是利用類似神經網絡的組織來進行記憶及學習能力的建構。這項研究使我們得反思,我們應更加重視環境的破壞問題,因為這可能會加速植物朝著有利於生存的目標繁衍,並大大改變未來的環境生態樣貌。
・2017/05/03
在一個星期的時間裡,世界已經獲得了三個重要的新法人:紐西蘭的旺加努伊河,印度的甘加(Ganga)和亞穆納(Yamuna)河。在紐西蘭,政府立法通過,承認旺加努伊河流域為法人。這一重大的法律改革源於長期的懷唐伊(Waitangi)條約談判,是正式承認當地毛利人與河流有特殊關係的一種方式。
・2017/05/01
說到臺灣神話傳說密度最高的地方,筆者立刻就會想到日月潭。不只是日月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其複雜的族群關係,或許也是原因之一。在興建水力發電廠之前的日月潭與現在有何不同?居住在日月潭邊的邵族,流傳已久的歷史傳說又有哪些?
・2017/04/26
有一群居住在福島第一核電廠附近的 65,000 名日本公民,他們沒有選擇撤離,而是開始測量並紀錄自己的輻射暴露劑量。科學家在分析這成千上萬的公民數據後,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當初的預估值其實是實際值的四倍之多!伊達市雖然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 60 公里遠,但是當地的輻射劑量跟附近其他進行撤離城市是類似的水平。伊達市的仁志田昇司市長做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決定,他選擇不要撤離,然後發放輻射劑量配章給市民。
・2017/04/24
有些入侵種是強大的獵食者,靠著捕食原生種,直接把原生種的身體變成自己的;有時則由於它們引進原生種無法應付的疾病;另一常見的情況是資源有限下,入侵種在獲取資源的競爭中勝出。最近發表的研究卻指出,或許還有一種沒那麼直接的方式:「性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