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登入/註冊
最新
熱門
科資源
臺灣公民科學入口網
研之有物
分類
人體解析
地球脈動
太空天文
文明足跡
環境生態
生命奧祕
科學傳播
科技能源
自然生態
萬物之理
醫療健康
電影中的科學
Lab
科科齊打交
社群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科電報
Podcast
精選
看A片學性教育
百工裡的科學人
她是科學家
異星知識王
COVID-19專區
所有特輯
贊助我們
搜尋
登入/註冊
+追蹤
阿樹
72 篇文章・ 13 位粉絲
+追蹤
地球科學的科普專門家,白天在需要低調的單位上班,地球人如果有需要科普時時會跑到《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擔任副總編輯撰寫地震科普與故事,並同時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著有親子天下出版《地震100問》。
常用關鍵字
尼伯特
氣象預報
路徑預測
颱風
地震
地震速報系統
地震預警
強震即時警報
防災
天氣預報
蝴蝶效應
土壤液化
土壤液化潛勢區
橄欖岩
海洋地殼
碳封存
莫氏不連續面
蛇蚊岩
輝長岩
地球號
所有文章
熱門文章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選擇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來自台灣
阿樹
・2016/07/10
颱風預報偏了?其實我們對預報的誤解才偏很大
2016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造成台東災情慘重,北台灣卻像是撿到一個颱風假一樣,中央氣象局的颱風路徑圖從預測的擦過北台灣,到後來實際上是貫穿南台灣,這樣的「誤差」造成許多人怪罪中央氣象局預報失準,或直指其他國家預測比台灣準確。我們總覺得氣象預報準確是基本要求,但實際上中央氣象局真的有苦說不出......
尼伯特
氣象預報
路徑預測
颱風
0
0
專欄
阿樹
・2016/06/09
地震預測,是真有其事還是危言聳聽?難道不能寧可信其有嗎?
為何「地震無法預測」?因為無論從相關性的統計、學理性的理論來看,都沒有一個「前兆現象」能對應到「發震事實」的關聯,而現今的主流研究多半朝著「多重前兆」的方向邁進,也就是如果我們有六種前兆觀測,當發生了其中三到四種現象時,代表地震發生的機率很高。然而這種方式仍有邏輯上的繆誤,因為我們仍無法合理解釋「為什麼有些現象會發生,有些則不會」,代表我們無法分離哪些現象是真、哪些是假,搞不好一開始就朝錯的方向研究,因此一般科學家也只會默默研究,不會一直大聲疾呼自己可以預測。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6/05/31
收到地震速報簡訊後,多十秒能做什麼?
盼了多年,今(2016)年終於盼到了地震地震速報(強震即時警報)簡訊的影子!雖然技術上我們早有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指的是地震發生後提前預先警告)的能力,但這最後這一哩路我們走得真久…...
地震
地震速報系統
地震預警
強震即時警報
防災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6/03/28
比較完誰的天氣預報準,然後呢?
文長,非常長,但希望藉此文能更簡單、更清楚的說明天氣預報的難處、如何去看天氣預報的不準確,才是對預報的應用更重要的。
天氣預報
蝴蝶效應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6/02/18
什麼是「土壤液化」?它真的很可怕嗎?——真正可怕的是你我都忽略的事
在美濃地震後,台南部分地區出現大量「土壤液化」災情。這四個字個別都看得懂但合在一起卻又有點陌生;也或許這個災害在過往的天然災害中並不算常見,即使能輕易的就能從google或一些研究機構的說明文件查到相關資訊的介紹,仍有些民眾或是民意代表對此一知半解。
土壤液化
土壤液化潛勢區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5/12/22
鑽探,能鑽透科學家的想像嗎?
由於每處的海洋地殼的板塊運動狀況都不同,因此每次鑽探出來的結果可能差異很大,甚至和過去科學家對於海洋地殼的認知大相逕庭,但每經過一次的鑽探,科學家們才有機會更了解對我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的海底、地底深處。
橄欖岩
海洋地殼
碳封存
莫氏不連續面
蛇蚊岩
輝長岩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5/12/21
地底下的模樣:想像與現實
要知道地球內部的構造,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鑽進地底下看看地底下長什麼樣!講是很容易,但實際起來操作可不簡單。5~6公里感覺不長,但請想像往地底下挖幾千倍的長頸鹿脖子的長度……呃不對,想像101大樓高的10倍長金屬管子往地下一插,超難的啊!!!
地球號
大陸地殼
挑戰者號
海洋地殼
莫氏不連續面
鑽井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5/12/07
從小到大,我們科學教育最缺乏的就是科學精神……
這標題好像很嗆,嗆到好像不把我們過往的自然老師擺在眼裡。但我想批判的不是針對老師,體制內的老師已經夠辛苦了,而我也不是要把大眾科學素養不足完全歸因於科教問題,而是把一個現在顯而易見的事實拿出來談:從社會上數不清的偽科學、核電爭論、食安議題……等社會性科學議題來看,我們的科學教育似乎沒有照著我們想像中的達到增進科學素養、理性對話的效果。或許把這些科教的病灶抓出來,再來看學校教育、科普傳播有沒有什麼著力點,才是我更深遠的期待。
地震
板塊運動
炎亞綸
科學教育
科普寫作
軟流圈
10
0
來自台灣
阿樹
・2015/12/02
你的題目有BUG!從科學測驗談科學思考
這是近期應邀在Pansci天天文中所寫的一個簡單Q&A: 在火星上的一般環境下,沒辦法做到哪件事呢? A.點燃一根火柴 B.讓紙飛機飛起來
氯酸鉀
火星
火柴
白努力定律
絕地救援
飛機
0
0
分析 / 評論
阿樹
・2015/11/04
【教育專輯】一點都不科學的科學教育?
以教材的知識向度來說,我們的科學教育強到嚇死人!生物、理化(物理、化學)、地科都教的不算少耶…舉凡遺傳學、演化論、生態學、氧化還原、電磁學、板塊運動、天氣預報…還要背至少三分之一的元素周期表,感覺這些東西學好了要進理組一點都不難吧?
國中自然科學
測驗
科學教育
科學素養
0
0
上一頁
1
2
3
...
8
下一頁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
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
。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