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樹_96
阿樹
73 篇文章・ 24 位粉絲
地球科學的科普專門家,白天在需要低調的單位上班,地球人如果有需要科普時時會跑到《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擔任副總編輯撰寫地震科普與故事,並同時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著有親子天下出版《地震100問》。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2/10/29
談到氣象局的預報,說準說不準都有人在,那氣象局預報究竟是準確還是不準確呢?氣象預報是經由觀測資料以模擬演算出來的結果,本身就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不是說今天把電腦換好一點、程式寫好一點就會準確預測。換句話說,其實標準不在氣象局,而是在每個人的心中。
・2012/12/11
該感謝的人好多啊~~首先感謝太座一大早陪我衝台中還兼活動攝影,還有z編和國威~~ 當然,最感謝的就是曉明女中認真又可愛的師生們,你們太棒了!
・2012/12/17
這些學者的「提醒」,可謂是充滿善意,因為還沒辦法研究透徹,而地震又常發生的「出乎意料」,只能偶爾跳出來呼籲一下大家小心一點!看看上圖的環太平洋地區過去的地震記錄和隱沒帶的分布(藍色線段),發生到規模上看10的地震的確有可能,但至於把大地震、大海嘯當作是一種末日現象,似乎太高估地震的威力了
・2013/01/09
「如果大海能夠,帶走我的哀愁,就像帶走每條河流。」張雨生的名曲「大海」,情感豐沛,扣人心弦。大海的確接收了河流的一切。但你能百分百確定,大海永遠都會無私的包容嗎?Frank Schaetzing的《群》書封後的引言說道:「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就像一本驚悚小說一般。
・2013/01/16
有的時候,或許會有人發現,同一個地震事件,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地震規模呢?在此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2009年的12月19日在花蓮發生了一起地震,中央氣象局的報告上寫著規模6.9,而從USGS網站上的資訊看到規模(magnitude)是6.4耶!怎麼會這樣,是算不準嗎?
・2013/01/18
從好奇號上的兩個重要儀器「α粒子X射線分光儀」(APXS)和「火星手臂透鏡成像儀」(MAHLI)是兩項探測的利器,利用前者從礦脈中偵測到了大量的鈣和硫,因此礦脈來源很可能就是像石膏等水合物一樣的硫酸鈣,經由水溶解的礦物,充填了岩石破裂產生的裂縫。
・2013/01/23
本來想寫MIC的心得文章,但其實這回的心得卻是一種很微妙的醞釀,至今還一直在激盪著。近期有在撰寫一些碰觸到環境議題的事,以地質的角度,我自己也算是個環保推動者。但是,環境保護的號角,永遠都吹不起來,這又是為什麼?
・2013/02/06
眼尖的觀眾在看影片時,會看到上圖這台機器,其實就是所謂的「經緯儀」,其實它才應該是整部片的重心,在那個年代,要丈量世界沒有這台是不行的!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中間的望眼鏡看目標物,用兩組水平、垂直角度,配上其中的一個已知邊長,就能進行三角測量,這個原理與技術一直到現今仍在使用
・2013/02/19
波形就像是地震的指紋一般,而且甚至能一眼看出波形的差異,天然地震主要釋放能量在於中間段的S波與後面的表面波部分,而爆炸的波形則會明顯的集中在一開始的瞬間...
・2013/02/20
隕石撞擊造成的罕見地震波形,與天然地震、核子試爆的地震波形相差甚遠,撞擊產生的波形十分低頻,晃動緩慢,而USGS的地震報告的地震規模為0.0,無法計算規模,那麼隕石的能量跑到哪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