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MathMenu.js
阿樹_96
阿樹
73 篇文章・ 24 位粉絲
地球科學的科普專門家,白天在需要低調的單位上班,地球人如果有需要科普時時會跑到《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擔任副總編輯撰寫地震科普與故事,並同時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著有親子天下出版《地震100問》。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6年 重設

・2016/12/21
2016 年 11 月 8 日清晨,日本福岡的博多車站附近的馬路突然間「破了大洞」,大洞的長寬大約 30 公尺,深達 15 公尺。不僅日本人關注,台灣媒體也大量引用新聞和影片報導。災變事故也不一定是豆腐渣工程,與其跟風罵人,不如認真了解工程地質。
・2016/11/05
2016 年 9 月莫蘭蒂颱風橫掃台灣南部,甚至將屏東佳樂水風景區多顆以「噸」計的巨石都搬上了岸。這讓人不禁懷疑:「既然颱風有這種力量,會不會地質學家口中的海嘯石,未必是真的海嘯石?」到底什麼是海嘯石,且讓地科科普作家和台大地質系教授徐澔德跟我們說明白。
・2016/07/22
只要遇上十二節氣「大暑」就是個超級熱的日子嗎?那為什麼不是夏至這天最熱呢?2016年大暑這天太陽超大、超熱、又萬里無雲的天氣,不只是剛好是大暑,而是因為......
・2016/07/10
2016年第1號颱風尼伯特造成台東災情慘重,北台灣卻像是撿到一個颱風假一樣,中央氣象局的颱風路徑圖從預測的擦過北台灣,到後來實際上是貫穿南台灣,這樣的「誤差」造成許多人怪罪中央氣象局預報失準,或直指其他國家預測比台灣準確。我們總覺得氣象預報準確是基本要求,但實際上中央氣象局真的有苦說不出......
・2016/06/09
為何「地震無法預測」?因為無論從相關性的統計、學理性的理論來看,都沒有一個「前兆現象」能對應到「發震事實」的關聯,而現今的主流研究多半朝著「多重前兆」的方向邁進,也就是如果我們有六種前兆觀測,當發生了其中三到四種現象時,代表地震發生的機率很高。然而這種方式仍有邏輯上的繆誤,因為我們仍無法合理解釋「為什麼有些現象會發生,有些則不會」,代表我們無法分離哪些現象是真、哪些是假,搞不好一開始就朝錯的方向研究,因此一般科學家也只會默默研究,不會一直大聲疾呼自己可以預測。
0
0
・2016/05/31
盼了多年,今(2016)年終於盼到了地震地震速報(強震即時警報)簡訊的影子!雖然技術上我們早有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指的是地震發生後提前預先警告)的能力,但這最後這一哩路我們走得真久…...
・2016/03/28
文長,非常長,但希望藉此文能更簡單、更清楚的說明天氣預報的難處、如何去看天氣預報的不準確,才是對預報的應用更重要的。
・2016/02/18
在美濃地震後,台南部分地區出現大量「土壤液化」災情。這四個字個別都看得懂但合在一起卻又有點陌生;也或許這個災害在過往的天然災害中並不算常見,即使能輕易的就能從google或一些研究機構的說明文件查到相關資訊的介紹,仍有些民眾或是民意代表對此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