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登入/註冊
最新
熱門
科資源
臺灣公民科學入口網
研之有物
分類
人體解析
地球脈動
太空天文
文明足跡
環境生態
生命奧祕
科學傳播
科技能源
自然生態
萬物之理
醫療健康
電影中的科學
Lab
科科齊打交
社群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科電報
Podcast
精選
看A片學性教育
百工裡的科學人
她是科學家
異星知識王
COVID-19專區
所有特輯
贊助我們
搜尋
登入/註冊
+追蹤
阿樹
72 篇文章・ 13 位粉絲
+追蹤
地球科學的科普專門家,白天在需要低調的單位上班,地球人如果有需要科普時時會跑到《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擔任副總編輯撰寫地震科普與故事,並同時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著有親子天下出版《地震100問》。
常用關鍵字
三葉蟲
化石
地質
定年
指準化石
絕對定年
菊石
古生物
地層對比
岩石循環
板塊作用
沉積岩
火成岩
變質岩
造山運動
災害潛勢
災害潛勢圖
防救災資訊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所有文章
熱門文章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選擇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時間篩選:2013年
重設
地球脈動
阿樹
・2013/12/30
究竟是科學大發現的神秘化石,還是撿到不知來由的標本?
近來一則新聞:三葉蟲化石,虎頭山現蹤。在各大媒體都有類似的報導篇章,也引起不少討論。有人說:台灣本來就是受板塊作用擠壓隆起的,古老的海洋生物三葉蟲當然也有可能在陸上找到;也有人說:台灣島的地史十分年輕,與三葉蟲扯不上關係;當然還有種說法:科學是隨時都會有新發現的!揪竟,這當中存在著什麼樣的謎團,又有什麼的悖論存在其中?且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三葉蟲
化石
地質
定年
指準化石
絕對定年
菊石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3/12/30
台灣的地史與「滄海桑田」的真正意義!
其實,台灣的地史研究由來已久,即便對於各項演化過程的機制仍有一些疑惑,但整體的架構也在過去數十年來的許多學者的努力下,已大致底定,如今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搜尋到一些地質學者撰寫的圖書與文章。這些知識對於熱中地球科學的青年學子或許是一帖良劑,可以很快的知道台灣島的成因。但一般大眾在閱讀台灣島的地史之前,不妨先複習一下關於各項岩石、地層的知識,或許可以更輕鬆的了解台灣的地史與地層特性,增加我們探索大自然的背景知識與邏輯推理的合理性!
古生物
地層對比
地質
岩石循環
板塊作用
沉積岩
火成岩
變質岩
造山運動
0
0
來自台灣
阿樹
・2013/12/17
災難,然後(三):遷村的思維
台灣屬於天災頻仍的國家,諸多天災使許多人民流離失所,雖然暫時的收容所或是組合屋可以提供臨時、即時的幫助,長遠之計還是需要永久住宅。但是,經過災害洗禮的重災區,像是莫拉克風災的小林村、921大地震時住在斷層帶附近的居民,還有山崩、土石流經常襲擊的地區,就有可能需要大規模的遷村,否則就會處於急迫的風險下。而遷村執行時,存在極大的挑戰,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教授李咸亨,從過去參與重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告訴我們台灣目前災後重建與遷村的現況,並提供政府中肯的建議。
災害潛勢
災害潛勢圖
防救災資訊
0
0
來自台灣
阿樹
・2013/12/17
災難,然後(一):心理的創傷
災難發生過後,除了身體的復原、居住環境等硬體的重建,還需要撫平心中留下的傷痕,創傷後心理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是一種災後可能會發生的心理症狀。PTSD問題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種一旦進入其疾病狀態就不易復原,並且會對自己與周遭的人形成負擔,不過,專家能夠提出一些方式在初期的時候給予協助,以避免症狀惡化,因而有必要更深入認識PTSD。我們透過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的分享,了解PTSD是什麼,與災後的心理重建議題。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Re-experience
再經歷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防救災資訊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3/11/08
為什麼有時候離震央近,震度卻較小?
上個月底發生了今年全台「最有感覺」的一起地震,雖然並非今年度規模最大的地震,但對於大台北地區的振動仍是十分強烈
共振
地震
斷層
沖積層效應
盆地效應
震度
震波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3/11/04
我們離「預測地震」還有多遠?
實際上所謂的「實用地震預測」,應該包括了時間、地點、規模、深度,以及使用理論的可重覆驗證性。以目前的科技與科學發展,要完全做到上述的5點,實在是強人所難。尤其是可重覆驗證的理論,等同於我們要理解,從能量的累積到釋放,地底下斷層面上不同深度位置的岩石性質、摩擦力行為等等,才能夠精準的針對短時間尺度提出預測。以下簡單的介紹一些目前科學家認為可以作為預測的工具與前兆分析的研究:
地震
地震前兆
大地測量
斷層
預測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3/10/25
穿越的地震波,怎麼會轉性了?
「科學家是如測量S波在內地核的波速?」外地核是液態,S波無法穿透,而內地核又會有S波的波速,既然無法穿透,那為何又再度出現呢?的確,就文字邏輯上的判斷,是不容易理解的。身為一個鍵盤地球科學家,是有必要來認真回答一下。
P波
SV波
S波
反射
國中理化
地核
地震
地震波
折射
波動
科學生
走時曲線
0
0
專欄
阿樹
・2013/09/03
何不跳出來看? 《富足》讀後感
《富足》一書中圍繞著的概念,就是「幾何級數型科技」的發展。我們經常還是用線性的腦袋,來思索這個世界,但無論是工業革命後人類數量的成長、或是科學家們為這個世界所帶來的變化,都是呈現指數性的遞增。假如我們仍以線性的方式去推測未來的發展,那無疑是畫地自限,但此時若我們開始懂的這個世界運作的定律,我們方能開始描繪關於未來的藍圖,也能建構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我認為追求永續的未來,也就是對人類最「富足」的未來藍圖。
富足
科技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3/08/17
與災共生(四):當社區成為防災前線
內政部長李鴻源在2013年7月8號的一場演講中提到,重新規畫國土利用與都市時,應該要納入防災、減災的觀念,否則像是上個月初發生在南投規模6的地震,在台北可能會造成四千多棟大樓倒塌的災難,他並在受媒體訪問時提出「防災型都更」的概念。過去很多重大的公共建設與都市規劃,即使有納入些許防災概念,但由於當時我們對災害的研究還不夠,未有全盤規劃。
氣候調適
防災型都更
防災社區
0
0
地球脈動
阿樹
・2013/08/15
別小看颱風的「風」
全世界對於颱風的分級多以中心最大風速為主,因此颱風的風力造成的災害也不容小覷,而所謂的最大陣風、平均風速又是如何測量的呢?
陣風
風壓
風速
風速計
颱風
0
0
1
2
3
下一頁
網站更新隱私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其他相關技術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最佳體驗,通過我們的網站,您確認並同意本網站的隱私權政策更新,
了解最新隱私權政策
。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