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樹_96
阿樹
73 篇文章・ 24 位粉絲
地球科學的科普專門家,白天在需要低調的單位上班,地球人如果有需要科普時時會跑到《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擔任副總編輯撰寫地震科普與故事,並同時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著有親子天下出版《地震100問》。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2/08/24
1900年以來規模排名前六的其中兩起地震:2010年2月,發生於智利規模8.8地震,以及2011年3月,規模9.0、憾動全日本的大地震,兩起地震相距不到13個月。在1960年代前後約57個月的時間內,在環太平洋地區,也曾接連的發生四次重大的地震。是巧合嗎?或許是吧!
・2012/08/29
2011年在新英格蘭海岸邊,有162隻的年輕斑海豹(harbor seal)不是擱淺就是死亡,美國聯邦政府公開表示,這是一起不尋常的集體死亡事件(Unusual Mortality Event, UME),對於海洋哺乳類而言,「擱淺」是件不尋常的事,可能會對族群數目造成重大影響,對於這種情況必須立即反應。
・2012/08/31
現在不管打開電視、網路等資訊,看看颱風動態、看看天氣狀況的時候,或許大家會發現,影像的種類越來越多,有地面天氣圖、天氣雲圖(紅外線雲圖)、雷達回波圖、累積降雨圖。不少人看完了一堆「圖」,都頭昏眼花了吧?我們想知道的,不過只是「會不會下雨」這件事而已啊!當然,這時就要看天氣預報,而預報再怎麼發展,都有一定的誤差,通常是越短期的預報越為準確。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短期觀測的一個重要利器:雷達。
・2012/09/14
其實,該介紹這些資訊的或許是氣象局或新聞媒體,但有趣的是在上面提到那則新聞中,看到了兩邊互推責任,也推動了我寫這篇文章。氣象局發布這些資訊,但資料的詮釋如何進入人們的腦子裡,仍有待加強
・2012/09/18
寫時事並無不妥,但「時事求是」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一樣重要,撰寫科學文章最重要的是「查證」知識,而這方面的訓練多半只有在碩士班後才開始學習,在升大學之前,頂多只有做報告的時候需要去查證後撰文,然而多數人以為,只要寫上「引用自某地」,就解決了。
・2012/09/19
這篇文章原是參加活動的心得,但特展對我的震憾,遠大於活動的誘因,也藉此推擴愛護自然,愛臺灣,也愛臺灣的自然環境。「有不少人說,近幾十年來我發展的速度,快的難以想像;但是,我卻想告訴人們,幾百萬年以來,我從未衰老的這麼快過。」
・2012/09/26
七位專家們的「呼籲」,導致2009年4月發生在義大利拉奎拉的地震中的嚴重傷亡,檢查官對他們以過失殺人罪求處4年的徒刑。
・2012/10/03
今年的4月11日,發生了兩起大地震(規模8.6及8.2),震憾了印度洋,幸虧這是一個「走向滑移」斷層,與2004南亞海嘯、2011日本東北大地震的是不同的斷層型態,當然也沒有發生海嘯災害,對於印度洋的海嘯警報系統也算是提供了一次「預演」。不過,規模8.6的走向滑移斷層型態的地震,卻是前所未見的,從這兩起地震和之後的餘震,科學家們透過研究審視了地震學和地球物理的許多理論和假說。
・2012/10/16
7月18日,一道隕石帶來畫過天際的火光,墜落在摩洛哥沙漠,考察團帶回了隕石碎片。科學家分析發現,它的母岩是很久之前火星受到撞擊時帶出來的碎片。雖然人們已經收集了不少火星的隕石,但像這般從火紅色星球一路跋涉來到地球的隕石,僅僅是第五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