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珈均
劉珈均
35 篇文章・ 1 位粉絲
PanSci 特約記者。大學時期主修新聞,嚮往能上山下海跑採訪,因緣際會接觸科學新聞後就不想離開了。生活總是在熬夜,不是趕稿就是在屋頂看星星,一邊想像是否有外星人也朝著地球方向看過來。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3/26
實驗室的基本配備如同書桌上的文具,幫助科學家思考與創造,「Uno Life」生物晶片就是一款給科學家的實用工具。生醫研究過程中常得提取單細胞,但傳統方式繁瑣而效率不佳,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許佳賢博士團隊研發一款生物晶片,低成本、操作簡單,且大幅提升提取、培養單細胞的效率。
・2015/11/28
2014年9月7日至11日,底特律剛舉辦為時五天的智慧型運輸系統世界年會,通用汽車執行長瑪莉巴拉(Mary Barra)在會上預告,一輛會「說話」的凱迪拉克將在2017年站上展示台:「我們進行此計畫,因為這是全球消費者都想要的!」
・2015/11/25
科幻電影中常見主角穿戴輕薄短小、造型簡潔前衛的配飾,幾下帥氣操作與嗶嗶聲,就能紀錄、傳輸資料訊息。電影中的奇幻情節往往反映人類願望之所在,穿戴式科技讓這樣的渴望漸漸實現,讓數位與現實世界的互動更加豐富而自然,許多商業或科技雜誌也預測穿戴式科技將成為下一波主流的峰頭浪尖。
・2015/11/20
要成為大明星的替身演員必須身手靈活,表演危險動作;實驗小鼠要成為人類的替身,關鍵則是得去除免疫能力,才能完美地「擬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動物中心成功孕育「高度免疫缺陷小鼠」,規格與目前國際公認最高等級的免疫缺陷鼠相同,可忠實「代言」人類疾病、作試藥替身,也不受國際取得限制。
・2015/11/15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發展「雷達資料同化」技術,將氣象雷達的觀測資料整合進數值預報模式,更精準的推估未來6小時逐時雨量,此技術可協助公路總局等單位因應防災。
・2015/10/15
國家實驗研究院六個中心共同研發了全球首個斷橋預警系統,「斷橋預警─雲端防災互連網」可全天候監測橋梁安全,特別是颱風洪水時影響橋樑安全甚劇的「沖刷深度」,並可在橋梁發生斷橋危機前提前六小時預警,供當局做封橋決策依據,平時則做為橋梁保養維護之用。
・2015/10/07
台灣珍稀保育動物食蛇龜因嚴重盜獵、走私而面臨生存危機,中興大學食蛇龜保育團隊走出實驗室,本月1日開始為期十天的單車環島活動,打扮為吉祥物大使「阿食」和各地民眾互動,希望讓大眾認識這台灣原生龜。
・2015/10/02
台灣每年平均受3~4個颱風侵襲,颱風幾乎是台灣對夏天的共同記憶之一,颱風增強或減弱與海洋上層一兩百公尺厚的水溫結構相當密切,但在颱風來襲前開著研究船到海上觀測太瘋狂了,衛星遙測又只能觀測海洋表層一兩公尺,因此,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自力研發海上氣象浮標,蒐集颱風過境時的氣象資訊。
・2015/09/21
「2015抗震盃:地震工程模型製作國際競賽」昨天落幕,高中、大專與研究生共95支隊伍參賽,自製建築模型,置於振動平台,測試各種耐震設計,勝出的模型多能和地震「一起搖擺」。
・2015/09/18
民國66年七月底、八月初,中颱賽洛瑪和強颱薇拉相繼過境基隆和台北。颱風災情景況震懾了當時年僅十歲的呂權恩,從此對變幻莫測的氣象深深著迷,一頭栽入就超過30年,他在自家房子屋頂架設儀器,成立氣象站。他的「銀星氣象站」曾是彰化雲林一帶唯一的「氣象站」,曾因故暫停觀測十年,儀器也難以堪用,他希望能募資重建像樣的觀測站,成為推廣氣象知識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