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劉珈均
劉珈均
35 篇文章・ 1 位粉絲
PanSci 特約記者。大學時期主修新聞,嚮往能上山下海跑採訪,因緣際會接觸科學新聞後就不想離開了。生活總是在熬夜,不是趕稿就是在屋頂看星星,一邊想像是否有外星人也朝著地球方向看過來。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4/10/12
當臺灣這樣一個小島就是有這麼多人要用電、有限的發電資源、又要環保發電,我們究竟還能怎樣?核電?火力發電?風力發電?有其他可用的再生能源嗎?
・2014/11/24
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提出研究報告,以澳洲的國家電力市場為對象,評估以燃氣與再生能源邁向低碳發電的途徑。研究計算碳價、電力需求等各種變數,分析2030與2050年較佳的發電組合。報告建議,若要降低發電成本與風險,澳洲應減少對天然氣的依賴,同時提高再生能源佔比。
・2015/02/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2015定為國際光之年,以此紀念千年來人們在光領域的研究足跡及各種光技術的發展。包含台灣在內,全球共71個國家地區共襄盛舉光之年,用一整年時間舉行光學科技相關的演講與活動,提醒光在人類生活扮演的重大角色,並討論如何以光科技解決當前問題。
・2015/02/02
早在我們祖先的祖先還只是個單細胞生物時,就開始利用光的能量生存。人類無時無刻不受光的影響,對光的本質感到好奇,許多的哲學家、科學家也提出了各種假設來描述光的性質,人類對光的了解足跡,引領著文明進程。
・2015/02/08
2014最受矚目的太空任務莫過於登陸彗星的羅賽塔任務,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葉永烜參與羅賽塔任務多年,累積許多經驗與心得;交大機械系教授吳宗信也曾為羅賽塔任務作模擬工作,並帶領跨校師生投入自製火箭研發。這場MIC講座邀來葉永烜與吳宗信兩位講者分享台灣參與太空任務的歷程故事。
・2015/02/09
2015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決賽6日正式展開,來自20個國家的150件作品角逐13個科別的首獎,參賽者的作品將於2月9日上午在科學教育館公開展覽。開幕式特別舉辦了創意座談,邀請「倫敦國際青年論壇」主席理查˙邁希爾(Richard Myhill)與和沛科技執行長翟本喬同台演講,聊科學教育與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好點子觸動大眾。
0
0
・2015/03/03
聯合報昨日(2015/3/2)於頭版大篇幅刊登了一篇〈恐龍原來有彩色羽毛!〉,報導敘述楊子睿隨德國團隊研究恐龍化石、並以3D技術繪出全球第一隻彩色恐龍,成果獲得「科學」期刊(Science)刊登。此報導一出,各大媒體與電子媒體紛紛跟進、引用轉貼,科學新聞難得如此受歡迎──但該報導卻錯誤甚深。
・2015/03/09
台灣國際科展自2002年起舉辦,各國好手在此交流、過招,展覽科別有數學、化學、物理與天文學、動物學、微生物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等13科,今年共有來自20國家、150件作品。一起來逛逛科展,看這些只有15到18歲左右的國高中生,是如何努力地「應用所學增進人類福祉」吧。
・2015/03/17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充電站!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研發技術,在IC晶片上疊加光能採集模組,讓物聯網與穿戴式設備的晶片採集散逸於環境中的光,為自己補充電力,減少對電池的依賴。
・2015/03/17
如果讓你掌管一座城市,擔任呼風喚雨的國王,可以隨心所欲在滑鼠彈指間蓋一座核電廠或廢除它、豎立起幾座離岸風力發電機、多種植幾十公頃生質燃料要用的田──當然各種選擇都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你的大臣、NGO也會叨叨絮絮的告訴你──這是你專屬的城市,你會怎麼選擇生活方式、分配發電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