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_96
科學月刊
249 篇文章・ 3497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2/27
哥倫比亞的喬科省(Chocó)原住民長久以來一直將「毒葉蛙屬」的毒蛙皮膚分泌液塗抹在箭頭上,用來麻醉被射中的獵物,這種神奇毒物當然也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自19世紀中葉開始的各家研究,已經解出了毒蛙皮膚分泌液的致命機制,然而卻沒有人明白毒蛙自己如何避免被累積的生物鹼所毒害。直到去年兩組研究團隊的研究,解開了毒蛙自保的特殊機制。
・2018/02/21
學術論文出版往往是由作者支付期刊出版商一筆費用,以取得刊登於該期刊的權利。近年來,學術界開始有聲浪表示出版商利潤過高、訂價策略不合理,許多不堪入目的內幕也隨此浪潮之揭發。而目前主流的期刊運作模式──「公開取得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更衍生出了令學者聞之色變的「掠食性出版商」,本文作者便親身經歷了一次跨國掠食性出版商的騙局。
・2018/01/11
考古學家透過各種方式研究胡夫金字塔的結構,找到了入口、王后墓室、大走廊和國王墓室等,也發現了盜墓者挖掘的通道。由於擔心古蹟倒塌,科學家盡量減少使用破壞性方式去尋找新通道。目前的最新發現則是粒子物理學家們使用渺子偵測器發現了胡夫金字塔內一個從來沒有被發現過的、跟自由女神像差不多高的超大空間。
・2018/01/07
地震難以確知何時到來,但它必然會來。研究指出2 018 年可能會有更頻繁的地震而需要加強準備的提醒,對提升大眾防災意識而言固然很好,然我們更加期盼的防災觀念是平時能有多一些對地震災害的警惕、並落實於生活中。
・2017/12/11
一如許多人事前的預期,重力波研究毫無懸念的拿下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但這將只是一連串大發現的開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10 月16 日在華府與重力波研究團隊大陣仗的召開記者會,宣布了人類首度透過各個電磁波段確認重力波來源,並詳細觀測爆發後的餘暉,這場碰撞不僅實際上使全球振動,也讓許多地面和軌道上的大望遠鏡轉向同樣的目標。重力波獲獎的獨白甫落幕,但多角觀測才正要閃亮登場呢!
・2017/11/22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項頒給了霍爾(Je­ery C. Hall)、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與楊(Michael W. Young)三位教授,表彰他們在發現生物時鐘(circadian rhythm)控制之分子機轉研究上所作的貢獻。雖說三位教授實至名歸,但今年這個獎項的頒發還是令人玩味的。現今生物科技研究發展大多以臨床應用等議題為顯學,連本次的受獎人之一的霍爾都公開的抱怨,自己因得不到研究經費上的補助,在 10 年前已經不得已退出了科學研究的工作。顯然的,諾貝爾獎遴選委員會繼去年之後,再度提出有別於世俗的看法,以實際的行動將榮耀歸諸於這個小眾的基礎領域研究。在本篇文章中,我想談的是除卻對科學實質內容的關注,非科學領域的社會大眾更想知道的,或許是更形而上的問題--像諾貝爾獎這樣受到關注的著名獎項,為何會對這樣的小眾研究青睞?
・2017/11/13
上個月我收到一封信,來自新期刊《Algebraic Combinatorics》的暫時主編之一萊納,信中旨在希望學者能多投稿支持這個新期刊。學界新期刊如過江之鯽,這種信我通常連讀都不讀就刪除。但這封信不一樣,萊納是代數組合領域的領袖之一,而且我還跟他有篇合作論文。他在信中解釋,此期刊的編輯群是原本此領域的頂尖期刊《Journal of Algebraic Combinatorics》(JAC) 的同一批人, 而所有 JAC 的主編以及大部分的編輯, 已經與出版 JAC 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集體總辭,等待幾個月後合約一到就走人,因整個編輯群會全部一起搬到這個新期刊,所以在這等待的期間他擔任暫時主編。信中也呼籲大家不要再投稿到 JAC,已經有投稿或被接受等著刊登的論文也歡迎撤稿,直接移到新期刊。這是與出版社公然宣戰,我頓覺沸騰,數學家們為什麼宣戰?因為出版社真的欺人太甚。
・2017/10/23
博士生的心理健康與研究本身和整個業界都息息相關,近二十年來博士生人數大增,也使得他們的壓力與日俱增。來自比利時團隊的團隊相信PI(主要研究人)可以以透明化的溝通,協助博士生擁有健康的心靈。
・2017/10/23
憂鬱症對男生和女生的影響是不同的,憂鬱症女性的緣上回會更活化,而憂鬱症男性的緣上回卻更不活化。不過,雖然不同性別存在差異,目前的臨床治療卻完全沒有考慮性別的差別。如果我們可以更了解性別差異跟憂鬱症的關係,或許能夠增加對精神疾病的瞭解,並進一步改變治療模式,使得治療更有效率。
・2017/10/11
「科技大觀園」是一個歷經近十載的老牌科普平台,如圖書館般典藏眾多國內外科研成果,但在知識產業蓬勃的當代,仍有不少需積極改進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