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棋_96
張瑞棋
423 篇文章・ 1016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2/12
1858 年,已近半百的達爾文收到小他十四歲的探險家華萊士的來信,信中總結他到亞馬遜流域與婆羅洲探險考察後的心得。達爾文一開始以為這只是一個讀過他作品的後輩來函請求指教,但讀到後來卻心頭一驚,信末對於新物種如何產生的猜想不正是他埋藏已久不敢與人說的理論嗎?!達爾文目光不禁投向那個自 1845 年就鎖著那份草稿的抽屜⋯⋯。
・2015/02/11
「發明大王」愛迪生。這幾乎是我們提到愛迪生時馬上浮現的稱號;反過來說,只要提到發明,最先聯想到的人也一定是他。的確,他一生發明無數,光在美國擁有的專利就超過一千項,其中許多發明更是對於人類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例如電燈泡、留聲機、電影攝影機。
・2015/02/10
1958 年的今天,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普萊斯與格林偷偷地將位於麻州石磨山上的雷達天線轉向金星。這座 27 公尺高,直徑 26 米的碟型天線是由美國空軍出資建造,林肯實驗室只是負責管理操作。軍方的目的在克服各種干擾因素──包括自然現象與蘇聯故意「蓋台」,維持通信暢通;因此林肯實驗室也可以順便用來研究極光、電離層等天文。那麼,普萊斯與格林兩人究竟是打什麼算盤?其實這只是源於午餐時的閒聊......
・2015/02/09
1906 年春天,35 歲的美國病理學家立克次著妻兒到蒙大拿州的密蘇拉度假。四年前他才從微生物學的研究重鎮──法國的巴斯德研究所──進修歸國,回到芝加哥大學任教,並於今年出版了一本免疫學的書。他沒料到這次度假會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
・2015/02/08
他不明白擁抱父親為何如此困難?不,應該說為何得到父親的擁抱竟如此困難?!34 歲的丹尼爾・白努利內心痛苦地吶喊著。去年他才從待了八年的俄國回來瑞士;在聖彼得堡八年的執教生活並不愉快,好不容易終於有機會回來巴塞爾大學任教,誰知回到家鄉才一年就被父親約翰・白努利逐出家門!他不願相信是父親過於自大,無法忍受兒子追上自己──雖然人們說父親當年也是如此忌妒伯父雅各・白努利,他寧可相信父親只是氣他冥頑不靈,執意走上數學家之路。
・2015/02/07
關於哈代,我們可以讚譽他將歐陸的嚴謹數學風格引入英國,重挽英國在純數學上的聲譽。或者我們可以列舉他與李托伍德三十多年來共同發表的百餘篇論文涉及的多種理論,如何為數論與分析數學做出貢獻。不過既然我們也不懂這些高深的數學名詞,加上哈代本人根本不愛名氣(他年少逢數學考試時,還得故意答錯題目,以免考第一名得上台領獎,但還是常常不小心拿第一名),所以不如談談他的觀念與作風吧。
・2015/02/06
十九世紀初,倫敦一家樂器行走出來一位十幾歲的學徒,他握著剛領到的工資,興奮地又來到附近的舊書攤買書。這一次他的目光被一本描述伏打所作電學實驗的書給吸引住,但他身上的錢不夠,而且這是本法文書,他還得再買本辭典才能看得懂。他還是下定決心將手中的錢給老闆當訂金,並在之後攢夠錢時將書與辭典買回家。研讀之後,他找了哥哥一起打造書中所述的伏打電池,但只剩零錢不夠買所需的銅片。他靈光一閃,根本不用買,就拿手上的銅板便士取代就行啦!這就是惠斯登,從小就努力追求新知,並展露發明的天份。
・2015/02/05
1962 年的今天,印尼地區的人們一大早就目睹東方天際出現極為罕見的異象:原本光芒萬丈的朝陽逐漸被月球的陰影吞噬,直到完全日全蝕時,暗沉的太陽周遭,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顆行星竟齊聚在角距離不到 16 度的範圍內。對當地的華人而言,此時此刻更具特殊意義,因為他們就在農曆大年初一的一早見證了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月合璧,五星連珠」。
・2015/02/04
1976 年的今天,美國紐澤西州迪克斯堡一位新兵大衛感到疲倦無力,還發燒、流鼻水。他臥床休息大半天後,仍勉強起身參加夜間的行軍訓練,結果不支倒地,幾個小時後即死於病床上。當時迪克斯堡陸續已有三百多個新兵得到流感,醫官將其中十九份喉嚨檢體送交州署衛生部化驗,排除已知 A 型流感病毒後,其餘未知的再轉送疾病管制中心(CDC)。大衛的檢體也隨後緊急送到。一個禮拜後檢驗報告出爐,有四份檢體驗出豬流感病毒(H1N1)的變異新型毒株,大衛的正是其中之一!這結果有如平地一聲雷,令衛生機構與防疫人員繃緊神經。
・2015/02/03
試著背下這組數字:26535897932384626433。三、二、一,好了,你能背出幾個數字?我猜不會超過 9 個,但也不會低於 5 個。平均而言,一般人能記得的個數就是 7 正負 2 這個區間,這是美國心理學家米勒在 1956 年發表的論文《神奇的數字:7±2》中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