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慈忻
陳 慈忻
55 篇文章・ 1 位粉絲
在丹麥的博士生,專長是用機器學習探索人類生活空間,正在研究都市環境變遷與人類健康的關係。曾擔任防災科普小組編輯、社會創新電子報主編。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舊到新

・2012/12/07
世界各國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組織發展全球環境監測總系統。台灣尚未加入全球環境監測組織,然而基於先天災害頻率高的需求,加上環境監測科技的發展優勢,TEOSS台灣環境監測總系統計畫蓄勢待發。
・2012/12/07
地圖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有所應用。防災工作需要透過大量的空間資訊整合,使政府單位能有設施規劃、防災應變的依據。天然災害潛勢地圖能呈現災害風險,針對不同的災害類型發揮防災功效。台灣在2012年有大量的天然災害潛勢地圖產出。
・2012/12/10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火山爆發頻傳,有些國家造成了重大的傷亡及損失,有些國家則及早監測到火山的活動,並且順利進行的疏散措施。台灣長期以來沒有火山噴發的經驗,因此民眾對於火山的認知較少。然而近年的研究卻指出大屯火山群屬於可能噴發的活火山,2011年成立的大屯火山觀測站擔起火山監測重任。
・2012/12/11
  預測地震是百年來世界各國都想解開的謎團,儘管地震前的徵兆相當多,例如地下水化學及水位變化、電離層離子濃度異常、地殼變形、活斷層地震週期等,科學家在各種地震預測研究中積極投入並有所進展,但是不論在時間或空間準確度的局限都仍待突破。
・2012/12/11
台灣的防災工作除了政府由上而下推動,也需要民眾由下至上共同行動,才能真正在危機發生時達到即時效果。今年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推動的智慧型手機防災系統,利用最近火紅的App技術,推廣防災科技的個人使用。
・2012/12/14
  今年是鐵達尼號船難的100週年,究竟航海技術從這件舉世聞名的船難事件中學到什麼?這樣的船難事件在今天還可能發生嗎?
・2013/03/01
全球暖化是今日全民的熱門議題,但科學證據不斷推陳出新,我們的了解正確嗎?我們所知道的足夠嗎?中央研究院劉紹臣院士現擔任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長期投入氣候變遷的研究,近年來以量化方式分析氣候變遷下的影響。這次專題,我們特別採訪了院士,從他的觀點說明全球暖化對人類社會影響,並且探討學界、政府、社會大眾在氣候變遷議題所面臨的問題。
・2013/03/01
氣候變遷充滿了不確定性,不是1個單純的科學問題。從平均狀態改變到極端事件,做好準備,降低風險絕對不容輕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簡稱:防災中心)是中央政府面臨防災救災時諮詢的首要研究單位,我們特別採訪了陳永明組長,請他告訴我們目前台灣防災工作的最新狀況。
・2013/03/01
今年6月全球氣候變遷風險感知度調查,越來越多民眾同意政府徵稅或提高油水電價格以發展再生能源,更多的民眾認為環境保護優於經濟發展,油電補貼不應該補貼產業,更有高達80%的人願意為了後代子孫延緩經濟發展。 在台灣經濟景氣低落之際,台灣人並未將環境問題拋開,盲目追求GDP經濟。然而究竟整體政策思維要如何實踐?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的周桂田教授長期研究災難風險治理,在採訪中,他指出災難風險評估最大的問題是「人」。
・2013/03/01
在氣候變遷與災難議題上,台灣民間環境組織自發長期關注,累積足夠論述,進而對政府提出訴求、對民眾進行倡導。趙家緯是台大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的博士候選人,也是成立已10年以上的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理事,不但長期關注國際氣候變遷與環境災難議題,也持續提出關鍵意見。在此次專題採訪中,他特別強調環境組織在科學證據的蒐集與理解上要更加強化,說服力也才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