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在丹麥的博士生,專長是用機器學習探索人類生活空間,正在研究都市環境變遷與人類健康的關係。曾擔任防災科普小組編輯、社會創新電子報主編。
常用關鍵字
陳 慈忻
・2014/06/10
自1961年後,台北市由一年最低溫超過25℃的天數為35天,至今已經超過100天,坐在冷氣房,妳可能感受不到暖化的影響,但是對疾病傳播而言,就不是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了。氣候變遷之下,究竟公衛體系與全民共同防疫之時,面臨到哪些新的挑戰?我們又可以怎麼媒合科技發展與現實課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金傳春教授指出,因地制宜的策略與公衛體質的改良,是長期因應氣候變遷的防疫關鍵。
陳 慈忻
・2014/06/19
中國文化大學依傍在大屯山群間,陳守泓教授坐在研究室,窗外就是紗帽山、七星山和大屯山,儘管如此,作為地理系新進老師的他並不清閒,每個星期要教授集水區分析、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航測概論、環境永續發展、氣候學、土壤學等課程,他開玩笑的說,有點懷念以前在行政院農委會農業試驗所當助理研究員的日子,那時他專心一意的研究「作物生長環境要素」。從陳守泓的談吐與課表,散發著自然地理的魅力,本專題邀請陳守泓暢談氣象因素對農作物生長影響。
陳 慈忻
・2014/06/19
嚴寒也常造成我國漁業的重大損失,尤其是養殖漁業,如虱目魚等。身為澎湖子弟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鄭明修博士,對漁業與海洋懷有濃厚的情感,他除了介紹漁民如何防範寒害,如搭棚、鑿「越冬溝」,更從漁業永續發展的角度,提出促進海洋保育的防災治本之道。
陳 慈忻
・2014/06/19
氣候變遷的加劇同時,也推動傳染病的擴張和轉變,究竟推動傳染病空間擴散的機制為何?未來在空間分布上又呈現什麼趨勢?是世界各國面對傳染病風險管理的挑戰。台大地理系溫在弘教授是計量科學的專家,也致力於傳染疾病的空間流行病學研究,本專題以「如何驗證通勤與登革熱傳播關係」為題,看看溫在弘如何藉由一篇精彩的學術研究解答這個問題。
陳 慈忻
・2014/11/26
從太陽花學運、香港佔中到令人緊張的選前週末,「參與人數有多少?」往往在政府與公民、鄉民、暴民兩方產生拉鋸。雖然警方估計的人數是柯營公告的五折,柯文哲仍表示「沒什麼好吵的,票投出來最重要」。我剛好在太陽花學運後投入群眾人口的估計研究,藉此機會,與各位就這個問題本身,討論一下目前的方法是否具有明顯的瑕疵?如何更「專業」?
[LOG] 09:43:10:679 MobileLogger initialized
[LOG] 09:43:10:686 [
"Breaktime au.js ver: v20250218 Copyright © 2025 Break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
[WARN] 09:43:11:207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WARN] 09:43:11:207 [
"displayAd not find positional element #pansc-content-p4"
]
[ERROR] 09:43:11:334 [
"getGtmTags error",
{}
]
[ERROR] 09:43:11:335 [
"executeGtm erro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