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11/26
從太陽花學運、香港佔中到令人緊張的選前週末,「參與人數有多少?」往往在政府與公民、鄉民、暴民兩方產生拉鋸。雖然警方估計的人數是柯營公告的五折,柯文哲仍表示「沒什麼好吵的,票投出來最重要」。我剛好在太陽花學運後投入群眾人口的估計研究,藉此機會,與各位就這個問題本身,討論一下目前的方法是否具有明顯的瑕疵?如何更「專業」?
・2014/01/11
海燕肆虐之後,菲律賓官方資料顯示罹難人數超過5,000人,失蹤人數高達25,000人。世界各地的人道組織齊聚此地展開大規模的救援行動。現在,他們有了一項簡單卻帶來不可思議影響的工具─地圖,附有受海燕影響地區的各種詳細資訊和實地照片。
・2013/12/01
這種新型態的數位人道主義,利用群眾力量與資訊科技,如應用程式(Apps)、地理資訊系統,對於災後重建與因應措施給予協助,與傳統的人道救援相比,災害訊息的傳播與取得上變得更加快速便利。
・2013/07/03
2012年政府推動防災雲端,但是你知道之前有哪些發展的演進歷史嗎?「防災的資料倉儲其實已經發展十幾年了,只是這個名詞最近才被提出來。」中興工程顧問社的陳俊愷博士說,中興工程顧問社承接過許多政府委託的計畫,在防災技術研發、相關產業推廣應用不遺餘力,在這篇專題中陳俊愷博士引導我們認識防災雲端的發展和突破。
・2013/07/03
國際資料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在2011年的報告《Digital Universe Study: 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指出,全世界的數位資料每兩年就會成長為2倍以上,現在是「Big Data」的時代,但如何應用在防災、災害應變、以及災後重建之上呢?台大地理系的孫志鴻教授是國家地理資訊系統的計畫主持人,他也致力規劃資訊開放的平台架構,在這篇專題中,孫教授從近年印尼的開放政府談起,切入災難與資料之間的關係。
・2013/02/06
眼尖的觀眾在看影片時,會看到上圖這台機器,其實就是所謂的「經緯儀」,其實它才應該是整部片的重心,在那個年代,要丈量世界沒有這台是不行的!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中間的望眼鏡看目標物,用兩組水平、垂直角度,配上其中的一個已知邊長,就能進行三角測量,這個原理與技術一直到現今仍在使用
・2012/12/07
地圖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有所應用。防災工作需要透過大量的空間資訊整合,使政府單位能有設施規劃、防災應變的依據。天然災害潛勢地圖能呈現災害風險,針對不同的災害類型發揮防災功效。台灣在2012年有大量的天然災害潛勢地圖產出。
・2012/12/07
世界各國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問題,組織發展全球環境監測總系統。台灣尚未加入全球環境監測組織,然而基於先天災害頻率高的需求,加上環境監測科技的發展優勢,TEOSS台灣環境監測總系統計畫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