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
3

文字

分享

0
8
3

瑞秋.卡森——熱愛自然的科學寫作者

科學大抖宅_96
・2016/05/24 ・6251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53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7803227436_b1042b5546_z
瑞秋.卡森。圖/USDA@flickr, CC BY 2.0.

瑞秋.露意絲.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生於 1907 年 5 月 27 日。相較於其波瀾壯闊的人生、和成為環保經典的《寂靜的春天》,我們實在很難想像,當卡森於 1934 年黯然放棄攻讀博士學位時,又是抱持著什麼樣的打算……

教育和啟蒙

卡森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小鎮斯普林戴爾[1]附近的家庭農場裡。因為腹地遼闊(64 英畝,約 259000 平方公尺),她可以盡興地探索周遭的自然環境。或多或少受到母親影響,卡森在童年就已展現出對自然和寫作的喜好,十一歲時,她撰寫的飛行員故事就獲得兒童雜誌《聖.尼可拉斯》(St. Nicholas)刊載。

1925 年,卡森以優異的成績從高中畢業。一切看起來似乎都相當美好……

卡森童年時期居住的房子。現已登載於美國國家史蹟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並被永久保存(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卡森童年時期居住的房子。現已登載於美國國家史蹟名錄(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並被永久保存[2]。圖/By Lee Paxton – self-madeTransferred from en.wikipedia, GFDL.

在賓夕法尼亞女子學院[3]就讀時,家境因素使得卡森無法參加太多社交活動,又因為個性較安靜,以至於朋友一直不多。原本想從事寫作的卡森,在生物學老師瑪麗.斯科特.史金克(Mary Scott Skinker)的啟發下,抱著可能無法成為作家的遺憾與決心,毅然將主修從英文轉換至同樣熱愛的生物學。當時,選擇研讀科學對女性來說是很不尋常的事,校長也相當不滿意卡森的決定:一來,才華洋溢的新秀作家跑去念科學無疑是個損失;再者,科學家也不是適合女性的職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29 年夏天,藉由史金克的推薦,卡森獲得伍茲霍爾[4]海洋生物實驗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的見習機會;那是個相對開放和男女平等的地方,也有機會接觸世界知名的學者。這短暫但美好的時光,開啟了卡森對海洋世界的認知,讓她更有信心走向科學之路。

循著史金克的腳步,她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動物學系攻讀碩士[5]。為了賺取學費,她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實驗室擔任助理,也在馬里蘭大學等地兼課。跌跌撞撞地,卡森終於在 1932 年以鯰魚的原腎(pronephros)發育為論文主題,取得動物學碩士學位。

卡森的生物學恩師瑪麗.斯科特.史金克(圖片來源)
卡森的生物學恩師瑪麗.斯科特.史金克。圖/Rachel Carson 網站

絕望和希望

原本,希望繼續攻讀海洋生物學博士的卡森,卻遇上了經濟大蕭條[6]。在缺乏金錢支援、之前學費欠款也沒還完的狀況下,不得不在 1934 年被迫放棄這個念頭(當時的環境並不允許她們家像台灣一樣炒作農地賺錢)。隔年,父親的過世更是讓原本就已窘迫的家境雪上加霜。卡森一直找不到全職工作,卻得擔起家中經濟。

天無絕人之路,此時漁業局[7]正好有份兼職工作的缺,需要有人為公眾教育廣播節目「水面下的羅曼史(Romance Under the Waters)」撰寫腳本。卡森得到了這份工作。稍後,她也開始在地方報紙以(刻意隱去性別的)R. L. Carson之名發表文章、賺取稿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表現優異,1936 年,29 歲的卡森終於得到漁業局的正式工作——擔任初階的水生生物學家[8],負責編寫跟魚類相關的政府出版品、解決民眾疑惑,以及協助分析研究數據。她的事業開始穩定,生活亦逐漸步入軌道。

只可惜好景不長,姊姊在隔年去世。除了照料年邁的母親,還有兩個年幼的外甥女要撫養。她肩頭上的責任益發沈重,工作和家庭兩頭燒…在卡森的生命裡,悲劇和成功往往就這樣互相交織、密不可分。唏噓之餘,卻也讓我們更能窺見人生的厚度……

出書和晉升

後來,卡森嘗試將因文學價值太高而未被漁業局採用的舊文章稍做修改,投稿到權威的老牌雜誌《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投稿的文章很快就被接受並刊出,對卡森來講,這不但是肯定,也是重要的轉捩點,她開始展現出獨特的才華——能夠將複雜的科學概念,以一般大眾都聽得懂的方式表達出來。

《大西洋月刊》的文章刊出後,很快地,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主動跟卡森聯絡,詢問進一步出書的可能性。於是,我們現在才能看到 1941 年出版的書籍《海風之下》(Under the Sea-Wind),它以說故事的形式,詳實描寫了岸邊及海裡的生物。不過很可惜的是,出版之後不久,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基於這樣的時空背景,《海風之下》雖然得到極高評價,數年之間卻賣不到兩千本。不知是否跟《海風之下》的銷路不好有關,卡森的下一本書,要等到十年後才會面世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本書《海風之下》(圖片來源)。
第一本書《海風之下》。圖/By Fair use, wikipedia.

1940 年,漁業局和生物調查部(Division of Biological Survey)合併為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卡森也逐漸晉升,最終成為局裡的生物學家和總編輯。

藉工作之故,她常和研究蟲害的生物學家接觸,也在這時候獲悉 DDT[9]的相關資訊,接收最新的研究。DDT 是當時所知最有效的除蟲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廣泛使用,也拯救許多人免於瘧疾等傳染病的威脅[10]。然而,關於 DDT 安全性的研究卻很少。當時,為了除蝨、除蚤、除蚊,在滿是人群的空間施藥、或者直接對著人噴 DDT,都很常見。卡森在 1945 年根據所知,寫了篇討論 DDT 危害的文章投稿到《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卻未獲刊登。如果這個議題當時即受到社會注意,歷史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全面成功和對科學的執著

接下來數年,一方面為了工作、二來也是搜集下一本書的撰寫材料,她做了相當多的田野調查;跑遍大江南北,從海裡、海面、探索到空中——期間更經歷了生物學啟蒙恩師史金克的過世,以及自己乳房裡的硬塊。幸好,腫塊不是惡性的。手術切除後,卡森暫時鬆了一口氣,但卻埋下令人不安的陰影。

1951 年,卡森講述海洋學的第二本書《我們周圍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出版,並大獲成功,不僅得獎無數,更盤據在最佳暢銷書排行榜達 86 週。卡森亦因此得到兩個榮譽博士學位。因為書的暢銷,經濟不虞匱乏,讓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困擾於寫作和工作兩者難以兼顧的卡森,下定決心在工作上請了長假、準備離職,開始進行新的田野調查計畫,為第三本書做準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55 年,《海洋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Sea)出版。這次,她聚焦於海岸和周邊的生物。在開頭,她這麼描述:

「海洋的邊緣,既美麗又神秘。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它一直是個變動不歇的區域;在那兒,海浪衝擊陸地而破碎;在那兒,潮汐往前推進、覆蓋大陸,退去後又再歸來。」[11]

跟前一本書一樣,《海洋的邊緣》大受好評;甚至被拍成 1953 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但是,卡森對電影的改編相當有意見,認為當中的科學被錯誤地傳遞,並一直耿耿於懷。其實,卡森的作品,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藉由簡單的文字呈現出大自然的優美、同時又能正確地傳達科學知識。可以想見,她對電影曲解科學,會有多麼不滿了。

第三本書《海洋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Sea)》(圖片來源)
第三本書《海洋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Sea)。圖片來源

環境議題和 DDT

1957 年,卡森的外甥女過世,遺留下五歲的小男孩。雖然從未結過婚[12],她領養了這名小孩,成為新手媽媽。

伴隨自身的成長,卡森見識到人類科技的長足進步。在她出生的三年半前,萊特兄弟剛完成首次飛行;而在當時,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就要升空。她看到的不只是科技的進步,更是在這進步當中被我們忽視的那一角。卡森認為,所有生物包括人類在大自然中都是緊緊相繫、環環相扣;然而,人類為了自身方便,卻逐步破壞環境。看著從小生長的家鄉,也無法倖免於污染,使得她愈來愈注重環保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此之前,卡森已寫過討論 DDT 的文章。多年下來,事情卻一點都沒有好轉。農藥和殺蟲劑被大量地使用:不管居民同不同意,政府用飛機從空中大範圍地噴灑。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大規模計畫,打算在紐約長島等地,利用 DDT 一舉將困擾人類的害蟲趕盡殺絕。環保人士因而發起對政府的訴訟,希望阻止計畫進行。約莫同時,一位經營鳥類保育園的朋友寫了求援信給報社和卡森,信中載明:儘管政府表示,用在滅蚊計畫中的 DDT 噴劑無害;但實際上,卻有許多的鳥類離奇死亡、無害的昆蟲也消失了——困擾人類的蚊子卻依舊肆虐。

在跟編輯討論過後,卡森認為,該是用文字喚起大眾注意的時候了——她要寫一本書。

為此,卡森開始大量研究殺蟲劑對環境的影響。因其聲譽,她獲得許多不同領域專家的協助,如生物學家、化學家、昆蟲學者、病理學家等。同時,她也蒐集政府官員、及一般民眾的說法和經驗。

DDT 的毒性會隨著食物鏈傳遞並持續累積。濫用殺蟲劑,不只除了害蟲,也會傷害到其他生物、甚至包括我們自己。再者,即使害蟲暫時消失,隨著抗藥性的產生,它們將捲土重來。更糟糕的是,害蟲的天敵們也因為殺蟲劑而數目銳減,再也無法幫我們對抗害蟲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卡森愈發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她愈不敢往下想了。在寫給朋友的書信裡,她說:

「我不會喜歡我所見到的,但忽視它卻絕非好事。」[13]

DDT當時被廣泛使用,即使是在有人出沒的環境中[14]圖片來源

至親的離去和孱弱的身體

出書計畫初期似頗上軌道。關於 DDT 如何導致鳥類、益蟲、野生動物的死亡,以及增加人類罹病(包括癌症)的機率,卡森蒐集到大量證據。相較之下,書寫卻不是那麼順利。

首先迎來的,是她永遠的支持者、也是最好的朋友——母親的去世。

她如此緬懷她的母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能奮力抵抗任何她覺得錯誤的事情,例如我們現在打的這場戰役[15]!一旦明白她會如何想這件事情,就讓我很快返回了工作,並且將它完成。」[16]

母親啟蒙了卡森對自然和寫作的愛好,即使去世了也仍是她對抗強權的心靈支柱。少了母親的陪伴,卡森現在必須獨力完成這本書了。

只不過,造化總是弄人。

1960 年,才剛走出喪母之痛的卡森,身體逐漸出現諸多不適,包括乳房囊腫。在切除乳房後,醫生並沒有為她做進一步的治療。同年十一月,卡森被確診罹患惡性腫瘤,必須接受放療(radiation therapy)和化療(chemotherapy)——這讓她變得相當虛弱,甚至必須靠輪椅代步。

出書計畫一延再延,進度還不到當初預期的一半。

寂靜的春天和環保遺產

足足花了四年的時間,卡森生前最後一本書《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於 1962 年出版,敘述了地球上的生物如何環環相扣、休戚與共;DDT 和其他殺蟲劑是如何破壞了生物間的鍊結,傷害了植物、動物,污染了土壤、水源和食物;暴露在工業污染和殺蟲劑中又如何增加了我們的致病風險。

卡森認為,濫用殺蟲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其實正顯示了:人是無法操縱大自然的,反而只會擾亂自然生態的平衡——雖然這在現代是被接受的觀念,當時卻引發諸多爭議,亦挑戰了長久以來,人類能主宰自然的信念。她闡述著自己的理念: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對抗自然的戰爭,無可避免就會是人類對抗自己的戰爭。」[17]

這本提醒人類要避免破壞環境、並呼籲永續發展的書,產生了莫大影響力。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的科學顧問委員會(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因此檢視了書中提及的問題,並對其中的科學論點給予肯定評價。

當然了,化學工業對此書強力譴責,懷疑數據有問題、懷疑數據的詮釋出錯、以及質疑作者的學術聲望;甚至,施壓出版社、僱用公關公司為殺蟲劑漂白,又拿性別議題攻擊她(這反而佔多數)——說她不婚又沒小孩、只是個歇斯底里的女人。

1963 年,卡森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她仍在電視上現身,和化學公司的代表對質。她不疾不徐、冷靜、論理的表現,打破了敵手形容她是「歇斯底里的憤怒女人」指控[18]。經此一役,卡森增加許多支持者,也吸引更多人關注環保議題。她儼然引起一股社會的旋風,並讓殺蟲劑濫用成為民眾茶餘飯後的話題。各式演講邀請如雪片般飛來,但因身體狀況考量,大部分都被她拒絕了。

《寂靜的春天》一書讓卡森獲獎無數,包括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院士。更難能可貴的是,一年之內,在美國的各州議會,就共有四十個規範殺蟲劑的法案待審。可惜卡森來不及看到,1970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成立、以及1972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全面禁用DDT。《寂靜的春天》出版還不到兩年,她就因為心臟衰竭過世,享壽56歲。

1980 年,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追贈總統自由勳章[19]予卡森;包含美國在內的數個國家,都曾發行過她的肖像郵票作為紀念。即使卡森已經不在,她卻持續地影響著世界。她的觀點,啟發了之後蓬勃發展的環境保護運動,也改變了我們看待自然的方式。同時,不只美國,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已禁用DDT[20]。難怪有報紙將其形容為:

「因著她講的幾千字,全世界都轉了個彎。」[21]

美國1981年發行的紀念郵票
美國 1981 年發行的紀念郵票。

參考資料

  • Karen F. Stein (2012) 《Rachel Carson: Challenging Authors
  • Marie-Therese Miller (2013) 《Rachel Carson
  • Arlene Rodda Quaratiello (2010) 《Rachel Carson: A Biography
  • Charles Piddock (2009) 《Rachel Carson: A Voice for the Natural World
  • Lori Hile (2014) 《Rachel Carson
  • E. A. Tremblay (2003) 《Rachel Carson: Author/ecologist
  • World of Earth Science (2003) 〈Carson, Rachel (1907-1964)

註釋

  • [1] Springdale,意為春天山谷。現今有約莫三千多的人口。
  • [2] 幸好不是在台灣,所以沒有神奇的自燃現象。
  • [3] Pennsylvania College for Women,現名為查塔姆大學(Chatham University)。
  • [4] Woods Hole,位於麻薩諸塞州。一些有名的海洋研究機構均在此落腳。
  • [5] 瑪麗.史金克之前曾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就讀博士班;但是在 1933 年才獲得喬治.華盛頓大學(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的動物學博士學位。
  • [6] Great Depression,指 1929 年至 1933 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 [7] Bureau of Fisheries,現為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United State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FWS)。
  • [8] junior aquatic biologist。卡森也是漁業局當時唯二的全職專業女性。
  • [9] 知名的殺蟲劑,學名為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瑞士化學家 Paul Hermann Müller 便因為發現 DDT 的殺蟲作用,獲得 1948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10] 事實上,DDT 的廣泛運用,在台灣瘧疾防治史上,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功勞無法抹滅。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林宜平老師的文章
  • [11] 原文:”The edge of the sea is a strange and beautiful place. All through the long history of Earth it has been an area of unrest where waves have broken heavily against the land, where the tides have pressed forward over the continents, receded, and then returned.”
  • [12] 卡森從未結婚,亦沒有生小孩;不過,她與一位女性朋友關係相當親密。世人並不清楚她們的友誼是否有任何愛情成份(即使有,在當時那也是個禁忌);她們之間的往來書信大部分都在卡森過世前被兩人銷毀。
  • [13] 原文:”I may not like what I see, but it does no good to ignore it,….”
  • [14] 對 DDT 如何被濫用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這部影片。雖然是英文,但光看畫面也相當震撼。
  • [15] 指的是對抗殺蟲劑的濫用。
  • [16] 原文:”…, she could fight fiercely against anything she believed wrong, as in our present Crusade [against pesticide use]! Knowing how she felt about that will help me to return to it soon, and to carry it through to completion.”
  • [17] 原文:”Man is a part of nature, and his war against nature is inevitably a war against himself.”
  • [18] 對於卡森在電視上的表現,不妨參考這段紀錄
  • [19] President’s Medal of Freedom,美國平民的最高榮譽。
  • [20] DDT 或其他殺蟲劑的禁用和使用,總是有許多現實考量,難以一概而論。例如,有些國家不一定有比 DDT 更好的選擇。
  • [21] 原文:”A few thousand words from her, and the world took a new directi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大抖宅_96
36 篇文章 ・ 1855 位粉絲
在此先聲明,這是本名。小時動漫宅,長大科學宅,故稱大抖宅。物理系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人文社會議題鍵盤鄉民。人生格言:「我要成為阿宅王!」科普工作相關邀約請至 https://otakuphysics.blogspot.com/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喝鮮奶真的能長高?拆解營養素與身高的關鍵連結!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18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食力foodNEXT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日本的兒童與青少年在 1960 年代開始,身高像是坐上了成長的直升機!有人說,關鍵就在於1964年推動的學童乳政策,這一喝就是 60 年,讓孩子們「蹭蹭蹭」地長高。

那麼台灣呢?從 2010 年與 2015 年,嘉義、雲林率先實行學童乳政策,到 2024 年在進一步全國推動「班班有鮮奶」,我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機會長高嗎?但如果孩子長不高,真的是因為牛奶喝不夠嗎?其實,想要孩子長個子,還有更多「長高密碼」!

為什麼長不高?哪些因素決定身高?

人的身高是高是矮,有 80% 來自於基因決定。圖/envato

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在主宰我們的身高?科學家告訴我們,影響身高的原因,有 80% 來自基因!到目前為止,已經辨識出 700 多個基因和身高有關,其中一部分是影響骨骼中的生長板,另一部分則影響身體荷爾蒙的分泌,這些基因一起合力,最終決定了我們的身高表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響荷爾蒙分泌的基因,就像人體的「身高總指揮」,主要控制三大荷爾蒙: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和性激素。

  • 生長激素是由腦下垂體分泌的,如果人體生長激素分泌較少,身高也會明顯受影響,也就是身高比較矮。
  • 甲狀腺素則是幫助粒線體這個「細胞能量工廠」順利運作,讓細胞有充足能量來代謝與生長。如果甲狀腺素分泌不足,細胞發育自然跟不上,就會影響身高表現。
  • 性激素則是影響生長板與肌肉的關鍵!例如,女性賀爾蒙分泌旺盛,會促使骨骼中的生長板提早關閉,所以女性平均身高比男性矮。而男性賀爾蒙不僅有助骨骼發育,還能增加肌肉量,讓身材更高挑結實。

所以,基因是命定的,後天就無法再突破了嗎?其實不然!雖然基因決定了大部分,但後天的努力也有很大空間來改變結局!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後天四大關鍵:飲食、運動、睡眠和環境,如何影響孩子的身高成長!

後天逆轉勝!抓住長高的四大黃金關鍵

長高需要什麼?首先,飲食是關鍵!長高需要足夠的營養素,充足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能幫助骨骼發育,而均衡飲食則是孩子長高的基石。除此之外,運動也不可或缺,發育中的孩童建議每天至少一小時的運動,包括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和放鬆運動等,能讓肌肉與骨骼的發育更加堅實,並且維持正常體重,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睡眠則是很多家長容易忽略的重要因素 。研究顯示,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在晚間 11 點至凌晨 1 點,以及清晨 5 點至 7 點。因此,確保孩子有規律且足夠的睡眠時間,可以顯著提升骨骼生長效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外在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兒童身高。例如,空氣污染及鉛、鎘等有害物質可能阻礙發育。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就要避開這些污染源。

盤點完這些後天因素後,我們不禁要問:牛奶真的能幫助長高嗎?答案將隨著我們深入探討後揭曉!

喝牛奶真的能幫助長高?

後天因素同樣會影響兒童身高,那喝牛奶會有幫助嗎?圖/envato

聯合國對於發育遲緩之定義,是該年齡孩童所測量身高,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身高標準中位數 2 個標準差,就視為發育遲緩。

2023 年一篇跨國研究研究顯示,增加乳製品攝取能降低發育遲緩比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乳製品消費量增加可能也代表當地正在經濟成長,可能從其他面向影響飲食。為了避免其他因素干擾,這份研究也納入了人均 GDP、兒童扶養比、人口成長率、農村電氣化比例與女性參與勞動比等等變數進行控制。此外,該篇研究還另外指出乳糖不耐症常見於青少年與成人,對孩童沒有影響,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總之,喝牛奶的確可能對長高有幫助,但牛奶只是眾多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台灣孩童真的缺這一杯鮮奶嗎?

牛奶的確對身高的發育有幫助,但台灣的學童真的缺奶嗎?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除了 1-3 歲的幼兒外,其他年齡層的乳品攝取量都遠低於建議標準。特別是 7-18 歲的學童,乳品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一半,顯示台灣兒童的乳製品攝取明顯不足。事實上,7-18 歲的學童中,有 8 成每天攝取不到 1 份乳品,這對正在生長期的孩子來說,營養攝取遠遠不夠。

然而,學童缺的不僅是鈣,還有維生素 D。根據 2008 年一篇回顧性的研究,維生素D對身高發育與鈣質同等重要。如果鈣和維生素 D 攝取不足,會影響骨骼發育。1999 年中國的實驗研究指出,飲用牛奶能有效促進身高,尤其是加強維生素 D 的補充後,骨密度顯著提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台灣學童的鈣與維生素 D 攝取是否足夠呢?答案是遠遠不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7-18 歲的學童,鈣的攝取量平均不到建議量的一半,維生素 D 的攝取量甚至只有四成多。這樣的營養狀況,怎麼能夠提供足夠骨骼發育的營養環境?

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些營養缺口與乳品攝取不足有直接關聯。每份乳品大約含有 240 毫升牛奶,其中含有 240 毫克的鈣質及 3 微克的維生素 D。根據國民健康署採用的推薦膳食攝取量(RDA),每天需要的鈣質約為 1000 毫克,維生素 D 則是 15 微克,如果每人每天攝取2份乳品類,加上其他的飲食攝取,就有機會補足鈣與維生素 D 的缺口。

此外,牛奶中的鈣質容易被人體吸收。牛奶有三分之一的鈣是以游離態存在的,能夠直接被吸收,剩餘的鈣與酪蛋白結合,當人體消化酪蛋白時,這些鈣質也會被釋放,然後被人體吸收。事實上,人體對牛奶鈣質的吸收率為 32.1%,遠高於其他食物。因此,想要補充鈣質,牛奶無疑是最佳選擇。

人體對牛奶的吸收率達 32.1%,是補鈣的理想選擇。圖/envato

喝的不是鮮奶,而是加溫處理後的保久乳,營養素會被破壞嗎?

至於保久乳的營養價值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 2021 年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說明。鮮乳是生乳經過短時間高溫或超高溫殺菌方式所製成,所以無法達到完全滅菌,保存期間較短,而且需要冷藏。保久乳則是透過高溫或高壓滅菌,並且以無菌的填充方式放入無菌包材,所以能夠保存較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營養成分資料庫,鮮乳跟保久乳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糖)、礦物質及維生素都沒有太大差異,只有少數熱敏感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 C 會稍微少一點外,其他成分大致上都一樣。所以,不管是鮮乳還是保久乳,在營養成分上差異不大!

另外,許多父母擔心乳糖不耐症影響孩子喝牛奶、容易引起腹瀉。牛奶中含有乳糖,而乳糖是一種雙醣,由半乳糖與葡萄糖所構成。人體想要運用乳糖,需要先把它分解成半乳糖與葡萄糖,這時候需要一種特別的腸道酵素:乳糖酶。在兒童時期乳糖酶會正常分泌,這是為了要分解母乳,隨著年齡增加,乳品類食物逐漸減少,人體的乳糖酶漸漸地分泌越來越少。然而,這並不代表不能喝牛奶。透過逐步攝取少量低乳糖的牛奶製品,或使用乳糖酶補充品,都有機會能改善不適,重新恢復對牛奶的耐受力。

總結來看,牛奶確實能補足我們失落的鈣質和維生素 D 缺口。這些營養素,也確實與身高有關。但別忘了,影響身高的因素有很多,飲食、運動、睡眠和環境等各方面都不可忽視!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並搭配運動和良好的作息,將會是孩子的身高發育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開發遇上「術前檢查」:環境影響評估大揭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6 ・433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無論是在立法院的質詢臺,還是網路媒體或社論上,你應該經常聽到「環評」這個詞吧?它的核心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不管是建設重金屬冶煉廠、台積電進駐,還是打通山壁開闢新道路,都必須經過像動手術前的詳細檢查一樣,透過環評的嚴謹審查程序,確保這些開發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度或無法挽回的損害。

 環評的概念起源於 70、80 年代,當時大規模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破壞,人們開始反思,發現單靠法規和污染處理技術不足以應對這些問題,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於是「事前預防」的想法應運而生。

我國的環評制度是借鑒美國的經驗,但並不是所有開發案都需要環評,只有那些可能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開發行為,才需要在開發前進行環評。環評其實是開發許可的一部分,環保機關負責審查環評報告,並擁有否決權。但即便環評通過,並不代表開發案就能立即進行,最終的開發許可還是需由相關主管機關綜合考量政治、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後,才能做出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評到底在忙什麼?

環評的全名為「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就像動手術會有術前檢查、術後定期追蹤及按時服藥,健康的把關需要仰賴定期進廠維修,同樣在開發行為實施前,我們需要評估其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出相應的預防或減輕措施,施工中或營運後也需要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進行追蹤,並由環保機關進行監督,確保不會進一步損害環境品質。

環評負責評估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並制定措施與監督確保環境品質。圖/envato

雖然「環評」這個名字大家耳熟能詳,但實際上它的評估過程可一點也不簡單,就像醫療檢查一樣,科學、客觀且精密,評估項目可不只侷限在空氣品質、水質或土壤是否受農藥或化肥影響、生態景觀與棲地等和自然環境切身相關的議題。根據環評法第 4 條規定,評估還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

環評就像是開發案的「術前檢查」,確保開發行為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風險和破壞。那麼,大家常聽說環評要耗費很長時間,那它到底在忙什麼呢?其實,環評的目的是要求開發單位對開發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詳細調查和分析,這些調查結果會寫成報告,並進行公開,讓社會大眾了解並參與討論。最後,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審查,只有通過審查的案子,才有機會繼續進行開發,從而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

誰應該接受環評的「考驗」?

根據環評法的立法精神,不是所有的開發案都需要進行環評,環評主要是針對那些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那麼,哪些開發案需要環評呢?環境部依法訂定了「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簡稱「認定標準」),這些標準主要是根據開發案可能帶來的影響程度、所在的敏感區域(如國家公園、重要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以及開發的規模(如面積、處理量)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環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像高速鐵路、大眾捷運、機場、離岸風力發電系統等這些建設,不論它們的規模或地點,都必須經過環評。而像科學園區、高爾夫球場的建設,若位於國家公園、重要濕地或野生動物棲息地,也需要辦理環評;至於太陽能光電設施,則是當它位於重要濕地時,才需要進行環評。

宛如開發前的「術前檢查」!淺談環評流程

我國的環評審查採取專家審查機制,環評主管機關依法成立環評審查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政府機關的代表和專家學者,其中專家學者的比例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環境部為例,環境部的環評審查委員會共有 21 位委員,其中 14 位是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這些專家分別在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把關,確保審查過程的專業性與公正性。

臺灣的環評制度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階環評是透過報告書撰寫前的公開意見蒐集,開發單位將意見回應情形納入報告書後由專業的環評審查委員進行審查,若經審查後認為開發後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則應對症下藥,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的審查更為嚴謹,並且依法規定進行範疇界定,篩選出環境關鍵項目與因子。整個環評流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步驟,讓開發案能夠更透明、公開地接受環境影響的評估與檢驗。

STEP 1 資料填寫:開發行為規劃

這就像醫生在手術前,先為病患制定計畫,並在檢查前登錄好病患的個人資料,例如身分訊息、健康問題、藥物過敏或病史等。同樣地,環評也是這樣運作的。開發單位首先要擬定開發案的規劃,並且將這些內容在網路上公開蒐集意見 20 天,同時也會舉行公開會議,讓大眾參與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開發單位需要編寫環境影響說明書的主要章節,並且決定是否自願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開發單位會進行初步的計畫,確認開發的目標與範圍,並評估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產生的潛在影響。這些步驟都是為了確保開發行為在開始前,能夠徹底評估可能的風險和影響

開發單位需撰寫環境影響說明書,初步評估目標、範圍及潛在影響。圖/envato

STEP 2 初步評估:編製環境影響說明書

就像術前檢查結果會匯集成一份醫療報告,在這個階段,開發單位也需要把他們的調查結果、預測和分析整理成一份「環境影響說明書」(簡稱環說書),環說書會說明如何預防或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開發單位需要根據作業準則製作環說書,交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確認無非屬主管機關所主管法規之爭點後,再轉請主管機關審查;主管機關確認沒有需要補正的地方(例如:沒有檢具環境保護對策與替代方案、執行評估的人忘了簽名等),環保主管機關所設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則會著手進入審查階段。

STEP 3 手術可行與必要嗎:審查與結論

這部分就像醫療團隊評估手術的風險。環保機關會審查這份環境影響說明書,專家委員會會進行詳細的審查,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出結論。如果所有的環保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開發案就能獲得初步通過並公告審查結論,告訴你這個「手術」(開發項目)可不可以做、在甚麼條件下做比較安全,或是可能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等等。以離岸風電開發為例,可能就會要求開發商調整風機位置,以避開白海豚的棲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應環評法施行細則裡的審查結論,除了通過審查、不應開發等結果,也可能會出現「有條件通過審查」或「進行第二階段審查評估」的狀態。

STEP 4 完善的手術方案:進入二階環評

就像術前檢查發現可能有重大問題或可能帶來影響的副作用時,醫生可能會要求進行更詳細的檢驗及評估更好的治療方案,環評也是如此。如果第一階段的環評顯示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那麼它就必須進入「二階環評」。

進入二階環評的開發案,意味著要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評估。就像醫生要進行更精密的檢查來了解手術風險。除了基本的環評程序,開發單位還需要舉辦公開說明會與範疇界定會議、編製更複雜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收到初稿後需進行現場勘查與公聽會,讓當地居民或關心這個開發案的人可以參與,了解開發案的影響,並提出意見。

二階環評需更深入分析,與舉辦說明會、公聽會,讓居民一同參與評估影響。圖/envato

同時,開發單位也要依據這些意見,編製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將所有的調查、分析結果都納入評估報告書中,才能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環保主管機關審查。而如果在審查過程中發現需要修改或補充資料,就像醫生建議調整手術計畫一樣,開發單位會進行修正,並重新提交補正及取得定稿備查。只有在所有問題解決後,開發案才是真正通過環評審查並進入下一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在你生活周遭環境的開發案正好遇到環評的爭議,或者你關心的案件正在環評階段,你可以隨時上「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查詢相關的最新資訊。不僅如此,環評審查委員會的會議還有線上直播,讓大家能夠親自參與,為國內的開發案共同把關!

整個環評流程耗時多久?

環評法第 7 條規定,主管機關在收到環境影響說明書後,必須在 50 天內完成審查並公告結果,並通知相關主管機關和開發單位。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最多可以再延長 50 天。

根據環評法施行細則第 15 條,這個審查期限是從開發單位備妥所有資料,並繳交審查費後開始計算。但是有一些情況是不計入這個審查時間的,包括:

  1. 開發單位補充資料所花的時間。
  2. 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法規進行釋疑,且不超過 60 天的時間。
  3. 其他不可歸責於主管機關的可扣除天數。

因此,整個環評流程的時間會因為不同情況有所變動,但主管機關的基本審查時間是 50 天內,特殊情況最多延長至 100 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實際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根據開發案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就像去放射科拍攝X光可能只要一、兩分鐘,但如果要做電腦斷層,可能就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同樣地,根據環評法的規定,環境影響說明書的審查通常在收到資料後的 50 天內完成,若是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時間則是 60 天。聽起來似乎不算太久,通常三、四個月就能有結果。

但實際上,環評過程常常會因各種原因延長時間。環境部目前也正在進行環評總體檢,蒐集各界的意見,逐步檢視現行制度,並作為未來修正相關法規的參考依據。

環評帶來的效益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幫助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的永續。透過環評,開發行為的潛在風險可以提前被識別,並且在問題發生前採取預防和減輕措施。這樣的過程不僅讓開發行為更具透明度,減少未來可能面臨的環境爭議和成本,還能促進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期待隨著法規的修正與完善,未來的環評制度在效率、透明度與公眾參與等方面有望取得更大進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這不僅是對環境的保護,更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福祉,實現政府、企業和民眾三贏的局面,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