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愈來愈近,各路候選人爭奇鬥豔花招亂出,不過我不禁想要問:投票日那天,選民到底如何做出最終決策。事實上我有點擔心,因為Alexander Todorov的研究結論似乎也可以應用在台灣。
根據Artlful Choice部落格的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候選人Maria Konnikova最近的一篇文章,2005年起,普林司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心理學研究者Todorov展開一連串的研究,涵蓋世界各地許多次選舉,並且得到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在許多選舉中,選民的一票投得不是政策政績或是政見,而是候選人的臉孔,如此而已。
面貌如何預測真實投票行為
在原始實驗中,參與者觀看許多分成一對對的黑白照片,這些是美國參議院跟眾議院選舉中的贏家跟輸家,分別來自2000年、2002年、與2004年的選舉。參與者必須針對每一對照片,在一瞥過後回答兩個人中哪位比較能勝任。如果參與者認得候選人是誰(也就是知道除了臉孔之外更多關於這個人的訊息),那麼這次的資料就會被捨棄。
結果令人極度訝異。僅僅瞥見了一秒鐘,實驗參與者選擇後產生的「勝任評比」幾乎預測了實際選舉結果的70%。換句話說,一秒鐘的抉擇幾乎等同於整個選戰的結果。Todorov team立即發現這絕非巧合。
之後他的團隊則進行了一連串的後續實驗,發現這樣的效果也出現在州長選舉。即使參與者看照片臉孔的時間少於100毫秒,預測依舊有70%的精準度。事實上,當參與者被要求要慎重思考之後再下決定時,預測的準確度反而下降了。他們想得愈多,愈沒有辦法抓住那「難以捉摸的特質」,也就是那「顯得能勝任的外貌」,在選民身上施加了魔法。同樣的實驗在芬蘭、墨西哥、德國、以及澳洲重複進行,結果也大致相同。
我不知道你怎麼看,但我覺得這樣的結果印證了日常生活中許多運作方式,意味著我們僅僅靠著面貌作下可能是最重要的決定。可能,我們以為已經將其他面向、因素納入了判斷基礎,但是我們以為的跟實際上顯現出來的是兩回事。這也是社會心理學中最常發現的結果,那就是我們對於為何要做某件事,以及為何我們會用某種方式思考,並不清楚。
當我們的眼背棄我們
從演化的角度,我們如此快速從臉孔進行判斷是有道理的。我們必須要在最短時間知道某人是敵還是友,是強還是弱,是信還是信不過,需要在任何事情(希望不是壞事)發生之前就迅速知道。但這種「快速反應」是否永遠是好的呢?特別是在決定國家政治未來的時候?
在Daniel Kahneman的新書《Thinking, Fast and Slow》(就是那本被翻爛的快思慢想…)中,他寫道「認知緩解」(cognitive ease)的感受讓我們對自己的判斷感覺良好,如果某種事物很輕易能被聯想起,我們就比較容易相信他/她/它,或認為這建議是穩妥的。對臉孔下直覺判斷是輕易的,而我們的大腦僅憑下顎形狀作出的勝任判斷可能讓我們以為我們對某人很了解,了解到可以知道這個人會成為什麼樣的領袖,即使事實上完全不是如此。
如果這樣的判斷法是真實可信的,也就是說,如果有著堅挺下顎跟完美微笑的人真的就是夠格也有能力當政治領袖,那我們就有許多新生意可做了,但證據並不存在。
所以呢?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看臉投票,台灣人經驗豐富,那個帥哥美女選拔不是這樣?就算在政治選舉上,只看外貌判斷的人也不少。在總統選舉投票上,我們大概不會有只認得臉孔而不認識候選人的問題(當然,「認識」有很多層次),不過在立委選舉上,這樣的快速判斷就很可能決定結果,尤其是對那些沒有錢買媒體廣告、出動宣傳車、以及在大街小巷插旗發送宣傳單的陌生候選人臉孔;如果我們只憑著媒體印象,甚至是進投票亭之後才看臉做決定,就可能錯過了真正優質的候選人,也浪費了一票。我就曾經因為長期住在外地,回到戶籍地投票時完全不知道要投給誰而隨便選個順眼的就蓋下去,雖然好像只是無關輕重的一票,但想起來還是蠻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