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日本文明的誕生──《日本的森林哲學》

PanSci_96
・2016/04/17 ・455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列島——從舊石器到繩文 

要思索自西元七、八世紀律令國家成立便流淌在日本人心靈深處的宗教內涵,必須先了解日本是個怎樣的國家,以及這個國家是如何誕生的。

想要弄清楚這件事,無庸置疑有所幫助的是《古事記》、《日本書紀》、祝詞、《風土記》、《古語拾遺》等文獻資料。但光有這些並不夠,也必須借助剛才提及的諸多學門。此時,最有裨益的還是考古學與自然人類學的研究成果。考古學與自然人類學都提出了以下這個幾乎無誤的結論。

首先,日本列島比過去普遍所認為在更早之前就有人居住了,但此事大約到戰後才變得明確。戰前的定論是:日本並沒有舊石器時代。中國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跡,然而日本卻沒有。照理說十分奇怪,但不知為何,過去一直持續著這樣的說法。

然而,眾所周知地,昭和二十一(1946)年,相澤忠洋先生在群馬縣新田郡(現在的綠市)的岩宿地方,從關東火山灰層發現了石器文化層遺跡。過去他一邊以賣納豆維生,一邊以完全自學的方式研究考古學。即便發現了舊石器遺跡,然一開始根本無人理會。直到三年後明治大學展開挖掘調查後才受到認同,顛覆了過去日本沒有舊石器時代的固有說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40px-Aizawa_Tadahiro_statue
相擇中洋紀念雕像(岩宿遺跡)。圖/wikipedia

有了這個開始之後,日本各地都接連不斷地發現石器。人通常不願意去看擺在眼前的真理;也就是不願意用自己的眼睛看,卻用學界領導者的眼睛去看。相澤先生不同,他懂得用自己新奇的雙眼去觀察,於是得以發現岩宿遺跡。我認為做學問終究需要一雙赤裸的眼睛。有很長一段時間,相澤先生甚至被貶抑為詐欺犯。所幸後來終於受到肯定。他真是了不起。

不過,裡面並沒發現人類骨骸。或因日本不夠乾燥,東西容易腐敗,人骨無法保留下來吧!找到的是距今十萬至二十萬年前的遺跡,說明了日本列島自遠古時代起就有人居住。

繩文文化——成熟的狩獵採集文化 

接著,日本列島各地都發現了一萬兩千年前的土器,名為繩文土器。誠如「繩文」字面所示,是將樹木的纖維編成繩子,纏繞在土器上面,以形成紋樣的意思。一般認為使用這種器具的文化成熟度相當高。當然,那是狩獵採集的時代,人們依賴狩獵採集維生。

設想人類的歷史以一百萬年計,其中九十九萬年都以狩獵採集的型態生活。關於農耕畜牧的發明有各種不同說法,但不管再怎樣往前追溯,最多就是一萬年前的事。所以,人類歷史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狩獵採集的時代。原本狩獵採集文化幾乎都無伴隨著土器,故使用土器的狩獵採集文化就顯得相當成熟。土器在生活中極有用處,有了土器,最先改變的就是飲食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本是生食或烤食,有土器便可煮熟食用。說起來,我們日本料理多為烹煮的料理,也是有湯汁的料理。先民們把橡實[1]磨粉,製成糰子煮熟,再加入魚、肉,便成風味獨具的佳餚。

另外,繩文時代的樹木文化也非常發達。樹木不僅是生活用具,也被視為聖物,這些事實都可從繩文遺跡中得知。進一步來看繩文的祭祀遺跡或繩文土器的形狀、花樣,也能確知他們過著頗高的精神生活。

上述的繩文文化主要在東日本源起、展開。因為東日本有很多結橡實的樹木,並且非常適合狩獵。此外,東日本有逆流而上的鮭魚和鱒魚。實在沒有什麼比逆流而上的鮭魚和鱒魚更容易捕獲的了,甚至連小孩子都捉得到。鮭魚做成魚乾,或經燻製保存起來儲備過冬。如此,以東日本為中心的文化大約持續了一萬年之久。直到約西元前三世紀才開啟彌生文化的時代。也就是說,日本相當晚才進入農耕生活。

675px-Yayoi_people_Restoration_model
彌生人復原模型(於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圖/wikipedia

據說美索不達米亞地方的農耕始於一萬年前,而中國則是六千年前。所以日本要比美索不達米亞大約晚了八千年,比中國晚了四千年。話雖如此,但日本在中國盛行農耕文化的五、六千年前起,就已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繩文文化時代了。說是繩文文化,但生產獨特的土器是從繩文晚期,即距今約六千年前開始的,與中國農耕文化的肇始幾乎同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就是說,當中國開始一項新文明時,在日本開花結果的卻是前一時代的文明。而且,美索不達米亞與中國大約五千年前就已發展出都市文明,卻必須等到西元七、八世紀時才進入日本。若要問日本當時為何沒有發展出都市文明,是因為每當天皇駕崩就要更換皇宮;亦即皇居所在不固定之故。這是根植於日本古代風俗的做法,因此,即便擁有相當程度的經濟和政治實力,日本的都市文明仍非常晚才展開。

從農耕文明、都市文明的角度來說,日本在世界上算是相當晚的,但是狩獵採集文明卻已綻放出燦爛的花朵。拜近來考古學研究成果之賜,讓我們得以了解這個事實。

兩種類型的日本人 

根據最近自然人類學的研究成果,繩文人和彌生人屬於不同人種。二者雖皆出自蒙古人種[1],但繩文人是古蒙古人種,也就是比較古老的蒙古人種。

古蒙古人種的特徵是五官立體鮮明、眼睛大、鼻梁高、嘴巴大、鬍鬚濃,而且相對於身體,他們的手腳比較長。因此總體而言,繩文人外型修長、五官勻整。至於後來才進入日本列島的彌生人則是新的蒙古人種。特徵是眼睛小、鼻梁低、嘴巴小、鬍鬚少,而且身體比手腳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07px-PSM_V53_D767_Mongol_types (1)
1898年的一本雜誌中,對蒙古人種的描述。圖/wikipedia

這兩個不同的蒙古人種,在日本列島分住不同區域。大致上,近畿地方彌生人即新蒙古族比較多。而古蒙古族的繩文人則以東北為中心,多分布於日本北方。此外,北陸、山陰、近畿地方的熊野,四國的太平洋一側,以及九州南部到沖繩地區也都以古蒙古人居多。

新蒙古種的彌生人基本上較接近韓國和中國人。而古蒙古系當中最具繩文人特質的是愛奴人或沖繩人。此事也已被證實。

故極端一點來說,日本人可分為愛奴、沖繩型的人,以及韓國、中國型的人兩類。近畿的人大致上屬韓國、中國型,因此關西腔的重音不大一樣。我私心認為這可能是受到中國發音的影響。以下是金田一春彥[3]的學說:日本的東部和西部重音非常像,唯有位於中央的近畿地方不同。而這也被認為是因為文化隔閡與人種差異所產生的影響。

了解了以上說明後,我們該如何回答今天的提問呢?在律令政治實行之前有古墳時代,更早是彌生時代,再往前追溯則是繩文時代。繩文時代的繩文人,亦即生活在日本列島的古蒙古族原住民,曾發展出高度的狩獵採集文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距今約兩千三百年,新蒙古種的人帶著稻作農耕文化,從大陸來到日本,佔領九州、近畿地方,建立了日本這個國家。此事千真萬確。

這在《古事記》、《日本書紀》裡也有記載。要問《古事記》、《日本書紀》的神話內容所表現之思想性意義為何,那就是:天神的子孫征服了國神的子孫。天神和國神的祖先是姊弟;天神的祖先是天照大神,而國神的祖先是須佐之男命。天神姊姊來到土著久居的國神弟弟的地盤,姊姊征服了弟弟,建立大和朝廷日本這個國家。《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神話要說的就是這件事,也就是在敘述日本的國家起源。

而此神話記載的內容,也和考古學的成果及自然人類學的結論如出一轍。這麼想就能充分明白,還會聯想到很多事吧!例如,所謂的京美人,並非什麼大眼美女,豐腴可愛的才能叫作京美人。

再舉其他例子。至今我們的飲食生活也遺留著繩文文化、狩獵採集文化的餘緒。剛才提到日本有很多鍋物料理、湯汁料理。另外,我們也喜歡吃未經烹調的魚,就是生魚片。沒有比這更簡單且美味的食物了。日本人偏好不大需要繁複料理,接近自然的食物。我想,這也是因為狩獵採集文化一直盤踞在日本文化底層的緣故。之後,農耕文化才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人靈魂深處的森林信仰 

今天提到的日本宗教問題也和前面的例子一樣,具有雙重結構。意思是,繩文時代狩獵採集的宗教上,重疊著農耕文化的渡來人的信仰。因此,我們若想了解日本人的基層信仰,就得研究繩文時代的宗教才行。

那麼,究竟是誰繼承了最多繩文時代的特徵與文化?答案是愛奴人與沖繩人。愛奴人直到最近都還以狩獵採集維生,沖繩的狩獵(漁撈)也很盛行。因此,研究愛奴與沖繩的文化和宗教,對於理解日本基底的文化、宗教,亦即繩文時代的文化、宗教非常重要,因為他們的宗教裡保留著日本宗教的原型。

舉森林為例,日本的神社一定有森林,但是寺廟就不一定。其實,直到彌生時代之前,日本列島幾乎都為森林所包覆。不只山上,連平地也都在森林的包覆之下。

到了彌生時代,人們開始砍伐森林,開墾做為農田。砍伐森林以擴張耕地面積這件事,日本人共持續了兩千三百年的時間。但是,也有絕對不許砍伐的地方,即神社的森林;神聖的場所不可以沒有森林。怎麼說呢?主要還是由於繩文時代信仰的緣故。繩文土器的紋樣表現了對於樹木靈性的信仰,因為沒有比樹木更具生命力的東西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6054591322_9338c7c14a_b
對日本人來說,樹木所象徵的生命力是無可比擬的。圖/Sang Trinh@flickr

樹木的靈性就是生命的象徵。這是想當然爾。小小的一粒種子能長成那樣大的樹木,而且還能活上幾百、幾千年。人類在樹木的恩澤下生活;吃的東西來自樹木,房子、船隻、衣服等也全拜樹木所賜。所以繩文人用樹木製成的繩子纏繞在土器上以形成圖樣。這樣的行為應該是想汲取樹木的靈性與生命力吧!

而且樹木也被視為神靈附體之物。伊勢神宮的祭神儀式基本上也是對樹木和柱子的信仰,乃能夠綿長地溯及繩文時代的日本信仰。日本的神道可往前推至繩文時代,繩文時代神道的餘韻也可在愛奴、沖繩的宗教中看見。然而,這卻不是日本學界的常識,並且很顯然地,也異於國家神道的觀念。國家神道認為《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敘述的日本神道是自太古以來就有的,而不像我一樣,把它視為一項宗教改革。

若當作宗教改革來看,至少就得視為律令時代之前的東西,然後,再往前追溯到古墳時代和彌生時代。古墳時代、彌生時代以後受到中國道教等的影響甚大,但是,我認為傳統的信仰仍頑強地留存了下來。

註:

  1. 橡實,廣義為山毛櫸科櫟屬的樟、橡、櫟、槲等果實總稱,狹義指櫟樹的果實,富含澱粉。
  2. 蒙古人種(Mongoloid)也稱黃色人種和東亞人,大多分布於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亦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原住民。
  3. 金田一春彥(1913- 2004),日本語言學家、國語學家。以編纂國語辭典、研究方言聞名。

 

getImage

 

 

「樹木在日本,是靈魂寄寓之所,人們認為森林就是神明,或覺得神明已降臨在森林裡高聳的樹木上。大樹的問題與文明的根本有著深刻的相關性……」《日本的森林哲學》,梅原猛著(立緒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59 篇文章 ・ 238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 i 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5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只要認明 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找回擁有食物的主導權?從零開始「菇類採集」!——《真菌大未來》
積木文化
・2024/02/25 ・426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菇類採集

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的食品與安全在眾目睽睽下被抽離出來,變成後疫情時代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對食物的焦慮點燃人們大腦中所有生存意志,於是大家開始恐慌性地購買,讓原本就已經脆弱、易受攻擊的現代糧食系統更岌岌可危。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祖先以前就經歷過這一切,留下來的經驗值得借鏡。菇類採集的興趣在艱難時期達到顛峰,這反映了人類本能上對未來產生的恐懼。1 無論是否有意,我們意識到需要找回擁有食物的主導權,循著古老能力的引導來找尋、準備我們自己的食物,如此才能應付食物短缺所產生的焦慮。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的食品與安全在眾目睽睽下被抽離出來,變成後疫情時代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圖/pexels

我們看見越來越多人以城市採集者的身分對野生菇類有了新的品味,進而找到安全感並與大自然建立起連結。這並不是說菇類採集將成為主要的生存方式,而是找回重新獲得自給自足能力的安全感。此外,菇類採集的快感就足以讓任何人不斷回歸嘗試。

在這個數位時代,菇類採集是讓我們能與自然重新連結的獨特活動。我們早已遺忘,身體和本能,就是遺傳自世世代代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菇類採集者。走出現代牢籠、進入大自然從而獲得的心理和心靈滋養不容小不容小覷。森林和其他自然空間提醒著我們,這裡還存在另一個宇宙,且和那些由金錢、商業、政治與媒體統治的宇宙同樣重要(或更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數位時代,菇類採集是讓我們能與自然重新連結的獨特活動。圖/unsplash

只有願意撥開遮蓋的落葉並專注尋找,才能體認到菇類的多樣性和廣泛分布。一趟森林之旅能讓人與廣大的生態系統重新建立連結,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自己永遠屬於生命之網的一部分,從未被排除在外。

腐爛的樹幹不再讓人看了難受,而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地方:多孔菌(Bracket Fungi)──這個外觀看起來像貨架的木材分解者,就在腐爛的樹幹上茁壯成長,規模雖小卻很常見。此外,枯葉中、倒下的樹上、草地裡或牛糞上,也都是菇類生長的地方。

菇類採集是一種社會的「反學習」(遺忘先前所學)。你不是被動地吸收資訊,而是主動且專注地在森林的每個角落尋找真菌。不過度採集、只拿自身所需,把剩下的留給別人。你不再感覺遲鈍,而是磨練出注意的技巧,只注意菇類、泥土的香氣,以及醒目的形狀、質地和顏色。

只有願意撥開遮蓋的落葉並專注尋找,才能體認到菇類的多樣性和廣泛分布。圖/unsplash

菇類採集喚醒身體的感官感受,讓心靈與身體重新建立連結。這是一種可以從中瞭解自然世界的感人冥想,每次的發現都振奮人心,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帶一些免費、美味又營養的食物回家。祝您採集愉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計畫

菇類採集就像在生活中摸索一樣,很難照既定計畫執行,而且以前的經歷完全派不上用場。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棄「非採集到什麼不可」的念頭,持開放心態走出戶外執行這項工作。菇類採集不僅是享受找到菇的滿足感,更重要的是體驗走過鬆脆的樹葉、聞著森林潮濕的有機氣味,並與手持手杖和柳條筐的友善採菇人相遇的過程。

菇類採集很難照既定計畫執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棄「非採集到什麼不可」的念頭。採集過程幾乎就像玩捉迷藏,只不過你根本不確定自己在找什麼,甚至根本不知道要找的東西是否存在。圖/unsplash

你很快就會明白為什麼真菌會有「神秘的生物界」的稱號。真菌無所不在但又難以捉摸,採集過程幾乎就像玩捉迷藏,只不過你根本不確定自己在找什麼,甚至根本不知道要找的東西是否存在。但還是要有信心,只要循著樹木走、翻動一下原木、看看有落葉的地方,這個過程就會為你指路。一點點的計畫,將大大增加你獲得健康收益的機會。所以,讓我們開始吧。

去哪裡找?

林地和草原,是你將開始探索的兩個主要所在。林地底層提供真菌所需的有機物質,也為樹木提供菌根關係。橡樹、松樹、山毛櫸和白樺樹都是長期的菌根夥伴,所以循著樹種,就離找到目標菇類更近了。

林地底層提供真菌所需的有機物質,也為樹木提供菌根關係。圖/pexels

草原上也會有大量菇類,但由於這裡的樹木多樣性和環境條件不足,所以菇類種類會比林地少許多。如果這些地點選項對你來說都太遠了,那麼可以試著在自家花園或在地公園綠地當中尋找看看。這些也都是尋菇的好地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奧伯倫

澳洲可以說是真菌天堂。與其他大陸隔絕的歷史、不斷變化的氣候以及營養豐富的森林,讓澳洲真菌擁有廣大的多樣性。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的奧伯倫(Oberon)就有一座超過四萬公頃的松樹林,是採集菇類的最佳地點之一。

在那裡,有廣受歡迎的可食用菌松乳菇(又稱紅松菌),據說這種真菌的菌絲體附著在一棵歐洲進口樹的根部,而意外被引進澳洲。 1821 年,英國真菌學家塞繆爾・弗里德里克・格雷(Samuel Frederick Gray)將這種胡蘿蔔色的菇命名為美味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這的確名符其實,因為「Deliciosus」在拉丁語中意為「美味」。如果想要在奧伯倫找到這些菇類,秋天時就要開始計劃,在隔年二月下旬至五月的產季到訪。

位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的奧伯倫就有一座超過四萬公頃的松樹林,是採集菇類的絕佳地點。圖/unsplash

英國漢普郡新森林國家公園

在英國,漢普郡的新森林國家公園(Hampshire’s New Forest)距離倫敦有九十分鐘的火車車程。它由林地和草原組成,當中有種類繁多的植物群、動物群和真菌可供遊客觀賞,甚至還有野生馬匹在園區裡四處遊蕩。

這片森林擁有兩千五百多種真菌,其中包括會散發惡臭的臭角菌(Phallus impudicus),它的外觀和結構就如圖鑑中描述般,與男性生殖器相似且不常見。還有喜好生長於橡樹上,外觀像架子一樣層層堆疊的硫色絢孔菌(Laetiporus sulphureus ,又稱林中雞)。該國家公園不允許遊客採收這裡的菇,所以請把時間花在搜尋、鑑別與欣賞真菌上。如果幸運的話,該地區可能會有採集團體可以加入,但能做的也僅限於採集圖像鑑別菇類,而非採集食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英國,漢普郡的新森林國家公園由林地和草原組成,當中有種類繁多的植物群、動物群和真菌可供遊客觀賞。該國家公園不允許遊客採收這裡的菇,所以請把時間花在搜尋、鑑別與欣賞真菌上。圖/unsplash

美國紐約市中央公園

甚至紐約市的中央公園也有採集菇類的可能性。雖然在 1850 年代公園建造之時並未刻意引進菇類物種,但這個占地八百四十英畝的公園現已登錄了四百多種菇類,足以證明真菌孢子的影響之深遠。

加里・林科夫(Gary Lincoff)是一位自學成才、被稱作「菇類吹笛人」2 的真菌學家,他住在中央公園附近,並以紐約真菌學會的名義會定期舉辦菇類採集活動。林科夫是該學會的早期成員之一,該學會於 1962 年由前衛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重新恢復運作。凱吉也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業餘真菌學家,並靠自己的能力成為專家。

甚至紐約市的中央公園也有採集菇類的可能性。雖然在 1850 年代公園建造之時並未刻意引進菇類物種,但這個占地八百四十英畝的公園現已登錄了四百多種菇類。圖/wikipedia

進行菇類採集時,找瞭解特定物種及其棲息地的在地專家結伴同行,總是有幫助的。如果你需要一個採集嚮導,求助於所在地的真菌學會會是一個正確方向。

何時去找?

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例如溫度、光照、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菌絲體全年皆可生長。某些物種對環境條件較敏感,但平均理想溫度介於 15~24 ℃ 之間,通常是正要進入冬季或冬季剛過期間,因此秋季和春季會是為採集菇類作計畫的好季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秋季和春季是為採集菇類作計畫的好季節,但因為菇類受溫度變化模式和降雨量的影響很大,所以每年採菇的旺季時間會略有不同。圖/unsplash

當菌絲體從周圍吸收水分時,會產生一股破裂性的力量,讓細胞充滿水分並開始出菇。這就是菇類通常會出現在雨後和一年中最潮濕月份的原因。牢記這些條件,就可以引導你找到寶藏。但也要記得,因為菇類受溫度變化模式和降雨量的影響很大,所以每年採菇的旺季時間會略有不同。

註解

  1. Sonya Sachdeva, Marla R Emery and Patrick T Hurley, ‘Depiction of wild food foraging practices in the media: Impact of the great recession’,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vol. 31, issue 8, 2018, <doi.org/10.1080/08941920.2 018.1450914>. ↩︎
  2. 譯注:民間傳說人物。吹笛人消除了哈梅林鎮的所有老鼠,但鎮上官員拒絕給予承諾的報酬,於是他就吹奏著美麗的音樂,把所有孩子帶出哈梅林鎮。 ↩︎

——本文摘自《真菌大未來:不斷改變世界樣貌的全能生物,從食品、醫藥、建築、環保到迷幻》,2023 年 12 月,積木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3
2

文字

分享

1
3
2
福島核污水是什麼?我們還能安心吃海鮮嗎?核污水全解析!
PanSci_96
・2023/10/01 ・4897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島核污水正式排放入海了!食鹽要屯多少?海鮮還能吃嗎?哥吉拉要誕生了嗎?

核廢水是怎麼來的?

2011 年 3 月 11 日,一場海嘯衝擊了在福島海邊的第一核電廠,破壞了核電廠中做為緊急電源設備的發電機,在備用電池電力耗盡後,冷卻系統完全失效。然而反應爐內的連鎖反應還在持續,最後溫度不斷竄高,高溫水蒸氣與燃料護套中的鋯合金,發生鋯水反應並產生大量易燃的氫氣,最終與空氣中的氧氣作用導致爆炸。

在事故發生前後,日本政府灌入大量海水來為反應爐進行冷卻,而這些直接接觸熔融燃料棒的污水,就被稱為核污水,日文則稱為「汚染水」。至於當時的決策細節與失誤,大家可以看今年上映的日劇《核災日月》複習一下。而既然事件已經發生了,我們就重點討論核污水。

《核災日月》圖/IMDb

現在儲存在福島的核污水不只有冷卻水,其實還有受污染的降雨與地下水。事故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在第一核電廠加裝擋水牆,阻擋因為降雨流經 1、2、3 號機組的污染水流入海洋。並且設置凍土牆隔絕地下水,同時挖水井抽出污染的地下水,讓廠區內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此地下水只會從外部滲入,內部的污染水則不會滲到外面。不論是降雨還是抽出的地下水,都屬於污染水,平均每天都會增加 92 立方公尺的污染水。直至本集影片上架,當地已經存有 134 萬噸的汚染水,而且還會持續增加,你可以自己打開 Google Map,鳥瞰這密密麻麻的眾多大型儲槽,別忘了,核反應爐本體才是日本更迫切的問題,要是污水不先處理,要是下一個天災來襲,麻煩又會疊加。因此日本政府在 2016 年就展開討論,準備要處理掉這些污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福島第一核電廠。圖/Google Map

為何決定排放入海?

為何核污水的最終處置決定是排放入海呢?其實 2016 年提出的方案有五種:稀釋入海、蒸發至大氣、電解水釋放氫氣、深層地質注水、以及水泥固化並地下處置。很快,電解水因為還需要相關技術研發而被否決,這個我們在氫能那集講過。深層地質注水和水泥固化並地下處置,則有選址與法規問題,無法立即實現。這部分則等同於核電使用國都面臨的核廢料處置問題,我們之前花過好幾集介紹過,歡迎前往複習。

最後僅剩稀釋入海和蒸發至大氣兩種方法,最後日本認為海洋的擴散行為更容易追蹤,最重要的是成本僅有蒸發的十分之一,因此選用了這個方法。至於有些人說,既然東電跟日本政府都保證安全,何不做成瓶裝水拿去賣?之類的建議在這我們不多討論,就請大家用理智來看待。

核廢水如何被處理?

根據日本政府的規劃,在這些污染水排放入海前,會先進行淨化處理成為處理水。首先,污染水會經過「銫吸附裝置」,除去銫(Cs)和鍶(Sr)。接著再經過淡水化裝置除去水中的鹽分後,成為「鍶處理水」。這種鍶處理水,可以作為 1, 2, 3, 4 號機組的冷卻水再次循環利用。

最後,大部分的鍶處理水,會被送到「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將 63 種放射性核種中的 62 種放射性核種去除。「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唯一不能去除的放射性核種,就是氚(H-3)。但其實啊還有一個碳-14 無法被過濾,但濃度低到可以忽視。經過「ALPS多核種除去設備」處理過後的「鍶處理水」,就稱為「含氚處理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日本政府的規劃,在這些污染水排放入海前,會先進行淨化處理成為處理水。圖/PanSci YouTube

含氚處理水中的氚,指的是氫的同位素的一種,在自然界中就存在。半衰期為 12.43 年,衰變時會進行 β 衰變,放出一顆電子並成為氦-3。β 衰變對人體的穿透距離僅限於皮膚,不會對內臟器官產生傷害。
如要能危害人體,需要長期大量攝取由氚構成的重水。關於攝取過多重水對動植物的影響,我們網站上有文章詳細說明過。

簡單來說,綜合自然界中跟福島即將排放的氚,以及我們的生活型態來看,遠遠達不到可能產生危害的程度。知道劑量決定毒性,就像我們每天都吃下不少「有害」物質,例如殘留農藥、油炸致癌物、過多的精製糖等等,但攝取的多寡,對你的健康影響差異很大。那麼重點來了,福島排放的處理水,真的有合乎標準嗎?

處理水符合標準嗎?

這個問題,我們在今年六月的核廢料主題中有提到,國際原子能總署 (IAEA) 在五月底公布了第一階段的調查結果,針對「日本的核種監控能力」進行第三方驗證。結果認為,日本的檢測標準跟分析方法沒問題,調查結果是可信任的。報告中除了氚以外,其他放射性核種的活度也都遠低於排放限值。例如鍶-90 為每公升 0.4 貝克、銫-137 為每公升 0.5 貝克,以臺灣的「食品」標準,銫-137 為每公升 100 貝克以下,雖然鍶-90 還沒有定下標準,但是依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的標準,也是在每公升 100 貝克以下。目前的排放值都遠小於標準。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公布第一階段的調查結果。圖/PanSci YouTube

除了各單一核種的活度以外,所有水中核種加起來的「告示濃度限度比」也低於日本國家標準的每年 1 毫西弗(mSv/year), 1 毫西弗大約是多少呢?大約是一般民眾一年會接收到的輻射劑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無法被 ALPS 處理的氚,因為海洋中的水中就廣泛存在,日本將透過海水稀釋後排放入海。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飲用水的氚含量標準訂為每公升 1 萬貝克,台灣的標準嚴格了許多,是每公升 740 貝克。東電公司的處理水是每公升 14 萬貝克,在排放前會稀釋 740 倍,以每公升 190 貝克的氚濃度排放,低於台灣的飲用水標準。

那麼食鹽呢?我們需要搶購嗎?這就更不用擔心,因為食鹽中不含水,自然也不含氚。或是更進一步可以參考東海大學應用物理系的粉專,他們計算,根據國家標準,食鹽含水量若為 3% 以下,需要每天吃超過 400 公斤的食鹽才會攝取氚超標。真的,別吃那麼鹹啊。

每天吃超過 400 公斤的食鹽才會攝取氚超標。圖/pixabay

那麼,我們就真的兩手一攤,為這件事劃下結論,核輻射只是庸人自擾嗎?

我們該如何看待排放的處理水?

當然不是,就像許多人擔心的,就算科學上告訴你沒問題,但前提是,這些數據得是沒問題的。而且不用說周邊國家,連日本自家民眾也多次抗議處理水的排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在 IAEA 架設的網站上,可以看到整個排水計畫的各種即時監測資料。其中就包括出水口的輻射數值監測。

為了驗證處理水不會對海洋生物產生影響,東京電力甚至從去年 9 月開始,就開始進行海洋生物飼養實驗,並且全程公開直播放在他們的YouTube頻道上。不過這頻道訂閱人數跟觀看次數都有點低迷,有興趣的話不妨訂閱,開啟小鈴鐺。

那麼我們能下定論了嗎?在科學上,我們確實能說,在符合規範下,這些排放入海的處理水是沒問題的,食鹽、海鮮也都能照吃,把注重食安與健康的努力分配到其他危害更大、風險更高的事情上,對處理水保持健康而非病態的質疑,對個人來說應該效益更高。

臺灣從去年到今年 6 月,曾 3 次組團赴日考察,並於 8/24 公佈報告書,包含跟日方的問答內容,還有福島核廢水排放設施的照片。海委會表示,專家觀察團評估日方排放相關作業的安全性,跟國際原子能總署評估的結果一致。然而是否選擇相信日本以及 IAEA 給出的數據,如今看來成了國際政治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在 IAEA 的小組成員中,包含周邊國家:中國、美國、韓國、越南、澳洲、加拿大、法國、俄羅斯、英國、阿根廷、馬紹爾群島,並不包含台灣。如果台灣也能以任何形式加入團隊,或得以取得樣水複測,讓我們知道,日本以及 IAEA 給出的數值是可信的,想必都能更進一步降低民眾的擔憂。

最後,也問問大家,對於這次的處理水排放事件,你會擔心我們的海鮮或食鹽受到影響嗎?

  1. 不擔心,跟人類對海洋的其他污染相比,根本小巫見大巫。
  2. 擔心,等我親眼見到泛科學到現場實測我才相信。機票我出!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59 篇文章 ・ 238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