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奕星/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教授,多年從事海域和陸上地質研究。退休後轉業為臺北市中崙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謎般的海嘯歷史記錄
臺灣地區素來有許多關於海嘯的文獻紀錄,在歷經 2004 年南亞海嘯以及 2011 年日本宮城海嘯後,因死傷慘重震驚全世界,也再度掀起國內外研究海嘯的熱潮。臺灣歷史上的海嘯,依據資料蒐集與可信度分析,僅有 1867 年發生在金山基隆一帶的海嘯是公認比較確定的,其他發生在南臺灣的海嘯記錄,雖有信其為真者,但大都仍受到質疑。
然而在 2015 年 10 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研究所的李琳琳等學者,在國際性《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發表了一篇以〈是何原因造成了在 18 世紀襲擊臺灣西南海岸的神秘海嘯〉為題的文章,在文中引述《臺灣采訪冊》(Taiwan Interview Catalogue)以及另外兩篇外國文獻所記載的,在 1781 年 5 月份的晴朗天氣之下臺灣西南部突然發生了海嘯,侵襲了屏東東港大鵬灣一帶並淹沒附近的村落,估計海嘯波高可能有 5 到 10 公尺,或甚至更高,在當時造成重大的傷亡。
1781 年海嘯的可能成因
透過「柯奈爾多格複合海嘯模式(COMCOT)」模擬此一海嘯的成因,李琳琳等認為要能造成此一波高超過 5 公尺的海嘯,地震規模便必須要大於地震矩規模 8.6(magnitude scale, Mw)。然而此一地震規模所產生的海嘯波,不會只有侵襲臺灣西南部海岸,也一定會波及臨近的大陸沿海和菲律賓的呂宋島。但是她們卻遍尋不著在 1781 年間大陸廣東和福建沿海,以及巴士海峽南側的呂宋島,有任何海嘯侵襲的記載,因此她們認為此一大地震並未發生,所以將地震引發海嘯的成因排除在外。此外,由於在臺灣西南部並無活火山,所以她們也不認為當年的海嘯是由附近的火山噴發所造成。
排除了斷層錯動和火山的肇因之後,便只剩下由地震所觸發的海底大面積滑坡(Submarine mass failure),才有可能引發局部區域型海嘯。是故,李琳琳等人選擇了三處最大的海底滑坡區來模擬海嘯的形成和傳播。依據反覆的模擬測試後,雖然未能進一步加以定年確認,但仍不會影響她們的推論,也就是說 1781 年的海嘯,確實是有可能經由高屏斜坡上部的大面積海底滑坡所造成的。該文最後並強調現今在臺灣西南部同一海嘯受災的地區,人口已增加逾三百萬人,同時在恆春還增建了一座馬鞍山核能發電廠(核三廠),要是再度發生海嘯的話,恐怕會造成一場大災難。
海嘯的可能性評估
此文刊出後讓人驚訝的是,國人對於南部的海嘯是否真的曾經發生過,仍抱著存疑的態度,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林明聖在 2006 年還曾經為文指出 1781 年海嘯的可能性為零,那為何新加坡的學者會這麼篤定該年確曾發生過海嘯事件呢?經細查其內文,李琳琳等雖然引用了中外共三則歷史文件記錄,並研判這三則均是在報導此一海嘯災難,不過她們同時也指出此等文件所記載的年代並不一致,且所造成的損害程度也差異甚大。
對於記載不一致的歷史文件記錄,林明聖特別強調必須先區別是親歷災難當事人的記述,還是轉述或翻譯的記載。其中對於轉述或翻譯的文獻,就必須謹慎的考證。關於此一造成南臺灣死傷慘重的 1781 年海嘯事件,經過林明聖詳細的比對和查證後,指出其實是 1867 年的基隆海嘯事件被錯誤的轉載了。依據他的論述,南臺灣在18 世紀並未發生過海嘯。若然,則李琳琳等應該是引用了錯誤轉述和翻譯的歷史文件記錄。
筆者曾在 2013 年時經由整個東南亞的區域地質背景分析,指出臺灣地區不大可能發生類似印尼和日本一樣規模的大海嘯。這是因為日本本州外海的日本海溝,以及印尼蘇門答臘外海的巽他海溝,都己經發育成熟,而且板塊仍持續活躍的在聚合碰撞。至於在臺灣南方的馬尼拉海溝,由於南海海盆從四千萬年前以來,即已停止分裂擴張,所以不但發育還未成熟,也早已不再有活躍的隱沒碰撞作用了。此外,在北臺灣東側的琉球海溝,其增積岩體相對的小且深,顯示發育也未成熟,同時由於琉球海溝北段的弧後盆地早已停止分裂擴張,而其南段的琉球群島也無活火山,顯示琉球海溝也不再有活躍的隱沒作用,是故推論不可能發生有大規模的海嘯。
雖然李琳琳等所主張的海底滑坡,足以產生局部區域型海嘯是有其可能性,不過也得要有諸多條件的共同配合才行,這些條件包括了海底滑坡的地理位置、滑坡的體積大小、起滑和停止滑動的深度,以及整體滑動的速度等,缺一不可。因此,要由海底滑坡來產生海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不必過於驚慌害怕。儘管在臺灣西南部發生海嘯的機會不大,但仍應積極謹慎的繼續進行海嘯的研究與防範,以免過於輕忽大自然,而招致難以彌補的災難。
延伸閱讀:
- 林明聖,〈歷史海嘯的研究方法〉,《地質》,25 卷第 2 期 71-81 頁,2006 年。
- 洪奕星,〈臺灣海域會發生大海嘯嗎〉,《臺灣博物季刊》,32 卷第 4 期 88-93 頁,2013 年。
什麼?!你還不知道《科學月刊》,我們47歲囉!
入不惑之年還是可以當個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