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科愛看書之本月選書】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若想要長命百歲,防災知識可萬萬不能少。天災除了造成人財損失,更進一步影響朝代更迭、改寫歷史。《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以人文的角度檢視日本防災史,看看古人在面對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天災是究竟是如何應對?讓我們汲取古人的智慧,更謹慎地面對大自然給出的戰帖。
古代海嘯有多高?大阪曾出現六公尺巨浪!
在東日本大地震後,大阪府地區預設從南海海溝地震引發的海嘯浪高一舉提高了二倍。以寶永海嘯(一七○七年)、安政海嘯(一八五四年)為參考基準,過去的海嘯浪高記錄是三公尺,此後一舉提高到六公尺。不過在歷史上,曾經襲擊大阪的「溯及既往最大海嘯」有幾公尺高呢?以前大阪灣曾經出現過超過六公尺高的海嘯嗎?這是個很難的問題,就連專家也難有明確的答案。
不過,有些古文書留下了一些線索,例如奈良法隆寺所撰寫的《嘉元記》。從一三○五年~六四年這段期間,法隆寺有擔任預職(執行幹事)的僧侶會持續接力寫日記,在日記中就有一段紀錄,提到一三六一年襲擊大阪的正平海嘯。
紀錄裡寫著「天王寺金堂被沖垮,海潮一直蔓延到安居殿御所西浦,這兩地之間的民宅與人民損失慘重」。天王寺指的是四天王寺,當時寺內堂塔紛紛倒塌,有五人遭壓死。安居殿御所是指四天王寺西邊五百公尺外的安居(井)神社,海嘯巨浪衝上天王寺到安居神社西之浦這個地區,造成家屋和人命嚴重損失。
這該怎麼解釋呢?安居神社鎮座在上町斷層形成的上町台地斷層崖上方,斷崖下的神社階梯第一段的標高有五公尺。信徒爬上階梯到達社殿,這裡的地盤標高則有十二公尺。現今的安居神社距離海岸有五公里遠,但一三六一年當時海岸線比今日更貼近內陸,大約是現在的阪神高速公路十五號線~浪速沿線附近。一三六一年海嘯發生時,安居神社距離海濱約二公里,中間隔著一片平原,其中有個民宅聚集的今宮之庄(津江之庄)。若是拿《嘉元記》來比對,「安居殿御所西浦」就是指安居神社西邊的海濱,也就是今宮之庄。
當年這個名為今宮之庄的聚落,位於現在的今宮戎神社(祭祀惠比壽福神)至廣田神社(大阪市浪速區日本橋西二丁目)之間。現在這裡的標高有三公尺左右,海嘯發生時距離海岸只有一公里。要重創這個聚落造成民宅沖毀、百姓死傷,海嘯絕對高達五~六公尺。
因為古時候的民宅要碰上二公尺高的大浪才會被沖走,造成慘重傷亡。在標高二~三公尺的今宮戎神社附近的這個聚落,要碰上二公尺高的大浪,海嘯就不可能只有三公尺高,最少也要五公尺以上,這是最妥當的推論。這次大阪府遭遇的海嘯光是推估就有六公尺,在對照過古文書的少許證據後,是很合理的計算。不僅如此,找到這些片段的古文書,也證實了在六百五十年前大阪就已經遭遇過這個等級的海嘯。
五~六公尺級的海嘯,會對到處都是低地的大阪造成嚴重傷害。不過,在海嘯抵達前,有大約二小時的救命時間可用。在這期間,可以關上水門、爬上高的建築物,做這些減災與避難的行動,就能減少人們的傷亡。但是讓我們思考一下,要是發生那麼大的海嘯,之前的地震絕對超過震度六,建立在軟弱地盤上的水門與海岸堤防可能因此損壞,這點令人擔憂。大阪的海岸堤防是用來阻擋三公尺海嘯的,一旦碰上六公尺的海嘯,沒人敢保證能夠發揮功能。因此,平日就要建造多重防禦,經常整備、修護水門與堤防,這才是守護家園的正確方式。
藩主的成功祕訣?關鍵就在防波堤的建造
江戶時代每逢海嘯災害,緊急對策都是用超高效率建造海嘯防波堤,這似乎成了歷史慣例。
和歌山縣的廣村(現在的廣川町)有一座頂有名氣的廣村堤防,是山笠醬油第七代老闆濱口儀兵衛(梧陵,一八二○~八五年)所建造,現在已經被指定為國家史跡。這座堤防是一八五四年安政海嘯之後開始計畫建設的,花了將近四年時間,在一八五八年完成。堤防長度約六百公尺、高度五公尺,是靠著民間的力量來建造。雖然說濱口家醬油事業遍及關東地區,但是靠他們的財力來蓋公共建設,還是很吃力。一九四六年昭和南海海嘯時,這道防波堤發揮出實際功用。當時侵襲的海嘯有四~五公尺高,幸好有堤防保護,讓舊的聚落能夠免於災難。
不過,有段歷史可能很少人知道。那得要讓時間再回溯一百五十年,九州曾經建造過大型的海嘯防波堤。負責建設的是大分縣一個領有兩萬石的小大名佐伯家。這個小大名家其實和堤防頗有淵源,他們的祖先是森氏,最早的當主名叫森高政。高政是羽柴(豐臣)秀吉手下的臣屬,曾經和中國地方的大大名毛利輝元對陣,參與舉世聞名的水攻備中高松城戰役。那場戰役中,秀吉決定在低地建造堤防包圍敵城,形成一座小湖,消耗敵方戰力。
可是偏偏在水攻高松城當時,爆發了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死去。秀吉這時刻意隱瞞主公的死訊,去跟毛利氏和談,並且交換人質。秀吉這邊派出森高政,叫他去毛利輝元身邊當人質。當時毛利輝元說「森(Mori)這個姓氏,發音跟毛利一樣,你以後就改成毛利好了,我們可以締結永世兄弟」,對他非常友好,而秀吉也允許他改姓毛利,此後森高政就變成了毛利高政。至於留下來監視的高政家臣與黑田官兵衛,則是聽從秀吉的密令:「假使毛利氏得知信長已死,舉兵進攻我方背後的話,就把水攻的堤防給拆毀。」打算用大水來阻撓毛利輝元軍的追擊。這段歷史記載在《秀吉事記》等文書中,《佐伯市史》也採用這個說法。
所以說毛利高政算是佐伯藩的藩祖。到了寶永四(一七○七)年十月四日,六代藩主毛利高慶當權時,寶永海嘯衝向佐伯當地。佐伯毛利家以水軍強大而聞名,據點就在海邊,結果導致佐伯的城下町蒙受三‧五~四公尺的海嘯災難(羽島德太郎「九州東部沿岸的歷史海嘯當地調查」)。
六代藩主在當時發揮出了驚人的領導力。在海嘯結束之後,他決定要建造防波堤來保護城下町,而且,在受災後的第十七天就動工,要求在兩個月內完成。新堤防長一‧三公里,加上舊堤防,整座防波堤總長增加到大約四公里。藩主高慶親自到施工現場監督,動員的工人多達三萬四千七百九十三人次。
赤穗浪人也是這樣,一七○○年代的近世武士大都是行動與決斷講究迅速俐落。只是,和平日子過久了,加上一代代的世襲,使得武士逐漸變得徒具形式,喪失了原本的「機能性」。到了幕末時期更是如此,反倒是民間變的充滿活力,就像濱口梧陵那樣的民間實業家,會主動建造防波堤,積極投入公益事業。
本文摘自《課本沒教的天災日本史》,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