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穆斯林一輩子一定要去麥加朝聖一次,那麼身為科青,就不能不把斯德哥爾摩列為人生必去的城市之一。
時序入秋的十月,便是每年諾貝爾獎的名單公佈的時候,除了守在電腦前看自己的預測是否準確、名單出來後立馬拜讀相關研究大作,你還可以到被成為「北方威尼斯」的諾貝爾出生地,也是諾貝爾獎頒獎的城市——斯德哥爾摩,朝聖此生可能無緣的盛事,亦或是預演夢想成真的那一天。
瑞典的諾貝爾週於12月6日拉開序幕,最令人興奮的便是當年度得獎者的講座,諾貝爾講座(Nobel lecure)大多免費開放給大眾參加,坐在台下親耳聽著世界頂尖的科學家講述自己的研究與發現,這不只是享受,更是見證科學史在眼前上演的與有榮焉。
頒獎典禮在每年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舉行,而這一天斯德哥爾摩舊城區的諾貝爾博物館(Nobelmuseet)全天開放免費參觀。
(諾貝爾博物館內有每位獲獎者的介紹牌,但因歷年累積下來的獲獎者眾多,若錯過要再看到同一張必須等五小時!)
別看諾貝爾博物館小小一間,身為科青絕對不能錯過。在那裡除了大家已熟知的諾貝生平與評選過程之外,還展有當時諾貝爾立下諾貝爾獎的那份遺囑本人!然而最讓我流連往返的其實是得獎者捐贈的紀念品區,博物館會請每位諾貝爾獎得主捐贈一項紀念品,可能是與研究相關、也可能是對得獎者深具意義的物品,這些紀念物五花八門,從顯微鏡、圍巾、腳踏車到書信都有。從不同的物件中,我們得以一窺獲獎者研究成果之外的其他面向。見到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當年喝下幽門螺旋桿菌的小瓶子固然令人內心澎湃萬千,而看到愛因斯坦寫給兒子的親筆信更感受到身為科學家同時亦是父親的溫度。
自1901年起,諾貝爾獎都在諾貝爾過世的時間12月10日下午4:30舉行,以緬懷這位對人類文明與進步具重大影響的科學家。獎項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由瑞典的皇室親手頒發。獲獎者除了得到獎金與獎牌之外,亦會得到一份設計師獨家繪製獨一無二的證書,每一屆、每一位諾貝爾得獎者的都不同。
頒獎典禮結束後便是著名的諾貝爾晚宴。諾貝爾晚宴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中明明是紅色的藍廳(Blå Hallen)舉行。原本全要漆成藍色的「藍廳」因為蓋好後設計師認為深淺不一的紅磚顏色太美而保留原貌。
想像自己與1300位貴賓一同肩並肩坐在這大廳之中,耳中聽著斯堪地那維亞最大的無線管風琴,看著上百位服務生自二樓金廳端著「諾貝爾餐」華麗地走下樓。
諾貝爾紀念日的句點將在二樓的金廳(Gyllene Salen)畫下。金碧輝煌的金廳牆面是由1800萬多塊黃金與碎玻璃拼成的馬賽克畫,一側講述瑞典神話、一側講述瑞典歷史,正中牆面上則繪有斯德哥爾摩市的守護神——梅拉倫湖女神,此幅壁畫被稱為是市政廳的「鎮廳之寶」。貴賓們用餐完畢後,金廳即成為他們的舞廳。先不論科學家們的舞技如何,光能在這廳裡起舞,我也是醉了。
總說應該趁著夏天來北歐,然而科青們遊歷的不是風光明媚的水上城市,而是這孕育科學界最高榮譽之地的時空感。走科學家們走過的街、嚐諾貝爾晚宴上的冰淇淋、曬曾撒在得獎者身上早上九點的月光,這是我們最「科味」的浪漫。
參考資料:
-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http://www.nobelprize.org
- Visit Sweden:http://www.visitsweden.com/sweden/
- Alfred Nobel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fred_Nobel#Life_and_career
- 瑞典官方網站:https://sweden.se/society/the-nobel-prize-awarding-great-m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