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人類世:主宰地球,天下無雙的人類?——《人類時代》

時報出版_96
・2015/10/14 ・4986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494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狂野的心,人類世的心智

一九七八年的大風雪, 積雪及膝, 雪帆在疾風勁催之下駛過卡尤加湖( L a k eCayuga,紐約上州十一個湖組成五指湖其中的第二大湖),把所有的街道幻化成雪橇跑道。當時我還是在紐約上州就讀的學生,儘管天候不佳,課還是照常要上,我們聆聽心靈宛如夜光錶面盤一般明亮的科學家談起「核冬天」(nuclear winter),亦即在核子戰爭後,地球氣候可能會發生的改變:太陽就像白色的棉花一樣懸在枯萎的天空上,塵雲在地球上方凝結,植物忘了怎麼維持青翠,夏天由零下二十度的氣溫下展開,接著四時的變換完全不符所有生物的期望。這情景很可能成真,因為華府和莫斯科的政壇人物就像遊戲場上的孩子一樣,虛張聲勢相互挑釁。這是我頭一次聽到師長說,如今我們已有能力拆解環繞地球的整個大氣層,教我既驚奇又憂慮。

source:Lorenzoclick
source:Lorenzoclick

在地質時間上,才不過片刻之前,我們還只是熱帶大草原上無語的暗影,是採集者和小型獵物的獵人。曾幾何時,我們怎麼成了地球的威脅?在講課結束,雪暴止息之時,在一望無際的白色遼原中,我們學生就像小小的發光體。

四分之一世紀之後,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他發現臭氧層的破洞,於一九九五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他也是首先引介核冬天觀念的學者)再度步上世界舞台,主張我們人類已經成為地球變化的重要媒介,因此有必要把我們所生存的這個地質時代重新命名。世界各國的科學菁英都同意此說,倫敦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London,地質時間表的權威組織)也召集了德高望眾的專家小組,考量種種證據,要更新我們的世代名稱,由堅如磐石的全新世,到「Anthropocene」──人類世[1],頭一次承認我們主宰整個地球,天下無雙。

地質學家根據國際協議,依主宰地球的岩石、海洋,和生物等帝國,把地球環境史劃分為各個階段;就像我們用「伊利莎白時期」和其他朝代來表示人類史的階段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深厚的南極冰核告訴我們古早大氣層的內容,化石遺跡透露出古代的海洋和生命形式,還有更多的資訊寫在淤泥上,記錄在石頭裡。先前的時代,比如我們認為恐龍當道的侏羅紀,延續了數百萬年,有時我們再把它們細分為更小的單位,變化不斷的世代和紀元悄悄溜進我們的視野。每一個世代都會添加絲絲縷縷到這片織錦之中,不論多麼纖細。在化石紀錄上,我們會留下多寬的條紋?

fractal-676241_1280

可以辨識出是人類的動物在地球上已經行走了近二十萬年,在這些以千年為單位的時代中,我們不斷適應多變的環境以求生存,勇敢面對惡劣的天氣和艱險的地形,恐懼比我們凶猛得多的動物,屈服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它的魔力教我們不知所措,它的宏偉壯麗教我們恭順謙卑,在它的周遭,我們滿懷憂懼地安排我們的生活。經過漫長到難以完全想像,影響多到無法勝數的時間,我們卻開始反抗大自然的力量。我們運用靈巧的雙手,豐富的資源,柔韌靈活,聰明,合作。我們俘虜了火,製作了工具,砍出矛,磨出針,鑄造了語言,不論漫遊到什麼地方都隨手花用。接著我們開始以教人屏息的速度繁衍。

在西元前一千年,整個世界的人口才只有一百萬,到西元後一千年,已經成長到三億。一千五百年,增加為五億。此後我們成倍繁殖,自一八七○年以來,世界人口已經成長了四倍。根據BBC網站的資料,一九四八年十月七日我出生那天,我是第二十四億九千零三十九萬八千四百一十六個存活在世界上的人,也是有史以來第七百五十五億二千八百五十二萬七千四百三十二個人。中古時代世上人口還能以百萬為計算單位,如今世上卻有七十億人口。生物學家威爾森(E.O. Wilson)說,「二十世紀人類人口成長的模式比較像細菌,而不像靈長類。」依據他的說法,如今的人類生物質(biomass)比地球上曾有過的任何大規模物種都大百倍,共有三十二億人蝸居在都市裡,都市計畫專家預測到二○五○年,舉世百億人口將會有近三分之二都聚居在城市。

source:wikimedia
source:wikimedia

 

到這十年的年尾,地球史將會重寫,教科書會因過時而出錯,老師必須揭露大膽、刺激,而且可能教人心驚的新現實。我們在地球上短暫逗留的期間,因為教人振奮的科技發展、化石燃料的使用、農業和日益增多的人口,使人類成為地球上唯一主宰變化的力量。在地球四十五億年的歷史中,只憑單一一種物種就能改變整個自然界,幾乎是史無前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唯一曾經發生過類似情況的一次是在數十億年前,當時金肩鸚鵡和海鬣蜥這類的生物還沒出現,大氣還充滿毒性,人類如果作時光旅行,非得戴上防毒面罩不可。只有柔軟吸水的單細胞藍綠藻群體平舖在淺灘上,攝食水和陽光,持續不斷地向大氣輸出一波波的氧氣──這是它們的胃腸脹氣。逐漸地,空氣和海洋充滿了氧氣,天空淨化了,大地歡迎有肺的生物。這種生物的排泄物卻是那種生物的補品,這個想法雖教人尷尬,卻是實情。近五十億年來,生命滴答滴答地運轉,因為藍綠藻重塑地球,使得無數大膽的實驗得以實現,包括形形色色的葉片和舌頭、各種各樣的家譜和部族,由捕蠅草到人類。接著,由平凡到不可思議的這種起源,在最近兩三百年之間,人類竟然變成了旋乾轉坤的第二個物種,由大地至穹蒼都因之而脫胎換骨。

忙碌的人類

人類一向都是活力充沛、焦躁不安、忙忙碌碌的動物。過去這一萬一千七百年以來,雖然不過是自上一次冰河時期末冰河撤退之後一眨眼的工夫而已,我們卻已經發明了珍貴的農業、書寫,和科學。我們行遍天涯海角,跟隨長河的支脈、跨越雪鄉、攀登教人頭暈目眩的隙縫和峽谷,跋涉到遙遠的島嶼和兩極、躍入汪洋深海,受到燈火般明亮的魚類和火眼金睛的水母魅惑。在群星的禮拜之下,我們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之中升起火苗,掛上燈籠。

我們建構了宛如綠野仙蹤故事裡的城市,由我們故鄉的星球航向外太空,在月球上揮桿打高爾夫。我們夢想出工業和醫藥的魔法。儘管我們並沒有搬移各洲大陸,但卻以城市、農業,和氣候的變遷抹除並重繪了它們的輪廓。我們阻斷了河流,讓它們改道,填入厚重的新土。我們砍平了森林,削去又重舖了大地。我們征服了七五%的地表──保留一些小地方作為「曠野」,改變了龐大的面積,作為我們的產業和家園,並且藉著農耕,統一了世上三分之一沒有冰雪覆蓋的土地。我們砍掉了山巔,挖鑿坑道和石場採礦。就好像外星生物帶著巨錘和雷射鑿子,重新雕塑各大洲,以適應他們的需要。我們把風景化為另一種形式的建築,把這個星球當成我們的沙盒。

source:Jamie McCaffrey
source:Jamie McCaffrey

說到地球的生物,我們尤其忙碌。我們和我們所豢養的家畜如今已經佔據了地球所有哺乳生物的九成;在西元一千年,我們和我們的動物卻僅佔百分之二。至於野生物種,我們也把動植物重新分配到舉世各個不同的地方,激發它們演化出新的習慣,改造它們的身體,或者讓它們滅絕,而它們也都各自走向這三種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決定了哪些物種終將與我們共享這個星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甚至連雲層上都展現了我們的所作所為。有些是環遊世界的旅客搭機留下的凝結尾經風吹拂留下的軌跡,有些則是工廠釋出的砂塵,溢漏出來,汙染了空氣。我們為烏鴉套上腳環,讓樹木雜交,在懸崖峭壁上建了棚架,在河邊築了堤壩,如果可以,我們連太陽也想管上一管,我們已經運用了它的光線作為我們奇想的動力,這是連古早神話中的諸神都會嫉妒的本領。

如今我們也像諸神一樣,無所不在處處存身。我們已經殖民到這星球的每一吋土地,在四處留下指印,由海洋的沉積物,到大氣層最外緣的外逸層,也就是分子逸入太空、太空垃圾,和衛星軌道的地方。幾乎所有我們視為現代生活的奇妙事物,都只不過在過去兩世紀之內,甚至過去幾十年間出現,就像在土石流前方急速滾動的巨石一樣,人類的冒險以驚人的步調加速奔馳。

每一天我們都更有把握,由外太空駛向人體和大腦內在的殿堂。我們不再是大草原上削製工具的那種猿類,不再像牠們那般背負著寶貴的餘火,把文字編結成串,宛如它們是稀罕的貝殼。由那樣的角度很難想像我們心靈的幻想曲,它是來勢洶洶,一瀉千里,抑或如潺潺流水,涓涓滴滴?我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改變這個星球,造成難以磨滅的結果,使得我們起源的這個自然世界──由原子至單細胞至哺乳動物至智人至主宰一切的萬物之靈──早已非我們祖先所識的同一泉源。如今,我們非但適應我們所居的自然世界,而且還創造了人造的環境,把自然界嵌入其中。

我們與大自然[2]的關係已經改變……雖然是脫胎換骨,難以挽回,但絕非只朝壞的方面改變。如今我們怎麼與大地、海洋、動物和我們自己的身體建立關係,已經因生產製造、醫療保健,和科技工業五花八門的進步,而受到各種出乎意料的方式影響,大自然緊閉的奧祕門扉也震動開啟──人類基因組、幹細胞、如地球一般的其他星球──讓我們大開眼界。一路走來,我們和大自然的關係正在演變,迅速而逐步漸進,有時微妙到我們對其音震毫無所覺的地步──不論在實質,或是象徵上。隨著我們重新定義對周遭和我們體內世界的基本知覺,我們對於身而為人的看法以及對「大自然」的基本觀念,也自然而然地重新修訂。在每一個層面,由野生動物到以我們的軀體為家的微生物,由我們不斷演化的家園和城市,到虛擬動物園和網路攝影機,人類和大自然的獨特連結已經走向了新的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已經回不去了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我對某些問題大惑不解,比如:為什麼世界彷彿在我們的腳下奔跑?為什麼新英格蘭許多城市的加拿大雁今年首度並不南飛,為什麼歐洲有這麼多白鸛不再移棲?這個世界因破紀錄的熱浪、乾旱和洪水而受到蹂躪──我們能否彌補我們對天氣的所作所為?當今的數位兒童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地球主人翁?如果我們可以藉著電腦遨遊世界,毋需花費金錢,也不耗體力,旅行會有什麼樣的意義?醫藥既能造成人體如此眾多的改變──包括碳纖維義肢、仿生手指、矽視網膜、戴在眼睛上的電腦螢幕,一眨眼就可以傳簡訊、可以舉起千鈞之重的仿生套裝,和可以改善注意力、記憶,或情緒等優質大腦的奇幻之境──少年男女還會不會再提出「我是誰?」或「我是什麼?」之類的問題?未來五十年內,城市、野生動物,和我們自身的生命機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在不經意之中,我們已經在地球上創造了混沌,危害了自身的福祉。然而即使控制氣候的變化是當務之急,設計更安全的方式來餵養、補充,和管理我們的文明刻不容緩,我卻依舊無比樂觀。我們的新時代雖然糾結著種種罪愆,卻也纏繞了諸多發明。我們的壽命已經比以往延長了三倍、降低了幼兒死亡率,而且大部分人的生活品質都獲得改善,由健康到日常生活的舒適──達到了教人瞠目結舌的地步。我們犯的錯磬竹難書,但我們的才華也不勝枚舉。

要是我們能夠回到過去,比如鐵器時代,恐怕沒有人能不帶點必需品:火柴、抗生素、眼鏡、圓規、刀子、鞋子、維生素、紙筆、牙刷、魚鉤、金屬鍋、附太陽能電池的手電筒,和其他種種可以讓人生更安全的發明。我們的行囊絕對不輕。

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人類世」一詞是由數位學者和機構提出,包括:美國水生生態學者尤金.史多麥(Eugene Stoermer,密西根大學榮譽教授)在一場會議中用了這個詞,目前在德國美因茲(Mainz)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大氣化學部門工作的保羅.克魯岑;聖地牙哥加大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Institution),和南韓的漢城國立大學也都使用這個詞。
  2. 生物學家威爾森(E.O. Wilson)在《造物》(The Creation)一書中把大自然定義為包括「地球上所有不需要我們而可以獨立生存的一切」。

getImage (6)本文摘自泛科學2015年10月選書《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時報出版。

ccfd6a013cc24c969cdc83acf988f6d3

本書搭配好活動《PanSci TALK:生而為人》,邀請到泛科學專欄作家寒波來分享「猴子有好幾種,為什麼人只有一種?」討論關於人類演化的故事;下半場則由〈故事〉專欄作家馬雅人分享「雨林世界:自然環境與馬雅文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E10 低碳汽油:台灣減碳新契機,為何我們應該接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1/17 ・346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美國穀物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台灣將在 2040 年禁售燃油車。但別急,現在路上開的舊有車款不會馬上報廢消失,因為舊有的車輛會繼續開到年限結束。根據計算,當禁售燃油車的那一天來臨時,還有大約 60% 的車輛是燃油車。這時,在多數交通工具還是燃油的情況下,美國、歐盟等國已經開始使用酒精燃料來減少碳排放,那麼,台灣也能做到嗎?

你聽過 E3、E10 汽油嗎?

這是指在汽油中加入酒精,E3 代表有 3% 的汽油被酒精取代,而 E10 則是 10% 的汽油換成酒精。酒精是一種抗爆震性能更好的燃料,且比化石燃料更環保,因為它可以來自生質燃料,碳排放也較低。即便算上運輸和加工的碳足跡,用玉米製造的乙醇仍比傳統汽油的碳排放低了 43%。其實,在美國、歐洲、澳洲等地,E10 或更高比例的酒精汽油早已廣泛使用,這在我們之前的影片中也有提過。

現在,台灣有 14 間加油站可以加到 E3 汽油,而中油也正積極促使相關部門開放 E10 汽油的銷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在推動這項改變之前,仍有許多民眾對酒精汽油有疑慮。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把不是汽油的燃料放到引擎中,到底會不會對車輛引擎造成不良影響?例如會不會影響引擎運行,甚至影響里程數?
其實,換燃料確實會對引擎有影響,因為不同燃料燃燒後所產生的能量與副產物都不一樣。但別擔心,根據我們之前的討論,2011 年以後生產的所有汽車,還有大部分 1990 年代後期生產的汽機車,都能直接相容 E10 汽油。換句話說,除了少數舊車或特殊車型,約 95% 的汽機車都不需要擔心這個相容性問題。

2011 年以後生產的所有汽車,還有大部分 1990 年代後期生產的汽機車,都能直接相容 E10 汽油。圖 / 美國穀物協會提供

E10 汽油在效能上的表現,會不會受到影響?

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燃燒其實是一種氧化反應,可以用化學式表達。也就是只要汽缸的大小是固定的,就能算出空氣中能參與氧化反應的氧氣分子有多少,進而推算出每次汽缸燃燒時,應該搭配多少的燃料。

當引擎運作時,汽缸內的氧氣分子會與燃料反應,產生動力。為了最佳化效能,引擎的噴油嘴會精準控制每次的進油量,確保空氣和燃料的比例,稱為「空燃比」。接著調整噴油嘴的設定,讓出油量符合我們的需求。

每當空氣成分改變,燃料量或燃料的種類更換時,空燃比就會產生變化。在燃料相對空氣來說比較多時,我們通常稱為「富油」;相反的,如果燃料相比空氣來的少,就稱為「貧油」。如果我們把汽油換成百分之百的酒精,因為酒精每單位體積所需要的氧氣比較少,而且熱值比較低,因此會產生貧油現象,推力感受起來自然也會比較低。

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其實不難,只要增加燃料量即可。而巴西早已證明,使用 E100 汽油是可行的。巴西近 50 年來推動 E85、E100 燃料車輛,並展示了彈性燃料引擎的優勢。

而巴西早已證明,使用 E100 汽油是可行的。巴西近 50 年來推動 E85、E100 燃料車輛,並展示了彈性燃料引擎的優勢。圖/美國穀物協會

這類交通工具被稱為彈性燃料引擎,顧名思義,能很彈性的使用汽油、E100 酒精汽油、或是任何比例的甲醇、乙醇、汽油的混合物。彈性燃料引擎跟一般引擎最大的差別,就是內建了「燃料成分感測器」。能透過判斷燃料的種類與比例,調整噴油嘴的出油量設定以及點火正時,讓引擎的輸出動力維持在最佳狀態,確保引擎效能不受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的點火正時,指的是火星塞點火的時機。不同的燃料,化學反應的速度與膨脹的體積不同,當然會對應不同的點火時機。

但是 E100 其實也不是純酒精?

大家都知道,蒸餾酒需要經過多次反覆蒸餾,為什麼不能只蒸餾一次就好呢?原因在於,酒精與水的沸點雖然不同,但它們不完全互斥,會產生交互作用。在蒸餾過程中,即使酒精的沸點較低,水仍然會在加熱的過程中,隨著酒精部分蒸發進入容器中。

事實上,當酒精濃度達到 95.63% 時,不論再怎麼蒸餾,濃度也不會再上升。這是因為當酒精濃度接近這個比例時,酒精與水的沸點非常接近,這種現象稱為「共沸」,意思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會一起沸騰,無法再進一步蒸餾分離。

共沸現象的結果,就是為什麼市面上銷售的藥用酒精,濃度最高都是 95%,而非 100%。因為更高濃度就必須使用脫水劑等方式處理,成本會提高,或是因為有添加物而不符合藥用標準。所以當然,E100 汽油裡面,實際上使用的也是濃度 95% 的酒精,而不是 10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E100 汽油裡面,實際上使用的也是濃度 95% 的酒精,而不是 100%。 圖 / 美國穀物協會提供

解決迷思:酒精汽油是否容易因吸收水分,而產生油水分離?

事實上,酒精和水是高度互溶的,這使得高比例的酒精在汽油中有更高的水分耐受性。簡單來說,進入油箱的水氣,會溶在酒精汽油中而不會產生油水分離。

根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研究,即使在高溫高濕的極端環境下,E10 酒精汽油也需要經過三個月才會出現明顯的油水分離。而三個月也是一般汽油建議最長的保存時間,因為汽油放太久就會氧化。

也就是說,酒精與水混和物的特性,不是把酒精和水的相加除以二那麼簡單,它們的交互作用更加複雜。

一篇刊登在《國際能源研究期刊》的研究指出,在可變壓縮比引擎中的實驗結果,加入酒精後,引擎的功率會逐漸升高,在 E10 酒精時為最佳比例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實際情況和實驗室當然不能直接類比。大多數汽車和機車並未專門為酒精汽油做調整,那這樣會有多大影響呢?根據英國政府的官方結論,直接使用 E10 汽油與一般汽油相比,每公升的里程數大約會降低 1%,但在日常駕駛中,這個差異幾乎不會被察覺。實際上,載貨量和駕駛習慣對油耗的影響,遠遠大於是否使用 E10 汽油的影響。

更好的一點是,酒精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工業用品,以每美國為例,在過去一年中,酒精的離岸價格實際上都比汽油還低,因此不用擔心酒精會讓油價變貴。

此外,經過調校的引擎也不必擔心推力問題。事實上,F1 賽車從 2022 年開始使用 E10 作為燃料,納斯卡賽車更早在 2011 年就採用了 E15 燃料,運行上沒有太大問題。

F1 賽車從 2022 年開始使用 E10 作為燃料,納斯卡賽車更早在 2011 年就採用了 E15 燃料,運行上沒有太大問題。圖/unsplash

最重要的是,使用 E10 燃料的好處明顯更多。由於酒精和烷類燃料的分子式不一樣,酒精分子式中多了一個氧原子,這使得燃燒過程中反應會更完全,能夠產生更多二氧化碳而非有毒的一氧化碳,同時降低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的產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關鍵的一點,酒精與化石燃料相比,能夠更快速地幫助減碳。只要確保使用永續農法、不與糧食競爭土地的前提下,所製造的玉米乙醇,碳排量就是比化石燃料還要低。

E10 低碳汽油是填補減碳缺口的最快方案,挑戰只在接受度

英國引入 E10 後,每年減碳 75 萬噸,相當於減少 35 萬輛汽車的碳排量。而台灣呢?目前根據政策規劃,台灣 2040 年起將新售的汽機車全面電動化。依照這個目標進程,在 2025 年將達成減碳 288.6 萬噸的目標。然而,這距離運輸部門須減少 487 萬噸碳排量目標,還差 198 萬噸。

如果燃油車全面改用 E10 低碳汽油,則能減碳 202 萬噸,幾乎能完全彌補缺口。這項方案的優勢在於,E10 與一般汽油性質相近,不需更換新的引擎設計或架設特規加油站,執行門檻低。

實際上,目前推動低碳汽油最大的瓶頸,大概就是民眾對於這個新燃料的接受度了吧!如果接受度提升,購買量上升,成本也有機會進一步再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解密離岸風電政策環評:從審查標準到執行成效,一次看懂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21 ・354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政策環評是什麼,跟一般環評差在哪?

隨著公共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環境影響評估(EIA),難以應對當今層層疊疊的環境議題。當我們評估一項重大政策時,只看「單一開發案」已經不夠,就像評估一棵樹,卻忽略了整片森林。因此,政策環境影響評估(SEA)應運而生,它看樹,也看森林,從政策的角度進行更全面的考量與評估。

與只專注於「單一開發案」的個案環評不同,政策環評更像是一場全面性的檢視,強調兩個核心重點:「整合評估」與「儘早評估」。簡單來說,這不再是逐案評估的模式,而是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就先全面分析可能帶來的影響,從單一行為的侷限中跳脫,轉而聚焦在整體影響的視角。無論是環境的整體變化,還是多項行為累計起來的長期影響,政策環評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潛在問題能儘早浮現、儘早解決。

除此之外,政策環評還像是一個大型的協商平台,以永續發展為最高指導原則,公開整合來自不同利益團體、民眾與各機關的意見。這裡,決策單位不再只是單純的「評分者」,而是轉為「協調者」或「仲裁者」,協調各方的意見看法在這裡得到整合,讓過程更具包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策環評並沒有所謂的「否決權」,而是側重意見的蒐集與整合,讓行政機關在政策推動時,能更全面地掌握各方意見。政策環評旨在建立系統化、彈性的決策評估程序(包含量化、特徵化等評估方式),也廣納社會面或民眾滿意度等影響因子,把正式與非正式的作法一併考量進去。再來,決策程序中能層層檢討、隨時修正,也建立了追蹤機制和成效評估標準(如環境殘餘效應、累積效應等),透過學習來強化決策品質與嚴謹度。就像一場球賽,隨時根據變化、調整策略。

這樣的制度設計,就非常適合離岸風電這類規模大、跨區域、影響層面廣泛的能源政策評估,讓我們可以在政策推動初期就想到整個工程對環境、產業發展與社會的諸多影響,也為後續政策執行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政策環評並沒有否決權,而是重在整合各方意見、量化影響以及建立追蹤與修正機制,這樣的制度設計便適用於離岸風電等大型政策評估。圖/envato

離岸風電為何需要的是政策環評?

離岸風電是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之一,但這不是只在某塊空地上架幾個風車,而是要在廣闊的大海中進行大規模建設,牽涉的不僅是發電,還涉及海洋保育、航空交通、水下文化資產等議題,更與當地漁民的權益息息相關。

這樣的大型離岸風電工程,因海洋環境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極高,很容易讓人擔心生態影響。如何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綠能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需要政策環評的把關,從多方檢視這些複雜的挑戰,確保政策推行既能穩妥,又能達成發電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 年 3 月,經濟部自願提出「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是臺灣首次針對再生能源政策所進行的政策環評。根據這份評估說明書,政府將採分期公告、逐年檢討的方式,每三年開放 0.5~1 百萬瓩(GW)的電量額度鼓勵業者投入開發。當時環保署(現為環境部)歷經九個月召開 2 次意見徵詢會議,蒐集環評委員、專家學者、相關機關、民眾等意見,最終於同年 12 月的環評委員會作出徵詢意見。這些協商和檢討的過程,讓政策「名正言順」,得以充分顧及各方利益與生態平衡。

共通性環境議題與因應對策

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中,環評會議盤點了開發過程中共通的環境議題。

首先,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重點,特別是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環評會要求風機基座必須距離白海豚棲地1公里以上,以減少對其生態的干擾。實際上,這項規範在後續的實務執行中更為嚴格,例如,福海二期示範風場已退縮到 2.5 公里外,臺電二期風場甚至退到 4.2 公里外,顯示政策環評確實發揮了實質作用。此外,針對施工期間的聲音干擾,要求施工需有 30 分鐘以上的打樁緩啟動時間,並限制聲量不得超過 180 分貝等。

針對鳥類保育,政策環評也訂立了具體規範。其中,包括風機之間必須留設 500 公尺以上的鳥類穿行廊道,並在施工期間避開每年 11 月至隔年 3 月的候鳥過境期。同時,為確保這些措施確實生效,工程方也被要求設置「鳥類活動監測系統」,持續追蹤、評估風場對鳥類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環評會也確立了「先遠後近」的開發原則,要求優先開發較單純的航道外側區塊,待累積足夠經驗及相關資料後,再進行近岸區域的開發。這項原則考量了近海生態系的複雜性,也顧到養殖漁業的漁民權益,展現出政策環評在平衡發展需求與環境保護上的價值。

新一代的審查機制:達成能源轉型及環境保護雙贏

為提升環評效率並確保審查品質,環境部參考過去離岸風電審查經驗,制定「風力發電離岸系統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初審作業要點」,建立了全新的二階段審查機制。

環境部推動二階段審查機制,提升離岸風電環評效率與審查品質。圖/envato

這套新機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像「初步檢查」,由環境部依照檢核表進行初審,並由環評審查委員會執行秘書邀集 2-5 位環評委員進行初審,通過第一階段初審之業者,可取得經濟部遴選資格,其初審結果有效期為兩年,必要時可申請展延一年。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開發單位檢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配的容量證明文件等資料,提供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以進行實質審查。

檢核表明確規範了 15 大項審查事項、112 項檢核項目,涵蓋開發案的全生命週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面,包含風機及海上變電站基礎設置、海域電纜路線規劃、陸域設施工程等硬體設施的規範。其中,風機基礎設置必須避開海岸保護區、河口、潮間帶等環境敏感區域,且須進行地震危害度分析。海域電纜部分,除特殊情形外,埋設深度至少須達 1.5 公尺,且不得跨越中華電信海底電纜 1 公里的範圍。

環境保護上,檢核表則對施工噪音管制訂立了明確標準。舉例來說,打樁期間警戒區 750 公尺範圍內的水下噪音不得超過 160 分貝,且必須全程採用最佳噪音防制工法。同時,每個開發案或聯席審查的風場,同一時間內只能進行一支基樁施作,而日落前一小時到日出前也不得啟動新的打樁作業。

環境監測計畫更是檢核表中的重點,分為「施工前、施工期間、營運期間」三階段,每個階段都規定了詳細的監測要求(包括海域底質監測、水下噪音監測、鯨豚目視監測等)。以鯨豚監測為例,每年需執行20趟次,四季中每季至少執行 2 趟次。此外,所有監測數據都必須上傳至環境部「環保專案成果倉儲系統」(https://epaw.moenv.gov.tw/)供各界查閱。

這套標準化的審查機制不僅解決了「同一風場可能有多家廠商重複調查或審查」的資源浪費,也透過明確的檢核項目,讓開發單位在規劃階段就能掌握更具體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僅如此,該機制亦確保了環境保護標準前後一致,避免不同案件之間標準不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透過新的審查機制,環境部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開發案的環評審查作業,在提升行政效率之餘,也確保環境影響評估的品質,支持臺灣的離岸風電開發及國家能源轉型政策,也做好把關。藉由標準化檢核表和二階段審查制度,期待能在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落實環境保護。

為確保制度能持續精進,環境部每半年至一年會進行制度檢討,並持續公開所有環評書件於「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此外,環評會議召開前一週,也必須在指定網站公布開會訊息,讓民眾能申請列席旁聽或發表意見。透明化措施一方面展現了政府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另一方面也確保全民能共同參與監督離岸風電的發展過程。未來,這套制度將在各界的檢視與建議中持續完善,為臺灣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發揮環評作業的最大效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2

文字

分享

0
3
2
誠實面對人類參與的「自然」——太田欽也專訪
顯微觀點_96
・2024/07/11 ・322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顯微觀點

斑馬魚是最知名的模式生物之一,其基因、型態與發育深受了解,並用於探討深度同源等重要演化生物學問題。但也有科學家提出,演化生物學該持續隨環境演進,並嘗試以新的實驗物種——金魚——探討人類世(Anthropocene)環境下的生物演化。

育種歷史與基因巧合 奠定金魚的演化生物學價值

例如有千年馴化歷史、型態千變萬化的金魚,就相當適合探討人類因素與生物型態演化的關聯。

中研院細生所派駐臨海研究站的演化與發育生物學家太田欽也指出,斑馬魚與金魚兩者的胚胎都可以透過顯微鏡仔細觀察,相對於受精一年後才成熟的金魚,斑馬魚有成熟較快,基因組較為單純等優點,也具備許多現成基因研究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斑馬品系間仍以其生理機能與基因為主要差別,對型態差異的演化並未那麼明顯。因為,科學家為了操作基因與細胞特徵而培育斑馬魚,使不同品系的差異大多來自目標明確的基因工程。

金魚型態演化圖。Courtesy of Kinya Ota and Gembu Abe

而金魚的型態變異,則完全來自飼養者對型態的偏好和育種,蘊藏更多元的型態變化與發育差異。其悠長的馴養歷史以及更古老的基因重複(Gene Duplication)機遇,使其值得成為演化發育生物學的新模式生物。研究器材和方法上的調整,則是生物學家展現才智的機會。

太田欽也舉例,「一般的解剖顯微鏡工作距離適合觀察和操作斑馬魚,但是經過我們自己的創意,也改裝出可以對金魚進行顯微手術的器具和適合拍攝的大型解剖顯微鏡。設備上的差異並不難克服。」

金魚胚胎的發育生物學優勢

太田欽也說,現代生物學家以果蠅和微生物育種進行遺傳與演化實驗,擴大時間維度來看,千年來金魚愛好者挑選、強化金魚外觀特徵的過程,可以比擬長時間的人擇實驗。

金魚不僅適合用來觀察人擇壓力如何影響成年生物的型態。太田欽也更想進一步探索,從胚胎階段的差異進行選擇,是否可能改變生物的型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田欽也提到,人工育種對發育與型態的影響力也展現在其他物種上,例如家犬與鴿子也被培育出許多特殊表型。但是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胚胎觀察不易,需要相當高的技術與成本。

相對於動物子宮與鳥類蛋殼內的胚胎,在透明卵囊中發育的半透明金魚胚胎,就是非常容易觀察的研究對象。只要有恰當的複式顯微鏡、解剖顯微鏡和顯微手術能力,金魚的胚胎從受精到孵化都可以全程順利紀錄,而且每次繁殖可以蒐集到上百筆資料。

現代顯微攝影技術搭配容易觀察的金魚胚胎,讓太田欽也可以拍攝清晰影片,在網路上生動地分享發育生物學知識。攝影:楊雅棠

自製影片 盼演化生物學跨過學院圍牆

除了將金魚研究成果發表在 Nature 等科學期刊,太田欽也同時努力當起「Youtuber」。他希望能將演化發育生物學、金魚飼育經驗、臨海研究站的學術特色,甚至是宜蘭的風光,透過網路傳達給大眾。

武漢肺炎導致的漫長隔離,是他學習影音製作的契機。最初他在百無聊賴之下看了大量影片,後來逐漸萌發「我也要拍自己的題材!」的企圖心。開始搜尋拍攝、後製、配樂等網路教學,在隔離的單人房中逐漸進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田欽也說,拍攝影片最重要的動機是「分享」。他解釋,「科學的頻道不管累積再多追蹤者,例如數十萬人追蹤的 Nature, Science, 觀眾也以科學領域工作者為主。現代知識逐漸朝向『專家』與『外人』的兩極化狀態發展,我不喜歡這樣的社會。」

如同他推進學術研究的方法,他也透過自學、自己組裝基礎設備如空拍機、手機等,在節省開支的情況下拍出了中研院同僚為之驚艷的影片。

太田欽也為臨海研究站拍攝的簡介影片,基本款空拍機呈現了頭城的舒暢美景。

在早已開始的人類世 何謂自然?

太田欽也熱衷以空拍影片介紹宜蘭的郊野與人文,但他對主流輿論的「自然環境」內涵存疑,他認為「自然」早已被人類行為大幅改變。自從農業擴張、工業革命發生,人類對環境與生物的改變程度早已無法恢復「自然原貌」。

他以金魚的馴化過程為例,從宋朝開始的愛好者,透過育種極力凸顯特殊形態,從沒有背鰭的「蛋種」,到眼周水泡足以遮蔽視線的「水泡眼」。都不是基於適應「自然」而進行的育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田欽也強調,「如果是宋朝或明朝人有今天的生物學工具,以他們的追求珍奇的育種態度,一定會用 CRISPR 編輯金魚基因,製造出更奇特的變異型態。」

他說,這樣的行為會在現代科學圈與社會輿論上遭到反對,「認為動物被修改基因、型態變異很可憐」,但人類採用動物進行藥物實驗或經濟用途時,也並未優先考慮「自然原則」。

太田欽也反問,「若是透過基因編輯技術將金魚修改回類似野生鯽魚的型態,更適應野外環境,這樣算是自然或不自然呢?」

建立科技倫理 而非堅守「自然」想像

他指出,金魚的馴化與育種反映著東亞社會的自然觀念,不同於西方基督教倫理的「人統御、保護自然」意識形態。可以促進人們反思,人類也身在其中的「自然」的標準是什麼?而非執著於保護想像中的自然「原狀」。

太田欽也強調,「本質化『自然』、建構一個保守不變的形象,不會幫助人們了解生物學。」

他認為,宋朝人、明朝人的自然觀念與今日不同;甚至現代人常引用的「道法自然」倡議者老子,他所提倡的自然,與現代許多人想像、意圖恢復的也是不同的自然。

背鰭退化、尾鰭倍增的蛋種雙尾金魚,是古代貴族最青眼有加的奇特型態之一。作者:清 馬文麟 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太田欽也建言,科學地面對人類因素影響世界各地生態的現實、建立基因科技的社會倫理與規範,都是比恢復建構出的「自然」意象更重要的生物學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自日本和歌山縣鄉間的太田欽也說,長期駐守宜蘭頭城的臨海研究站不僅是因為設施與職位,也是因為此處環境與故鄉有幾分神似。

「但我不會說這兩個地方都很『自然』,在人們對我說『這裡很自然!』的時候。」太田欽也無奈地笑說,「想到周遭可以釣起吳郭魚的溪流、被整治疏濬成田園的原洪氾濕地,反而會讓我很疑惑彼此對『自然』的共識。」

1995 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岑(Paul Crutzen)指出,現代已是由人類行為影響地質特性的人類世。此概念引起地質科學界激烈討論,從新石器時代、工業革命到核彈試爆頻繁的 1960 年代都有學者認為是人類世的開端。

最後由國際地層委員會的人類世工作小組投票決定,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與人類活動高速成長的20世紀中葉為人類世起點。

查看原始文章

參考資料

  1. Li IJ, Lee SH, Abe G, Ota KG. Embryonic and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ornamental twin-tail goldfish. Dev Dyn. 2019 Apr;248(4):251-283.
  2. Abe G, Lee SH, Chang M, Liu SC, Tsai HY, Ota KG. The origin of the bifurcated axial skeletal system in the twin-tail goldfish. Nat Commun. 2014 Feb 25;5:3360.
  3. 太田欽也實驗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顯微觀點_96
20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從細微的事物出發,關注微觀世界的一切,對肉眼所不能見的事物充滿好奇,發掘蘊藏在微觀影像之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