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我們來自同一個星球-《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

PanSci_96
・2014/12/17 ・167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S0038生態學在發展的初期被認定為是研究「自然的經濟學」。研究自然界與人類的經濟生活越久,越顯現出兩者之間的關聯性。英國經濟學家霍森(Geoffrey M. Hodgson )的著作《經濟學中的生物與物理隱喻》(Biological and Physical Metaphors in Economics )中指出:「真實世界中的經濟演變,比起機械式程序,它與生物體和生物演化過程之間更有關聯,因為經濟畢竟與人類事務相關,而非與粒子、力量和能量有關。」經濟學中的有機論,仍然能夠從科學中挖掘出無盡的潛力。有機論的偉大時代也許即將來臨,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式著手進行,大自然也許能夠提供更多模式,用以促進掠食動物主義與蝗蟲潮式的經濟發展。

美國詩人蓋瑞.施耐德(Gary Snyder )寫道:「經濟學應被視為生態學的旁門左道。企業、工廠和集團必須用同樣偉大與謹慎儉約的精神,來製造產品、行銷與消費,像我們在大自然中所看到的景象一樣。」除了森林以外,沒有一個地方更符合施耐德的描述。

經濟學中所描述與生物有關的場景與模式不只是隱喻,也顯示大自然與經濟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是單一循環中的反應、單一軀體中的新陳代謝反應、及單一物種的單一形體(有些作家稱之為蓋婭,有些將它簡稱為世界、我們的環境或共生世界)。

自然經濟學當然不是只圍繞著金錢─碎紙、金屬片、彩色羽毛、貝殼、石輪或是電腦螢幕內的虛擬錢幣,這些貨幣的價值並非它本身的價值,而是被設定的,且都是以使用者的協定作為基礎。這種協定試圖藉之緊緊抓住生活激流中的一小部分,並設法讓它易於攜帶。家畜具有生命,也貢獻牠的生命,家畜的拉丁文「pecus 」就是從金錢的拉丁文「pecunia 」演繹而來的。細胞的經濟學是一種關於獨特且穩定的能量貨幣、它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在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理學的許多著作中,都有提及「ATP 經濟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TP (三磷酸腺)是生命系統中,細胞內傳遞能量的載體,一種使細胞存活的分子。它的重要性有如「地球市」與「地球城邦」中使用的汽油、煤氣與電力。然而, ATP 和金錢有什麼關係? ATP 和電力、汽油與煤氣一樣,需要用很多金錢購買。基本上,因為金錢只是一連串轉換,與生物化學反應中的一個支流,在各種狀況的開始與結束中, ATP 都占有一席之地。這樣比喻: ATP 可以儲存細胞內的能量,而我們必須依靠此能量才能工作賺錢;賺到的錢買來的東西,到最後只是為促成ATP 生成。事實上,經濟也就是物品與資訊交換的系統,一個無可避免與「工作」相連的過程,而「工作」就是在消耗能量,所要換取的不外乎是ATP 。

經濟活動中,最明顯的就是買賣行為。你最需要購買什麼東西?水和食物。所有化學反應最需要的是,緩和細胞流動並維持生命的構成要素,簡單說就是為了取得能量,而生物體和人體內的能量就是ATP 。無論是買房子或買汽車,就算只投資一點點,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儲存或是獲得能量,有了能量才有工作與行動能力,有了這些能力才能賺錢獲得糧食。

一切都是為了獲得能量。然後呢?也許你會投資在教育或進修上。這種投資又是為了什麼?當然不是沒來由地砸重金購買老師教書所需的能量,而是能夠保障未來的能量,透過高收入、舒適、滿足感與安全感而取得。即使為了奢華而付出,長期來看都只是為了能量。

不管是在深思熟慮後決定選擇使人類經濟最佳化,或者是反對最佳化的決定而終告失敗,甚至僅是被大自然演化的力量逼迫前進,其生理的基礎都一樣。例如,在螞蟻的城邦裡,一切事件的發生都是為了獲得能量,和人類經濟世界並無不同。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裡提到這樣的環境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為了自己的基因、為了得到後代子孫基因序列的訊息,為了對抗自己基因排列的錯誤,人類與動、植物因此特別需要能量,畢竟我們是由同一種物質所構成——我們人類這麼說:其他生物「和我們一樣,以同樣的方式被創造出來」。用同一種「黏土」捏製而成,住在遵守同一項自然法則的同一顆行星,同一個宇宙中的島嶼。我們住在同一個星球,維持我們生命的物質是一樣的,我們是由相同的原料製造而成。我們需要能量。

本文摘自泛科學2014十二月選書《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  ,臉譜出版。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6 篇文章 ・ 212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標示餐點熱量就能幫助人減肥嗎?消費者知道越多資訊越好嗎?——《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
今周刊出版
・2023/06/18 ・153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市場的公開資訊,真的能幫助消費者做出好決定嗎?

經濟學通常假設消費者主權可以使個人福利最大化:消費者會權衡各種機會,並選擇能夠最大化自己效用的選項

但市場提供的資訊,是否足夠讓消費者最大化自己的福祉?消費者是否會臨時改變心意,喜歡上別的商品?消費者是否渴望擁有一些與當前選項不同的商品?餐點標示熱量有助減肥?

許多經濟學家覺得,企業藉由巧妙的廣告誘使消費者做出不明智的選擇;還有些經濟學家認為,消費者的確做出不明智的選擇,但過失應該算在他們自己頭上。本章稍後將討論這些行為經濟學家的論述。

多數經濟學家猛然意識到,現行市場其實並不缺乏資訊,公開且良好的資訊量非常大。許多製造商努力宣傳自家商品,甚至提供與其他廠牌的優劣比較及相對的價格訊息;聲譽良好的廠牌和在乎名聲的百貨業者,也間接提供優良品質商品的相關線索。這些都是市場行之有年的公開資訊。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只要上網就可以查到各種資訊。 圖/envato

數位革命使資訊量瞬間膨脹數倍。有了網路搜尋功能之後,人們不用走進商店就可以獲得充足的商品訊息。譬如我最近在尋找合適的行李箱,幾個購物網站提供了關於尺寸與重量的資訊、羅列產品的優缺點,還有先前買家對特定型號箱子的評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在Google搜尋中輸入「行李箱評價」,一下子就會跳出《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漫旅》(Travel + Leisure)、《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今日美國》(USA Today)、《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家電網(Wirecutter)、集點網(Upgraded Points)等提供的資訊。

資訊越多越詳細,真的越好嗎?

儘管可靠的資訊來源比比皆是,消費者仍舊無法窮盡所有資訊。經濟學家認為消費者的確「不應該追求完全的知情」,因為搜尋資訊與消費資訊都需要投入時間和金錢。

因此,對擁有部分資訊的消費者而言,只有未知資訊的預期價值超過獲取資訊的成本時,才值得追求更多資訊。另一方面,即使市場的競爭壓力迫使廠商提供大量的商品資訊,還是依然沒有揭露許多重要、與安全相關的訊息。

舉例來說,曾有廣告商建議布朗威廉森菸草公司(Brown and Williamson Tobacco Corporation)在宣傳旗下新商品時,強調新配方能降低引發心臟疾病的有害氣體,然而這項建議並未被接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份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高層認為:「在特定有害氣體對心臟疾病的影響獲得政府證實且廣為人知之前,貿然在廣告中提及這種氣體並不具有策略性價值。」

現在商品上,通常會標示各種產品資訊。 圖/envato

由於廣告商極其堅持,該建議最終遭到菸草公司斷然拒絕。該公司認為,提及這些氣體只會適得其反,因為這麼做,反倒公開揭露吸菸對心血管的不良影響。

當市場競爭機制無法為消費者提供重要的資訊時,政府的干預才具有價值。政府公開揭露與吸菸相關的資訊,確實能降低一部分的吸菸率,也會促使廠商降低香菸中的焦油和尼古丁含量。企業有時也沒有測試自家產品的動機,因為他們發現:消費者不認為廠商的內部測試具有公信力。

——本文摘自《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 (40周年好評增修版):一本讀懂經濟學的優劣與局限,剖析政府、市場和公共政策,探索人類的幸福》,2023 年 5 月,今周刊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今周刊出版
6 篇文章 ・ 1 位粉絲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讓科學家更了解仙女圈的形成
one minute biology
・2023/06/18 ・201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奇怪的仙女圈

如果你漫步在澳洲西部的旱地上,你可能會看到(圖 一)中的奇怪景象。

原本長滿鬟刺屬(spinifex)植物的土地上赫然出現一圈圈的紅土區域,上面沒有長任何植物,這種奇怪景象被稱為「仙女圈(fairy circles)」。

(圖 一)俯瞰仙女圈。圖/© Mike Gillam 2021Creative Commons

和神秘的麥田圈不同,他不是一夕之間所形成的,更沒有麥田圈一般詭異難解,事實上,自上世紀 70 年代科學家首度在南非發現這種特殊的現象後,就一直有許多科學研究嘗試以各種證據和理論解開仙女圈背後成因,時至今日,仙女圈的成因仍備受爭議。

既然不知道,何不問問「在地人」?

今年 4 月發表在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的論文"First Peoples’ knowledge leads scientists to reveal ’fairy circles’ and termite linyji are linked in Australia"嘗試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馬爾圖族(Martu)的傳統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說是「特別的角度」,肯定代表這篇研究與其他有所不同。一般進行生態學研究時,很少會考慮當地原住民族對於生態系統的認識和見解,然而,原住民族通常已經在某一個生態系裡面生存非常久的時間,因此通常會累積大量的傳統生態學知識(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這通常牽涉到長期的觀察驗證,並不是現代科學方法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的。

因此,科學家在探討仙女圈的形成原因時,決定先來「問」看看生活在澳洲這塊土地超過 65000 年的澳洲原住民族。

結果顯示,仙女圈這種特殊的構造確實烙印在馬爾圖族的文化裡,他們認為仙女圈的形成和白蟻之間有很大的關係,這樣的生態學知識不只出現在口耳相傳的文化中,也出現在古老的圖騰裡,例如(圖二)就顯示了澳洲馬爾圖族的祖先很直接地把仙女圈的出現以及白蟻(termite)連結在一起(圖二 b 中有些圈圈裏面像等號的白色圖騰就是白蟻,而圖二 d 中那些紅色的像熱狗的圖騰也是白蟻(沒錯,因為這些圖片給的授權只有 CC BY-NC-ND,所以我不能在上面加註釋))。

(圖二)馬爾圖族傳統藝術中的仙女圈和白蟻。圖/(b)© estate of the artist,
licensed by Papunya Tula Artists and Aboriginal Artists Agency. (d)© estate of the artist, licensed by Papunya Tula
Artists and Aboriginal Artists Agency. Creative Commons

根據馬爾圖族的生態知識,仙女圈是白蟻的「家」,而仙女圈外的區域則是白蟻的「通道」。除此之外,馬爾圖族還發現仙女圈的土表具有堅硬的特性,仙女圈的土表堅硬到可以用工具敲擊地面以使幫助穀物褪去外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人」說的到底是不是對的?

然而,前人研究的研究基本上已經抦棄了仙女圈的形成和白蟻有關這種想法,因為他們並沒有在仙女圈中發現很多白蟻。這代表原先的科學觀察結果和馬爾圖族的傳統知識有所出入,究竟誰更正確呢?

研究結果顯示,馬爾圖族的生態知識很可能是對的。

研究團隊實際挖開仙女圈以後發現仙女圈中真的有不少白蟻,挖的洞裏面有 41% 挖到白蟻。此外,在仙女圈中挖的洞中高機率含有所謂的「巢腔(chamber)」,巢腔的功用是育幼、休息以及儲藏食物排泄物等等,通常會集中在某一個特定區域形成「巢(nest)」。仙女圈外的區域則鮮少出現巢腔這種構造,但是仙女圈外的區域卻很容易挖到覓食用的通道(圖三)。

(圖三)仙女圈內(橘色)和仙女圈外(藍色)在巢腔數量、通道數量上出現顯著的差異。圖/© Walsh et al. 2023. Creative Commons

綜合馬爾圖族的傳統知識以及科學研究的結果,澳洲仙女圈的形成確實可能和白蟻的建築構造有關,因為仙女圈內外的白蟻建築構造有明顯的差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本研究作者最後並沒有對於仙女圈形成的確切原因給出特定理論,但筆者推測,可能正是因為白蟻巢室堅硬的構造造成仙女圈堅硬的土表,沒有良好的土壤結構而植物自然無法在仙女圈上生長。

傳統生態知識和西方科學知識擦撞出意外的火花

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確實可以在科學進展上扮演重要角色,這篇研究就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一般而言,科學研究所涉及的方法幾乎全都是所謂的「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然而,這篇研究卻先使用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的方法調查馬爾圖族的傳統知識(順帶一提,這篇研究的作者多達 39 位,其中有 23 位是澳洲馬爾圖族的專家和耆老),再以此為靈感進行科學調查,可以說是相當有趣的做法。

馬爾圖族對於仙女圈的傳統知識遠遠不僅止於此,仙女圈中間堅硬不透水的特性使其成為大雨後馬爾圖族的臨時蓄水池,這個蓄水池在人類文明和生態上扮演甚麼作用?馬爾圖族和仙女圈的故事還會繼續寫下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1. Walsh, F., Bidu, G. K., Bidu, N. K., Evans, T. A., Judson, T. M., Kendrick, P., … & Williams, C. M. (2023). First Peoples’ knowledge leads scientists to reveal ‘fairy circles’ and termite linyji are linked in Australia.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7(4), 610–622.
one minute biology
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One minute biology 致力於分享新鮮有趣的生物研究和知識,希望能夠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讀者了解研究論文中的專業內容。IG專頁:oneminutebiology。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我們來自同一個星球-《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
PanSci_96
・2014/12/17 ・167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S0038生態學在發展的初期被認定為是研究「自然的經濟學」。研究自然界與人類的經濟生活越久,越顯現出兩者之間的關聯性。英國經濟學家霍森(Geoffrey M. Hodgson )的著作《經濟學中的生物與物理隱喻》(Biological and Physical Metaphors in Economics )中指出:「真實世界中的經濟演變,比起機械式程序,它與生物體和生物演化過程之間更有關聯,因為經濟畢竟與人類事務相關,而非與粒子、力量和能量有關。」經濟學中的有機論,仍然能夠從科學中挖掘出無盡的潛力。有機論的偉大時代也許即將來臨,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式著手進行,大自然也許能夠提供更多模式,用以促進掠食動物主義與蝗蟲潮式的經濟發展。

美國詩人蓋瑞.施耐德(Gary Snyder )寫道:「經濟學應被視為生態學的旁門左道。企業、工廠和集團必須用同樣偉大與謹慎儉約的精神,來製造產品、行銷與消費,像我們在大自然中所看到的景象一樣。」除了森林以外,沒有一個地方更符合施耐德的描述。

經濟學中所描述與生物有關的場景與模式不只是隱喻,也顯示大自然與經濟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是單一循環中的反應、單一軀體中的新陳代謝反應、及單一物種的單一形體(有些作家稱之為蓋婭,有些將它簡稱為世界、我們的環境或共生世界)。

自然經濟學當然不是只圍繞著金錢─碎紙、金屬片、彩色羽毛、貝殼、石輪或是電腦螢幕內的虛擬錢幣,這些貨幣的價值並非它本身的價值,而是被設定的,且都是以使用者的協定作為基礎。這種協定試圖藉之緊緊抓住生活激流中的一小部分,並設法讓它易於攜帶。家畜具有生命,也貢獻牠的生命,家畜的拉丁文「pecus 」就是從金錢的拉丁文「pecunia 」演繹而來的。細胞的經濟學是一種關於獨特且穩定的能量貨幣、它是「真實存在的東西」,在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理學的許多著作中,都有提及「ATP 經濟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TP (三磷酸腺)是生命系統中,細胞內傳遞能量的載體,一種使細胞存活的分子。它的重要性有如「地球市」與「地球城邦」中使用的汽油、煤氣與電力。然而, ATP 和金錢有什麼關係? ATP 和電力、汽油與煤氣一樣,需要用很多金錢購買。基本上,因為金錢只是一連串轉換,與生物化學反應中的一個支流,在各種狀況的開始與結束中, ATP 都占有一席之地。這樣比喻: ATP 可以儲存細胞內的能量,而我們必須依靠此能量才能工作賺錢;賺到的錢買來的東西,到最後只是為促成ATP 生成。事實上,經濟也就是物品與資訊交換的系統,一個無可避免與「工作」相連的過程,而「工作」就是在消耗能量,所要換取的不外乎是ATP 。

經濟活動中,最明顯的就是買賣行為。你最需要購買什麼東西?水和食物。所有化學反應最需要的是,緩和細胞流動並維持生命的構成要素,簡單說就是為了取得能量,而生物體和人體內的能量就是ATP 。無論是買房子或買汽車,就算只投資一點點,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儲存或是獲得能量,有了能量才有工作與行動能力,有了這些能力才能賺錢獲得糧食。

一切都是為了獲得能量。然後呢?也許你會投資在教育或進修上。這種投資又是為了什麼?當然不是沒來由地砸重金購買老師教書所需的能量,而是能夠保障未來的能量,透過高收入、舒適、滿足感與安全感而取得。即使為了奢華而付出,長期來看都只是為了能量。

不管是在深思熟慮後決定選擇使人類經濟最佳化,或者是反對最佳化的決定而終告失敗,甚至僅是被大自然演化的力量逼迫前進,其生理的基礎都一樣。例如,在螞蟻的城邦裡,一切事件的發生都是為了獲得能量,和人類經濟世界並無不同。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裡提到這樣的環境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為了自己的基因、為了得到後代子孫基因序列的訊息,為了對抗自己基因排列的錯誤,人類與動、植物因此特別需要能量,畢竟我們是由同一種物質所構成——我們人類這麼說:其他生物「和我們一樣,以同樣的方式被創造出來」。用同一種「黏土」捏製而成,住在遵守同一項自然法則的同一顆行星,同一個宇宙中的島嶼。我們住在同一個星球,維持我們生命的物質是一樣的,我們是由相同的原料製造而成。我們需要能量。

本文摘自泛科學2014十二月選書《從世界變得寂靜開始:生物多樣性的衰減如何導致文化貧乏》  ,臉譜出版。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6 篇文章 ・ 212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