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就要做到最好?經濟學家:我不這麼認為
成長的過程中,也許某些事情你並沒有全力以赴。例如:你可能曾經翹掉壘球練習,練鋼琴的次數也比原本預計的少。
老師、教練或家長可能會把你拉到一旁告誡:「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該做好做滿。」
如今你還是喜歡打球和彈琴,有時也希望當時聽進長輩的話,在這些活動上花更多時間。
然而,經濟學家認為這句格言毫無意義,你也不必因而責備自己。要瞭解經濟學家為何這麼想,就得探討他們對邊際主義的看法。
水比鑽石更必須,但為何鑽石比水貴?
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 18 世紀撰寫他的經濟學著作時,一直努力思考「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悖論。為了說明,且讓我們比較水和鑽石。水是生存不可或缺的物品,具有巨大的使用價值;鑽石是浮華的裝飾物,顯然不是生活必需品。然而每盎司的鑽石價格(即其交換價值),遠高於水的價格。亞當.斯密想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差異?
曾困擾亞當.斯密的問題,現在每位大學新生都可以在經濟學導論第一章找到解釋:他未能區分總效用和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這 2 個概念的洞見,在 19 世紀後期改變了經濟學。邊際主義帶來的革命性成果,時至今日已成為個體經濟學的基本框架。
經濟學家認為,我們在生活中做出的多數選擇,都是邊際上的問題。
什麼是邊際效用?
你沒有鑽石仍可存活,但沒有水就會死。因此,經濟學家會說:「水的總效用或總體滿足感超過鑽石。」然而,我們很少會面臨這種全有或全無的選擇。除非身處即將渴死的情境,否則所有人都寧願獲得 1 盎司鑽石,而不是 1 盎司的水。
換句話說,某物品的邊際效用,取決於我們已經擁有多少項物品。儘管我們消費的水,在第一個單位時具有龐大的價值,到了最後一單位時卻沒什麼價值。每額外增加一單位消費帶來的效用(也就是其在邊際上的效果),會隨著消費的增加而減少。
即使我們視鑽石為愚蠢和虛榮,仍願意獲得一顆鑽石,因為出售 1 顆鑽石可換取多過 1 桶的水。由於人們這樣想,因此每盎司鑽石的價格會比水高;再者,鑽石稀有又難以獲得。由於價格高昂,許多人選擇根本不購買鑽石,其他人則會買下一定數量後停止購買,即使他們仍舊非常想多擁有 1 顆鑽石。
因此,實際消費選擇不僅反映人們的核心價值觀或偏好(水比鑽石更重要),還反映了商品的相對稀少性。這些消費選擇顯示出人們如何權衡手邊機會的邊際效用和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邊際主義好朋友:邊際收益、邊際效用
在經濟學中,邊際一詞通常會再搭配另一個詞:邊際收益或邊際效用,是增加一單位商品的消費或服務後,增加的滿足感;邊際成本,是增加一單位商品的生產或服務所需要的成本;邊際稅率,是一個人因增加 1 美元的收入,而必須向美國國稅局額外支付的金額;邊際儲蓄率,是在額外增加的 1 美元收入中,選擇要增加儲蓄而非支出的金額。
邊際主義和機會成本都來自相同的概念。生產某商品的邊際成本,即是其機會成本,因為機會成本是放棄其邊際替代方案能帶來的效益(或被放棄的邊際效益)。
儘管這 2 個概念密切相關,但邊際主義更適合說明人性理論和大型公共政策下的某些錯誤。經濟學家認為,多數人的私人決策都是基於邊際效用和邊際成本的比較,即使這可能只在潛意識中進行。但對人性進行理論建構時,非經濟學家往往會忽略邊際主義這項常識性的概念。
——本文摘自《經濟學家眼中的世界 (40周年好評增修版):一本讀懂經濟學的優劣與局限,剖析政府、市場和公共政策,探索人類的幸福》,2023 年 5 月,今周刊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