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2014全國中小學機器人大賽暨WRO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全國總決賽

馥林文化_96
・2014/11/25 ・7720字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SR值 565 ・九年級
相關標籤:

採訪、攝影/劉珈均、郭有迪

WRO(World Robot Olympiad)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舉辦邁入第十一年,今年臺灣總決賽於高雄義守大學舉行,經過9月14、15日兩天比試,共有14組競賽組隊伍、5組足球賽隊伍、6組創意賽隊伍取得晉級國際賽資格。今年的WRO世界賽由太空科技強國俄羅斯主辦,主題訂為「機器人與太空」。大專組機器人必須深諳如何為「火星礦物」分類,中小學競賽分組拼湊「火箭」、撤換「太陽能板」、清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創意賽則讓選手們自由發想專題,讓機器人成為太空人好幫手,協助太空任務。

競賽組

國小組 火箭

人造衛星、太空梭、探測船等皆需火箭之力才能前往太空,火箭發明至今尚未滿一世紀,已幫助人類完成登月、探索太陽系行星等重大任務,大大拓展人類宇宙觀。

在火箭發射前,必須先將火箭從廠房運到發射區組裝、疏散人員,並將火箭升至近垂直角度──這正是國小組的機器人任務。機器人要出發蒐集做為火箭結構體的三塊積木,按照俄羅斯國旗顏色白、藍、紅順序組裝成一大塊,在發射臺區的斜坡升起積木火箭,並疏散四周人員,一同回到安全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S
機器人按照俄羅斯國旗顏色白、藍、紅順序排放,將火箭推向發射架後立起。

大部分機器人是一次一塊,來回幾趟依序將三塊積木運到發射區前排列成直線,再一次推上發射臺、啟動機關讓火箭結構體升起。選手們的策略大致差不多,場上常見的問題是機器人構造撞到場地、碰歪積木,或程式出錯導致機器人抵著牆空轉。

冠軍隊伍「E顆火龍果」屬於少數採行不同策略的隊伍,機器人出發後在場上遊走,一次便夾帶了所有積木,蒐集於機器人身側再推到發射臺上,觸發棘輪讓發射臺升起。此方法能減少一些不必要路線,「E顆火龍果」最後以1分8秒的時間順暢完成任務。隊員吳柏陞、鄧皓銘、方宥鈞從6月開始便反覆不斷練習、集訓到晚上,隊員們年紀雖小,接觸機器人資歷最深的已有七年。

國際賽晉級名單

名次 學校 隊伍名稱 成員
1 高雄縣陽明國小/民權國小/岡山國小 E顆火龍果 吳柏陞、鄧皓銘、方宥鈞
2 新北市私立裕德雙語小學/古亭國小/重慶國小 火箭隊 張嘉翔、余品劭、辜冠霖
3 新北市莒光國小 對不 王慎禧、何宸瑋、范閎凱
佳作 臺南市信義國小 White tornado 吳佩穎、鍾佳晉、曾紹剛

 國中組 人造衛星

太空垃圾(Space Debris)是繞著地球軌道的無用人造物體,小至人造衛星的碎片、零件,大至發射後拋棄的火箭結構,目前已有超過五千噸的太空垃圾散落在兩千公里外的地球軌道上,這些高速運行的碎片可能會撞擊、損害正常衛星與國際太空站。國中組競賽的任務便是清除軌道上失靈的衛星,還給正常衛星一條乾淨的軌道。

競賽場地看起來就像原子模型,黑色與綠色的橢圓軌道交叉,圍繞位於中心的地球。做為「人造垃圾場衛星」的白色紙筒沿著黑色軌道移動運行,綠色軌道則散布著4顆紅球(損壞的人造衛星)、2顆藍球(正常衛星)、2塊積木(太空垃圾)。機器人從地球出發後,先到綠色軌道上蒐集紅球與積木,再切換軌道「倒垃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S
機器人預備從地球出發,先到綠色軌道上蒐集紅球與積木,再切換軌道「倒垃圾」。

有時候機器人碰撞到球,球便會像撞球一樣將其他物件撞開,一起在太空漂流;白色紙筒則是在過程中持續移動。大部分機器人蒐集完紅球與積木後會跨越至黑軌道停下等待,等紙筒從後面追上再傾倒。有些機器人時間估算恰到好處,穿越軌道後便攔截到垃圾場,但不少機器人因過程不順而延誤時間,跨越軌道前一秒紙筒才剛經過,機器人便得等紙筒走完一圈才能繼續。

機器人多使用夾爪夾取物件,夾爪在前方的機器人,多須停頓感測球的顏色、後退、往前夾球再繼續行走;夾爪在後方的機器人則正好利用行進的時間讀取,決定是否夾起遇到的物件,省去感測與後退的重複,相對順暢許多。國中組冠軍「e臺LEXUS」便是採用後者構造。

現場公布的臨時規則(Surprise Rule)是讓白色紙筒後方多拖曳一塊黑色方塊,若機器人推開了黑色積木就加分。不過,教練蔡德暐表示,基於策略考量,幾乎沒有隊伍執行。這是因為難以準確地推估行進中垃圾場位置,從後方追上的變數會較大。

3S
冠軍隊伍「e臺LEXUS」成員林珈禧、郭駿浩、洪為霖。

國際賽晉級名單

名次 學校 隊伍名稱 成員
1 高雄市瑞祥國中/左營國中/五甲國中 e臺LEXUS 林珈禧、郭駿浩、洪為霖
2 臺南市德光中學/永仁國中/建興國中 黑化肥發灰會揮發 張雅婷、姚昱志、吳長城
3 新北市恆毅中學 快樂馬 王昱淳、宋汶翰、陳威廷
佳作 臺中市崇倫國中 崇心啟動 溫梓傑、黃靖涵、賴俊霖

高中職組 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是一個運行於近地軌道的設施,約兩個足球場大,太空人在這裡進行許多無重力研究實驗。自從2011年美國太空總署的亞特蘭提斯號(Atlantis)太空梭退休後,現今要前往ISS只能透過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中職組機器人的任務為檢修「太陽能板」,機器人從基地經通道到太空區域,檢查9組積木,將損壞的太陽能板(黑色積木)帶回出發區域,並以正常的彩色積木替換,閒置的太陽能板擺放方向反了180度,機器人也要調整其方向。以轉軸旋轉積木會受限於機器人下方空間,不能碰地,且夾取的點必須非常精準;因此多數機器人夾住積木後整體轉180度,這比用旋鈕機關轉動積木來得順暢、不易出錯。

4S
機器人正在180度調整「閒置太陽能板」至正確方向。

在競賽場上,臺中市西苑高中的「很盟對不隊」表現相當突出,以滿分拿下冠軍。隊員們都是「未來工程數位研究社」社團成員,這臺機器人是從4月起社團30幾人共同投入討論、參考他校機型,並持續設計改良的成果。成員周炫佐表示:機器人的重心構造與程式要同時設計,否則可能在執行動作時不穩或打滑。該隊的機器人有個像彈匣一樣的特別構造,可夾取正常積木,挪出別的空位存放黑積木。

5S
第一名隊伍「很盟對不隊」的機器人,中間藏著特別的「彈匣」構造。

相較於有的機器人「一次只解決一種問題」,路徑迂迴重複的方式,「很盟對不隊」尋求最短路徑以節省時間。進入通道前先攜帶正常積木,加上構造設計,在巡視場上9個擺放積木位置時,也能同時更換黑積木、修正閒置太陽能板,一趟就完成任務,帶著黑積木回到出發點。

「我們很期待去俄羅斯比國際賽!」社團創立才短短三年時間,已拿過好幾個科學競賽前三名獎項。社團指導老師賴怡旬說,接下來團隊會一邊募款,一邊努力準備站上俄羅斯國際賽舞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際賽晉級名單

名次 學校 隊伍名稱 成員
1 臺中市西苑高中 很盟對不隊 王敬佑、周炫佐、陳仕林
2 基隆市基隆高中 飛帆艦隊 黃品傑、余俊德、劉昱岷
3 新北市私立淡江高中 淡江巴拉布 黃健碩、謝沛恆、洪佩君
佳作 新北市東海高中 南極圈KExE 謝佳霖、林子勛、蔡文傑

大專組

大專組比賽場地上,機器人忙碌的走來走去,3個小基地各有5~6顆紅球、藍球夾雜排列,機器人必須設法讓藍基地只剩下紅球、橘基地只有藍球、紫基地沒有球,而唯一的黃球則要特別挑出另外放置到場中,機器人完成分類後走到終點停下,才算是完成整個任務。

6S
大專組場地上,機器人忙碌穿梭各基地,將球分類、配送到指定位置。
7S
機器人正在篩選,設法讓藍基地只剩下紅球。

選手事前並不知道球的顏色分布,要如何制定路線與分類策略呢?面對未知的情況,中興大學隊伍「CTC」設想球的顏色排列組合有27種情況,有些排列順序不同但顏色分布相同的情形可視為同一種,進而簡化成約16種。八強賽前是積分賽,依任務完成情況與花費時間計算,機器人須在球的分類精準度與時間耗費之間拿捏,考量得分規則來擬定策略。嚴謹的策略分析讓「CTC」以859分名列第一進入八強賽,可惜後來因程式失誤而未晉級四強。

大專組前三名都由虎尾科技大學的隊伍囊括。第一名隊伍「A.V.R.」成員沈建均說,他們不考慮時間,因為測試後發現時間差距不會超過10秒,對得分影響有限。在晉級八強賽的得分排名中,虎尾科大的四支隊伍也分別以839、823、791、650的分數緊接中興大學之後。

不少機器人配備地磁感測器,不過「地磁太敏感了,每個小時測量值都不同,前兩天太陽風暴也會影響它。」團隊成員王若庭解釋,今年團隊改用兩顆光感測器感測地上的線。王若庭表示:季節、天氣都會影響地磁感測,一時電流不穩也有可能讓機器人暴衝。由於地磁感測的敏感度過高,因此多數機器人都像好奇號一樣有長長的「脖子」,將地磁感測器裝得高一點,以遠離馬達電池等裝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虎尾科大的實驗室此次的四款機器人各有不同策略、路徑與程式。其中「A.V.R.」著重於球的分類精準度,沈建均說「A.V.R.」只考慮兩種情況:「要這顆球或不要。」機器人有個十字結構,視感測結果讓球滾回基地或保留在機器人身上。「A.V.R.」的路線也讓機器人節約路徑,節省重複奔波的時間。

8S
第一名隊伍「A.V.R.」,由左至右為沈建均、王若庭、黃健祐。

國際賽晉級名單

名次 學校 隊伍名稱 成員
1 雲林縣虎尾科技大學 A.V.R. 王若庭、沈建均、黃健祐
2 雲林縣虎尾科技大學 N.M.C. 盧毅民、張絲語、林煒祥

足球賽

足球賽中,每隊都會各準備一臺攻擊機器人與防守機器人,場上會有一顆特製的紅外線足球,場地也有特別的分隔顏色,可以清楚地看出禁區與出界範圍。比賽分為分為上下兩場單淘汰賽,在比賽前有5分鐘的調整時間,可以在比賽桌上進行場地設定與練習。比賽途中機器人若需要離場進行設定調整或是維護的話,必須滿1分鐘後才可入場,這項規定對整場比賽的風向影響很大。

比賽一開始是由兩隊選手進行手動啟動,之後就完全交給攻擊機器人自主進行找球、持球、進攻、閃避和射門等動作。若是雙方機器人僵持不下而導致機器人卡住時,裁判會把兩方機器人分開一段距離。當球滾到界外時,裁判會把球放置到離場中最近的直線距離內,這時候會看到雙方的攻擊機器人以非常快的速度去搶到球的控制權,現場氣氛緊張刺激。防守機器人會一直盯著球不放,其負責的任務就是防止對方射門,也需要特別防止「烏龍球」(不小心踢進己方球門)的發生。在最後計分時如果是平手,「烏龍球」就會是改變勝負的一大關鍵。

9S
魔法隊獨特的背後開球。

本次四強賽中,有遠從花蓮縣來參賽的「我愛黃海龜」,和臺南市的「我愛第一」,另外兩個隊伍則是同樣都來自臺中的「魔法隊」和「Legend隊」,每個隊伍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進攻方法與戰略。冠亞軍賽為臺中市的同鄉大對決,最後「Legend」使用了特別修改後的程式與穩扎穩打的戰略擊敗了「魔法隊」,奪得冠軍寶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魔法隊」雖然屈居第二,但他們的作戰策略非常令人耳目一新。他們以獨特的背後開球讓人留下強烈印象,賽後詢問了解後,原來這是前幾屆WRO 的規定,負責攻擊機器人的選手為了程式邏輯上的習慣,決定承襲之前的開場方式。攻擊手的進球方式也非常特殊,在八強與四強賽中,他們採用持球到球門正前方再把球射入的方式來作戰。不過在四強賽中曾發生攻擊手不小心被關機的突發狀況,導致攻擊手必須離場重新啟動。

冠軍和亞軍都使用到NXT和新的EV3主控制器,為了因應各種突發狀態,機構都有方便現場臨時更改的設計;電池的部分也都會準備兩顆電池,防止沒電。「Legend」的成員賽前都在學校練習到晚上,也常和各校舉辦友誼賽累積經驗。雖然他們已經連續比賽兩天,忍不住透露出疲勞的神情,但還是非常熱情地分享奪冠的方式,與自己對足球機器人的獨特見解。他們也表示:平常練習機器人足球時最主要是以交朋友的心情進行友誼賽,互相交流增進雙方的實力,撰寫程式時也可以增加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他們也期待在國際賽中,臺灣機器人可以打進全世界前五名。

10S
雙方攻擊機器人在球門前對峙,氣氛緊張。

國際賽晉級名單

名次 學校 隊伍名稱 成員
1 臺中市立中平國中 Legend 廖偉勝、林弘軒
2 臺中市臺中高工/崇倫國中 魔法隊 陳旻暄、莊勝傑、林承謙
3 花蓮縣國風國中/慈濟附中國中部 我愛黃海龜 陳子濬、鍾安、葉品豐

 

佳作 臺南市大灣高中國中部/崇明國中 我愛第一 葉貴煌、蔣沅均、朱芳霆
佳作 苗栗縣苗栗農工/竹南國中 我不是光頭 張景程、廖家問、韓志昀

創意賽

今年的大賽主題為「機器人與太空」,留給各個參賽隊伍非常廣闊的想像空間,參賽者必須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思考機器人要如何幫助人類征服充滿未知的外太空。

創意賽採取評審計分制,評分項目有:研究計劃、程式、機器人設計、報告呈現、團隊表現等項目。各個隊伍都分配到一個攤位,並將攤位設計得別出心裁。有隊伍把攤位製作成火星地表;有隊伍把攤位的上空遮蓋住,模擬在太空的情景;也有隊伍使用投影機表現出星空的感覺,創意無限。有些隊伍就連服裝都經過精心設計與製作,正是為了想讓來參觀的民眾與評審能夠更加融入情景。以下將介紹在創意賽國中組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幾個參賽隊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1100790S
創意賽著重展示與發表,參賽者無一不精心布置攤位,並附上詳盡說明。

來自高雄市的「英明龍華聯合隊」是場中罕見地採用3D 角度在地球上模擬太空環境的隊伍之一,他們的維修機器人可以在白色圓桶(太空站)上移動,卻不會因為地心引力而墜落。其中的原因是他們採用了磁鐵,讓機器人可以吸附在鐵桶上而抵抗地心引力。在照片中,鐵桶上的機器人可以靈活的向任何方向移動,上面還裝置了電動起子,模擬在太空中修理的過程,臨場感十足;下方的機器人雖然只能進行圓形運動,但是其手臂卻可以延伸出去,模擬太空站和太空梭接合,讓參觀民眾嘖嘖稱奇,也順利取得晉級資格。

11S
「英明龍華聯合隊」的機器人藉由磁鐵的吸力,自由地在白色圓桶上移動。

來自桃園的「旅行者0 號」隊把機器人製作成穿戴式裝置,讓機器人與人類結合。其作用並不是增加力量,而是用來訓練人類的肌力,防止人類在無重力空間停留太久,導致降落在地球時發生肌力不足、無力行走等情形。這臺機器人的使用方式是安裝在身上幫助人類運動,讓人類可以在太空站內部藉由裝置訓練肌力。主講者自己親身示範的樣子十分醒目,讓參觀者都特別駐足聆聽。

P1100739S
「旅行者0 號」製作出與人類結合的穿戴式機器人。

來自高雄市的「CS 特勤隊」,主題大綱是防護地球的安全。他們不只使用製作好的模組,也把物理課上所學到的知識加入到專題中,成功地靈活運用所學,自行組裝出電磁炮與雷射。雷射的功率可以把氣球射破,因此使用氣球來模擬隕石,電磁炮則模擬太空中負責銷毀垃圾的發射器,把垃圾從地球向外太空射出,讓垃圾自行燒毀。其中電磁炮的電源供應使用了大量的電容與電池,看起來十分有震撼力。

P1100726S
「CS 特勤隊」的電磁砲主機。

來自新竹縣的「S.K.C」在攤位上建構了一個黑盒子,還有一個充滿程式碼的螢幕,非常有科技感。團隊成員表示螢幕中的程式是自行撰寫的,將樂高與電腦軟體結合,目的是想要模擬飛行背包的飛行。在地球上因為有地心引力,要靈活地飛行並不簡單;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建構了一個可以靈活運動的機構,並且在盒子中架設攝影機,用場外的螢幕將相機所照射到的景象播放出來。在移動機構方面則採用了齒輪組,降低移動的速度,模擬在太空中獨自飛行所感受的緩慢景象感變。這並不是要製作出一個可以符合現實環境時速的機構,而是從參觀者的角度去設計這個模擬器,可說是匠心獨具。最後他們也因為這個細膩的巧思而如願拿下冠軍。

12S
「S.K.C」的模擬飛行背包從參觀者的角度出發,模擬太空飛行的感受。

國際賽晉級名單

名次 學校 隊伍名稱 成員
1 新竹市光武國中/虎林國中 S.K.C 陳懷平、蘇柏瑄、郭宥成
2 高雄市英明國中/龍華國中 英明龍華聯合隊 涂光毅、紀聖堯

除了上述的國中組外,創意賽國小組由桃園成功國小「奇幻隊」與來自花蓮的「隨星所欲」隊取得國際賽資格。成功國小一直以來都是WRO競賽的常勝軍,過去已代表臺灣參加過多次WRO國際賽事,本次則以「探測小行星——挖礦尋資源」為主題奪冠,創下六連霸的紀錄。

國際賽晉級名單

名次 學校 隊伍名稱 成員
1 桃園成功國小 奇幻隊 黃渝桓、朱彥亭、黃信融
2 花蓮東華實小/慈濟附中小學部 隨星所欲 顧懷允、顧崇懷、王子承

創意賽高中組脫穎而出的是來自新北市的「馬首是瞻」隊與臺中市的「G1」隊。「G1」以「太空拓荒計劃」為主題,製作出可在火星上放下植栽室的植栽車。其概念是利用植物的生長來改善火星上的氣體,並提供充足的食物供未來移民使用。車子的前方裝上了影像鏡頭,可透過電腦螢幕看到行駛畫面;另外,也裝上了土壤濕度感測器與溫度感測器,用來尋找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植栽室的部分設計成可自行運作的狀態,安裝了太陽能板與光源感測器,光值偏低時可切換為使用蓄電池供電的模式,並利用土壤濕度感測器感測是否需要澆水。面面俱到的想法使他們從眾多選手中獲得評審青睞,順利得到冠軍。

13
「G1」隊向評審介紹他們所構思的「太空拓荒計劃」。

國際賽晉級名單

名次 學校 隊伍名稱 成員
1 臺中市臺中高工/馬禮遜美國學校 G1 林庭宇、林祐正、李泓寬
2 新北市恆毅中學 馬首是瞻 羅冠博、顏緯婷、吳柏毅

總結

在本次的WRO全國總決賽中,不但看見許多別具巧思的作品,也讓我們進一步探索了太空科技的可能性。雖然有些專題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這有可能實現嗎?是不是有點太理想化了?」但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現代,任何創新的想法都有可能成為前進的助力。而在臺灣,實際上也有許多人正在為發展本國的太空科技而努力著(如前面專訪中所提到的ARRC火箭隊),希望每次的比賽都能播下一顆顆會在未來發芽的種子,推動臺灣的科學產業;同時,也期望臺灣代表隊能在俄羅斯國際大賽中取得佳績,讓世界看見我們的機器人實力。

比賽成績公布

http://www.era.org.tw/main/news/

 

文章原文刊載於《ROBOCON》國際中文版2014/11月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馥林文化_96
54 篇文章 ・ 5 位粉絲
馥林文化是由泰電電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02年成立的出版部門,有鑒於21世紀將是數位、科技、人文融合互動的世代,馥林亦出版科技機械類雜誌及相關書籍。馥林文化出版書籍http://www.fullon.com.tw/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哺乳期進補小心踩雷,減重黃金期你掌握了嗎?
careonline_96
・2025/06/11 ・302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 照護線上

「曾經遇過一位媽媽,懷孕過程中增加了 15 公斤,產後一直瘦不下來,使體態改變,膚質也變差,顯得很沒有活力。」張若偉中醫師表示,「經過詳細的評估,我們針對她的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進行調整,並搭配婦科調養,讓體重、體態都逐漸恢復,連家庭關係都明顯改善。讓我深刻體會到,產後不僅是身體的恢復期,也是心理與家庭關係重要的適應期。」

孕期體重該增加多少?建議依 BMI 來評估!

懷孕過程中,除了胎兒的體重逐漸增加之外,母體也會增生額外的組織,如胎盤、羊水等,所以孕婦的體重一定會逐漸增加,但是也不可以讓體重失控。張若偉中醫師說,懷孕期間建議的體重增加範圍會根據懷孕前的體重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較瘦的孕婦有較大的體重增加空間,而原本體重較重的孕婦則應避免過多體重上升。

國民健康署建議,懷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MI)[1]小於 18.5kg/m2 的孕婦,整個孕期建議增加 12.5 至 18 公斤;懷孕前 BMI 介於 18.5 至 24.93kg/m2 的孕婦,整個孕期建議增加 11.5 至 16 公斤;懷孕前 BMI 介於 25.0-29.9kg/m2 的孕婦,整個孕期建議增加 7 至 11.5 公斤;懷孕前 BMI 為 30kg/m2 以上的孕婦,整個孕期建議增加 5 至 9 公斤[2]

養胎不養肉孕期體重別失控
圖 / 照護線上

懷孕期期間要維持健康均衡飲食與適量運動,自第二孕期起,每日需增加 300 大卡的熱量攝取[3]。張若偉中醫師提醒,建議孕婦要每週測量並記錄體重,若能將體重維持在建議的範圍內,產後較容易回復原本的體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產後瘦得健康,中醫調養更穩健!

針對計畫產後減重的婦女,中醫師可根據媽媽的體質特性,透過針灸、穴位埋線、內服中藥來輔助減重。張若偉中醫師說,針灸與穴位埋線的原理相似,但持續時間不同。針灸是透過金屬針刺激穴位,每次約 20至 30 分鐘;穴位埋線是在穴位中植入可吸收的手術線,讓該部位持續受刺激,可維持較長的時間。在經過評估後,針灸與穴位埋線也可以同時進行。

通常外治法(針灸、埋線)會搭配內服中藥,兩者同時進行較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張若偉中醫師說,哺乳期間可依個人體質適量使用中藥調養,但需選擇適合的藥方,確保對母嬰安全無虞。

產後減重不能一味依賴極端飲食或高強度運動,應該透過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適時搭配婦科調養,逐步恢復身體狀態,才能達到更健康、穩定的減重效果!

產後減重瘦身計畫
圖 / 照護線上

破解迷思,避開產後減重陷阱!

產後的婦女常會遇到許多不易察覺的陷阱,看似對身體有益,但實際上可能影響減重進度,甚至有礙健康。張若偉中醫師說,許多家庭認為產後應該大量進補,但是攝取大量脂肪、蛋白質、醣類,反而可能導致體重上升,對身體造成額外的負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哺乳會消耗熱量,使媽媽的食量增加,但是也要特別留意,應避免過度攝食。張若偉中醫師說,有哺乳的婦女,每日的熱量攝取以增加 500 大卡為宜[4],在停止哺乳後,也要調整飲食習慣,避免攝取過多熱量,才不會增加產後減重的難度。

破解迷思,避開產後減重陷阱!
圖 / 照護線上

擬定計畫,產後健康減重

一般而言,產後 4 至 6 個月是理想的減重黃金期。張若偉中醫師說,在產後 4 個月前,媽媽需要花費大量心力照顧寶寶,通常無暇進行減重計畫。從產後4個月開始,透過飲食調整與適量運動,輔以中醫調養,針對個人體質進行代謝調整,讓瘦身過程更穩定、不易反彈,產婦能達到明顯的體態改變,大多可以減少 4 至 8 公斤,比起追求快速瘦身,更重要的是打造一個健康平衡狀態。

飲食是產後減重的基礎,應以天然食材為主,請選擇原形食物,避免加工食品,避免攝取過多糖分與添加物,要多吃蔬菜,減少精緻澱粉,維持少油、少鹽、少糖的淡飲食。

在照顧寶寶時,父母親經常需要半夜爬起來餵奶、換尿布,許多人也會趁寶寶睡著時追劇、滑手機,導致長期睡眠不足。張若偉中醫師說,其實熬夜與睡眠不足會影響新陳代謝,而影響產後減重。建議盡量找時間休息,確保充分睡眠。面對生活的改變要嘗試調整心態,適當紓解壓力。把握時間運動,能夠幫助恢復體力與體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照顧好自己,吃對、睡飽、動起來,調整好生活步調,身體自然會慢慢回到理想狀態。

筆記重點整理

  • 懷孕過程中,除了胎兒的體重逐漸增加之外,母體也會增生額外的組織,如胎盤、羊水等,所以孕婦的體重一定會逐漸增加,但是也不可以讓體重失控。一般而言,較瘦的孕婦有較大的體重增加空間,而原本體重較重的孕婦則應避免過多體重上升。
  • 許多家庭認為產後應該大量進補,但是攝取大量脂肪、蛋白質、醣類,反而可能導致體重上升,對身體造成額外的負擔。
  • 有哺乳的婦女,每日的熱量攝取以增加 500 大卡為宜 。在停止哺乳後,也要調整飲食習慣,避免攝取過多熱量,才不會增加產後減重的難度。
  • 一般而言,產後 4 至 6 個月是理想的減重黃金期。在產後 4 個月前,媽媽需要花費大量心力照顧寶寶,通常無暇進行減重計畫。從產後4個月開始,透過飲食調整與適量運動,產婦能達到明顯的體態改變。
  • 產後減重不能一味依賴極端飲食或高強度運動,應該透過生活習慣、飲食、睡眠、運動,適時搭配婦科調養,逐步恢復身體狀態,才能達到更健康、穩定的減重效果。

參考資料:

  • [1] 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 [2] 孕婦如何吃出健康?國民健康署
  • [3] 第7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 [4] 第7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74 篇文章 ・ 279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掉髮、水腫、紅疹⋯全身異狀竟是免疫系統自我攻擊!
careonline_96
・2025/06/06 ・242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掉髮、疲倦、發燒、紅疹,紅斑性狼瘡8項警訊!全身上下症狀解析(圖文懶人包)
圖 / 照護線上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簡稱 SLE)是個自體免疫疾病,代表著我們的免疫系統出了點錯,開始對正常健康的細胞進行無差別攻擊。患有紅斑性狼瘡時,皮膚、頭髮、關節、和腎臟、甲狀腺等重要器官都可能受到攻擊;因此,紅斑性狼瘡是個會讓年輕人、青壯年一身病的棘手問題。由於攻擊範圍很廣,讓紅斑性狼瘡的症狀很多變,遍布全身,也容易會被誤以為其他狀況,包括憂鬱症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多數紅斑性狼瘡患者的發病年齡介於 15 到 44 歲之間,女性患者為多,也就是說,紅斑性狼瘡是個容易影響可生育女性的疾病。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究竟哪些症狀可能是紅斑性狼瘡的早期徵象。

八種紅斑性狼瘡的早期表現

八種紅斑性狼瘡的早期表現
圖 / 照護線上
  • 皮膚紅疹

兩側顴骨加上鼻樑處的蝴蝶型紅斑是許多人認識紅斑性狼瘡的第一個特徵,畢竟病名就出現了「紅斑性」這幾個字,非常典型。而且畢竟臉部出現狀況,家人、朋友都可能看到,因此皮膚紅疹就成了最典型的紅斑性狼瘡症狀。

這樣的皮膚紅疹可能在陽光照射後出現,或是突然出現,會帶有點皮膚粗糙的特質。除了蝴蝶型紅斑外,患者也可能會發現眼皮比較腫脹,眼睛周圍也是腫脹的。而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可能出現厚而鱗狀的斑塊或變色斑點,容易暴露在陽光下的皮膚還會出現鱗狀皮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無法解釋的發燒

微微發燒很可能是最早的紅斑性狼瘡症狀。患者會發現自己量起來總是體溫偏高,大約攝氏 37.5 度到 38.3 度之間,但除此之外還沒有其他問題,許多人不會因為身體微微的燒而去看醫師,但如果一直這樣微微的燒著,可能代表身體有一些發炎反應持續發生著。當你發現自己反反覆覆會有點微燒,或是微燒持續了十天兩星期以上,請務必就醫檢查。

  • 長期疲憊

據統計,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會因為身體處在發炎狀況而感到疲憊不堪。通常患者會說:「我覺得晚上我有睡滿七到八個小時,可是即使是休息了這麼久,我還是覺得好累,真心累!」這種持續很久、又很嚴重的疲憊感,常常是紅斑性狼瘡患者覺得最不舒服的症狀。

八種紅斑性狼瘡的早期表現
圖 / 照護線上
  • 掉髮

紅斑性狼瘡的症狀之一為掉髮,約八成以上的患者會發現自己開始成簇地掉頭髮,或是覺得頭髮愈來愈稀疏,甚至頭皮上出現禿斑,頭皮有一小塊都沒了頭髮。照太陽後,掉髮情形可能還會更嚴重。

  • 關節腫痛

年紀輕輕,就發現關節疼痛還腫起來嗎?這時一定要考慮自體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造成的發炎包含了關節處,因此會讓關節處變得疼痛、明顯腫脹、僵硬,尤其早晨起床時會更嚴重。關節腫脹的嚴重程度可能會反反覆覆,有時好一點,有時又突然惡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關節炎是紅斑性狼瘡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關節炎很少是唯一的症狀。假使你發現自己年紀輕輕,關節腫脹會痛,還伴隨著掉髮、疲憊、或紅斑等症狀,就真的要注意是否為紅斑性狼瘡了!

  • 眼乾嘴乾

在發炎狀態下,分泌眼淚和唾液的腺體構造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比較無法分泌出足量的眼淚與唾液,患者因此覺得眼睛乾、嘴巴乾,甚至也可能會有陰道乾燥的狀況。患者眼皮可能出現紅疹。

八種紅斑性狼瘡的早期表現
圖 / 照護線上
  • 下肢腫脹

下肢腫脹、血壓變高、尿裡面出現血、尿尿顏色變深,都可能是腎臟發炎的一些特徵。不過其中大概最常被注意到的症狀,就是下肢腫脹。在剛罹患紅斑性狼瘡的五年內,患者很容易因為異常的免疫系統而導致腎臟發炎,讓腎臟無法過濾毒素與廢物,身體於是出現上述的各種症狀。假使發生在小孩身上,症狀常常更為嚴重。

  • 甲狀腺機能低下

紅斑性狼瘡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有甲狀腺機能低下,同樣也是因為免疫系統的異常運作,攻擊了甲狀腺細胞,讓甲狀腺難以製作出足夠的甲狀腺素;於是,患者代謝變差,體重逐漸變重,頭髮和皮膚愈來愈乾,情緒也顯得不穩定,還會愈來愈沒精神,鎮日疲憊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注意身體狀況,早期治療

以上八種狀況,包括蝴蝶型紅斑、發燒、疲憊、掉髮、關節腫痛、眼乾嘴乾、下肢腫脹、甲狀腺機能低下,都有可能是紅斑性狼瘡的早期表現。如果生育年齡的女性出現以上多個症狀,務必就醫並好好接受檢查與治療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74 篇文章 ・ 279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氣喘治療別再等發作才用藥!醫師揭長期控制的關鍵
careonline_96
・2025/06/04 ・255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 / 照護線上

「那是一位50歲男性,在工作時因為嚴重氣喘發作而被送到急診室,到院時已無法自行呼吸。由於狀況非常嚴重,最後甚至需要動用葉克膜(ECMO)來搶救。」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劉景隆醫師表示,「經過詢問才曉得,患者平時都是依賴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由於長期缺乏有效控制,氣喘才會持續惡化,甚至危及性命。」

2025年5月6日是「世界氣喘日」,今年的主題希望強調「讓氣喘吸入治療更普及」。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表示,很多患者對於「長期規律使用吸入型藥物」仍存在誤解,甚至排斥。其實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疾病,因此治療上就不能只在發作時才用藥。唯有透過長期且規律地使用藥物,尤其是以吸入型類固醇為主的控制藥物才能有效抑制氣喘的發炎反應。

臨床上,很多病人會因為症狀減輕就自行停藥,等到病情加重才又回來就診。這樣的做法不僅無法控制病情,還會導致發炎越來越嚴重、肺功能逐漸惡化,甚至增加急診或住院的風險。

氣喘的冰山理論
圖 / 照護線上

治療氣喘的藥物可大致分為「急救藥物」與「長期控制藥物」,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周昆達醫師指出,「急救藥物」主要是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在氣喘急性發作或症狀出現時使用,能迅速改善呼吸不順、喘鳴等症狀,藥效至多可維持約 4 至 6 小時。「長期控制藥物」才是治療氣喘的核心,主要是吸入型類固醇,能夠抑制支氣管慢性發炎,降低急性發作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常有患者問,醫師你開的藥有沒有類固醇?」周昆達醫師說,「我們都會仔細說明,吸入型類固醇是控制支氣管發炎的關鍵,因為藥效集中在呼吸道,所以全身性副作用極低。穩定控制發炎,可避免氣喘惡化、反覆發作、甚至造成肺功能不可逆的損傷。吸入型類固醇要持續規律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僅適合在緊急狀況時使用,不可過度依賴。」

氣喘治療不可依賴急救藥物
圖 / 照護線上

氣喘患者隨意停藥,其實會有危險。劉景隆醫師解釋,雖然氣喘表面上看起來是咳嗽、喘鳴或呼吸困難,但背後真正的病因是「慢性發炎」。當發炎長期未被控制時,氣喘容易反覆發作,每一次急性惡化都可能導致肺功能惡化、急性呼吸衰竭,甚至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氣喘治療是要『預防發作』,而不是『等發作再處理』。」劉景隆醫師強調,「過度依賴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可能掩飾病情惡化,導致急性惡化如同海嘯般來襲!」

氣喘吸入治療
圖 / 照護線上

透過持續不斷的宣導,希望能讓患者理解「規律用藥」的重要性,陳育民醫師說,理解重要性後,患者才會主動配合,進而避免氣喘反覆發作與病情惡化。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與生活作息選擇合適的維持性藥物,幫助他們養成穩定、規律的用藥習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喘若沒有持續穩定的控制,任何時候都有急性發作的風險!」周昆達醫師說,氣喘的治療目標是達到完全不發作、肺功能正常、不影響生活品質。吸入型類固醇的劑量極小,且藥效集中於呼吸道,副作用遠低於口服藥物,是安全、有效的標準治療方式,即使在懷孕期間都可以安心使用。

近年來,氣喘藥物持續進步,目前已有長效性的維持性吸入劑藥物,大幅提升便利性與患者的配合度。周昆達醫師說,「經過正確衛教與選擇合適的吸入劑後,患者穩定用藥下,病情控制得非常穩定,幾乎沒有再使用口服類固醇,也很少急性發作。」

針對氣喘患者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合併長效支氣管擴張劑作為維持治療,已是一線標準治療,也都納入健保給付。劉景隆醫師說,請患者務必積極與醫師配合,規律且正確地使用吸入型藥物,並定期追蹤肺功能,才能有效控制氣喘,降低急性發作的風險!

筆記重點整理

氣喘的治療目標是達到完全不發作、肺功能正常、不影響生活品質。吸入型類固醇的劑量極小,且藥效集中於呼吸道,副作用遠低於口服藥物,是安全、有效的標準治療方式,即使在懷孕期間都可以安心使用。目前的維持性藥物,可以大幅提升便利性與患者的配合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疾病,因此治療上就不能只在發作時才用藥。唯有透過長期且規律地使用藥物,尤其是以吸入型類固醇為主的控制藥物才能真正抑制氣喘的發炎反應。

治療氣喘的藥物可大致分為「急救藥物」與「長期控制藥物」。「急救藥物」主要是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在氣喘急性發作或症狀出現時使用,能改善呼吸不順、喘鳴等症狀,藥效至多維持約4至6小時。「長期控制藥物」才是治療氣喘的核心,主要是吸入型類固醇,能夠抑制支氣管慢性發炎,降低急性發作的風險。

氣喘患者隨意停藥,其實會有危險。雖然氣喘表面上看起來是咳嗽、喘鳴或呼吸困難,但背後真正的病因是「慢性發炎」。當發炎長期未被控制時,氣喘容易反覆發作,每一次急性惡化都可能導致肺功能惡化、急性呼吸衰竭,甚至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嚴重可能導致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