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新型態的數位人道主義(Digital Humanitarian),利用群眾力量與資訊科技,如應用程式(Apps)、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對於災後重建與因應措施給予協助,與傳統的人道救援相比,災害訊息的傳播與取得上變得更加快速便利。
然而,爆量的資訊,有時候反而阻礙災後工作。未經過整理與確認的資訊,將使得救難人員難以判斷各地區的受災情形,無法有效率地分配救災資源,也讓決策者陷入更不安的資訊焦慮中,有可能讓原先的成果付諸流水。在這樣的危機下,需要有整合的機構,以及準確的災害資訊加以配合。成立於西元1991年的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簡稱UNOCHA),是結合聯合國相關部門與非政府組織的重要機構,目的在於協調人道事務的執行、相關政策的擬定,以及宣傳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次海燕颱風的災害中,UNOCHA指導合作夥伴數位人道主義網絡(Digital Humanitarian Network, 簡稱DHNetwork),加入這次的救災工作。DHNetwork則為有關數位人道主義機構的整合平台,藉由網路志工協助UNOCHA進行災後需求與傷害的完整評估。其中一個方案,便是建立共通平台,整合網際網路之災害相關資訊,並透過多次的人工審核,確保災害資料的正確性。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新興的科技應用:MicroMappers。這是由待用專案小組以及卡塔爾計算研究中心(Qatar Computing Research Institute)共同建置的新系統,將有關於災害資訊的推特文、圖像分割成無數的簡單工作,讓使用者能透過社會標籤(social tags),對於圖文內容進行審核與排序,幫助其他機構進行災害評估。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前言:泛科學臉書粉專推廣〈在臺海危機下,淺談戰地醫療〉時,讀者們熱情分享檢傷分類經驗,與急救課程資訊。事後更有國軍弟兄私訊筆者,表示對相關中文資料的迫切需求。有別於先前介紹戰時的醫療制度與創傷急救,本文摘譯知名期刊《The Lancet》(中譯「刺胳針」或「柳葉刀」)的附屬刊物,概述俄烏戰爭中,烏克蘭承受的公衛挑戰;並分享俄裔美國心理學家 Elena Cherepanov 對當地心理健康應變的觀察。同時,再次歡迎大家提供更多專業資訊,討論臺灣應該如何備戰,謝謝。
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是一套用來給予身陷危機者心理支持,加強其調適能力,並滿足基本需求的對策。有別於精神科的臨床技巧,無論是專業醫療人員或一般民眾,都可以學習並執行。[6]世界衛生組織的心理急救指南,建議大眾注意重大危機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受難的對象,以及哪些單位參與救援。[7]在擁有這些認知的前提下,進行下列心理急救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