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游崇瑋
2010年初夏,第一次,為了研究需求前往西表島考察生態。
乾淨的港口、熱情的民宿老闆娘以及看不到盡頭的綠色樹海,是我對西表島的第一印象。或哥、致維學長和我抵達西表島後要處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往後兩天的車子租好,以利後續野外工作的進行。
在港口邊的租車公司小小的,很簡單很乾淨。除了一隻體型很大的椰子蟹標本,幾乎沒有其它的裝飾品。在櫃台最醒目的地方,就擺了一塊請大家開車要減速慢行,以免撞上西表山貓的警示牌。一旁的布告欄上也貼了近期西表山貓遭Road Kill (道路致死,即動物穿越路面時遭車輛撞死或輾斃的狀況) 的地點訊息,用以宣導駕駛人必須特別注意的路段。租到了車,就到附近的賣場先補充物資。在賣場內居然也有類似的宣導海報,同樣也是標明了發生Road Kill較密集的地點,希望前去消費的民眾可以多留意並減速慢行。(圖1, 2&3)
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雖然西表山貓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iriomotensis) 的大名不是沒聽過,但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物種,需要這樣的「特殊待遇」?後來惡補了一點資料,才驚覺西表山貓真的是一種不積極保護棲息地就會快速滅絕的物種!根據日本環境省在最近一次的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為2005-2007年),總族群量僅約108-118隻,僅分布在約290平方公里的西表島!(圖4)
今天,西表島上到處都可以見到宣導、保護西表山貓的相關設施,同時也有很多的文創產品販售,非常的受到外來遊客的喜愛,當然也撐起了島上的綠色觀光產業。有「日本最後祕境」之稱的西表島,充滿了各式如山野探索、野生動植物觀察、溯溪等體驗自然的活動。即便野生的西表山貓難以目擊,但來訪旅客仍多不勝數,就是因為西表島仍然擁有大片的亞熱帶原始森林 (佔了西表島面積約90%)。原始純淨的自然環境以及棲息其中的多樣生物,就是西表島最引以為傲的觀光資源。(圖5~11)
但是在幾十年前,西表島上的居民也並不像今日那樣的重視西表山貓。因為西表山貓在1972年被列名日本國指定天然紀念物、1977年列名特別天然紀念物、1994年列名日本國內稀少野生動植物,同時也是環境省列為瀕危IA類、IUCN列為CR (Critically Endangered, 極度瀕危)。基本上可以列的保護頭銜全列名了,因此當然幾乎不可能在西表島,也就是西表山貓的原生棲息地進行任何較大規模的開發了。島上居民當初也是相當反感,認為為了西表山貓而加諸島民的限制勢必會影響當地人的生計。之後,透過教育以及政府的協助宣導,終於改變了西表島民的思維,轉而成為保護西表山貓的最強後盾!這個得來不易的成果可是經過了二十年的努力才成功的呢!
回到我們的西表島考察之行。那一次,沒日沒夜的兩天兩夜生態考察,在野外探索之餘,我們也在各地看到了非常多保護西表山貓的告示牌、路面減速裝置、生態廊道以及博物館 (西表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真的打從心底佩服這些用心保護的政府和居民。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個晚上,我們結束野外工作準備要回民宿時,真的在沿海的公路上看見西表山貓了!(圖12~16)
當時,我們因為已經接收到鋪天蓋地關於西表山貓的相關訊息,知道車子開太快是有可能不慎撞死西表山貓或者其它動物的,所以我們的車速都維持在相對比較慢的狀態。在黑夜中,透過車頭燈的光源,我們也同時在掃視著前方的路面,因為確實很有可能有動物出現在路面上,最多的通常是青蛙、螃蟹或者是蛇。忽然,視線內出現了一隻灰褐色帶雜斑的貓!我們三個在車上,當時大家心裡一定都想著四個字:「西表山貓!」牠被車燈照射的當下,在馬路上停頓了一秒鐘,就扭頭跑往大海方向的道路護欄,跳了上去!站在護欄上的牠又停頓了大約一秒,回頭望了一下我們,縱身一躍往護欄外側跳下,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雖然事情有點發生的太突然,我們沒有人能夠來的及拍下牠的身影 (整個過程僅約五秒),但是要看清楚身體的花紋以及耳後的白斑已經綽綽有餘了… 我們真的見到了野生的西表山貓!
西表山貓於1967年被學界發表時,在那之前全世界已經有70年沒有發現任何的野生貓科新記錄,也是全世界有豹貓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分布的地區裡,面積最小的島嶼。在當時被認為是非常了不起的發現。從那之後日本政府花了約二十年的努力,終於讓當地人從對西表山貓的反感轉為支持保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保護措施就是盡可能停止一切的開發,也包括了西表島的公路。西表島其實沒有所謂的環島公路,沿著海岸線建設的主要道路只做了大約環島半圈 (主要是東面和北面),剩下來的一半是完全沒有道路的。不做多餘建設的原因主要就是為了維護這整個西表山貓的棲息地,而將西表島設為保護區。只有大塊且完整、不被道路切割的棲息地才能保證西表山貓的族群存續,尤其在這樣面積不大的小島上,相對脆弱的生態系當然就必須以更嚴謹的方式來維護。根據研究,每隻西表山貓的活動範圍介於1.5-4.9平方公里,算起來擁有大塊完整棲息地的西表島 (約290平方公里),也不過就只夠一百多隻的西表山貓棲息。即便如此,每年仍有大約1.67隻的西表山貓被車撞死 (1978-2013,36年間共有62隻的西表山貓死於road kill)。尤其在去年 (2013年),有6隻西表山貓死於road kill,是有記錄以來最多的一年,日本政府視為非常嚴重的事件。
在地圖上從西表島往西邊看,緯度幾乎相同的苗栗縣三義鄉,是西表山貓的近親石虎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在台灣數量最多的珍貴棲息地。而且根據地質史來看,很有可能台灣的石虎就是西表山貓在地球上最近的親屬 (在約30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台灣和石垣島以及西表島仍是相連的狀態,石虎極有可能是這個時期經由台灣抵達西表島定居的)。這一對不同亞種的豹貓兄弟,受到的保護與重視可說是天與地的差別。
還好,在不受重視的情況之下,仍有學者堅持做出了一些珍貴的成果。根據屏科大裴家騏老師團隊的研究成果,苗栗縣的後龍、通霄、銅鑼以及三義一帶的淺山地區是石虎在台灣最好的棲息地。目前「樂觀的」估計族群量,全台只有約300-500隻石虎,主要就分布在苗栗以及南投的淺山地區。根據裴老師的研究,野外石虎有遷移的現象,從前的調查結果顯示後龍一帶較多,但近期則以三義一帶最多。這種現象就很接近關連族群 (meta-population) 的概念,而關連族群中的每一個次族群 (sub-population) 的消失與否,對於整個關連族群的影響並不一定相同。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三義的石虎次族群如果消失,等於提前宣告了台灣野生石虎的滅絕。一般大型動物的最小存活族群數 (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MVP) 大約在100-500隻,若低於這個數字,整個族群將會陷入惡性循環的滅絕漩渦 (extinction vortex),滅絕的速度會是超乎想像的快。而如果再加上遺傳的考量 (主要是為避免近親交配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一般認為必須要將數量再乘上十倍,也就是1000-5000隻,才會是比較保險的估計。如果保險的估計,數千隻的石虎才是安全的族群數,那麼目前已經是「樂觀」估計的300-500隻的石虎族群,似乎已經到了不立即加以嚴格保護,就相當不樂觀的生死關頭了。(圖17&18)
再回到西表山貓。比起西表島,更讓一般遊客耳熟能詳的是旁邊的石垣島。石垣島是個開發程度遠高於西表島的島嶼 (目前僅有幾座山頭仍維持良好環境),面積稍小於西表島 (230平方公里),是八重山群島的樞紐,欲前往西表島也必須要經石垣島搭船前往。和西表島位置非常相近,至少在約兩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仍然是彼此相連的狀態。但是西表山貓之所以不叫石垣山貓,就是因為石垣島沒有過山貓記錄。想來覺得不太合理,這麼樣相近又曾經相連的兩個小島,物種組成也幾乎相同,為何在石垣島上獨缺西表山貓?後來經由私人聯繫,研究西表山貓的中西希博士 (Dr. Nozomi Nakanishi) 透露,近期確實已經在石垣島發現了和西表山貓非常相似的骨骼化石。這意味著,以前在石垣島上也棲息著西表山貓,但很可能因為石垣島的開發遠早於西表島,在人們注意到牠們的存在之前,就因為棲息環境的被切割甚至破壞,導致了滅絕。也可以假設,如果今天西表山貓只生存在石垣島 (當然名字就不會叫作西表山貓了),那不就是在人類知道牠們以前,就已經全部滅絕了嗎?(圖19)
最後,再把目光拉回到我們的石虎。對於和西表山貓同樣的需要大面積棲息地的石虎 (每隻所需介於1.5-6.5平方公里),台13線外環道毫無疑問的切割了石虎最仰賴的棲息地,卻同時又相當的不具有必要性。我在上周特地到了三義一趟,除了走訪石虎棲息地以外也詢問了幾位在地鄉親。普遍的意見都偏向不開這條多餘的路。其實理由很單純,路開了人潮散了,是不是反而對於當地民眾的生計造成反效果了呢?有必要因為這樣有反效果的路,把石虎逼上絕路嗎?我很高興台灣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支持野生動物的生存權。有朝一日任何的重大開發若可以優先考量到不影響野生動植物的存續,把干擾降到最低,那麼,我們也都可以非常的以身為文明國家一份子,感到驕傲!(圖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