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歐盟執行委員舉辦著作權討論的公眾諮詢論壇,以線上資料及問卷收集眾多回饋,廣納民眾意見。加上德國海盜黨的 Julia Reda 努力帶動人民討論、彙整意見並作成報告,歐盟於 2015 年通過修正案,賦予圖書館、資料庫線上化其收藏的權利、開放電子書於網路流傳,同時批准資料與文字探勘不須再取得任何特許憑證。即使取得這些勝利,著作權法的規定仍未完全修正到符合現狀的境界,需要持續推動改革。
世界上第一本科學期刊誕生於 1665 年,分別是法國的 Journal des Sçavans (智者雜誌)和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皇家學會哲學會刊)。在期刊系統出現以前,學者們大多藉由私人信件的往返、各式會議及專書中討論彼此的研究,訊息傳播的範圍與效率都受限。科學期刊的創立,幫助科學家擴大資訊接收的範圍,並得以定期交流研究成果,同行評審的原則也由此奠定。
Larivière 的研究分析了於 1973-2013 年出版的 4 千 500 萬份的科學論文,證明了在自然暨醫學科學與社會科學暨人文學等領域,發現文獻出版集中於六大出版商的現象日益顯著。這六大出版商分別為 Reed-Elsevier 、 Wiley-Blackwell 、Springer 、Taylor & Francis、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以及 Sage ,其中前四家身兼兩大領域的龍頭, Sage 僅在社會科學暨人文學中躋身前五大出版商,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亦僅在自然暨醫學科學佔有前五大之一的地位,並且是上述出版社中唯一的學術學會,其餘五家全都是商業出版商。
各校圖書館長年承受不斷調漲的資料庫訂閱費用壓力,即使是資源豐厚的臺灣大學也難以承受。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的驚人訂價,排擠圖書館引進其他期刊資源的經費。臺灣大學於首先發出明年起停止訂閱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期刊的公告,緊接著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科技大學、勤益科技大學、實踐大學等學校先後發表停止訂閱的聲明(圖三)。
推動、取得開放近用論文的其他管道
對抗大型期刊出版商壟斷之運動前途未卜,學者與研究機構是否能夠團結面對是關鍵所在。
除了抵制訂閱、投稿、編輯大型商業期刊之外,還有其他可行的實際行動可推動學術出版環境的開放。
Ginsparg 架設的 arXiv ,提供科學家上傳自己論文發表前的預印本的平台,開放所有人瀏覽與下載,讓最新的研究成果能迅速且更大範圍的交流。 Alexandra Elbakyan 創立的 Sci-Hub 提供用戶免費下載論文的服務,遇到付費論文時,該網站會自動登錄志願者提供的已訂閱帳號進行下載,並自動備份論文,方便下個用戶的使用。
整個過程快則半年,慢者拖到2、3 年。重點在於,最困難的打字是由作者負責,數學的正確性與價值是在審稿過程中確立,而且期刊編輯與審稿學者都是「無報酬」的義務工作(除了主編會和出版社有簽約,但是酬勞非常少,和學術付出不成比例)。我審期刊的論文,甚至現在是《臺灣數學》期刊(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的編輯,從來沒拿過一毛錢,但每一篇都要細讀才能寫出審稿報告。
其實,學者抵制出版社十幾年前已經發生過一次。資訊科學的巨擘高德納(Donald Knuth)也曾經寫過一封長信給他創辦的《Journal of Algorithm》期刊,抗議期刊已經貴到不能接受,接著辭掉主編,率領眾人移到《Transactions on Algorithms》期刊。而原來的《Journal of Algorithm》因此元氣大傷,撐了幾年後在 2010 年劃下休止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到目前的 JAC 總辭事件,想不到經過幾年的沉澱,宣戰發生在我的研究領域。
我回了信給總編,他也感謝支持,但我也懷疑會有多少骨牌效應。因為「品牌」的標籤太難改變,除非是真正認真做研究的圈內人士,否則一般的管理階層或泛泛學者還是希望所投的期刊是有頭有臉的,最好有所謂的科學引文索引或影響因子這種明確的數字以方便證明或加總。但很不幸的是,在這個領域有幾個好期刊是根本沒進(或根本不關心)所謂科學引文索引或影響因子,因為說穿了它不過就是一個民間公司的統計資料,而且以數學的觀點來看非常不科學舉例來說,《Journal of Combinatorics》期刊是由 2 位美國科學院士金方蓉與葛立恆(Ronald Graham)創的期刊,水準頗高。但是我想以臺灣普遍對影響因子或科學引文索引的執念,除非遇到慧眼且同時說得上話的人仗義執言,否則投到這期刊的文章在評鑑或升等時很可能完全不算數,因為它不是科學引文索引的期刊,且沒有所謂的影響因子。
《Journal of Algebraic Combinatorics》的翻臉會是骨牌效應的第一槍,還是和《Journal of Algorithm》一樣船過水無痕,讓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