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你看到了生活中的說服嗎?

Y. H. Sun
・2014/03/23 ・204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說服與被說服的攻防間,我們比自己所想像的要更容易被別人說服。」

——Robert Levine《收買與出賣的秘密》

persuasion

說服的力量無所不在。小至廣告,大至政策,我們每天都在說服與被說服之間游走,有的時候,一些你不曾注意到的小細節,反而會影響了最重要的決定。以下,將根據絕版書《收買與出賣的秘密》的部分內容,來探討環繞在我們周遭的「說服」,以及它會對你的行為造成怎樣的影響。

「我不看廣告」,又或者是你沒察覺到?

首先,來談談廣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到這樣的起手式,你可能會說:「拜託,我每次都利用廣告時間去喝水 / 上廁所 / 擤鼻涕,廣告對我根本沒什麼影響。」

但是,當你聽到「just do it」時,你想到了什麼?

廣告不僅僅是推銷你他們的產品,而是將某一種概念或形象與他們的產品進行連結。在《收買與出賣的秘密》中,最鮮明的例子莫過於蘋果電腦(Apple)。在1997年蘋果電腦面臨破產危機時,他們推出了一則廣告——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在這短短一分鐘的廣告畫面裏頭,你只看得到愛因斯坦、畢卡索、甘地等知名人民的照片,以及旁白述說著他們的與眾不同,最後,是蘋果的商標。這則廣告不僅獲得空前的成就,也成功讓人們將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及其員工搭配上愛因斯坦等人「與眾不同」的特質。而蘋果電腦,也成為了新一代「與眾不同」的象徵。

近幾年來,亞洲颳起了一股韓流風暴。前一陣子結束的〈來自星星的你〉不僅僅打動了數以萬計的心,也成功將韓國文化以及附屬商品打入不同國家。舉例來說,手機通訊軟體LINE,獲得了空前的迴響。以男女主角為題的對話貼圖,在收看群眾間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而劇中出現的童書,更是創下的銷售新高,讓博客來網路書店供不應求。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說服了上萬人來購買他們的產品。這類的置入性行銷,讓你即使意識到了,卻仍拒絕不了購買的誘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又或者你根本就不具有判斷力?

我們往往習慣使用二分法來評斷,尤其是一個人的品德(morality)。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好名聲難得易失,而壞名聲則是易得難失。」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做了一百件好事後,做了一件壞事,你會因為那一件壞事而斷定他是壞人。當然,情境的因素也不容小覷,但是,人們往往會過分信任自己的判斷。以下,是一些你可能會讓你認為「我是憑著自由意志做出決定」的情況。

首先,是偽裝成客觀的資訊。

在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擔任美國國務卿時,他永遠提交三、四個選項給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在為不同選項加油添醋之下,季辛吉總能讓自己偏好的方案成為最佳選擇。這樣的手法,關鍵不在於提供的資訊是對還是錯,而是在一開始就縮小了你選擇的範圍,因「缺乏選擇方案會讓人腦袋清楚起來。」接著,再進一步地透過「加油添醋」各個選項後,領導你去選擇那個他們希望你選的項目。

在生活中最常遇到的,莫過於限時大拍賣。「我們這個價格只有今天才有」、「如果不現在決定,你將來一定會後悔」……這類標語跟口號,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接觸過。往往,在推銷員施加時間壓力下,我們會買下自己不怎麼需要、或是不現實的東西。但其實,所謂的最優惠價格根本就沒有絕對性,我們應該在自己覺得滿意的情況下做出決定。透過精心設計的說服步驟,你的防備心將會一層層被瓦解,不會察覺到自己行動加總起來的後果,而等到那一天真的來臨時,可能早就為時已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黑的說成白的」其實比你想像中要來得容易。

要達成這項任務,依靠的是情境效果。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在白紙上滴上黑色的墨水,那滴墨水往往會比滴在灰紙上的墨水要來得黑,即使它們來自同一罐墨水。同理,往往我們在選擇時,並不是以絕對值來衡量,而是以「和什麼來比」做出決定。確實,如果單純就數字1比上數字2,這樣的比較確實是無傷大雅,但是問題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些東西是很難掌握到它的精確值的,而「如果你一開始就缺乏精確的基準比率,那麼對比作用只會讓你更偏離主題。」

如何跳脫出這些說服藝術中的陷阱?

首先,丟棄那些「我不會出錯」的想法,開始練習批判性思考。你可以訓練自己像個科學家一樣,系統性地面對那些抉擇。當然,有很多步驟可以幫助你進行系統性的思考,但重要的是,你必須得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雖然這樣的做法不一定能讓你躲掉損失,但就像書中提到的「理性的決策有點像是賭馬」,假設你能了解,即使對各種錯綜複雜的情境進行了完美且平衡的考量,也不保證能成功,那這其實也是一種極佳的心智訓練,幫助你在之後的決策中更加精煉。

另外,學著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學會質疑所有存在在你面前的選項(或者是不存在在你面前的選項),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除了依靠個人的力量外,團體討論也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有的時候,一些你沒想到的事情,其他人反而想到了。但不論是哪一個,都要牢記:別將自己局限在眼前既有的選項,你可以有比那些更好的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套用最近熱門的服貿話題——請嘗試著利用系統性的思考、多方面的考量、不斷質疑……這無比艱辛且瑣碎的思考歷程,去決定你的立場。

 

引用文獻:Robert Levine《收買與出賣的秘密》,大塊文化(絕版)

文章難易度
Y. H. Sun
19 篇文章 ・ 1 位粉絲
不專業翻譯,閱讀涉獵廣泛,主要領域在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以及相關的生物醫學。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回憶過去~暴走的議會忘不了~那些年,臺灣曾得過的「搞笑諾貝爾獎」(上)
PanSci_96
・2019/09/10 ・141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33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周玟萱 執行編輯/郭宜蓁

搞笑諾貝爾獎創辦人亞伯拉罕斯曾說過,舉辦此獎的目的是幽默表揚完成「乍看令人發笑,後又引人深思」的研究貢獻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令人發笑」的臺灣獲獎者吧!

1995 年「搞笑諾貝爾和平獎」

2019 年 4 月初,就在英國國會議員陷入辯論時,忽然有幾名半裸的男女闖入會場,高呼抗議口號、身上塗有 SOS 字樣,讓在場議員的眼睛都不知道該先看哪位才好……啊,不對!我的意思是說,大家只好無奈的多花一些時間,才將這些抗議人士請出會場。

反觀臺灣,我們的立法院擂臺大戲精彩指數,完全不輸給歪果仁的裸體抗議啊!飆國罵不過就是小菜一疊,其他還有男打女、女打男、翻桌、拔麥克風、跨講台、賞巴掌、釘孤枝、打群架……族繁不及備載,反正一進到那個會場人人都會琦玉老師上身,一言不合就直接送給對方一個正義的鐵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95 年,臺灣的立法院甚至榮獲「搞笑諾貝爾和平獎」的國際殊榮!

得獎原因在於,台灣立院的「拳」武行已向國際證明,比起對外發動戰爭,立委們自己先在家裡打個架、達成協議,才是為人民謀求福利的理想方式,但這個理由依舊難以抵擋人民的質疑:立委是不是太會浪費納稅人的錢了?

臺灣的立法院會肢體衝突的起源

這件事情得從早期的臺灣政壇來解釋,解嚴之前的臺灣一直是由國民黨執政,直到解嚴後才出現其他合法政黨,其中又以民進黨為大,自此之後臺灣政壇就呈現兩黨抗衡的情勢。

而就在民主運動以及投票制度啟蒙之時,立法院多數席次仍是由老牌的國民黨委員把持,兩個勢不兩立的政黨在人數懸殊的情形之下,又要在同一個地方開會,本來就很容易引發唇槍舌戰,再加上不斷地有人質疑,為什麼戒嚴過後的國民黨依然大權在握?總是可以仗著人數跟資源的優勢,快速通過法案,難道我們是專門繳稅來養一批會蓋章的人嗎?於是,這些質疑的聲浪也讓立院衝突逐漸升溫,肢體衝突就接連出現了。

1988年,號稱「民主戰艦」的立委朱高正,因為不滿預算審核制度,直接跳上主席台毆打當時的立法院院長劉闊,正式成為了我們議會暴力的開端。現在的各位或許對這個名字不熟悉,也認為議會暴力是家常便飯。但想想當時的立法院內,國民黨一黨獨大的風氣尚未完全解除,民進黨立委朱高正的舉動也可堪稱創新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7 年「搞笑諾貝爾經濟學獎」

獲獎者謝國楨有鑑於犯罪率上升,發明「抓住銀行搶匪的羅網陷阱系統」,獲得該年的經濟學獎。當年因為搞笑諾貝爾獎主辦單位找不到謝國楨,因此他並未出席頒獎典禮,而針對他當時這項發明的原由,Taipei Times 有進一步的採訪報導

如影片中的例子,這個系統和野外放置的陷阱很相似,看起來就是把搶匪當作獵物抓起來。先是在銀行大廳布置一張羅網,當銀行搶匪出現時,透過遠端操控,這張羅網就會在鎖定目標之後從天而降,快速抓住搶匪。

從這兩個獲獎的事件與研究來看,獎項好笑是一時的,在「搞笑」之後,別忘了我們依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如果對於已經發生或是正在發生的事情仍是漠不關心,那麼搞笑諾貝爾獎初衷後半段「引人深思」的部分,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偶爾換個角度想一想,說不定這些事件也能帶給我們不同的靈感唷!

在探討完社會科學之後,接下來要介紹的是在自然科學這方面,提供「深思」的研究:《可樂真的能殺精?尿尿時間都是21秒?那些年,臺灣曾得過的「搞笑諾貝爾獎」(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當人們掉入了魅力領袖的魔法陣:該如何對抗專家的權威說服?——《拒絕真相的人》
八旗文化_96
・2017/12/12 ・383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21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我們挑選了這本書:

現代的科學研究無疑讓我們的生活進步,但 人們「反科學」的例子卻仍時有所聞:不願接種疫苗、對基改食物過度的恐慌、跟從樓梯上摔下來相比更害怕墜機但明明是前者機率比較高……等等等,是因為集體的科學素養不夠嗎?還是有什麼因子在背後操縱?為何明明科學證據都放在眼前,大家卻還是不相信科學?
拒絕真相的人》不只探討人們抗拒健康相關的科學背後的心理機制,也談它在演化上的原因。對這不科學的世界百思不得其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尋求解答吧!

對抗說服

在面對魅力領袖使用說服技巧時,我們該怎麼做?我們有可能抗拒他的說服嗎?

在面對魅力領袖使用說服技巧時,我們有可能抗拒他的說服嗎?source:wikimedia

雖然說服的相關研究遠多過抗拒說服的研究,但心理學家仍發現我們有可能避免被說服:你可以用一樣的字眼來對抗說服,例如回覆說施打疫苗後能抵抗某些疾病。人們可以組織出相反的論點、預先提醒自己即將有說服性的訊息出現,以及在聽過說服性的訊息後與採取行動之前先獨自思考,以對抗這些說服性的說法。尤其是,就好比一個人在注射微量病毒後,就擁有對抗病毒的能力,他的免疫力會升高並能與病毒對抗。我們可以把自己置身在較溫和的說服裡,以取得對抗說服的能力,然後就能產生出相反的論點。

施打疫苗以增加抵抗力。 圖/pixabay

有一群理論家提出所謂的「說服知識模型」,意思是指人們處理強大訊息的方式,並且認出訊息來源以及說服出現的過程。該理論指出,人們學習用「應付」的技巧來處理會隨著時間發展、改變的說服性訊息。

應付技巧可以幫助人們把他們對訊息的情緒反應和理性評估區分開來,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訊息上,而不是去注意說服者試圖強調的部分,並了解說服訊息源自哪些連鎖事件,或是判斷說服者的目的和手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他實驗則顯示,個人的認知來源對於他們是否會被一則訊息說服具有重要影響。認知負荷是指一個人的認知之緊繃程度為何。在實驗裡,人們被迫記憶很長的數字串,就是個高負荷的認知狀況;至於記憶非常短的數字串,就可能是低負荷的認知狀況。其操作目的在於想知道當人們稍微分心時,說服的影響會有什麼變化。有個研究嘗試透過受試者認知負荷的程度,評估他們抗拒說服的能力。

Friestad 和 Wright 在 1994 年提出說服知識模型(Persuasion knowledge Model,簡稱 PKM)。

在情況一當中,受試者被告知有種新藥叫做阿司匹林強效藥,這種藥由於味道不好所以評價很差,而且大量製造時會產生對環境有害的影響。然後,這些受試者被要求記憶一長串數字(高負荷認知狀況),接下來再觀看阿司匹林強效藥的廣告,並被要求盡可能多寫一些反對使用這產品的想法。

在另一種情況裡,受試者被要求記憶短字串(低負荷認知狀況),然後觀賞廣告,並被要求想出反對這種藥的想法。結果研究者發現,高認知負荷的人較無法確定自己對藥的態度,儘管他們認為廣告來源相當可信;至於低認知負荷的人,他們提出的反對看法品質較好,儘管處在高認知負荷的人反對新藥的絕對數字較高。

這些實驗清一色地顯示出,人們抗拒說服的難度與說法來源以外的因素有關,人們獲得資訊的情況、對議題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們的分心程度,全都會影響人們思考反對想法的能力,而這些反對想法可以避免他們被完全說服。和人們的直覺相反的是,當你越疲累、壓力越大、越忙碌,你越可能被說服性訊息給說服,因為你已經沒有力氣想出更好的想法了。

另外一些證據顯示,讓人們意識到他們正在處理說服性訊息以及所相信的偏見,有助於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態度。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讓受試者接收一則訊息,訊息來源有可能讓人喜歡或討厭,其中有些受試者還特別被告知不要讓「非訊息」因素影響他們對該訊息的判斷。當受試者已被一個仰賴非訊息性認知的邊緣途徑說服(例如演講者的權威),這時若提醒他他可能有偏見,他便會更小心檢視訊息,並在解讀訊息時帶著較少偏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23 年的阿斯匹靈廣告。 圖/Wikimedia

這些實驗結果顯示,說服過程確實存在著可讓人們干預的空間,我們確實可以鼓勵人們更謹慎地檢視魅力領袖所提出的說服性訊息。舉例來說,護士和醫生在面對害怕讓孩子接種疫苗的父母時,也許可以試著先幫他們的態度打個預防針。與其和家長爭辯,健康照護人員可以提出家長可能聽過的弱化版反疫苗說法,醫生或護士甚至可以接受訓練,用高度平實的態度提出這些觀點。

研究顯示,當人接收到大量弱化版本的說服性說法時,他們會提出有效的反對意見來對抗它們。之後,健康照護人員可以鼓勵父母過幾天再回來,大家再次討論接種疫苗的可能性。在這段空檔期間,父母有可能會提出反對意見與之抗衡,但更有可能會帶著改變的態度回到醫生那裡。

當偏見形成時,該怎麼辦?

當然,這個策略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有效,對於反疫苗態度已經根深蒂固的人,或是面臨巨大社會壓力要他們別讓孩子接種疫苗的人,他們也許不會因為這個策略而有所動搖。然而,這個策略對於單純不確定疫苗優劣,並且可能被反疫苗提倡者說服的父母會有效。比起已確信疫苗有害的人,這類父母是廣大且更脆弱的一群人。如果我們可以讓拿不定主意的父母決定讓孩子接種疫苗,也許就能避免看到當今疫苗接種率的可怕落差。

這種「打預防針」的做法可以根據以下的方式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父母:我聽說疫苗會對孩童造成嚴重的腦部傷害,像是自閉症。我不確定該不該讓我的孩子接種疫苗。

護士:沒錯,有些人說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他們提出的證據包括過去幾年罹患自閉症的人數增加、人們使用的疫苗有少量水銀防腐劑、大量使用水銀會傷害腦部,有些父母則堅持說他們的小孩接種疫苗後開始出現自閉症徵兆。你聽過這些說法,可能會想做些相關研究,看看這些說法有什麼證據。我很樂意幫你,然後再針對你的顧慮和你聊聊。我們何不約個時間,來聊聊你的想法和顧慮?

對於正面臨讓人困惑、彼此衝突科學訊息的人,我們建議採取一些策略。花點時間,往後退一步,然後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會如何處理你面前的資訊呢。當你在打掃家裡、打電話並幫孩子做晚餐時,在你身後是珍妮.麥卡錫出現在電視的畫面嗎?或是你坐下來,帶著清醒頭腦聽那些說法,然後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想想反面論證呢?你是否可能出現任何偏見呢?

當你正為自己的健康與安全做出重要決定時,例如是否要購買槍枝或讓你的家人接受休克療法,花點時間列出你在接收這些訊息時可能會有的偏見,這會是個明智的做法。

是誰告訴你休克療法會導致腦部損傷?他們有沒有任何可能的偏見呢?有哪些非訊息因素可能影響你對訊息的理解?我們可以列出很多這類的簡單反思,好確定自己不會被魅力領袖或偏見說服,並且真正徹底思考過這些事實,好去意識到所有可能的認知陷阱。認出壓力來源也很重要,就像我們前面說的,在認知負荷達到最低時,人可以做出合理的決定。

諾瑞娜.赫茲(Noreena Hertz)在她非常有用的書《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Eyes Wide Open)裡,討論到鼓勵人們平靜思考其他觀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顯示,只要安插像「試著想想看,如果……」這樣的問句,就可以讓我們思考其他解釋和不同的觀點,讓我們可以拉開和各種可能影響自己的框架、暗示、錨點和修辭之間的距離。當我們掙脫這些花招和手法時,我們就可以用更中立、較不情緒化、較理性和細緻的角度來看待這些資訊。

從公眾健康的角度看,任何希望降低魅力領袖影響之做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認真思考這些領袖讓人們覺得安全、被理解甚至被愛的強大影響。我們說過,魅力領袖越能召喚出追隨者潛在的恐懼,對既定大腦迴路的啟動就越強烈,因此,可與之抗衡的證據就越難產生影響。

魅力領袖誘發大腦改變的步驟是先升高大腦中心的恐懼(像杏仁體),然後抑制位於前額葉皮質的決策區域,這些大腦變化也會提高催產素的釋放,而讓我們擁有歸屬感和安慰感。在面對這些強大的效果時,用枯燥、學究般的訓斥口吻說明資料,將讓我們徒勞無功。相反地,讓人們覺得自己能夠用理性思考評估科學論點非常重要,這樣能讓他們覺得自己正在加入一個友善的團體,裡面的人信任科學方法,並且願意找到健康的真相。

從不同角度看杏仁核的位置(紅色為杏仁核)動畫。 圖/wikipedia

抗拒說服需要自覺和批判性思考,這不必然是一種直覺或天生就有的能力;但是,學習這種批判性思考對任何人的生涯或人生都有幫助,而不會只對抗拒反科學觀點有幫助。因此,中學和高中課程若能花更多時間培養這種技術,這也是很合理的。就像我們在整本書裡所倡導的,學校與其花很多時間要孩子死背,不如教孩子思考複雜問題的技巧,孩子應該學習如何分辨有瑕疵的實驗設計或有問題的說法,意識到自己該如何處理這些說法,以及自製有效的反面論證並檢測這些想法。

多花時間在辯論技巧上,要求孩子就他們直覺上相信的事情彼此辯論,或甚至只是教孩子看出說服背後的措辭和心理學,這些都有助於人們發展出有用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培養批判性思考並且意識到認知陷阱與偏見,不只能幫我們認出有問題的科學論述,也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決策者、思考家以及更有見識的公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拒絕真相的人:人們為何不相信科學?》,八旗文化出版。

八旗文化_96
34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外部視野,在地思索, 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和對話。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選前抹黑,有用嗎?
海苔熊
・2016/01/15 ・287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明天(1/16)就要選舉了,為什麼很多一開始說不要抹黑對方的候選人,自己卻變成抹黑別人的人了呢(例如2008美國總統的選舉)[1]?既然從很早以前就有人在倡導不要再打負面選戰,可是為什麼儘管是到了今天,負面選戰卻還是沒有「絕種」呢?

20160115-1

負面訊息影響大

其中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因為抹黑真的有用。抹黑和造謠究竟能不能夠改變選民的支持度,其實也就是社會心理學當中研究「態度改變」(attitude and attitude change)的議題[2]。研究顯示,負面的訊息遠比正面的訊息更容易讓人家記得,甚至同樣的事情,用負面的方式說也比用正面的方式說來得影響力大[3]。

我們在這邊做一個簡單的實驗,請讀一遍下面兩個人的人格特質描述,然後抬頭看看天空想一想,你比較喜歡哪一個人:

  1. 安安:認真、傾聽、積極、用心、貪污。
  2. 熊熊:認真、傾聽。

 

—–(防雷線,抬頭看看天空想想,你比較喜歡熊熊還是安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現了嗎,即使熊熊只有兩個正面的特質(你甚至不知道熊熊是不是有其他的負面特徵),你還是會比較愛他,而比較不愛安安,因為他一個貪污的效果就吃掉其他的正面特質。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往往喜歡用負面訊息來抹黑敵方陣營的對手,因為一個墨魚彈炸到對方身上的效果,遠遠勝過自己端出好幾盤政策牛肉。

source:Mario Klingemann
source:Mario Klingemann

選前之夜最重要:新近效果

那麼,為什麼總是要在選舉之前的幾天才開始使出烏賊彈攻擊呢?同樣再來玩一個簡單的遊戲,你比較喜歡下面哪一個人?

  1. 安安是認真的人,做事踏實,雖然有些時候比較膽小,但肯努力、肯打拼、更為國家和人民的未來盡一份心力。
  2. 熊熊是個認真的人,做事踏實,而且肯努力、肯為國家的未來打拼,也願意替人民進一份心力,只可惜有些時候比較膽小。

 

—–(防雷線,抬頭看看天空想想,你比較喜歡熊熊還是安安)——

 

你是不是覺得熊熊比較弱?可是兩個候選人提供的訊息明明是一樣的啊,怎麼會這樣?發現了嗎?選前才轟炸負面訊息,是因為「新近效果」(recency effect)──相較於選戰中期的負面訊息,我們往往對最近才發生的事情記得比較清楚[4]。更多的時候,「先負後正」反而會讓人有好印象[5],畢竟誰無父母,誰無屁股阿!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子彈只有一發,最好的攻擊時間點就是選舉前的這幾天,尤其如果訊息是訴諸恐懼(支持OO就是支持死刑)[3, 6],對於不太常思考只愛用直覺投票的人來說<1>,效果更為明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有些局勢已經無法挽回:初始效果與團體極化

當然,選前的抹黑並不是每次都有用,而且有可能搞得一身腥。奇怪了,不是說負面訊息影響多,而且新近效果威力很好很強大嗎?

其實這些效果都有一些限制——當你的態度還很不明確的、搖搖擺擺不知道要支持誰的時候,的確很容易收到這些訊息影響;但如果你一開始就已經篤定要支持某一個候選人(初始效果,primary effect)[7, 8],甚至已經到他的競選總部幫忙、到他的臉書按讚(反串的除外)、那麼你投入的這些時間和精力,就會變成你的防禦力。當你唾棄的候選人又丟出炸彈來找你支持的候選人的時候,你有兩個可能仍然還會誓死支持護衛你的候選人:

  1. 你對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有很多的了解(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甚至比黑函還要了解,知道敵方陣營的「抹黑」只是部分的事實,或者根本不是事實。
  2. 你已經在這個你所支持的候選人身上花了太多的時間和心力了,如果這個時候下線中離,或者是改變態度去支持地方的候選人,一定會讓你感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9],所以就算對方說的是事實,你也會塢起耳朵說:我不聽!我不聽!

最後,如果兩方陣營口水戰已經是常態,那麼通常你就會選一邊站,然後透過團體極化的過程(group polarization),更相信自己陣營所說的,然後唾棄對方陣營的意見(你看又是那些藍吱吱/綠疽疽在搞分裂了!)透過臉書的篩選過程,我們更容易看到看自己以前相同或是價值觀相似的推文,這樣的團體極化過程也會比以往更加明顯。

source:CC0 Public Domain
source:CC0 Public Domain

分裂是常態的世界

總而言之,抹黑到底有沒有用呢?端看收到黑函或是訊息的人對於原本候選人的支持程度,以及負面訊息的強度多寡而定,而且也和接收者的性別<2>、訊息傳遞方式有關[5]。抹黑或許對於舉棋不定的中間選民有一部分的效果,但對於已經誓死支持某一個陣營的鐵票選民來說,可能不但沒有辦法搶到票,還會強化兩個陣營之間的對立和分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覺得,我們似乎活在一個「分裂是常態」的社會,因為「你團/我團」(us-them divide)的思考方式,很容易讓我們在其中一團找到安頓的感覺。有些人厭惡這種分裂的狀況,於是跳脫出來乾脆不投票、不想要淌這場渾水,這樣的好處是,不論到時候是誰當選,做得不好,自己總有理由可以去罵上幾句,但是他們卻忘記了,在決定了不做出任何選擇的同時,其實就是已經做出了選擇——換句話說,如果你不去投票又愛在選後罵,某個程度上你也罵到了,一部分的自己。

註解

<1>深思可能性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當你不太關心,或是覺得事情跟你沒有太大關係、或缺乏投入動機的時候(阿~便選選就好了啦!反正選誰都一樣爛阿!)就會走認知的邊緣途徑(peripheral route),更容易受到正或負面訊息的影響[10]。

<2>若根據訊息網站口耳相傳的研究,「女性訊息接受者對於負向訊息之新近效果顯著性優於負向訊息之初始效果,男性則沒有顯著差異」[11]

<3>刊首感謝 陸子鈞協助P圖,原圖連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本文多以態度改變理論來討論抹黑的有效性,但態度改變的研究其實繁雜、影響因素又多,所以尚須考慮到許多其他因素的限制。至於實際的「政治抹黑實驗」操作,也還有賴後人驗證之。

延伸閱讀                                      

  1. 汪萬里, 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中負面選戰所帶來的影響. 選舉評論, 2010(8): p. 47-66.
  2. Eiser, J.R., Social Psychology: Attitudes, Cognition and Social Behaviour. 1986: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周穆謙 and 林以容, 癌症篩檢宣導海報之說服效果探討. 資訊傳播研究, 2015. 6(1): p. 1-27.
  4. Miller, N. and D.T. Campbell, Recency and primacy in persuas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timing of speeches and measurements.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59. 59(1): p. 1.
  5. 徐淑如, 董和昇, and 柳雅婷, 網路論壇口碑強度、雙面訊息與口碑順序對說服效果之影響-產品涉入之干擾效應. 電子商務學報, 2011. 13(1): p. 135-167.
  6. 汪志堅, 楊運秀, and 李明倩, 拒菸廣告的恐懼訴求對年輕族群的說服效果:調控焦點與訊息框架之影響. 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2013. 32(1): p. 62-74.
  7. Hogarth, R.M. and H.J. Einhorn, Order effects in belief updating: The belief-adjustment model.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2. 24(1): p. 1-55.
  8. Murdock Jr, B.B., The serial position effect of free recal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62. 64(5): p. 482.
  9. Festinger, L., Cognitive Dissonance. Scientific American, 1962. 207(4): p. 93-&.
  10. Petty, R.E. and J.T. Cacioppo, The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of persuasion. 1986: Springer.
  11. 李威龍, 留淑芳, and 劉明宗, 網路口耳相傳訊息數量、訊息方向暨性別對訊息說服效果之影響. 行銷科學學報, 2005. 1(2): p. 165-201.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0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