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認識、不認識牠們,全世界有上百萬種動物被科學家記錄。但即使如此,從最荒涼的沙漠、茂密的熱帶雨林、到冰冷寂靜的深海,甚至是都市近郊,世界各地仍不斷有新物種被發現。嚴格說起來,或許稱這些動物為「新記錄種」比較恰當;「新物種」只是顯出人類對這世界的理解非常有限,因為在我們發現牠們之前,牠們不知道已經在那生活了幾萬年了!
在這裡我選出最近人類才知道牠們存在的10種動物和大家分享:
1.
犬浣熊
以數量還有體型來看,通常很難有比老鼠還大的哺乳類動物沒被發現。也因此犬浣熊Olinguito(Bassaricyon neblina)的新發現才夠讓科學家驚訝。
犬浣熊分布在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到厄瓜多之間,體型不大,平均體重才900公克,主食是水果,偶爾吃點小蟲子。毛茸茸的外表就像一隻泰迪熊。
其實Olinguito早就被發現,還曾在動物園展示過。只是當時專家誤以為牠是其他種的犬浣熊,一直到研究團隊在高海拔雲霧森林中調查了十年,發現野生Olinguito後,才鑑定為新物種。
2.
卡波馬尼貘
就在2013的尾巴,《哺乳動物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種在亞馬遜地區新紀錄的貘,被命名為卡波馬尼貘(Tapirus kabomani)。這是繼馬來貘(Tapirus indicus,不是Cherng’s)、南美貘(Tapirus terrestris)、山貘(Tapirus pinchaque)、和中美貘(Tapirus bairdii)之後,第五種已知的貘,也是近百年來新記錄的奇蹄類(Perissodactyla)動物。
不過這個轟動科學界的發現,對當地部落居民來說卻一點也不新奇。卡波馬尼貘和南美貘的棲地重疊,外型也相似,只是體型較小,而且毛色比較黑,當地的獵人都稱牠為「小黑貘」(little black tapir)。這也再次顯示當地文化的保存,是生物多樣性研究中重要的一環。
(可以參考:MONGABAY報導、ScienceNews報導、Scientific American報導、國家地理 中文版報導)
3.
像貓咪一樣呼嚕的伶猴
亞馬遜雨林仍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之一,總是不斷地帶給我們驚奇,這次的驚喜是會像貓咪一樣呼嚕的卡克塔伶猴(Callicebus caquetensis)。
這種伶猴的雙頰有一對棕紅色的大鬍子,體型和家貓差不多。另一個跟家貓一樣可愛的特徵,是當牠們感到「愉悅」的時候,也會發出「呼嚕」的聲音。
卡克塔伶猴野外的族群,正因為棲地破碎化而遭受威脅,有瀕臨絕種的危險。
4.
仙女蠍蛉
在巴西的雨林裡,科學家發現一種遺世獨居的昆蟲-仙女蠍蛉Austromerope brasiliensis,這是現生第三種仙女蠍蛉(Meropeidae),另外兩種棲息在北美和澳洲。
仙女蠍蛉和它的其他長翅目近親長得很不一樣,可能保有許多古老的特徵。在雄蟲腹部末端,還有一對非常巨大的「箝子」,就像另一類的昆蟲-蠼螋一樣。雖然長相非常引人注意,但是科學家對它的了解非常少,甚至沒人看過它們的幼蟲。
(可以參考MONGABAY的報導)
5.
熊貓蝙蝠
除了熊貓、馬來貘、斑馬、臭鼬、虎鯨,現在又多了一種黑白外表的哺乳類。科學家在南蘇丹共和國發現一種漂亮的蝙蝠 Niumbaha superba。「Niumbaha」是當地話「稀有」的意思,這也顯示牠有多罕見。
牠的基色是黑色,在額頭上有明顯的三塊白色斑點,背後還有白色條紋,胸前很像圍了條白色圍巾,模樣非常可愛。
(可以參考MONGABAY的報導)
6.
索爾鼩鼱
聽起來超帥,牠的拉丁學名Scutisorex thori真的就是以戰神索爾(Thor)為名。不只是名字聽起來響亮,索爾鼩鼱還有個特別之處-牠的腰椎特化成強韌的結構,是其他哺乳動物中未曾見過的。這也讓他成為當地土著的一項傳說:只要披上牠的毛皮,就能防禦力+99刀槍不入(就像獅子的鬃毛一樣,是傳說)。
科學家推測,強化的脊椎骨使得索爾鼩鼱得以鑽到其他鼩鼱無法到達的地方覓食,具有演化上的優勢。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Biology Letters》。
(可以參考Scientific American的報導、eurekalert的報導、Science Daily的報導)
7.
葉尾壁虎
2013年三月,詹姆士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 )的研究團隊,搭乘直升機空降進入稱得上是「失落的世界」(a lost world)的澳洲麥維爾角(Cape Melville)地區調查。幾天內,研究團隊發現了三種令人新紀錄的脊椎動物,其中一種就是葉尾壁虎(Saltuarius eximius,leaf-tailed gecko)。
葉尾壁虎晝伏夜出,白天躲在岩縫中,晚上才出來獵食。牠的外表具有非常精緻的偽裝效果,修長的身形和四肢,配上巨大的雙眼,非常能適應當地環境。
(另外兩種新紀錄脊椎動物可以參考《Guardian》的報導)
8.
走路鯊
也許你是第一次聽到,不過「走路鯊」(Hemiscyllium Halmahera)不是唯一會「走路」的鯊魚,牠是第9種已知會走路的鯊魚,這些鯊魚都分佈在印尼。
新發現的走路鯊分布在印尼哈馬黑拉島(Halmahera)海域,牠會用槳狀的腹鰭還有胸鰭推動身軀搖擺「走路」,甚至能在退潮後礁岩上的水窪間行走。主要以小魚還有甲殼類為食。
https://vimeo.com/72995710
(可以參考Sci-News的報導)
9.
馭龍者潛水小蜂
一樣是生物多樣性寶庫的台灣,也有新發現神奇的動物,而且不用深入荒郊野嶺。台大昆蟲研究所的博士生施圓通,在石門觀察到一種奇特的寄生蜂會趴在中華珈蟌(Psolodesmus mandarinus,一種豆娘、蜻蛉目的昆蟲)背上,當中華珈蟌潛水產卵時,這種寄生蜂就趁機在珈蟌的卵上寄生。
因為這種寄生蜂會騎在昆蟲世界的「飛龍」-蜻蛉目-的「背上」,於是就被命名為「馭龍者潛水小蜂」(Hydrophylita emporos)。這項發現也讓百思不解科學家知道,寄生蜂究竟是如何寄生到蜻蛉在水中的卵,解開百年以來的謎團。
(可以參考:《Guardian》報導、自然歷史博物館NHM報導、《國家地理》報導)
10.
卡羅來納雙髻鯊
卡羅來納雙髻鯊(Sphyrna gilbert)的外表和路氏雙髻鯊(Sphyrna lewini)類似,所以即使他們生活在人口稠密地區附近,也一直沒有被發現。
南卡羅來納大學的魚類學家庫多羅(Joe Quattro)在研究路氏雙髻鯊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收集到的樣本的粒線體和細胞核的基因組成都有明顯不同的特徵。在回顧文獻時,庫多羅注意到佛羅里達自然歷史博物館(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吉爾伯特博士(Dr. Carter Gilbert),描述過一具脊椎數量較少的路氏雙髻鯊標本。庫多羅重新檢視這具標本,並且和其他標本比較,發現這是一種外表難以和相近種區別的「隱蔽種」(cryptic species)。卡羅來納雙髻鯊才正式在科學上和牠的近親路氏雙髻鯊分開。
(可以參考Sci-News的報導)
結語
拜先進設備所賜,科學家得以到達世界各角落探索,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在發現新物種。不過老話一句,這些迷人的生物提醒著我們該珍惜地球,否則有更多生物在我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從這星球上消失了。
簡短版發表於國語日報科學版(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