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睡著了也能殺人?—《邊做夢邊冒險:睡眠的科學真相》

PanSci_96
・2014/01/02 ・222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罹患異睡症的人在睡覺時做的事情,幾乎涵括人類一切基本行為,包括講話、進食、開車、手淫和做愛。有異睡症患者向醫師道出種種情節,好比進入車中開了十多哩路到一個親戚家中,或者奔下街道時被一群狗追咬後腳跟,還有人險些動手把旁人的頸子扭斷。

列張清單來判別某人是不是睡著,那張檢查表會顯得相當簡短。雙眼緊閉,打勾、呼吸速率緩慢,打勾、對周遭沒什麼反應,打勾;或許會出現低語或輕微踢腳,卻絕對不牽涉到開車,也肯定不包括謀殺。然而就如帕克斯無意間發現的事實,我們有可能打破這所有規則,自己卻依然沉睡。依我們如今所知,大腦從來不曾在夜晚真正關機。實際上,分別職司不同執掌的各處腦區,卻會在睡眠循環的不同時點或開或關。這就很像二十四小時營運的汽車工廠,負責噴漆的工人在正午抵達,安裝座位的員工則六點到廠上工。一旦出了某種狀況,讓這種細膩調校的時間循環出現變化,結果就會發生怪事。

moon-980823_640

夢遊是所謂異睡症最為人熟知的臨床狀況,異睡症指稱一群包羅萬象的問題,起因是大腦某區在不該上班時現身工作,或者在輪值時間完全缺勤。就某些病例,這就會造就出名副其實半醒半睡的人。某人夢遊時,負責控制運動和空間覺識的腦區都醒著,同時負責意識的腦區,則都依然沉睡。這就表示夢遊人有可能雙眼睜開,還能對周遭事件做出反應,卻沒有意識思維,也不記得任何事情。儘管我們到了一九八○年代早期,才完全清楚異睡症是一類病症,莎士比亞筆下有關馬克白夫人的夢遊描述,卻正確得令人心驚。其中一幕她夢遊進入一個房間,裡面兩名男子正在談話。馬克白夫人走過時,其中一人說道,「你看,她的雙眼都睜著。」另一個回答道,「是啊,不過她雙眼的官能是關閉的。」

儘管原因仍不清楚,每約五人就有一人一輩子至少夢遊過一次。不過等長大到中學階段,多數人都不會再發。夢遊的孩童都比較溫和而且睡意濃烈,至於夜間遊蕩的成人則往往動作很快,彷彿他們急著去做什麼事情。科學家還說不清為什麼有這種差異,夢遊並不是有可能在你夢中出現的唯一複雜行為。事實證明,罹患異睡症的人在睡覺時做的事情,幾乎涵括人類一切基本行為,包括講話、進食、開車、手淫和做愛(這種現象稱為「睡眠性愛症」sexsomnia〕,就我們所知,這種人有的在夢中還比在清醒時更討配偶歡心。有位醫師就曾告訴我,「這種狀況只有在你的枕邊人不喜歡的時候才會造成困擾。」)。唯一的差別是他們並沒有意識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彷彿他們的身體造反,決定不待大腦輸入就自行其事。

1980 年代早期,明尼亞波利市明尼蘇達地區睡眠障礙中心(Minnesota Regional Sleep Disorders Center)兩位醫師開始造冊登錄自訴睡覺時傷到自己或枕邊人的患者人數。除了造冊紀錄之外,馬克.馬荷瓦德(Mark Mahowald)和卡洛斯.軒克(Carlos Schenck)兩位醫師決定再納入一個研究部分,為每位睡在醫院實驗室中至少一晚的病人分別拍攝錄影帶。他們的發現為一個奇異世界開啟一道視窗。和藹可親的老先生到了半夜就變成怒髮衝冠的水手,咒罵連連還揮拳猛擊身邊牆壁;另有些患者會突然起身,緊盯著牆壁,接著就一頭栽向床頭櫃;當中還至少有一人會坐在床尾,邊沉睡邊大聲吟唱音樂劇名曲。

這似乎是男性專屬特點。有些患者的太太開始抱怨,前一晚丈夫睡覺時,對她施出一招抱頭鎖,或者想把她勒死。也難怪這些夫妻通常到最後都會分房睡。兩位醫師接連進行訪談,其中一位女性表示,她的丈夫本性敦厚,睡到半夜卻會起床蹲在屋角,像野獸那樣嚎叫。另一位則說,她的丈夫睡覺時會一再破壞家具「他打壞的臥室照明燈太多了,」她說。「你不想再花錢買燈,因為你知道,到時它們都會被甩出去飛越臥房。」其他同樣有異睡症的患者則說,他們曾經在睡覺時把自己甩出二樓窗口。通常這只發生一次:第一次過後,患者深恐自己在不經意間自殺,於是開始在晚上把自己綁在床上。患者向醫師道出種種情節,好比進入車中開了十多哩路到一個親戚家中、或者奔下街道時被一群狗追咬後腳跟,還有人險些動手把旁人的頸子扭斷,全部是在睡夢中做的事情。從這些個案和其他相關事例,馬荷瓦德和軒克醫師成為最早辨識如今所稱暴力異睡症(violent parasomnias)並區分類級的先驅。就如夢遊的情況,這幾乎全都是肇因於大腦局部覺醒所致。

如同金髮或高足弓,異睡症也在某些家族中流傳。舉例來說,我自己的夢遊習性,就有可能是遺傳來的。動手寫這本書之後,我的父親才告訴我,當初在堪薩斯州他長大那家農場發生的種種夢遊情節。他告訴我,不只一次,他醒來時發現自己身穿睡衣待在玉米田中。

從帕克斯家譜不容易找出正常的睡眠模式,還有乾床單。帕克斯氏男性到了十幾、二十多歲都還有令人困窘的尿床習性,科學家給這種狀況起了個好名字,叫做遺尿症(enuresis)。醫師指稱禍首是待在深度睡眠太久所致。隨後長大成人所有人都開始夢遊。肯恩的祖父對消夜有種奇異新解,他經常夢遊進入廚房,點起爐火煎洋蔥蛋,接著卻不吃就上床睡覺。這種家族特質沒有放過肯恩。他十一歲時,祖母曾逮到他夢遊時想爬出六樓窗口。

睡眠剝奪有可能誘發異睡症,特別是夢遊。當大腦費勁彌補不足的睡眠時數,它待在較深度睡眠的時間就會延伸拉長,卻不見得總是能平順過渡到下一個睡眠階段,這種簡陋的交接過程會引發古怪行為。前兩晚肯恩都失眠,為婚姻和他欠下的債務操心,這就為夢遊事件奠定了理想基礎。


dream_cover

摘自漫遊者文化出版的《邊做夢邊冒險:睡眠的科學真相》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191 篇文章 ・ 1751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6
4

文字

分享

0
6
4
人為什麼會夢遊?還可能「邊睡邊騎重機」?——《夜行大腦》
臉譜出版_96
・2021/12/17 ・190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作者 / 蓋伊・萊施茨納(Guy Leschziner)
  • 譯者 / 郭庭瑄

賈姬的症狀已經持續了數十年。她在英國出生,於加拿大長大,在那裡,她第一次明顯出現夢遊的現象。「我會走到樓下的客廳,打開門,然後站在門口。我父母就在那裡。」她解釋自己半夜夢遊的行為。「嗯,我母親嚇壞了,但我父親只是牽著我的手上樓,送我回床上睡覺。就這樣。幾乎是從我會走路後就一直有這種狀況。」

加入女童軍後,賈姬奇怪的夜間行為開始帶來負面的影響。不用說,其他女孩都不太想跟她睡同一個帳篷。而在加拿大的荒野中,她的睡眠行為格外令人尷尬。「我會發出類似低吼、咆哮的聲音,」賈姬說。「而且不是小聲的那種。我猜她們大概覺得有熊追過來吧。我很常這樣大聲咆哮,她們都被我嚇到,不想睡在我旁邊。」不僅如此,她在監督活動的大人眼中同樣是個麻煩人物。「我會在半夜起床,一直走到河邊,或是走進森林裡。他們沒辦法應付這種情況,所以只能送我回家。」賈姬笑著跟我分享這些過往,但我想這種事對當時還是個孩子的她一定造成很嚴重的衝擊,或許會讓她變得有點孤立,出現社會隔離的傾向。

對身為父母的人來說,賈姬有些夜間行為聽起來想必很耳熟。夢遊及相關問題在兒童身上非常常見。其中對父母而言(不是孩子喔),最折磨、最痛苦的就是夜驚(sleep terrors)。孩子會在半夜撕心裂肺地大哭大叫,接著倒頭就睡,醒來後完全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這些病症全都發生在不會做夢的深度睡眠階段, 因而被稱為非快速動眼期異睡症(non-REM parasomnias)。試圖喚醒處於深度睡眠狀態的孩子極有可能會引發夢囈,甚至是夢遊的現象。

夜驚的孩子會在半夜撕心裂肺地大哭大叫,接著倒頭就睡,醒來後完全不記得發生了什麼事。圖/Pixabay

夢遊的行為通常在進入成年期後就會消失,只有大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人仍會出現症狀。賈姬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夢遊現象一直持續到成年初期搬回英國後,而且才剛回來不久,她的情況就出現驚人的轉折。當時賈姬借住在一位年長女性家裡,有天早上,她下樓吃早餐,房東太太卻用一個奇怪的問題向她打招呼,讓她一頭霧水。

「她問我,『你昨晚跑去哪裡啦?』」賈姬告訴我。她對房東太太說,她沒有去哪裡啊。「嗯?可是你騎機車出去耶。」房東太太又說。賈姬記得她當下第一個反應是困惑,而且非常震驚。不難想像她無法理解自己剛才聽到的一切。從她的角度來看,那天晚上她就像平常一樣上床睡覺,隔天早上就像平常一樣醒來。她立刻問房東太太她有沒有戴安全帽。「喔,有啊,你拖著沉重的腳步下樓,拿了安全帽就出門了。」房東太太隨後又補充一句,說她大概出去了二十分鐘。就這樣,沒有其他線索,因為她還分毫不差地把機車停回原來的地方。

之後同樣的情況又發生了幾次,於是賈姬便將機車鑰匙交由房東太太保管,後來就把車賣掉了。她還是很想念她的 BSA 250。「那臺很讚耶!大老遠就能聽到引擎聲了!」我跟她說,真想不到她居然沒被引擎聲吵醒。「很意外對吧?」她回答。  

影片來源/YouTube

那麼,醫學科學會如何解釋賈姬的情況和這些深度睡眠中的夢遊、吼叫,甚至是騎機車等複雜行為呢?多年來,我們已經知道某些特定的動物(如海豚、海豹和鳥類)能一次只讓半邊大腦入睡,也就是所謂的「單腦半球睡眠」(uni-hemispheric sleep),這樣牠們就能邊睡邊游或邊睡邊飛。水生哺乳動物顯然要能夠游泳和浮上水面呼吸,但牠們也跟我們一樣必須睡覺休息,這個逐步演化而來的奇妙技巧不僅能防止牠們在執行這些必要功能時溺水身亡,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它也強調了深度睡眠的重要性:若深度睡眠用途不大,單半球睡眠為什麼會成為必要機制?

然而在人類的世界中,單半球睡眠並不存在。從前我們總認為睡眠是一種大腦「非開即關」的狀態,不是醒著,就是睡覺,沒有中間地帶。近幾年我們才知道,原來事情並不是這樣。深度睡眠與完全清醒分屬光譜上的兩個極端,聽起來或許很難相信,但我們確實有可能同時處於這兩種狀態。

——本文摘自《夜行大腦:從失眠、夢遊到睡眠中躁動、暴食、性交……,神經科醫生與睡眠障礙的決鬥傳奇,揭開你不知道的睡眠祕密》/ 蓋伊・萊施茨納,2021 年 3 月,臉譜出版

臉譜出版_96
80 篇文章 ・ 253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2

17
2

文字

分享

2
17
2
喝了再睡!小酌真的有辦法助眠嗎?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1/03/31 ・304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4 ・六年級

睡眠方面的障礙大概是現代人共有的幾大文明病之一。不管是睡眠不足、失眠,或是有睡跟沒睡一樣的睡眠品質欠佳,都會嚴重影響到我們日常工作能力與身體健康。這也是為什麼世界睡眠學會 (World Sleep Society) 從 2008 年開始將春分前的最後一個星期五訂為國際睡眠日,就是希望透過安排各種活動與講座,提升社會大眾對「睡眠」的重視。

睡眠障礙是現代人共有的幾大文明病之一。圖/Pixabay

可惜的是,對已經完全過上現代生活的人來說,「好好睡一覺」這件事並沒有那麼容易。手機電腦等 3C 產品到家用燈光中都有嚴重抑制大腦分泌褪黑激素的藍光,我們不健康的日常飲食充斥著飽和脂肪與碳水化合物,更不要提因為工作時間被通訊軟體延長而紊亂的生活作息,這些全都是無形的「睡眠殺手」。

既然正規幫助睡眠的手段行不通,人類最擅長的就是山不轉路轉,以嘗試錯誤(trial & error)的精神「開發」出許多偏方。

其中最有爭議性的一種偏方,就是「小酌助眠」。單從表面看來這個說法似乎沒什麼問題,畢竟喝完酒想睡覺是大家多少都有的經驗,也能理解為什麼這個偏方會如此廣傳。

但是喝酒真的能讓我們睡得更香、睡得更沉嗎?

喝酒真的能讓我們睡得更香、睡得更沉嗎?圖/Pixabay

喝酒想睡就睡?事情才沒那麼簡單

也許是受到歐美電視電影的影響,我們總有個半夜睡不著就是要把心情哼成歌愜意地倒杯紅酒、在沙發上靜靜思考人生。

這個景象美歸美,但是關於喝酒到底能不能「幫助睡眠」,其實在學界與社會大眾之間一直有歧異,就連作者自己身邊都有不少朋友主張「喝了酒之後很好睡」。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在喝酒助眠這個議題上有對立的意見存在,但是從客觀角度來看雙方其實都「沒說錯」。這是因為我們在討論「睡眠」時往往把它視為單一向度的東西,卻忽略了它其實是由許多不同的階段構成的事實。

「睡眠」是由許多不同的階段構成的事實。圖/Pixabay

因為「好入睡」跟「睡得好」完全是兩件事

酒精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入手的中樞神經鬆弛劑,確實能讓飲者更快「入睡」。這個「療效」對飽受失眠所苦的人來說無疑是種救贖,特別是白天必須靠咖啡打起精神的人,在辛苦一天後靠著喝酒中和掉過量咖啡因帶來的亢奮效果似乎也合情合理。

但是酒精並不會因為人睡著了就神奇地消失,就算意識已經飛到天外,這些尚來不及被肝臟代謝掉的外來物質仍在影響神經系統運作以及——你猜對了——我們的睡眠品質。

根據過去的研究,我們的睡眠可以分成 4 個階段:3 個非眼動期 (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 與快速眼動期 (rapid eye movement, REM)。要想獲得充足休息,我們必須完整經歷這 4 個階段,有時候我們做噩夢驚醒、或是睡到一半被鬧鐘吵醒會特別難受,就是因為睡眠階段不完整導致的負面效果。

有時候我們做噩夢驚醒、或是睡到一半被鬧鐘吵醒會特別難受,就是因為睡眠階段不完整導致的負面效果。圖/GIPHY

雖然說睡覺是一種「休息」,但是我們的身體並不會就此「關機」。所有器官與神經系統在我們不省人事時仍會保持運轉,處理各種白天無法進行的修復與資訊整併工作,確保我們睜開眼睛後能有充足的認知能量與體力去應付更多挑戰。

如果你很難理解這個概念,可以在清晨時出門,看看街道上努力打掃、維護市容的清潔隊員,或是那些為了不影響日間通勤在深夜趕工的道路與管線工程。一兩天沒有他們或許還看不出差別,但是時間一長,積少成多的各種問題勢必會嚴重影響整個地區的生活機能。

對人的身體來說,睡覺就是在叫清潔隊與工程隊出動,處理平常生活堆積在體內的「業障」。特別是有「做夢期」別稱的 REM 睡眠,更是我們有沒有辦法透過「睡覺」獲得充分休息的關鍵。過去針對睡眠的研究發現,持續被剝奪 REM 睡眠會對我們的精神狀態帶來負面影響,包括疲倦、焦慮以及情緒控管能力下降,久而久之甚至會有內分泌失調、出現視聽幻覺等問題。

而酒精的麻痺效果,很不巧地會讓我們更難進入 REM 睡眠。有些人喝完酒的隔天會特別早起,這並不是「睡飽」了,反而是睡眠階段被酒精打亂、無法順利完成的結果。

乍看之下我們喝完酒後「更好睡」了,實際上卻是以睡眠品質為代價換來的假象。尤其是當我們已經習慣(甚至是依賴)咖啡因提神,晚上再喝酒助眠只會陷入「咖啡因>酒精>咖啡因」的惡性循環,更進一步破壞自己的身體。

習慣咖啡因提神,晚上再喝酒助眠只會陷入「咖啡因>酒精>咖啡因」的惡性循環,更進一步破壞自己的身體。圖/GIPHY

重點不是喝酒入眠,而是為什麼喝酒

從前面的結論,「喝酒無法助眠」這件事應該沒有什麼爭議⋯⋯嗎?

你仔細想想,如果喝酒對於睡眠真的有如此壞的影響,為什麼還會有人信誓旦旦說「喝了酒真的比較好睡」?

除了前面提到關於「好入睡」跟「睡得好」的差異,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必須要納入考慮——有時候「喝酒助眠」只是我們用來遮掩負面情緒的藉口。很多人覺得喝酒之後比較好睡,其實是被酒精麻木了意識,壓下清醒時不斷湧上心頭的雜思。

對他們來說,就算喝酒真的會讓他們睡不好,但是不喝酒卻是連睡都睡不著。

如果你也是需要「喝酒助眠」的人,或許比起在意「喝酒到底好不好睡」,更需要弄清楚究竟是什麼令你輾轉反側、夜不成眠。畢竟 3C 產品的藍光也好,不健康飲食也罷,這些都只是生理方面的影響;生活中累積的壓力與焦慮等心理因素也會對我們的睡眠品質造成同等、甚至更加可怕的影響,不可小覷。

現代人的文明病其實多少都有點「心」的問題,使我們在沒有自覺的情況下陷入不健康的生活模式,這才久積成「病」。就算我們用外力撥亂反正,只要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仍在,類似的症狀總是會不斷出現、防不勝防,甚至倒果為因、惡化原本的議題。

「喝酒能不能助眠」這件事其實一點都不複雜,甚至在上個世紀就已經有相關研究出爐,時至今日「越喝越睡不好」的結論也沒有被推翻。

也因為如此,這個偏方的流傳廣度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老話一句,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有這方面困擾,除了從改善生活型態、調整作息著手,也可以試著尋找一些諮商資源,在專業心理師的陪伴下探索自己心中是否有議題需要處理。

喝酒可以助興也能壯膽,但如果是想睡得更安穩一點,你其實有更好的選擇。

參考資料

  1. Colrain, I. M., Nicholas, C. L., & Baker, F. C. (2014). Alcohol and the sleeping brain.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125, 415-431.
  2. Pietilä, J., Helander, E., Korhonen, I., Myllymäki, T., Kujala, U. M., & Lindholm, H. (2018). Acute effect of alcohol intake on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regulation during the first hours of sleep in a large real-world sample of Finnish employees: observational study. JMIR mental health5(1), e9519.
  3. Poe, G. R. (2017). Sleep is for forgetting. Journal of Neuroscience37(3), 464-473.
  4. Rasch, B., & Born, J. (2013). About sleep’s role in memory. Physiological reviews.
  5. Roehrs, T., & Roth, T. (2001). Sleep, sleepiness, and alcohol use. Alcohol Research & Health25(2), 101.
  6. Simou, E., Britton, J., & Leonardi-Bee, J. (2018). Alcohol and the risk of sleep apno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leep medicine42, 38-46.
  7. Stein, M. D., & Friedmann, P. D. (2006). Disturbed sleep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lcohol use. Substance abuse26(1), 1-13.
所有討論 2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28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

0

1
3

文字

分享

0
1
3
如何預防阿茲海默症?好好睡覺可能有幫助——《當大腦開始崩壞》
八旗文化_96
・2019/04/26 ・276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1 ・八年級

就如波斯人所言,睡眠有如玫瑰。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人為什麼要睡覺?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我們會睡覺。最明顯的答案是因為我們疲倦了。但大腦在睡眠時仍有百分之九十五和清醒時一樣活躍。再考慮到我們在演化史中一直是大型掠食者的獵物,更別提我們花在繁殖與採集食物上的時間,在在都讓睡眠的理由更加神祕。

圖/pixabay

數十年來出現一些解釋睡眠的理論,從傷口療癒、熱調節,到鞏固記憶與夢境誘發創意思考等各種說法皆有,但最近由頂尖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則主張,睡眠或許亦是為了讓大腦免於阿茲海默症而存在。

這理論是從二○○五年開始,一群都柏林聖詹姆士醫院(St James Hospital)的精神科醫生,示範失眠增加與白天睡覺等睡眠障礙與阿茲海默症病患失智嚴重程度之間的關連。這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許多腦部疾病都與睡眠障礙有關——因此它被視為一種實用知識,可協助醫生和照顧者選擇正確藥物,以此幫助病患改善睡眠。但其他人相信此連結的影響更為深遠;有更深層的事正在發生。

因此科學家開始著手複製阿茲海默症老鼠的典型範例。

圖/pxhere

睡眠會影響大腦中的 β 類澱粉蛋白濃度

這些人當中有個團隊是由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大衛.霍爾茲曼(David Holtzman)所領導,他的團隊展示了 β 類澱粉蛋白濃度會隨著睡眠清醒週期而波動:剝奪老鼠的睡眠會增加 β 類澱粉蛋白濃度;而以化學方式刺激睡眠則會降低其濃度。那發生在二○○九年,而此發現很快得到該團隊反向觀察的支持:

二○一二年,他們為老鼠施打對抗 β 類澱粉蛋白的疫苗後,老鼠回復了正常的睡眠模式。

一年後,紐約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麥肯.尼德加德(Maiken Nedergaard)和她的團隊發現,大腦在睡眠時會自我清理的證據。大腦會利用填滿脊髓液的微通道網路來移除 β 類澱粉蛋白,此通道網路被稱為「 膠淋巴途徑」(glymphatic pathway),是一種由膠質細胞組成,會清除大腦廢棄物的管線系統。她把睡眠中的大腦比喻為「 洗碗機」在清潔分子「 汙垢」。此項發現令人印象深刻,唯一的疑慮只有老鼠是夜行動物,牠們的睡眠行為與我們不同。因此亟需在人類上的研究。

睡眠中的大腦就像「 洗碗機」在清潔分子「 汙垢」。圖/pixabay

睡眠和記憶的的關聯在哪?

而後,來自柏克萊加州大學,由神經科學家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所領導的團隊著手進行這研究。對這位來自英格蘭、稚氣未脫又幽默的年輕教授來說,睡眠與記憶的關連比起任何人所知的還要緊密。他喜歡在演講前先告知人們聽他演講睡著了沒關係。「 看到各位在瞭解睡眠與記憶之間的關係時,」最近他對聽眾說,「 忍不住用睡覺來加強我正在說明的事,對我來說這真的是最好的恭維了。」

二○一五年七月,沃克與他的團隊招募了二十六位平均年齡七十五歲的健康人士,準備揭開睡眠、β 類澱粉蛋白與記憶之間的關係。一開始,沃克先在志願者身上進行 PiB-PET 掃描,以測量他們大腦中類澱粉蛋白的配額。接著,他要求參與者在於睡眠實驗室過夜之前,先記住多組成對文字。在此實驗室中,他們的睡眠模式會被專業監看。

圖/wikipedia

正常睡眠大概是以九十分鐘為一個週期,並由快速動眼睡眠(REM)與非快速動眼睡眠(NREM)階段組成。REM 睡眠大約只維持十分鐘,並且於做夢期間發生(不過為什麼眼球會動則未知)。深層且無夢的 NREM 睡眠占了每個週期的大部分時間,但在夜晚後期,REM 睡眠稍微增長後,NREM 睡眠的比重便會減少。記憶鞏固被認為是發生在 NREM 階段中稱為慢波睡眠的期間——此為發生同步低頻脈衝電波活動的時期。這是沃克在人體研究中特別感興趣的部分。

隔天早上,沃克的志願者會在進行功能性 MRI 大腦掃描時,重做一次文字組測驗。結果參與者中 β 類澱粉蛋白值最高的人測出的慢波活動最低,並且在記憶回顧的分數上表現最糟。此降低的慢波活動在前額葉皮質中最為明顯,此區域亦為大腦中 β 類澱粉蛋白累積最多的區域。在修正年齡、性別以及大腦尺寸等因素後,情況亦是如此。此外,參與者被告知,需在參加試驗前兩天戒除咖啡與酒精等刺激物。若以數學表示,β 類澱粉蛋白影響睡眠的程度是呈線性關係,而睡眠又會影響記憶。這使得睡眠本身成為阿茲海默症治療性干預的可能候選項目。沃克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上發表此篇研究。正如預期,造成新聞界全面轟動。

新的見解和研究方向

但此研究有兩個問題。

首先,此項發現是互相關連的:並無法證明因果。

若要證明因果,必須追蹤人們的睡眠習慣長達數年。

其次,測試結果有可能因為參與者必須睡在新環境中而左右。

沃克曾要求他們填寫在家睡眠的紀錄,並告知他們可依相同方式在實驗室中睡覺,但由於並未測量兩種環境的差異,此調查的結果仍有待解釋。而這正是霍爾茲曼(Holtzman)與其神經學家同僚布蘭登.盧西(Brendan Lucey)正在做的事。

「 儘管存在這些問題,」他們在伴隨此份研究的觀點文章中寫道,「 沃克團隊的研究為臨床前阿茲海默症在睡眠和記憶的變化,提供了重要新見解,並且指出新的可能調查方向。」他們主張 β 類澱粉蛋白、睡眠與記憶等三要素,是以不同方式形成關連。據他們的說法,可能是 β 類澱粉蛋白同時影響睡眠與記憶,或是與年齡相關的睡眠問題會影響記憶與 β 類澱粉蛋白,而後者又回過頭來影響睡眠,產生一個自我持續的毀滅循環。而纖維纏結是如何加入則仍屬未知。撇開各種障礙不說,沒有人會對睡個好覺的重要性有所質疑,而此蓬勃發展的新研究領域,將完全無可辯駁地加深該想法。

關於阿茲海默症,到底事實如何,至今仍充滿許多矛盾。圖/pixabay

為什麼事實總是產生如此多的矛盾?如果祖父到今日仍活著,或許會告訴你要活得像個搖滾明星;他一輩子嚴格的生活方式顯然仍保護不了他。但是我們無法否認,儘管有衝突,對抗阿茲海默症非藥理性對策的證據依然存在。當然,身為科學家,我會說光有證據仍不足夠——必須是好證據才行:大量樣本、廣泛複製等等──但既然我們知道這些生活方式不論如何對我們都有好處,最合理的方式便是謹慎為上。所以請遵行地中海飲食、運動、避免壓力、多刺激你的大腦、好好睡眠。

對你絕對百利而無一害。

 

 

 

 

——本文摘自《當大腦開始崩壞:科學 X 人性 X 歷史,人類對阿茲海默症的奮戰》,2018 年 6 月,八旗文化

八旗文化_96
34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外部視野,在地思索, 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