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臉書會讓你快樂嗎?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1/04/04 ・111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根據正式統計,如果臉書(Facebook)上平均每個人都約有130位「朋友」的話,那超過兩億5千萬的Facebook活躍用戶必定都得有自己的一套「朋友經營管理方式」,以免被訊息跟狀態更新淹沒,或是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訊息被更多「朋友」看見,並有所回應。像是下面這則影片中所呈現的:

不過在臉書上有很多朋友當真就會讓人比較快樂嗎?還是在臉書上能夠正面積極的自我表現才是讓人樂於在臉書上分享生活點滴的原因呢?Kim, J., & Lee, J. (2010)對391名大學生–臉書的重要使用族群–進行調查研究,希望能知道臉書如何帶給使用者快樂。

他們的研究雖然無法提供因果解釋,但也發現了幾個因素之間的關聯。首先,臉書朋友愈多,主觀的幸福感就愈高,而這與感知到的,來自於這些朋友的社會支持無關,而與個人價值的提升有關。也就是說,儘管你在臉書上有很多朋友,臉書上的弱連結友誼不見得能夠提供給你足夠的社會支持,但成千上萬的朋友數的確會讓你感受個人價值有所提升,而主觀的幸福感便從這裡產生。

在線下生活中,我們能夠維持的友誼有限,能夠付出的時間更有限。因此我們用有限的時間結交有限的友誼,然後從中去體驗跟感受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才是可以直接帶給人幸福感的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研究另外將臉書上的自我呈現型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正面積極的自我呈現」,也就是利用臉書發佈訊息強調自己跟生活的積極面,另一種是「誠實的自我呈現」,意指更深一層的自我揭露跟真實表現。前者與主觀幸福感直接相關,後者則以比較紆迴間接的方式,透過「感受到的社會支持」來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如果你在臉書上常常分享著「我要出國去旅遊了!」「我領到24個月的年終獎金!」「我All Pass了!」「狀態更新:已婚」等等正面呈現自我的訊息(包括照片、狀態、網誌更新等),那很可能是你本來就對自己的生活有著正面積極的信念,而這些正面的訊息只是反映了你的性格傾向。

誠實的自我呈現則是透過社會支持感來提升主觀幸福感,研究者認為,在一個用戶需要支持的時候,臉書上的朋友的確比較樂於給予所需的鼓勵跟慰問,但前提是該用戶得誠實的自我揭露,這些需求才能被適當傳達出來,並得到臉書上朋友的社會支持。

雖然想知道「臉書是否能帶給人快樂」不能只單看短期斷面資料,更要透過歷時性研究,但Kim跟Lee的這份初探是一個好的切入點。在我看來,朋友不管是在臉書上還是在實際生活中,都是重質不重量的;跟許多人有點頭之交或許顯得人面很廣,但泛泛之交也不免令人感到空虛。發表一則跟關於自己的正面訊息,獲得一大堆熟悉陌生人按讚,也比不過自己默默訴苦時好友真心的回應跟慰問啊。

資料來源:Is Facebook the path to happines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185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微笑會讓自己變快樂嗎?「假裝」的心理學——《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
azothbooks_96
・2023/06/02 ・209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大腦「裝假成真」的實驗

幾年前,科學家決定對詹姆斯的假說展開終極的測試,他們對受測者進行腦部掃描,請受測者做出害怕的表情。研究者從機器窺探受測者的大腦,他們看到杏仁核非常活躍,因此推論受測者的確有恐懼的感覺。所以,研究人員得到了終極的證據,證明假裝感受可以直接影響大腦。

一九六○年代末期,年輕的詹姆斯.萊爾德(James Laird) 在羅切斯特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在某次實習課程中,指導教授要求他訪問患者,同時教授透過單面鏡在一旁觀察。訪談過程中,患者的臉上突然出現一抹不尋常的微笑,那微笑引起萊爾德的好奇,他想知道患者露出那不尋常的表情時是什麼感受。

患者不尋常的微笑勾起萊爾德的好奇心。圖/giphy

他開車回家的途中,腦中一再浮現那次訪問的情況,對那抹微笑益發好奇。最後他逼自己做出同樣的表情,以了解那是什麼感受。他驚訝地發現那微笑讓他瞬間快樂了起來。好奇之下,他接著嘗試皺眉,心情馬上難過了起來。那次開車回家的奇怪體驗,從此改變了萊爾德的職業生涯。

當晚他回到家後,馬上走到書架前,查詢情感心理學的相關資訊。巧的是,他拿起的第一本書就是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微笑就會變得快樂

萊爾德閱讀詹姆斯失傳已久的理論,覺得那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在車內微笑後馬上變得更快樂了。他也意外發現那理論已歸入史書,從來沒做過應有的測試。為了測試,萊爾德邀一些志願受測者到他的實驗室,讓他們微笑或皺眉,然後告知感受。根據詹姆斯的理論,微笑的人應該會比皺眉的人快樂許多。

不過,萊爾德擔心受測者可能會迎合他,說出他想聽的結果,所以他必須想辦法在隱瞞實驗的真實目的下,讓他們微笑或皺眉。

後來,他巧立了一個名目。他告訴受測者,他們參與的實驗是研究臉部肌肉的電流活動,並在受測者的眉宇間、嘴角和下巴邊緣裝上電極。接著,他向受測者解釋,情緒的變化會影響實驗結果,為了避免情緒造成誤差,要求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告知情緒變化。

萊爾德決定進行表情與情緒關聯的實驗。圖/envatoelements

電極器當然是假的,但是那個巧立的名目讓萊爾德可以偷偷地把受測者的表情轉為笑臉或苦臉。為了塑造憤怒的表情,他叫受測者把眉宇間的電極器往下拉,用咬牙切齒的方式收縮下巴上的電極器。為了塑造快樂的表情,他叫受測者把嘴角的電極器往上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測者依照要求改變表情後,接著他給受測者一張表格, 上面列了一些情感的項目(例如,激動、不安、快樂、懊悔等等),請受測者評估各種情感的感受度。結果相當驚人,跟詹姆斯在十九世紀末的預測一樣。受測者在做出微笑的表情後,覺得更快樂;在皺眉後,覺得更生氣了。

研究過後,萊爾德訪問受測者,問他們是否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實驗中會有那些不同的感受。只有少數幾人把新感受歸因於臉部表情的操控,其他人都無法解釋感受的轉變。其中一位把表情轉為皺眉的受測者表示:「我其實毫無怒氣,卻不自覺地想到令我發怒的事情。這實在有點荒謬,我知道我正在接受測試,沒理由生氣,但我就是控制不了。」

受試者因為皺眉的表情感到憤怒的情緒。圖/envatoelements

立刻就快樂起來的方法

十九世紀初,俄國戲劇導演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發明了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顛覆了戲劇界。這種表演方法的關鍵在於鼓勵演員以控制行為的方式,在舞台上體驗真實情感。

這種方法常稱為「魔力假使」(the magic if)(「假使我真的有這種感受,我會怎麼表現?」),一些知名演員也採用這種方式。例如,馬龍白蘭度、華倫比提、勞勃狄尼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方法也用於探討「裝假成真」原理的實驗室研究中。假設你現在參與驗證「裝假成真」原理的研究,首先,用 1 到 10 來評估你目前快樂的程度,1 代表你剛跌進水溝裡的心情,10 則代表你看到最痛恨的敵人跌進水溝裡的心情。

接著,請開始微笑。不過,我要的不是短暫擠出沒什麼感覺的微笑,請依照以下的指示微笑: 

  1. 坐在鏡子前。
  2. 放鬆額頭和臉頰的肌肉,嘴唇微開。在科學界,你現在的表情稱為「中立」,像一張空白的畫布。
  3. 將嘴角肌肉往後拉向耳朵,盡量把笑容拉大,笑到眼晴周圍產生紋路。最後,把眉部肌肉輕輕揚起,維持這個表情約二十秒。
  4. 收起表情,想想你現在的感受。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用科學方法讓好事成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工作能讓你的腦快樂?——《別讓大腦不開心》
馬可孛羅_96
・2022/02/06 ・1319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作者/迪恩.柏奈特Dean Burnett
  • 譯者/鄧子衿
工作真的能讓人比較快樂?

給腦作「功」

「功」最基本的定義是「完成一件任務時所耗費的能量與心力」。所有的工作與任務都需要你耗費能量、付出某種形式的心力,可能是身體勞動,也可能是腦力消耗。就算在這最粗糙簡單的層次,工作對於腦部的影響亦顯而易見,可以讓人感到比較快樂,也可能真的讓人比較快樂。

許多證據指出,身體愈是活動,腦部的運作也會愈好。這自有道理,因腦是身體中的一個器官,需要能量與養分(而且需求量較其他器官要多)。身體活動增加,能夠改善心臟健康,加強心臟力量,降低體內脂肪與膽固醇含量,提高新陳代謝,這全都有助於提供血液和養分到腦中,使腦部的各種能力都得到提升。

身體活動能讓腦源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分泌量增加,刺激腦細胞的生長與數量,對於腦部還有更為「直接」的影響。這也說明身體活動為何能對神經系統帶來種種好處,例如促進學習能力與記憶、增加海馬回體積及整腦部灰質中較高層的部位。研究也指出,兒童若參加更多肢體活動和運動,學業測驗分數也會比較高。

圖/envato elements

如果你的工作得付出身體勞力,那麼對於腦部的正面影響能夠讓人快樂。雖然有句話說「有些事不要知道比較幸福」,學習與其他相關的能力增加(或許)能夠讓人比較聰明,有證據指出比較聰明能夠讓人稍微快樂一點。還有,運動能夠刺激腦內啡的釋放,在第一章中討論了這種「快樂化合物」。此外,身體整體比較健康,也代表更有能力去從事讓自己快樂的事,不會因為缺乏運動造成不適與緊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地,心智活動顯然對於腦和身體有利,對於準時上班、不需要耗費身體勞力的工作者來說,是個好消息。研究指出,教育程度愈高的人,愈不容易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驗屍的結果也指出,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就算腦部因為這種疾病而嚴重退損,但是到死都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總的來說,愈活躍的腦也愈強韌。

研究指出,教育程度愈高的人,愈不容易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

我們知道腦有彈性與適應力,會持續產生新的連結,並強化已存在的連結,還會消除不需要的連結。腦的運作方式有點遵守「用進廢退」政策,因此愈是用腦,腦中的連結與灰質就愈多。當然,年紀和熱力學定律最後還是會占上風,但經常使用的腦衰退速度會更慢,我們通常會說這樣的腦有比較大的「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腦子愈用會愈聰明。

所以說,工作不是要付出體力,就是要付出腦力,而這些最終都增進了腦的功能,讓我們更聰明也更快樂,真是好棒棒。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臉書會讓你快樂嗎?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1/04/04 ・111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正式統計,如果臉書(Facebook)上平均每個人都約有130位「朋友」的話,那超過兩億5千萬的Facebook活躍用戶必定都得有自己的一套「朋友經營管理方式」,以免被訊息跟狀態更新淹沒,或是想方設法讓自己的訊息被更多「朋友」看見,並有所回應。像是下面這則影片中所呈現的:

不過在臉書上有很多朋友當真就會讓人比較快樂嗎?還是在臉書上能夠正面積極的自我表現才是讓人樂於在臉書上分享生活點滴的原因呢?Kim, J., & Lee, J. (2010)對391名大學生–臉書的重要使用族群–進行調查研究,希望能知道臉書如何帶給使用者快樂。

他們的研究雖然無法提供因果解釋,但也發現了幾個因素之間的關聯。首先,臉書朋友愈多,主觀的幸福感就愈高,而這與感知到的,來自於這些朋友的社會支持無關,而與個人價值的提升有關。也就是說,儘管你在臉書上有很多朋友,臉書上的弱連結友誼不見得能夠提供給你足夠的社會支持,但成千上萬的朋友數的確會讓你感受個人價值有所提升,而主觀的幸福感便從這裡產生。

在線下生活中,我們能夠維持的友誼有限,能夠付出的時間更有限。因此我們用有限的時間結交有限的友誼,然後從中去體驗跟感受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才是可以直接帶給人幸福感的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研究另外將臉書上的自我呈現型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正面積極的自我呈現」,也就是利用臉書發佈訊息強調自己跟生活的積極面,另一種是「誠實的自我呈現」,意指更深一層的自我揭露跟真實表現。前者與主觀幸福感直接相關,後者則以比較紆迴間接的方式,透過「感受到的社會支持」來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如果你在臉書上常常分享著「我要出國去旅遊了!」「我領到24個月的年終獎金!」「我All Pass了!」「狀態更新:已婚」等等正面呈現自我的訊息(包括照片、狀態、網誌更新等),那很可能是你本來就對自己的生活有著正面積極的信念,而這些正面的訊息只是反映了你的性格傾向。

誠實的自我呈現則是透過社會支持感來提升主觀幸福感,研究者認為,在一個用戶需要支持的時候,臉書上的朋友的確比較樂於給予所需的鼓勵跟慰問,但前提是該用戶得誠實的自我揭露,這些需求才能被適當傳達出來,並得到臉書上朋友的社會支持。

雖然想知道「臉書是否能帶給人快樂」不能只單看短期斷面資料,更要透過歷時性研究,但Kim跟Lee的這份初探是一個好的切入點。在我看來,朋友不管是在臉書上還是在實際生活中,都是重質不重量的;跟許多人有點頭之交或許顯得人面很廣,但泛泛之交也不免令人感到空虛。發表一則跟關於自己的正面訊息,獲得一大堆熟悉陌生人按讚,也比不過自己默默訴苦時好友真心的回應跟慰問啊。

資料來源:Is Facebook the path to happines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185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16

1
0

文字

分享

16
1
0
如何漫遊元宇宙?Metaverse 專文 3 選 1:第二屆「泛糰策題高峰會」文章票選
stage_96
・2021/11/10 ・168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球知名社群網站 Facebook 日前宣佈將母公司改名為「Meta」,相信各位求知慾旺盛的泛糰們,已被各種「Meta文」洗版一波!事實上,任何英文中掛有Meta字首的詞,都有形容後綴構詞「超越」、「後設」或「變質」等等含義,在每個學門及語境中都有不同的用法。關於「Meta」字首的用法,可以參考泛科學之前的這篇文章

回過頭來說,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如此大動作爲公司更名,無疑是一種宣示公司發展方向的野心之舉,究竟「Metaverse」有何魅力?讓各個業界大佬紛紛在近日喊出口號,為人們指向這個不知所謂的未來情境?

為了回答這個大哉問,泛科學第二屆「泛糰策題高峰會」就將主題鎖定在「Metaverse」,並挑選出以下 3 個題目,歡迎各位泛糰在留言區投下寶貴的一票,讓我們知道你想增加什麼樣的「妹塔宇宙」知識吧!

如果各位泛糰們有其他想看的題目想法,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唷,若未來編輯部採用您提供的想法來生產文章的話,我們會把您的名字放在文章上面唷!本次投票將持續到 11/21 日截止,並於 22 日公布投票結果,最後獲選文章就會在 12月3日發布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元宇宙是什麼酷東西?淺談Metaverse的概念及框架

先說重點!「元宇宙」目前還只是個概念構想,因業界及學界都還沒有普同而精確的定義。但隨著VR(虛擬實境)/AR(增擴實境)及區塊鏈技術等等構築元宇宙的基礎技術逐漸發展,這個最早源自美國科幻作家 Neal Stephenson 的作品《潰雪》中的概念,成為科技巨頭們下一波掏金的應許之地。

是的!你沒看錯,元宇宙的概念最初是先源自科幻小說的構想。在原著中,它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未來的人類可以使用虛擬替身(avatar)的形式交流,人們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任何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事務,並且藉此與真實世界互動——換言之,元宇宙不單純是架空的虛擬世界(例:Minecraft),而是強調「虛實整合」的沈浸式網路體驗。

如果這樣說明還不夠清楚,可以票投本文唷!若本題中選,除了將說明元宇宙目前在業界及學界的概念形塑為何,也會說明文學作品中的概念想像,是如何從1950年代至今,為元宇宙的概念形塑打下基礎。

2. 從電影中辯證什麼是元宇宙!

科幻作品之所以迷人,在於它提出了某種「What if」的情境,透過世界觀的構築,體現了人類對科技的想像!你覺得「元宇宙」這個概念很難想像嗎?事實上,Metaverse的概念在眾多科幻作品中都有出現過。例如2018年的《一級玩家》,抑或是2009年的日本動畫《夏日大作戰》,都是很好的元宇宙範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其實,元宇宙(Metaverse)的概念很容易跟虛擬世界(Virtual world)或其他類似的概念混淆。本文將比較眾多經典科幻電影/動畫作品中的世界觀差異,來藉此辯證什麼是元宇宙,什麼不是元宇宙!

想知道《駭客任務》或迪士尼的《創:光速戰記》及《無敵破壞王》等等作品是否算是元宇宙嗎,歡迎票投本文!一起來研究研究吧~

3. 元宇宙經濟學:什麼是 NFT?

NFT 是「非同質代幣」的英文縮寫(Non-Fungible Token),是一種區塊鏈(Blockchain)數位帳本上的數據單位,每個代幣可以代表一個獨特的數位資料。由於NFT利用了區塊鏈的加密技術,具備了去中心化特質,而讓交易具有公信力,也因此,每個 NFT 作品都具有不可替代與複製的特點。購買者是購買藝術品,例如音樂或數位圖片的「所有權」,而非作品本身。

 NFT 的價值,在於擁有所有權的「稀缺性」。舉例來說,一名年僅 12 歲的英國男孩艾哈邁德(Benyamin Ahmed),透過自寫程式,生成了3,350 隻配色及特徵不同的像素鯨魚圖案,並依此賺進價值約 40 萬美元(約 1,100 萬新台幣)的加密貨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言而總之,NFT 的種種特性,讓人對數位資料有了「所有物」的概念,使得許多投資者開始將真實世界中的經濟活動轉入 NFT。但 NFT 為何被視為元宇宙的經濟基礎呢?想瞭解更多的話歡迎投票,讓泛科學的文章來回答你心中對知識的渴望吧!

簡單投票三步驟

Step 1:登入/註冊泛科學會員
Step 2:選好 1個 你想看的文章,在本篇文章底下留言。(即日起至 11/21 午夜票選截止)
Step 3:獲選的文章將於 12/3 在泛科官網發布

所有討論 16
stage_96
2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