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想要你的嬰孩沒有過敏體質嗎?試試這個方法吧!

營養共筆
・2013/06/10 ・151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03 ・六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圖片來源:Ricky Feng

研究發現,藉由唾液將父母口中的細菌帶給嬰孩,可幫助訓練嬰孩免疫系統忽略過敏原。

瑞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父母若想要保護他們的嬰孩免於過敏,可以嘗試以下一個簡單的方法可幫助孩童適當接觸這個世界的廣泛微生物。父母只需先將奶嘴放入自己口中吸乾淨再放入孩童口中。

雖然這個方法聽起來有點噁心,但是研究卻發現將大人口中的細菌轉給孩童時,可以幫助訓練免疫力,使嬰孩身體對於這些不會對身體造成威脅的病菌過度反應。

免疫系統若沒有適當的接觸微生物,容易有過敏體質

洛杉磯兒童醫院小兒過敏科醫生Ron Ferdman如此表示:「免疫系統是幫助人體區分究竟這些物質對身體無害或有害。如果你的免疫系統沒有暴露在足夠的微生物下,免疫系統會開始無謂攻擊一些不具威脅的物質,例如:食物、貓毛或是塵蹣。」

過敏孩童比例顯著的增加

美國國家中心上星期發布一項公衛統計顯示美國孩童過敏的比例顯著的增加,約13%孩童有皮膚過敏問題,而約17%的孩童有呼吸道過敏的現象。

實驗的進行-嬰孩提早適當接觸微生物,可以減少孩童的過敏

瑞典研究員此次研究只要想了解將嬰兒早期幾個月的暴露在微生物下是否會影響過敏的發展。此研究發現若先將奶嘴放入大人口中清洗乾淨再將奶嘴給孩童,這些孩童比父母並未先將奶嘴用嘴洗淨的將較少有氣喘、溼疹且對於過敏源過度敏感的現象。

作者認為藉由大人將孩童的奶嘴吸乾淨可以藉由唾液來將微生物帶給小孩,可減少孩童的過敏現象。

五月六日發表在《小兒科》(journal Pediatrics)期刊的這項研究中,共有206位孕婦、187個嬰兒參與。此次研究中,受試者主要以父母當中至少有一位是過敏者,藉此來探討是否孩童身上是否有不同的免疫反應。

研究藉由驗細菌的DNA來判斷嬰孩口中的細菌是否由大人將奶嘴吸乾淨而轉給嬰孩的。共追蹤187位嬰兒直到他們18個月,而其中174位更追蹤他們直到36個月。瑞典哥特堡西維亞王后兒童醫院赫瑟馬(Bill Hesselmar)醫師表示因為某些特定疾病,例如濕疹會較早發生,所以選擇這些特定的時間點來追蹤這些孩童。

Hesselmar表示:給予固體副食品在嬰兒食品中並不會對研究造成太大的影響。當嬰兒在四個月,大多還在喝奶時,我們便發現他們口中微生物的差異了。

然而一位沒有參與在此研究中的研究者Ferdman對於這一篇研究結果抱持保留的態度,他認為這篇研究參予的嬰兒數量不夠多,所以不足以定論。他同時表示此項結果可能也無法被廣泛的應用,因為此項研究以瑞典人為主,受試者族群不夠多元化。

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法醫學.口腔學教授Dr. Tom Glass十一月在美國波斯頓臨床病理發表一項研究發現嬰兒奶嘴上的細菌、黴菌等造成的疾病非常多。同時,他們也發現奶嘴可以促成一種濕黏的細菌稱做生物膜,此生物膜會影響嬰孩口中的正常細菌、刺激發炎反應及增加潛在的腸胃道疾病罹患風險甚至是耳朵的感染。

如果在公共場合,奶嘴掉了….

Glass表示藉由父母的唾液來清洗髒的奶嘴的這個價值大家都知道有一段時間了,我們曾大力提倡了一段時間,如果你們在walmart,嬰孩的奶嘴掉了。我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父母將奶嘴放入自己口中洗乾淨,因為父母的唾液含有足夠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抵抗細菌。

Glass強調此研究並沒有指出可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可能也會藉此由父母轉給孩童。其實我們不知道父母可能將什麼微生物帶給嬰孩。

那父母到底該怎麼做來預防嬰孩過敏呢?

Ferdman表示:嬰孩應該適當的暴露在這個世界中,與這個世界適當的接觸,暴露在正常的微生物環境中更能幫助嬰孩預防過敏。不要吸菸也不要將嬰孩暴露在二手菸中,如果可以,盡量親自哺乳六周以上。

轉載自營養共筆

文章難易度
營養共筆
86 篇文章 ・ 3 位粉絲
應該是有幾個營養師一起寫的共筆,內容與健康議題有關。可能是新知分享、經驗分享或是有的沒的同學們~如果對寫這個共筆有興趣的話,歡迎一起豐富它的內容喔。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榨完果汁,手起水泡?!——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
胡中行_96
・2023/04/10 ・182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有個澳洲男童的雙臂,長了些大水泡。第一家醫院的醫師,認為是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可是 8 歲小孩成天摸東摸西,誰曉得他到底碰了什麼玩意兒。母親眼見病況持續惡化,又帶他去第二家醫院求助。正巧在那裏任職的某護理人員,不久前遇過雷同的病例。她鐵口直斷,說這是英文俗稱瑪格麗特灼傷(margarita burn)的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phytophotodermatitis)。[1]

圖/Estúdio Bloom on Unsplash

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

男童的住家旁有棵萊姆樹,他先前採了果子榨汁。[1]在戶外享用瑪格麗特調酒會惹來的毛病,[2]就這麼找上滿手果汁的男童,[1]罪魁禍首正是萊姆。為了抵禦外侮,萊姆檸檬柳橙葡萄柚無花果芫荽香芹(又稱「荷蘭芹」或「巴西里」)、西洋芹胡蘿蔔歐防風等蔬果,都有含量不一的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s)。[1, 3, 4]在人工育種的過程中,人類多半期望加強有利農作物存活的特質。然而,當它們自我防衛的能力過於卓越,自作孽的人類就難免受害。[3]

男孩榨果汁的時候,正值南半球的夏季,艷陽高照。[1]陽光下,呋喃香豆素會破壞皮膚:一方面被紫外線活化後,與細胞內的核酸結合;另方面直接損傷細胞膜並導致水腫。總之,雙管齊下,殺死了細胞,皮膚於是出現一連串的症狀。[2]此時,若再加上流汗、高溫和潮溼等因素,則情況會更加嚴峻。因此,酒保、超市雇員、農業工作者,以及熱帶地區的居民與遊客,都是高危險群。[3]

有別於某些表徵相似的皮膚問題,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雖然會痛,但不會非常癢,而且主要侷限於手掌手臂嘴唇等接觸到病源的部位。這些特徵多少有助於鑑別診斷。[3]不過話說回來,偶爾也有特例,比方《美國家庭醫學委員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就曾報導一名26歲的女性,其患部為下腹和大腿上半截。[2]不曉得是不是泳池派對上,衣物遮蔽範圍較小,而潑濺到萊姆汁的緣故。

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的症狀,通常不會立刻出現。該名女子是在用萊姆汁調酒後 7 小時發作;而澳洲男童則有間隔幾天。一般病程由冒出紅色的疹子或斑塊開始;接著變成燙傷般的水泡;最終色素還會過度沉澱。[2]從發病到康復,前後1、2 週至數月不等,有時候延續幾年。[3]沉澱的黑色素,則會在幾個月後消失。[2]

接觸萊姆後:上下兩排,從左到右,為(非本文案例)第 2 到 10 天的皮膚情形。圖/Katykidk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預防

遠離病源當然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法,只是生活中很難完全不碰含有呋喃香豆素的食物和飲料。非得接觸不可時,必要30 分鐘至 2 小時內,將皮膚清洗乾淨,以減少吸收。[2, 3]另外,防曬油或許有助於減少色素沉澱,卻不見得能杜絕發炎。[3]

治療

植物性感光性皮膚炎儘管症狀看起來可怕,其實基本上會自行恢復,而且沒有長遠的後遺症。除非患部超過身體總表面積的 30%,或是有嚴重的發炎、壞死,得要專業的傷口療護,不然無需特別考慮就醫。針對暫時性的不適,輕微的情況可以採用濕潤的傷口敷料[2]至於hydrocortisone一類的短效皮質類固醇,或者抗組織胺,則適用於疼痛難耐的中度症狀。[2, 3]另外,如果不想依賴藥物,冰敷也是一種止痛的方法。[3]最重要的是,病患絕對要避免陽光照射,並且不得接觸光敏感物質,[2]例如:上述的蔬果和某些特定藥物(下圖)。[5]

光毒性:高劑量可能影響任何人的曝曬部位;光過敏性:低劑量就使過敏者皮膚發炎,或會超過光照範圍。圖/參考資料 5(CC BY-SA 3.0)

  

參考資料

  1. MacKenzie B, Herbert B. (07 FEB 2023) ‘Byron Shire boy hospitalised with ‘margarita burns’ after juicing limes and going in the sun’. ABC News.
  2. Maniam G, Light KM, Wilson J. (2021) ‘Margarita Burn: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of Phytophotodermatit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 34(2):398-401.
  3. Johnson-Arbor K. ‘Lime Juice + Sun Can Cause Skin Rashes’. Poison Control by U.S. National Capital Poison Center. (Accessed on 08 FEB 2023)
  4. Melough MM, Lee SG, Cho E. (2017)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Furocoumarin Contents in Popularly Consumed Foods in the U.S. using UPLC-MS/MS’.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31(S1):790.15.
  5. 注意光敏感藥物 不慎恐引發曬傷及皮膚炎」(10 SEP 2018)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
胡中行_96
117 篇文章 ・ 39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眼睛嘴巴乾、呼吸費力,留意「移植物抗宿主疾病」警訊
careonline_96
・2023/04/04 ・213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醫師,我身上的紅疹越來越厲害,而且一天要拉好幾次肚子。」40 歲的林老師苦惱地說。

因為罹患淋巴瘤,而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雖然疾病得到控制,但他卻遭遇了嚴重的排斥反應。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林建嶔醫師指出,他的肝指數上升,皮膚出現紅疹,而且有嚴重的腸胃問題,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

雖然使用了類固醇與傳統抗排斥藥,但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再搭配使用標靶藥物來控制排斥反應。林建嶔醫師說,經過 2 到 3 個月後,排斥反應改善許多,患者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也能開始進修的計畫。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就是俗稱的排斥,林建嶔醫師說,當患者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移植物指的便是移植進受贈者體內再增生出來的造血幹細胞。「抗宿主」指的是捐贈者的免疫細胞,對受贈者的組織出現免疫反應而造成影響。

雖然在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前都會進行配對,不過還是可能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林建嶔醫師說,畢竟受贈者與捐贈者是不同的個體,配對僅能盡量減少彼此的不相容,但是依然可能出現排斥的現象。

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前,都會使用藥物減少移植之後排斥的機會,但是並無法確保在使用藥物之後,便不會出現排斥。

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代表捐贈者的免疫細胞已能發揮作用,林建嶔醫師說,免疫作用其實也是抗癌的其中一個環節,如果出現排斥,我們會認為後續疾病復發的機會可能減少,但也不代表一定不會復發。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 警訊愛注意

通常在移植 100 天之內發生的比較偏急性排斥,移植 100 天以後發生的比較偏慢性排斥。

林建嶔醫師說,急性排斥的症狀通常會比較嚴重,一般是在皮膚、肝臟、與腸胃道出現問題,患者皮膚會出現一些紅疹,腸胃道部份的常見症狀包括噁心、腹瀉、吃東西會覺得不舒服。肝臟部分的症狀不明顯,主要是抽血會發現有肝指數上升的情形。

一般在移植後會固定每個禮拜回診,醫師也會根據患者的表現、抽血檢查的數據評估排斥的狀況,決定是否調整藥物。林建嶔醫師說,如果症狀較嚴重,像是身上紅疹變得非常厲害,或是拉肚子拉得很厲害,一天拉了 5、6 次,甚至十幾次以上,就要提前跟醫院聯絡,提早回診。

慢性排斥常發生在皮膚與黏膜,症狀包括眼睛乾、嘴巴乾、皮膚粗糙、皮膚乾燥等,林建嶔醫師說,慢性排斥也可能影響肌肉、關節,讓患者覺得比較僵硬、不靈活的現象。

還有比較特別的是在肺部發生慢性排斥,林建嶔醫師提醒,肺部排斥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可能是運動的時候,覺得呼吸比較費力,但是隨著時間,症狀越來越厲害,最後可能會出現呼吸不順、血氧濃度下降等情況。

患者要定期回診,除了接受常規檢查,也可以安排淚液分泌的檢查或是肺功能檢查,及早發現慢性排斥的狀況。

及早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針對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 的治療,不管是急性或慢性,第一線的治療藥物都是以類固醇為主,也會加上一些傳統的免疫抑制劑,目前還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林建嶔醫師說,標靶藥物透過較精準的治療機轉,加強對排斥的控制效果,有助於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

日常照護方面,請維持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避免太過勞累、不要讓自己壓力太大。林建嶔醫師說,平時要多留意身上有沒有一些新出現、不尋常的徵兆或症狀,例如皮膚新出現的疹子,或手、腳關節不靈活、腸胃不適等狀況,如果有任何狀況,都可以與醫院聯絡。

貼心小提醒

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都可能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GvHD。林建嶔醫師叮嚀,慢性排斥的症狀通常比較不明顯,可能是眼睛乾、嘴巴乾、關節僵硬、呼吸費力等,有時候會出現在比較隱私的部位。

在自我照護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有不太放心的地方,要隨時跟醫師討論,才能及早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TW2303231454)
所有討論 1
careonline_96
391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蓋房子高手?建築業的未來新星:科氏芽孢桿菌——《細菌群像》
麥田出版_96
・2023/03/12 ・152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 Bacillus cohnii   
  • 科氏芽孢桿菌
  • 形狀:圓
  • 直徑:0.6 至 0.7 微米
  • 前進:使用布滿細胞表面的鞭毛
科氏芽孢桿菌。圖/《細菌群像》。

會產生石灰的細菌

細菌不僅可以用於生產食物或提煉金屬,還可以用來建造橋樑和房屋。

例如科氏芽孢桿菌,這是一種一點都不起眼,但會產生石灰的細菌。它喜歡鹼性的生活環境,像是酸鹼值可達八的馬糞裡。但它也生活在鹼性更強的環境,全世界都有其蹤跡,甚至在歐洲、非洲、南美、土耳其的鹼湖裡,它會利用溶在湖裡的碳酸鹽產生石灰。

此細菌最初是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德國微生物及細胞培養保藏中心的細菌學家在尋找偏好鹼性環境的新菌種時所發現,當時的土壤樣本來自一個鹼性土壤的牧場,裡面還殘留著馬糞。

科氏芽孢桿菌除了能夠忍受酸鹼值超過十二的強鹼,相當於氣味刺鼻的氨水的酸鹼值,還能形成孢子渡過長時間的乾旱期。細菌孢子的特性是具有極強的抵抗力,可以存活數十年或數百年,在特定的條件下甚至超過數百萬年(球形離胺酸芽孢桿菌(→ 78頁)還有發芽的能力。

科氏芽孢桿菌的名字源自於德國細菌學家費迪南.尤利烏斯.科恩(Ferdinand Julius Cohn),細菌學的奠基者,也是一八七二年第一個鑑識出芽孢桿菌屬這種小桿形細菌的學者。

研發能「自行修復」的混凝土

科氏芽孢桿菌能生活在鹼性環境中,能產生石灰,孢子經過長時間還具有發芽能力。結合這三種特性,令建築業對之產生興趣。一位荷蘭微生物學家專門研究會產生石灰的細菌,並嘗試研發出一種能自行修復的混凝土。

科學家試圖利用科氏芽孢桿菌研發出能自行修復的混凝土。圖/envatoelements

他的做法是將細菌孢子與銨鹽、磷酸鹽及養分混合在一起,封裝於黏土球裡,然後將這粒只有幾公厘大小的顆粒加入強鹼性的混凝土中。混凝土硬化後若一直保持緊密,便無事發生。但如果出現裂縫,開始長時間滲水,細菌孢子就會開始萌發。當細菌繁殖分裂,會消耗添加進去的物質,並不斷產生碳酸鈣填補裂縫。一道幾公釐寬的裂縫,只需數天時間即可修補完畢。

如此一來,科氏芽孢桿菌就可以解決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的難題,否則定期必須進行的繁複維修,造成的損失可高達數十億歐元。除此之外,此細菌也能用在保護現存的建築物,在噴塗混凝土或修復液中皆已測試添加此細菌,用在已出現細微裂縫的建築構件上。

不過,此項產品至今尚未成熟,黏土顆粒仍然占據太多空間,進而影響混凝土的穩定性。還有載體材質、養分及混凝土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孢子平均分布與釋放,與石灰形成的速度及過程等等,都還在改良中。如今,研究人員也測試其他能形成石灰的細菌是否適用。不過無論如何,科氏芽孢桿菌可說是混凝土生物修復劑的先鋒。

科氏芽孢桿菌這類會產生石灰的細菌,現在也運用在其他目的上。一家德國公司利用它來黏走採礦產生的灰塵。方法是將細菌加入培養液裡,灑在布滿灰塵的泥土上,六至四十八小時內就會產生石灰,將灰塵顆粒黏在一起形成砂岩,即固化灰塵。從前為了抑制灰塵,礦業公司必須使用大量的水,如今,藉由細菌的幫忙,就可以省下這些水了。

——本文摘自《細菌群像:50種微小又頑強,帶領人類探索生命奧祕,推動科學前進的迷人生物》,2023 年 3 月,麥田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麥田出版_96
24 篇文章 ・ 14 位粉絲
1992,麥田裡播下了種籽…… 耕耘多年,麥田在摸索中成長,然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以人文精神為主軸的出版體。從第一本文學小說到人文、歷史、軍事、生活。麥田繼續生存、繼續成長,希圖得到眾多讀者對麥田出版的堅持認同,並成為讀者閱讀生活裡的一個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