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甲溝炎」是什麼怎麼一回事?又該如何根治、保養與預防?

MedPartner_96
・2018/01/23 ・3934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480 ・五年級

為了更好地呈現內容,內文有一些甲溝炎病況照片,如果預期會有點害怕的話請左轉喔。

健康的指甲看似常見,但得到「甲溝炎」的疼痛可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啊。圖/hannahpirnie@pixabay

甲溝炎在皮膚科常見疾病中,堪稱是滿清十大酷刑等級的疼痛。急性甲溝炎發作時,整根手指又紅又腫,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感覺真的讓人絕望到想哭。

一些慢性的手部濕疹像是富貴手也可能導致慢性甲溝炎。除了疼痛外,甲溝炎的患者也可能因為指甲的弱化與周遭組織的缺損例如感染香港腳後進而感染黴菌又產生灰指甲的人,也更容易得到甲溝炎。但是甲溝炎到底是怎麼造成的?甲溝炎擦藥膏就會好嗎?如果沒有建立基本的知識,很容易越搞越糟糕,甚至是延誤就醫引發嚴重的感染啊!

今天 MedPartner 團隊醫師們就要幫大家完整介紹這個讓人絕望又崩潰的疾病,清楚告訴大家甲溝炎應該如何正確處置,別再隨便相信各種奇怪偏方反而延誤治療喔!

甲溝炎其實就是指甲兩側後方的甲褶發炎。根據症狀持續時間的長短,可以分為急性甲溝炎(持續時間小於六週)與慢性甲溝炎(持續時間大於六週)兩種類型。兩種雖然都叫做甲溝炎,但是成因跟治療方式有所不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Medpartner 提供

大家從解剖圖中就可以發現,手指雖然小小的,但是解剖結構卻非常複雜。除了表皮、指甲、肌肉以外,底下的血管分布非常密集,在血液循環好的狀況下很容易就會腫,再加上神經分布非常密集,所以只要發炎、感染或者是腫脹產生壓迫,馬上就可以讓你痛到不要不要的。

急性甲溝炎是怎麼發生的?該如何治療?

急性甲溝炎是怎麼發生的呢?當手指有小傷口接觸刺激性物質後,甲褶原有的屏障保護功能被破壞,就可能使得平常就居住在皮膚上的致病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等)進入指甲週邊的軟組織,進而造成感染發炎。有些人平時有咬指甲或吸手指的習慣的話,也可能被口腔菌叢裡的細菌感染。

至於哪些人容易發生急性甲溝炎呢?通常是指甲修太短,導致傷到指甲週邊皮膚組織、咬指甲、吸手指、手賤去撕手指末端翹起的逆刺皮的人比較有機會。但急性甲溝炎不會在傷口出現的當下立刻發生,總要讓細菌長一段時間,才能真的感染啊!因此急性甲溝炎常發生在手指出現小創傷的 2-5 天後。當罹患急性甲溝炎時,會感覺到指甲兩側及後方的甲褶發紅、腫脹及疼痛,較嚴重者也可能出現膿皰

某些藥物也可能造成急性甲溝炎,如:化學治療藥物、EGFR 標靶治療藥物、抗病毒藥物……等。但這不表示你應該避免使用這些藥物,而是希望各位若不幸需要使用這些藥物時,能知道會有這樣的可能副作用。如果在使用這些藥物治療時感受到任何副作用,還是該盡快與醫師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急性甲溝炎 acute paronychia:近端甲褶紅腫發炎,且有形成膿瘍。圖/DermNet New Zealand: Paronychia (CC BY-NC-ND 3.0 NZ)

如果你的手指變得跟上面這張圖一樣,又紅又腫,甚至伴隨著膿瘍的產生時,很可能就是發生急性甲溝炎了。在這種狀況下請至住家附近的家醫科、皮膚科或外科診所求診。

醫師通常會依照感染、發炎的嚴重程度,來決定進一步如何治療。影響決策的關鍵是「有沒有產生膿皰」,以及「有沒有併發嵌甲」。以下把可能的治療方式整理如下:

沒有膿皰的急性甲溝炎:

  • 可使用外用抗生素軟膏。醫生會根據可能的菌種,選用不同的抗生素或抗黴菌軟膏。所以就診時務必向醫師承認你手指承受過的各種害臊事兒,不要因為害羞就跟醫師隱瞞。包括:有沒有吸手指或咬指甲的習慣、有沒有香港腳或富貴手、近期內有沒有接觸什麼不潔淨的地方或刺激性物質……等。這對醫師推測到底是哪種感染很有幫助。
  • 可使用溫水或消毒藥劑泡浴。消毒藥劑可選用優碘(povidone-iodine,不含酒精的那種)或含有 chlorhexidine 的消毒藥水(如沙威隆)。
  • 多數的人只要保持雙手潔淨、乾燥,加上以上療法後,通常可以在幾天內復原。但如果情況嚴重,或是對外用抗生素療法反應不佳者,醫師也可能會考慮開立口服抗生素加強治療。

有膿皰的急性甲溝炎:

通常必須由醫師切開引流膿皰,可達到控制感染以及降低壓力的效果。

同時有嵌甲的急性甲溝炎(凍甲,ingrown toenails):

  • 嵌甲就是指甲與甲床大小不符,甲床過寬且指甲過小,導致指甲生長時會倒插進肉裡。嵌甲常見的成因為過度修剪、穿不合腳的鞋子以及天生如此(幫 QQ),最常發生在大腳趾。
凍甲(Ingrown toenails). 圖中可見指甲嵌入側面甲溝後,甲溝因為長期的異物刺激而發炎並產生肉芽組織。 圖/DermNet New Zealand: Ingrown toenails(CC BY-NC-ND 3.0 NZ)
  • 有嵌甲問題的患者,會因為指甲持續嵌入甲溝軟組織的緣故,經常罹患急性甲溝炎。在這樣的患者身上,除了治療急性感染外,也必須處理好嵌甲的問題,才能避免急性甲溝炎反覆發作。
  • 醫生會根據嵌甲的嚴重程度,安排溫水按摩、安裝指甲矯正器、指甲切除、化學/雷射燒灼或甲床整形等針對嵌甲的治療。

慢性甲溝炎是怎麼發生的?該如何治療?

慢性甲溝炎並不單純只是因為黴菌或細菌感染所導致,其真正的原因為重複接觸刺激性物質或過敏原所導致的甲溝慢性發炎(如食物、化學藥劑、不潔淨的水…..等)。因此市場肉販、廚師、農夫、醫護人員或家庭主夫/主婦等職業特別容易罹患此疾病。患者之後也可能續發黴菌或細菌感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慢性甲溝炎在剛發作時,會出現甲褶發紅與腫脹,以及甲褶與指甲交界處的甲床表皮萎縮消失。發炎反應持續一段時間後,甲褶組織會膨大,以及因為負責指甲生長的指甲基質受損而出現指甲變形。因為慢性甲溝炎與接觸刺激性物質有關,所以通常會侵犯多根手指,也比較會出現在工作的慣用手。慢性甲溝炎在病程中也可能穿插著幾次會紅腫熱痛化膿的急性甲溝炎。

此外,慢性甲溝炎也可能出現在罹患發炎性皮膚疾病的人身上,如:異位性皮膚炎汗皰疹、各種濕疹,或乾癬患者。

慢性甲溝炎(chronic paronychia):甲褶發紅與腫脹、甲褶與指甲交界處的甲床表皮萎縮消失、甲褶組織膨大、指甲變形。圖/DermNet New Zealand: Paronychia(CC BY-NC-ND 3.0 NZ)

慢性甲溝炎通常是反覆接觸刺激物質或過敏原,所以在治療上就不能只想著使用抗菌或抗黴菌藥物而已,避免接觸刺激物質也是重點。如果你的手腳出現類似上面這張照片的情況,甲褶發紅與腫脹、甲褶與指甲交界處的甲床表皮萎縮消失、甲褶組織膨大、指甲變形等情形,請至附近的皮膚科、外科或家醫科診所求診。通常在治療時會有以下幾個原則:

  1. 避免接觸造成發炎的因子。比方說開始在工作時使用手套,並盡量保持雙手乾燥。
  2. 第一線治療為類固醇軟膏,透過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避免慢性甲溝炎繼續惡化。臨床試驗指出,單純治療慢性甲溝炎續發的黴菌感染,並無法有效地改善慢性甲溝炎。
  3. 如果外用類固醇療法失敗,醫師則會考慮使用手術切除持續發炎的甲溝組織。

甲溝炎該如何預防與保養?

了解了甲溝炎的成因,就不難理解甲溝炎到底要如何預防與保養啦!急性甲溝炎常常都是因為微小的傷口發生細菌或黴菌感染。慢性甲溝炎常是因為反覆刺激、過敏或者是其他皮膚疾病引發。所以甲溝炎患者如果要預防發作的話,以下是幾點建議的原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避免將指甲剪得太短,傷及指甲下方或週邊的皮膚
  2. 戒掉咬指甲的習慣
  3. 戒掉吸手指的習慣
  4. 避免讓手指接觸到刺激性物質,經常需要在潮濕環境下接觸食物或化學物質者,在工作時應使用手套、保持雙手乾爽
  5. 若有反覆有指甲內嵌(凍甲)問題,應考慮至皮膚科或外科求診
  6. 不要手賤撕手指上翹起的小皮

至於到底怎麼正確剪指甲呢?其實標準的做法是指甲應水平直剪,並且至少讓指甲白白的地方至少留下 1mm,並避免向兩側甲溝處修剪。以這種方法,剛剪完時指甲應該會呈四角形,如果覺得兩側的尖角過於銳利,可以再使用磨甲器將尖角磨圓。

圖/Medpartner

這樣的做法可以避免指甲兩側或前端的肉在沒有指甲覆蓋的狀況下先長出來了,結果之後長出的指甲反而嵌進去肉裡,到時真的會痛到叫媽媽啊!

一開始要戒掉以上的壞習慣真的很難。畢竟翹起那一點點的手皮,真的很容易讓人忍不住想撕掉啊~急性甲溝炎真的開始發作前,輕微紅腫、癢痛的感覺也常讓人忍不住想去咬手指。但為了自己的指甲好,請一定要戒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喔!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 本文轉載自《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原標題為「甲溝炎如何根治、保養與預防?擦藥膏有效嗎?醫師完整教學」,歡迎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訂閱支持  MedPartner 喔!
  • 編按:愛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不過對你而言光是看滿架的化妝品、保養品,各種醫美產品就令你眼花撩亂,更別說還有玻尿酸、膠原蛋白、類固醇這些有聽沒有懂的名詞來搗亂嗎?如果你想要聰明的美,不想要被各種不實廣告唬得團團轉,那麼泛科學這位合作夥伴 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就是你我的好朋友,歡迎大家訂閱支持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8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地震之島的生存法則!921地震教育園區揭開台灣的防災祕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20 ・455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為什麼台灣會像坐在搖搖椅上,總是時不時地晃動?這個問題或許有些令人不安,但卻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現實。根據氣象署統計,台灣每年有 40,000 次以上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超過 1,000 次。2024年4月3日,花蓮的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就經歷了超過 1,000 次餘震,這些數據被視覺化後形成的圖像,宛如台北101大樓般高聳穿雲,再次引發了全球對台灣地震頻繁性的關注。

地震發生後,許多外國媒體擔心半導體產業會受影響,但更讓他們稱奇的是,台灣竟然能在這麼大的地震之下,將傷害降到這麼低,並迅速恢復。不禁讓人想問,自從 25 年前的 921大地震以來,台灣經歷了哪些改變?哪些地方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如果只是遲早,我們該如何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合適的地點就在一座從地震遺跡中冒出的主題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 921地震教育園區。

圖:跑道捕捉了地震的瞬間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下一個大地震在哪、何時?先聽斷層說了什麼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了一場規模7.3的大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全台 5 萬棟房子遭震垮,罹難人數超過 2,400 人。其中,台中霧峰光復國中校區因車籠埔斷層通過,地面隆起2.6公尺,多棟校舍損毀。政府決定在此設立921地震教育園區,保留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並作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基地。園區內兩處地震遺跡依特性設置為「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地震工程教育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建於原操場位置,為了保存地表破裂及巨大抬升,所以整體設計不採用樑柱結構,而是由82根長12公尺、寬2.4公尺、重約10噸的預鑄預力混凝板組成,外觀為曲線造型,技術難度極高,屬國內外首見,並榮獲多項建築獎。而地震工程教育館保留了原光復國中受損校舍,讓民眾親眼見證地震的驚人破壞力,進一步強調建築結構與安全的重要性。毀損教室旁設有由園區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展示館,透過互動展示,讓參觀者親手操作,學習地震工程相關知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蔣正興博士表示,面積上,台灣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卻擁有高達近4000公尺的山脈,彰顯了板塊激烈擠壓、地質活動極為活躍的背景。回顧過去一百年的地震歷史,從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到1999年的921大地震,都發生在台灣西部,與西部的活動斷層有密切關聯,震源位於淺層,加上人口密度較高,因此對台灣西部造成了嚴重的災情。

而台灣東部是板塊劇烈擠壓的區域,地震震源分佈更廣。與西部相比,雖然東部地震更頻繁,但由於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災情相對較少。此外,台灣東北部和外海也是地震多發區,尤其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至歐亞板塊的隱沒地震帶,至沖繩海槽向北延伸,甚至可能影響到台北下方,發生直下型地震,這種地震因震源位於城市正下方,危害特別大,加上台北市房屋非常老舊,若發生直下型地震,災情將非常嚴重。

除了台北市,蔣正興博士指出在台灣西部,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彰化斷層的影響,該斷層曾於1848年發生巨大錯動。此外,我們也需要留意西南部的地震風險,如 1906 年的梅山地震。此兩條活動斷層距今皆已超過 100 年沒活動了。至於東部,因為存在眾多活動斷層,當然也需要持續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之所以擔心某些斷層,是因為這些區域可能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能量,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釋放,進而引發地震。地質學家通常會沿著斷層挖掘,尋找過去地震的證據,如受構造擾動沉積物的變化,然後透過定年技術來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點,估算出斷層的地震週期,然而,這些數字的計算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綜合大量數據。

挑戰在於,有些斷層的活動時間非常久遠,要找到活動證據並不容易。例如,1906年的梅山地震,即使不算久遠,但挖掘出相關斷層的具體位置仍然困難,更不用說那些數百年才活動一次的斷層,如台北的山腳斷層,因為上頭覆蓋了大量沉積物,要找到並研究這些斷層更加困難。

儘管我們很難預測哪個斷層會再次活動,我們仍然可以預先對這些構造做風險評估,從過往地震事件中找到應變之道。而 921 地震教育園區,就是那個可以發現應變之道的地方。

圖:北棟教室毀損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921 後的 25 年

在園區服務已 11 年的黃英哲擔任志工輔導員,常代表園區到各地進行地震防災宣導。他細數 921 之後,台灣進行的六大改革。制定災害防救法,取代了總統緊急命令。修訂了建築法規,推動斷層帶禁限建與傳統校舍建築改建。組建災難搜救隊伍,在面對未來災害時能更加自主應對。為保存文化資產,增設了歷史建築類別,確保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得到妥善照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則是推行防災教育。黃英哲表示,除了在學校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提升防災意識外,更建立了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作為教育場所,也是跨部門合作的平台,例如與交通部氣象署、災害防救辦公室、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進行全面的防災教育。園區內保留了斷層線的舊址,讓遊客能夠直觀地了解地震的破壞力,最具可看性;然而除此之外,園區也是 921 地震相關文物和資料的重要儲存地,為未來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堪稱園區元老,在園區服務將近 19 年,主要負責日語解說工作的陳婉茹認為,園區最大的特色是保存了斷層造成的地景變化,如抬升的操場和毀壞的教室場景,讓造訪的每個人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威力,尤其是對於年輕的小朋友,即使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也能透過這些真實的展示認識到地震帶來的危險與影響。

陳婉茹回憶,之前有爸媽帶著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來參觀,原本小朋友並不認真聽講,到處跑來跑去,但當他看到隆起的操場,立刻大聲說這他在課本看過,後來便聚精會神地聽完 40 分鐘的解說。

圖:陳婉茹在第一線負責解說工作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除了每看必震撼的地景,園區也透過持續更新策展,邀請大家深入地震跟防災的各個面向。策展人黃惠瑛負責展示設計、活動規劃、教具設計等工作。她提到,去年推出的搜救犬特展和今年的「921震災啓示展」與她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921 大地震時的她還是一名台中女中的住宿生,當時她儘管驚恐,依舊背著腿軟的學姊下樓,讓她在策劃這些展覽時充滿了反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體驗平臺的設計中,黃惠瑛強調不僅要讓觀眾了解災害的破壞力,更希望觀眾能從中學到防災知識。她與設計師合作,一樓展示區採用了時光機的概念,運用輕鬆、童趣的風格,希望遊客保持積極心態。二樓的地震體驗平臺結合六軸震動臺和影片,讓遊客真實感受921地震的情境。她強調,這次展覽的目標是全民,設計上避免了血腥和悲傷的元素,旨在讓觀眾帶著正向的感受離開,並重視防災意識。

圖:地震體驗劇場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籌備今年展覽的最大挑戰是緊迫的時間。從五月開始,九月完成,為了迅速而有效地與設計師溝通,黃惠瑛使用了AI工具如ChatGPT與生成圖像工具,來加快與設計師溝通的過程。

圖:黃惠瑛與設計師於文件中討論設計/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蔣正興博士說,當初學界建議在此設立地震教育園區,其中一位重要推手是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他曾在台灣指導十位台灣博士生,這些博士後來成為地質研究的中堅力量。1999年921大地震後,安朔葉教授立刻趕到台灣,認為光復國中是全球研究斷層和地震的最佳觀察點,建議必須保存。為紀念園區今年成立20週年,在斷層館的展示更新中,便特別強調安朔葉的貢獻與當時的操場圖。

此外,作為 20 週年的相關活動,今年九月也將與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強化合作並展示台日合作歷史。另一重頭戲則是向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致贈感謝狀,感謝他不遺餘力,長期協助園區斷層保存館的剖面展品保存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右圖:法國巴黎居禮大學安朔葉教授。左圖: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盡力保存斷層跟受創校舍,只因不想再重蹈覆徹。蔣正興博士表示,921地震發生在車籠埔斷層,其錯動形式成為全球地質研究的典範,尤其是在研究斷層帶災害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距離車籠埔斷層約100公尺內,住在上盤的罹難率約為1%,而下盤則約為0.6%。這說明住在斷層附近,特別是上盤,是非常危險的。由於台灣主要是逆斷層活動,這一數據清楚告訴我們,在上盤區域建設居住區應特別小心。

2018年花蓮米崙斷層地震就是一個例證。

在921地震後,政府在斷層帶兩側劃設了「地質敏感區」。因為斷層活動週期較長,全球大部分地區難以測試劃設敏感區的有效性,但台灣不同,斷層活動十分頻繁。例如 1951 年,米崙斷層造成縱谷地震,規模達 7.3,僅隔 67 年後,在 2018 年再次發生花蓮地震,這在全球是罕見的,也因此 2016 年劃設的地質敏感區,在 2018 年的地震中便發現,的確更容易發生地表破裂與建築受損,驗證了地質敏感區劃設的有效性。

圖:黃英哲表示曾來園區參訪的兒童寄來的問候信,是他認真工作的動力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在過去的20年裡,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見證了台灣在防災教育上的進步,也承載著無數來訪者的情感與記憶。每一處地震遺跡,每一項展示,都在默默提醒我們,那段傷痛歷史並未走遠。然而,我們對抗自然的力量,並非源自恐懼,而是源自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當你走進這座園區,感受那因地震而隆起的操場,或是走過曾經遭受重創的教室,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使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吧,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一起在這裡找尋對未來的啓示,為台灣的下一代共同築起一個更堅固、更安全的家園。

圖: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延伸閱讀:
高風險? 家踩「斷層帶、地質敏感區」買房留意
「我摸到台灣的心臟!」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讓「池上斷層」揚名國際
百年驚奇-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天下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6
2

文字

分享

0
6
2
指甲刮黑板的聲音,為何讓人難以忍受?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3/10/22 ・25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朱家瑩/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員

想像一下當你聽到手指甲刮著黑板產生的摩擦聲,或者是拿著叉子摩擦著不鏽鋼碗的聲音,抑或是小孩的哭叫聲,有沒有哪一個聲音會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想要用手摀住耳朵,甚至是情緒爆炸、只想要遠離現場呢?這些讓人不適的聲音,是有其特有的聲學特質?或是其他緣故呢?

想像一下指甲刮黑板的聲音。圖/Pexels

不是尖銳、高頻音就刺耳,而是流淌在你我血液的祖先智慧

一般認為,令人不適的聲音是因為刺耳的高頻聲,尤其像是手指甲刮黑板時所產生的摩擦聲,其中那種「ㄍㄧ ㄍㄧ ㄍㄧ」的聲音,似乎是造成不適感的主因。

然而,Halpern、Blake 和 Hillenbrand(1986)這三位研究者對於這個現象感到好奇,因此他們進行了一項實驗 [1],他們將那些令人不適聲音(如:刮金屬或石板的聲音)中的高頻音減弱。

結果顯示,即使減弱尖銳的高頻聲音,受試者仍然感到不適,因而主張尖銳的高頻音並不是造成不適感的主因。接續 Halpern 等人在企圖尋求答案時,意外發現刮黑板的聲音頻譜圖跟靈長類猴子的警告叫聲非常相似,因而大膽推測這個不適感並非高頻音造成的,而是源於人類祖先的記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對特定頻率區間的聲音感知最敏感,加上跨感官的連結,讓人聽到某些音就不適

可惜,到底是不是來自老祖先的智慧傳承,這點未獲得後續研究的支持。另一方面,Kumar 等人(2008)進一步以聲學分析探究是否是因特定頻率導致聆聽的不適感時,發現聲音中涵蓋 2500-5500 赫茲這個頻率區間的聲學頻率似乎特別容易引起聽者的不適感 [2]

有沒有哪一個聲音會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想要用手摀住耳朵?圖/Pexels

他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這個頻率範圍的聲音感知上最為強烈,同時也具有最高的能量,因此使得聽覺系統特別對這些頻率的聲音敏感。

但是,我們平常聊天談話中也涵蓋了這個頻率範圍的聲音,除了頻率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因素造成對某些聲音的不適感呢?

Ro 等人(2013)發現當聽到聲音時,聲音進入大腦的聽覺皮質同時,會傳遞訊號到觸覺感官系統,啟動了觸覺感官,讓聽者聽到聲音時,「感覺」到自己的皮膚彷彿被指甲刮的刺痛感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聲音會啟動身體觸覺感官系統並非只存在刮黑板這類聲音,有些人在聽到音樂聲,像是聽到低音貝斯的聲音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也在震動,甚至感受到皮膚的不適感 [4、5]

也許因為這個跨感官的訊號傳遞,讓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出現不適的感受,才會讓聽者對於這些聲音感到不適。

當感知到令人不適的聲音,杏仁核會依據習得經驗,決定是否啟動保護機制!

Zald 與 Pardo(2002)發現當聽到讓人感到不適的聲音刺激時,大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會高度活化 [6],而杏仁核在大腦中負責掌控恐懼、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換句話說,當聲音訊息抵達杏仁核時,它會誘發情緒反應,進而導致我們做出不同行為反應 [7]

杏仁核的啟動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透過過往的經驗連結學習會對讓人不適的聲音發出警報[8] ,當聽者遇到可能危及安全的聲音時,杏仁核就會發出警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當聽到車子緊急剎車的聲音時,這個聲音傳送到杏仁核,會進而引起我們想要逃離的反應,或者產生對駕駛者行為的憤怒反應。

由於杏仁核在聆聽這些聲音時會高度活化,Kumar 等人(2012)進一步試圖了解在聆聽令人不適的聲音時,杏仁核在大腦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聲音資訊如何被傳遞到杏仁核。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聲音刺激會最先傳送到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進行聲學訊息處理和分析,解碼聲音所代表的意義,例如,聽到「ㄍㄧ」的剎車聲,解碼出來的是來自汽車或者腳踏車的剎車聲。聽覺皮質處理完畢後,將資訊傳遞到杏仁核,當杏仁核接收到來自聽覺皮質的訊號後,依據這些訊息及過去經驗發出警報 [8],誘發恐懼、焦慮或憤怒等負面情緒,並可能促使進一步的行為反應,像是尖叫、摀住耳朵,或逃離現場。

舉例來說,如果是汽車的剎車聲,基於過去的經驗,可能存在危險,因此可能會誘發恐懼情緒,並引發立馬逃離現場的行為舉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人基於過去的經驗,聽到汽車的剎車聲,可能會誘發恐懼情緒。圖/Pexels

然而,如果解碼後的聲音是腳踏車的剎車聲,根據過去的經驗,可能不會有危及生命的危險,因此即便會觸發閃躲的動作行為,但負面情緒可能不如汽車剎車聲來的強烈,可能只會憤怒的罵騎車的人不長眼。

聽到某些聲音,讓人立馬想逃或想戰,也許這個過往的經驗是來自遠古時代祖先的傳承,但更可能是因為聽到這些聲音時,觸覺感官系統被啟動了,身體上「感覺」到不適,所以當不適的聲音再次出現時,杏仁核的活化反應就更增強,讓我們除了單純的接收到聲音之外,也產生了身體及情緒上的反應。

參考文獻

  1. Halpern, D. L., Blake, R., & Hillenbrand, J. (1986). Psychoacoustics of a chilling sound.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39, 77-80.
  2. Kumar, S., Forster, H. M., Bailey, P., & Griffiths, T. D. (2008). Mapping unpleasantness of sounds to their auditory representa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24(6), 3810-3817.
  3. Ro, T., Ellmore, T. M., & Beauchamp, M. S. (2013). A neural link between feeling and hearing. Cerebral cortex, 23(7), 1724-1730.
  4. Koenig, L., & Ro, T. (2022). Sound Frequency Predicts the Bodily Location of Auditory-Induced Tactile Sensations in Synesthetic and Ordinary Perception. bioRxiv.
  5. Lad, D., Wilkins, A., Johnstone, E., Vuong, Q.C. (2022). Feeling the music: The feel and sound of songs attenuate pain. British Journal of Pain, 16(5), 518-527. 
  6. Zald, D. H., & Pardo, J. V. (2002).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aversive auditory stimulation. Neuroimage16(3), 746-753.
  7. LeDoux, J. E. (2000). Emotion circuits in the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23(1), 155-184.
  8. Kumar, S., von Kriegstein, K., Friston, K., & Griffiths, T. D. (2012). Features versus feelings: dissociabl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coustic features and valence of aversive sound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2(41), 14184-1419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7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什麼用完指甲油,指甲都會又白又乾?護甲油、硬甲油有用嗎?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2023/10/15 ・243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轉載自食藥好文網

指甲油雖然好看,卻容易造成指甲損傷。圖/Pexels
  • 文/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特約編輯陳語柔

指甲是人體一種特化的角質層,屬於不含活細胞的角蛋白,跟牙齒、骨頭一樣堅硬,也是唯一曝露在人體之外、保護肌膚的組織。不過,除了保護人體以外,指甲還兼具美觀的功能。

人們美化指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 6000 年,埃及人利用植物、花汁來為指甲染色。在東方也有相關的記載,其中比較有名的方式是將鳳仙花瓣搗碎,再加入些許明礬來浸染指甲。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終於在 1932 年,由露華濃公司的創始人做出了第一罐現代指甲油。

到了現在,指甲油越來越普及,許多人會透過各種顏色的指甲油來配合穿搭,已經是造型裡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在維持指甲的美麗之餘,也要留意它們的健康狀況。若是長期使用使甲油,或是卸甲時操作不慎,指甲就很容易變得白白乾乾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什麼讓指甲受損?從指甲油成分一探究竟

市售的指甲油為了要快速乾燥,往往會添加揮發性的溶劑、不易脫落的成膜劑、塑型劑以及大量的色素,透過溶劑將這些成分溶解成一罐罐的指甲油。

市面上的指甲油成分中,較常見的溶劑有丙酮、乙酸乙酯等。目前雖然沒有明確研究指出指甲油會對人體造成重大傷害,但過度連續塗抹指甲油也容易破壞指甲的角質細胞,讓指甲變得越來越薄、容易斷裂,生長速度也會變得緩慢。所以,最好不要過於頻繁使用指甲油,擦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室內通風,避免吸入過多揮發的溶劑,也盡量不要與皮膚直接接觸。

長期使用指甲油,可能導致指甲角質層變薄。圖/PubMed Central

去光水會讓指甲受損更嚴重嗎?

既然指甲油可能會傷害甲面,那是不是每用一次都要儘快卸除呢?

事實上,為了要卸除指甲油,我們使用的去光水就是透過前面提到的揮發性溶劑,來溶解已經塗到指甲上的指甲油,使用時應注意通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去光水卸除指甲油,應注意通風。圖/Pixabay

有些人在使用去光水時,會因為擔心卸不乾淨,於是塗到指緣上都是去光水,甚至泡在去光水中,造成指緣乾燥。如果手上剛好有傷口,碰到去光水也會造成刺激,甚至可能導致甲溝炎。

那該怎麼做,才能安全地卸除指甲油、不傷手呢?我們可以利用棉花棒沾取去光水,避免用手直接觸碰,並且在卸除以後確實清潔,來降低對指甲和指緣的傷害。

甲面隔離油能保護指甲嗎?

有些人為了避免指甲受損,會選擇使用甲面隔離油(base coat)。甲面隔離油有點類似透明的指甲油,也含有溶劑、成膜劑、塑型劑,不過廠商通常還會多添加一些滋潤指甲的成分,讓使用者可以同時保養指甲。

甲面隔離油的用法是在上指甲油之前先塗一層,使得甲面上有一層薄薄的膜,讓指甲表面變得平滑,接下來塗上的指甲油也會更平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甲面隔離油的產品介紹中,通常是以阻擋指甲油中的色素、溶劑直接接觸指甲,避免指甲損傷為主。

透過甲面隔離油,讓指甲油成色更好看。圖/Pexels

護甲油跟硬甲油能拯救指甲嗎?

護甲油的主要成分通常是油脂,是幫助指甲保濕、提供指甲滋潤的產品。雖然塗上後指甲會看起來很水潤,但因為指甲本身的抓水、保水能力本來就不如皮膚強,塗上的效果很有限,無法維持保濕太久。

而硬甲油就像一層透明的指甲油,擦上去雖然能感受到指甲變硬的效果,但卸除後就會消失。市面上大多數硬甲油的成分也含有乙酸乙酯等溶劑,過度使用依舊可能使指甲變薄。

購買指甲油、硬甲油時,務必要看清楚產品包裝有無刊載完整衛生福利部公告應標示項目,也不要購買來路不明及標示不完整的產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要有漂亮的指甲嗎?那就從指緣開始保養

指甲是從肉裡長出來的,如果指緣的皮膚不好,長出來的指甲也會不好看。所以我們可以利用一般的護手霜塗抹於指緣,並且減少用指甲接觸水、洗潔劑的機會,就能達到幫指甲和指緣保濕,以及強化指甲的效果。

除了日常保養之外,在每次擦指甲油之間,也要留出適當的間隔讓指甲休息,才不容易造成指甲斷裂。

透過保濕指甲、指緣,養出漂亮指甲。圖/Pexels

參考資料

  1. 正確選購指甲油5步驟 (2018)。藥品食品安全週報 (第 659 期)。
  2. 鄭淑晶、黃守潔、曾素香、王德原、陳惠芳 (2018)。售指甲油中甲醛、甲醇、苯及鄰苯二甲酸酯類成分之品質監測。食品藥物研究年報 (編號 9:259-265 )。
  3. Reinecke, J. K., & Hinshaw, M. A. (2020). Nail health in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dermatology, 6 (2), 73–7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65 篇文章 ・ 23 位粉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