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吃綜合維他命,有必要嗎?

營養共筆
・2013/02/07 ・166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7 ・五年級
相關標籤: 維他命 (4)

credit: CC by colindunn@flickr

專家說,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服用綜合維他命和其他營養補充劑,但缺乏可信的科學證據說明這些綜合維他命和營養補充劑對健康的真正效益。現在有個新的研究在探討為何人們要去吃這些營養補充品。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營養流行病學家Regan Bailey説:『美國有將近一半的成年人服用膳食補充劑,每年有高達30億美元的商機。且大多是透過自我認知來選擇補充劑,而不是透過健康管理師或醫師的建議。大都數服用補充劑的人相信補充劑會促進健康,有著強大的信念,但我們真的不知道到底人們是從那裡得到這些信念,應該不是從醫師那邊來的,因為大部份的科學數據並不支持膳食補充劑可促進健康或預防疾病』。

西雅圖的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Marian Neuhouser說:『補充劑是昂貴的消費。綜合維他命或許一個月會花你20美元,你為什麼不把這些錢放在新鮮的食材上?如果我們吃大量的水果、青菜、全穀,且吃各式各樣不同的食物,應該可以得到所有所需的營養素。』

美國人為什麼服用綜合維他命的研究公告在JAMA內科期刊2月4日的網頁,Bailey的團隊收集將進12000位成年人,其參加2007至2010年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的研究數據。發現45%的人吃綜合維他命,是因為認為服用綜合維他命可以改善健康;33%的人吃綜合維他命,是因為認為服用綜合維他命維持健康。而僅僅只有23%是因醫師指示而服用,醫生大多數建議補充鈣來促進骨骼健康(24%)或改善整體健康(18%);或建議補充魚油促進心臟健康(12%)或補充飲食不足(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ailey説:『很難說是否維他命確實有促進健康的效益,因為有服用膳食補充劑的成年人傾向有較有較健康的生活型態,如較多的運動、適度的飲酒和從沒抽過煙或以前抽但現在不抽』。膳食補充劑都有一個清楚的功能,如葉酸可以降低新生兒神經管缺陷,鈣和維生素D可以促進骨骼健康。

補充劑產業公司的發言人Duffy MacKay說:『應該把服用綜合維命或其它補充劑當成是健康生活的一部份』

營養理事會科學與管理事務的副總裁MacKay說:『服用綜合維命並結合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壓力管理,才會讓人活得久又富足』

最近有兩個研究強調正在進行綜合維他命價值的辯論。其中一篇發表在11月7日的美國醫學期刊,發現綜合維他命對擊退心臟病、發作、中風都沒有用。另一篇發表在10月17日的美國醫學期刊,發現只有少數每天吃綜合維他命的男性,有降低癌症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Derby, Conn的Griffin醫院中的癌症照顧中心的運動生理學家何臨床營養協調員Samantha Heller說:『雖然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劑在某些情況下是有利的,但不能用來取代每天的各種不同的健康食物。希望每年30億美元的膳食補充品商機,有一部分是挪到健康的食物和健身運動上的』

後記

每次進藥妝店看到各式各樣的營養補充劑,不止眼花繚亂了,還覺得「是要怎麼選啦」?選品牌?選劑量?選複方或單方?…頭都昏了!

很多人吃營養補充劑有各方理由,「我好像缺什麼?應該補一下?聽某人說吃什麼對身體好,我也來吃一下?」、「這是食品級補充劑,不是藥品,沒關係?有吃有保祐!」、、、,有些醫師或自然醫學療法確實會用營養素的補充劑來治療病人的症狀,但那是經過專業的診斷或用儀器分析來判斷;且縱使是食品級補充劑也會有安全攝取量的上限限制,如鈣質的上限攝取量為每日2500毫克,你就必須注意你的飲食中的鈣與每罐營養補充劑裡鈣質總和有沒有超過,別只看鈣片那一罐,綜合維他命那一罐裡面有鈣質,複方的葡萄糖胺補充劑中或許也有鈣,都要算進去。

我是個主張「天然尚好」的營養師,雖然科學日新越益,但大自然還是有很多奧祕是人類還不知道的,如綜合維他命中的營養素,一定都只含人類現在知道的營養素(鈣、磷、鎂、維生素A、D、E、K、B群…等);100公克的奇異果,透過分析可以得到0.01毫克維他命B2、0.3毫克菸鹼酸、0.03毫克維他命B6、87毫克維他命C…等等,那會不會有營養素是現在儀器還分析不出來的,人類還沒發現的?所以吃天然的食物,可以得到比較完整的營養素,不然當初造物者就直接創造一顆綜合維他命給人類吃就好,而不是芭樂、高麗菜、蕃薯、玉米…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來源:WebMD
文章標題:Why Do Millions of Americans Take Multivitamins?
整理編譯:Sammi

轉載自 營養共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營養共筆
86 篇文章 ・ 3 位粉絲
應該是有幾個營養師一起寫的共筆,內容與健康議題有關。可能是新知分享、經驗分享或是有的沒的同學們~如果對寫這個共筆有興趣的話,歡迎一起豐富它的內容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8 篇文章 ・ 31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生活中的諾貝爾獎【診療間篇】
何如
・2019/11/10 ・294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74 ・九年級

提到諾貝爾獎,就想到一系列複雜又艱深的研究嗎?其實諾貝爾獎從上個世紀的 1901 年開始頒發,有許多成果已經進到我們的國中國小課本,甚至原本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與現代的科技、醫療息息相關。

來和我們一起瞧瞧,一間小小的診療間裡藏有多少個諾貝爾獎吧!

侖琴 (Wilhelm Röntgen) 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了 X-ray。並利用其可穿過皮膚器官、不能穿過骨頭的特性,在數月就後成功應用成像到醫學診斷。

1901諾貝爾物理學獎

  • 在陰極射線被發現後的數年間,陸續有科學家發現其輻射現象。直至 1895 年才有侖琴正式發表新射線,並為了彰顯其未知性而命名為 X-ray
  • 將底片放置在人體後方,經 X-ray照射便可得到影像,軟組織如皮膚器官在顯影後呈黑色,像骨頭一樣的硬組織則呈白色。
  • X-ray 的成像再加上電腦計算合成後,便是今日常見的 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 (X-CT)。

透過福蘭克林 (Rosalind Franklin) 與威爾金斯 (Maurice Wilkins) 得出的 遺傳物質 DNA X-ray 繞射的資訊,華生 (James Watson) 與克里克 (Francis Crick) 破解了遺傳物質 DNA 的雙股螺旋結構,以及四種含氮鹼基與其配對 。

—1962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卡爾文(Melvin Calvin) 團隊的研究找出了光合作用不同階段中碳的移動途徑,由此知道了植物是如何吸收並利用二氧化碳以形成醣類,即卡爾文循環 (Calvin cycle)。

—1961 諾貝爾化學獎

  • 卡爾文在研究過程中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以及層析法,才成功探究完整路徑。
  • 此研究也讓學界了解到磷化合物對醣類形成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葛拉尼特(Ragnar Granit)、哈特蘭(Keffer Hartline)與沃爾德(George Wald)的研究,讓我們了解到視網膜對於光線刺激的接受特性,以及視覺的初級訊息在神經網路的加工過程。

—1967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葛拉尼特是使用了極為精細的電極才有辦法研究視網膜上的電脈衝。
  • 哈特蘭還發現:當一個細胞受到訊號刺激而興奮時,旁邊的細胞反而會因此被抑制 (lateral inhibition)。
  • 沃爾德除了發現維生素A 是視紫質(rhodopsin)的重要組成成分,還解釋了自 1930 到 1960 年代間一系列對光線影響視紫質(rhodopsin)的相關論文。
    延伸閱讀:視網膜竟然裝反了!演化留給人類的奇怪結構──《人類這個不良品》

巴佛洛夫(Ivan Pavlov)透過研究狗狗的胃與腸道,得以了解消化系統的相關運作與分泌物質,以及胃液分泌和胃黏膜對不同化學物質的敏感性。

—1904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著名的「古典制約」就是巴佛洛夫對狗狗看到食物就分泌唾液的相關研究噢。

戈登(John Gurdon)證明了成熟細胞核仍存有形成其他種類細胞所需的基因資訊,而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則成功誘導細胞回到具有全能分化性的胚胎幹細胞,即 iPS 細胞。

—2012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我們通常認為,生命的開始是從受精卵分裂、增生後形成許多細胞,並在成熟分化後組成為個體,但成熟細胞無法再回復到有能力分化成各式功能細胞的未成熟階段,所以可見戈登與山中伸彌的研究真的帶給大家很大的驚喜。
  • 1952 年戈登的實驗將青蛙受精卵的細胞核取出,並以蝌蚪小腸細胞的細胞核替換置入受精卵,在經過培養之後成功生長成一隻新的青蛙。數十年後風靡一時的複製羊桃莉就是建立在戈登的研究基礎上。
  • 2006 年山中伸彌從小鼠的基因體中找到一些極為關鍵的基因,在成功活化基因並培養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iPS細胞)」後,又培養出人體的 iPS細胞,對幹細胞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貢獻。

在達姆(Henrik Dam)透過實驗發現維生素K及其凝血作用後,多伊西(Edward Doisy)研究出維生素K 的結構,使其可以用人工的方式合成,讓孩童凝血不易的症狀得以妥善治療

—1943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達姆的實驗發現,被給予含有較少量脂肪食物的雞隻,出現了不易止血的症狀,而後他發現大麻籽的攝取對出血狀況有所改善,進而在其中找到了可以協助凝血的脂溶性物質,即維生素K。
  • 在維生素K被發現後,各界便致力於研究攝取維生素K的方式,而杜西便是在 1939 年成功製成維生素K 的變體,並由此確認其結構,使得往後得以用人工方式合成。
  • 因為維生素K 不易經由胎盤傳給嬰兒、母乳哺育缺乏維生素K 與能在腸道生產維生素K 的細菌尚未進入體內等種種因素,所以新生兒可能出現維生素缺乏K 的狀況,進而造成凝血不易。

塞門薩(Gregg Semenza)、雷克里夫(Sir Peter Ratcliffe)和凱林(William Kaelin Jr.)在前人研究的奠基上,解密參與調控的蛋白質複合體HIF與蛋白質VHL,最後在HIF上找到可受氧氣調控的區塊,就此完全解構細胞偵測氧氣並引發相關調節的途徑

—2019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艾利恩(Gertrude Elion)和希欽斯(George Hitchings)利用生物化學和疾病的知識背景,建立了系統性的製藥方法,而布萊克(James Black)則研發出降血壓與治療潰瘍的藥物

—1988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早期認為藥物僅存在於自然物質中,但艾利恩和希欽斯的製藥方法使其能夠人工合成,讓白血病、瘧疾、傳染病、痛風等其他疾病得以藥物治療
  • 布萊克研發的藥物普萘洛爾(propranolol),是透過阻斷心臟接收腎上腺素(使心搏加速、血壓升高)而使血壓降低;而西米替丁(Cimetidine)則能夠抑制胃酸分泌,治療潰瘍。

諾貝爾獎代表了當時對於人類有重大貢獻的團隊與研究,而我們今天的許多科學知識當然也奠基在這些成果之上。本篇介紹的內容主要與生理醫學獎較相關,敬請期待下篇生活中的諾貝爾吧!

資料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何如
1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因為人因思想而獨特,但不說出來就什麼都不是。」 —為自己的冗言話多辯解的小菜鳥。

1

1
1

文字

分享

1
1
1
能量飲料發展史:崛起、功效與隱憂──《藥與毒:醫療的善惡相對論》
時報出版_96
・2019/03/18 ・495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72 ・九年級

編按:蘇上豪醫師的《藥與毒》,在本章談及能量飲料的誕生:

糖、香料和各種美好的事物是用來製造人工甘味飲料的原料,
但是比爾 · 史瓦滋教授不小心在裡面加入了維他命 X——於是,能量飲料就被創造出來了!

能量飲料怎麼來?疲累、時髦和商機

一九四九年以前,民眾平時喝的飲料多屬於前述加糖的碳酸水,或是添加了水果風味的人工甘味飲料。到了一九四九年,一位芝加哥化學家卻另闢蹊徑,發展出另外一種飲品,正是機能飲料的濫觴——「能量飲料」(energy drink),這似乎可以看作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飲品」。

這位化學家叫比爾 · 史瓦滋 (Bill Swartz),因為常常聽到周遭的工作夥伴抱怨疲累,而且談到可能是食物中缺乏維他命所導致,史瓦滋心有所感,於是以一般氣泡飲料為基底,加入咖啡因、維他命 B 群以及檸檬汁。

能量飲料是以一般氣泡飲料為基底,加入咖啡因、維他命B群、牛磺酸以及檸檬汁等。圖/pixabay

為何史瓦滋的同事會覺得自己沒有工作活力是食物裡缺乏維他命?原因很簡單,維他命在當時是新興時髦的玩意,正被商人製成各式各樣的錠劑,宣傳它的好處,要消費者當成營養補充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十世紀初,研究腳氣病的波蘭化學家芬克 (Casimir Funk),認為米的外殼(husk) 有種胺類(amine)物質,缺乏該胺類物質是造成腳氣病的原因。他稱此種胺類對人體很重要(vital),所以將兩字「vital」、「amine」組合,成為今日「維他命」(vitamin) 的由來。人體缺乏各種維他命時,會發生疾病。一九一二年英國化學家佛瑞德克‧ 霍普金(Frederick Hopkins)爵士,以及芬克提出「腳氣病是缺乏維他命的假說」,並成功分離出糙米外皮的胺類物質及維他命 B1,開啟了日後的重要研究。

能量飲料的噱頭:變成必須品的維他命

佛瑞德克以餵食「單純化」的食物為設計,做出可能缺乏營養素的食譜餵動物,慢慢找出各種維他命,後來才能知道缺乏維他命 A 會引起夜盲症,缺乏維他命 B會有口角炎,而缺乏維他命 D 身體會有骨質疏鬆現象。於是各種維他命被做成藥片上市,商人們鼓吹消費者多加服用,做為一種營養補充。殊不知這些維他命是治療疾病用的,並非是真正必要的食品,無奈這種觀念還充斥於現代的民眾之間,也算是商人廣告的厲害之處

史瓦滋腦筋動得快,將維他命混入飲料。但他沒有製造經驗及設備,於是在雜誌中刊登廣告,想找合作夥伴。結果在田納西州強森市 (Johnson City),有一個名叫「Tricity」飲料公司的負責人查爾斯 · 高登(Charles Gordon) 來找他。二人一拍即合,創造出「能量補充」(engery booter)飲料—— Dr. Enuf ,Enuf 發音同英文「enough」,表示「足夠」的意思,同時在宣傳中說到:維他命 B 群就是飲料可以提神的來源。這種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時至今日還是沿用在各種提神飲料或維他命補充品中,以含有維他命 B 群自豪,算是商人利用廣告洗腦、以訛傳訛最佳例子。

各種維他命被做成藥片上市,商人們鼓吹消費者多加服用,做為一種營養補充。殊不知這些維他命並非是真正必要的食品。圖/flick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r. Enuf 最後賣給百事可樂集團,目前仍有生產,而且與時俱進推出各種不同內容物的飲料,添加了更多「科學研究發現人體不可缺少的胺基酸或營養素」,雖然銷路大不如前,但仍不失能量飲料領頭羊的風範。在 Dr. Enuf 之後,有更多能量飲料出現,其中最成功的當是紅牛(Red Bull) 這個品牌。它的崛起是個傳奇。

能量飲料再進化:抗疲勞之效

紅牛原是華裔商人許書標(Chaleo Yoovidhya)於一九六六年在曼谷製造的飲料,因為含有咖啡因可以提神,常常被夜班工人、長途貨運司機,甚至是泰拳選手做為提神與健身用;也因為叫紅牛,常被認為有牛身上的萃取物,大概是其成分牛磺酸(Taurine)的關係。

牛磺酸雖然在一八二五年就被發現,但是效用在二十世紀中葉才慢慢為科學家所了解。它能維持腦部運作及發展,還有加速神經元增生作用,除此之外也可以降低血壓及減輕心衰竭症狀。因為具有抗氧化、增加肌耐力的作用,所以被以「抗疲勞」的效用加入能量飲料中。

紅牛因為含有咖啡因可以提神,常常被夜班工人、長途貨運司機,甚至是泰拳選手做為提神與健身用。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奧地利商人迪特利西‧ 馬特其茨(Dietrich Mateschitz)很喜歡紅牛,於是在一九八五年,和許書標合資創立紅牛公司,以時尚包裝,加上提升精神力的宣傳,成為世界知名品牌,同時也是各式各樣機能飲料模仿的對象。被視為經典的紅牛,始終擁有驚人銷售成績,現在以每年三十億罐的銷量持續受消費者歡迎。

機能飲料提神好棒棒?且看調查報告略知一二

含有牛磺酸的機能飲料真的很神嗎?姑且不論它的評價是正面或負面,且讓我們看看蓋爾 · 史考特(Gayle Nicholas Scott)所整合的報告,他是美國東維吉尼亞醫學院(Eastern Virginia Medical School)的副教授,也是臨床藥學專家。我將報告的重點整理於下:

1. 研究發現,這些機能飲料提神的作用應該是來自其中的咖啡因,而不是牛磺酸。

2. 不少小型研究發現,類似紅牛的飲料有增加運動能力的效果,但發現無效的也有很多。二者的共同弱點都是沒有大型、可受公評檢驗的研究群組,僅限於幾十個人的觀察報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機能飲料是否有增強運動能力的效果?其研究大多是小型研究,沒有大型、可受公評檢驗的研究群組。圖/publicdomainpictures

3. 有不少報告指出,飲用過多機能飲料對身體有害,像是血小板功能受損、心律不整,或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偶爾會看到媒體報導有人喝了它之後猝死。

4. 史考特在結論裡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論點:若是牛磺酸可以增加運動能力,應該會被世界反禁藥組織(World Anti-Doping Agency, WADA)列為禁藥,但事實上沒有。

有異於史考特對這些機能飲料含有牛磺酸的損益討論,有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潛藏其中:這些飲料含有大量糖分。一罐不到三百毫升的機能飲料,若以一顆方糖 4.5 公克來算,含糖量至少在六顆以上,而這也是二○一六年九月十二日《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一篇研究文章中提到的重大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能量飲料含有大量糖分,美國心臟學會在《循環雜誌》(Circulation)上指出攝取過多糖分,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都有一定影響。圖/pxhere

牙醫師柯恩斯 (Chritin E. Kearns)所帶領的團隊,發表了一九六○年代對糖的研究。根據他們所掌握的內部文件顯示,當時的糖研究基金會 (Sugar Research Foundation),即今日的糖業協會(Sugar Association),支付了五千六百美元(相當於現在的五萬美元)給三位哈佛大學的學者,他們的研究主題是關於糖及脂肪對於心臟病的影響。

一九六七年,這三位哈佛學者將研究成果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盡量淡化了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聯,轉而強調飽和脂肪酸是最大禍首。這件像是「買通」學術研究報告的事件發生在五十年前,這些哈佛學者與糖業基金會高層目前皆已不在人世,也無從得知相關批評,只剩下《紐約時報》所下的驚悚標題:「糖業公司企圖操縱科學研究」(Sugar Industry Attempt to Shape Science)。

國民健康 vs. 經濟利益:別鬧出人命就好

身為醫師,我覺得這不過是冷飯熱炒,畢竟今日研究環境早已不是五十年前可比——因脂肪和攝取過多糖分(尤其是加工糖)引發的疾病,在期刊報告上已不勝枚舉;二○○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美國心臟學會在《循環雜誌》(Circulation)上,甚至開宗明義指出攝取過多糖分,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都有一定影響,連帶在網站上公布對於代糖及合成糖的飲食建議,這些資料都已公開十年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當整體經濟利益對上國民健康,政府的態度卻是鬆散的。即便美國是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翹楚,但是只要沒有鬧出人命,要是能促進經貿發展,這些行為都可以被容忍。像是添加瘦肉精、高糖、高脂及高度加工的食物,都能夠順利販賣。畢竟如果生了病,後面還有龐大的醫療商機。

圖/flickr

然而還是有些國家不是這樣想。以匈牙利為例,二○一一年開始管制加工食品,一口氣將糖、鹽、咖啡因及油脂含量全部加入課稅範圍。因為政府發現民眾肥胖的問題十分嚴重,日後對健康的影響勢必加劇。墨西哥政府也學習匈牙利,在二○一五年開始徵收糖稅,民眾飲用含糖加工飲料的比例因此下降 2.5 %到 6 %。這些措施立意雖美,產生的後續效應卻不見得是好的。匈牙利雖在四年內增加了七十億元稅收,許多食品加工廠卻因此倒閉,數以千計的工人失業。被視為「不健康」的加工食品價格提高後,墨西哥國內經濟條件差的人只好選擇「更便宜」的食品,而非「更健康」的那些。

身在臺灣的我們,看到正反二面的效應後,應該追隨匈牙利、墨西哥,甚至即將開徵「含糖飲料稅」(sugar soft drink tax)的英國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處理食安問題的困境?缺乏嚴謹態度與人力編制

每當發生重大食安事件,政府除了查封食品、要求廠商自律、提出證明,似乎也只有任事件降溫,祈禱沒有其他意外發生。究其原因,除了人員編制短缺,更沒有大家期待的國家級食安單位出現,達到統合檢驗與稽查,甚至研究的可能,為國民降低食安風險做努力。這讓我對臺灣的食安問題憂心忡忡,並對這樣的鴕鳥心態不以為然。

圖/pixabay

即使現在有了更為嚴苛的立法做準則,但法官的自由心證往往「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彷彿要等到類似美國磺胺萬靈丹的死亡事件發生,才對摻入危害人體成分的食品加工業者嚴懲。是否現代的我們也要成立如美國當年的「食毒小隊」,找一群志願者吃下那些害人的東西,依照其損害程度決定刑責高低?

我強烈主張只要摻入有害物質於食品中,基本上就要有近似「殺人未遂」的刑度量刑,若有人因此死亡,「謀殺罪」的判決就應該加諸在這些眼裡只有錢的黑心商人。法律是最後的防線,我們不能期待每個犯罪者都像化學家瓦特金,在犯錯之後有道德覺醒。太多人像他的上司馬森吉一樣,反正有法律漏洞可以鑽,嘴上認錯永遠是下下之策─最近因為黑心油而鋃鐺入獄的魏姓食品公司負責人,截至目前為止,未對自己公司做出的違法食品誠心道歉,他說的三十億食安基金,亦如空中樓閣。

最後一點,也是我不能接受的,就是機能飲料在廣告上說的「國家級」抗疲勞認證。仔細看看它得到認證的理由,只是餵食了四十隻老鼠而得到的結果。憑著薄弱的研究報告便得到背書,政府卻忽略其中高糖分的危害,顯示沒有替食安把關的決心。

身為醫師,我一直希望政府負起照顧人民健康的責任,不過總是事與願違,只看到疏忽怠惰的食安環境。或許政府認為有了全世界 CP 值最高的健保制度,可以亡羊補牢。就像八仙塵爆的傷患已經有了妥善照顧,而肇事者依然逍遙法外。這種深沉的無力感,如同李前總統的名言,真是「身為臺灣人的悲哀」。

延伸閱讀

  1. Coca Cola
  2. Hisory of the Soda Fountain
  3. Patent medicine
  4. 蘇上豪(2015),《暗黑醫療史》。臺北:方寸文創。
  5. 蘇上豪(2015),《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臺北:時報文化。
  6. FDA’s origin & Function
  7. The Jungle
  8. Sulfanilamide Disaster
  9. The Poison Squad: An Incredible History
  10. Gayle Nicholas Scott: Taurine in Energy Drinks: Backed by Research or Just Bull
  11. Kearns CE, Schmidt LA, Glantz SA. “Sugar Industr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searc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Internal Industry Documents.” JAMA International Medicine. 2016 Nov 1;176(11):1680-1685

 

——本文摘自《藥與毒:醫療的善惡相對論》,2017 年 12 月,時報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7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