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5/28臺灣時間09:20,全世界的COVID-19確診者人數已達5億2444萬多人,其中臺灣已通報的確診人數已超過181萬人,對於COVID-19的得病與否已經無法控制。隨著確診人數不斷攀升,與此同時,臺灣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康復者。這些康復者得到了超強的COVID-19天然抗體,在短期內不易再被相同病毒株感染,然而,得到超強抗體的同時,即使康復了,不少人仍然承受著病毒感染後的後遺症,也就是所謂的「Long COVID(新冠長期症狀)」。
什麼是Long COVID?
目前學界對於 Long COVID 的定義仍持續地在修正,大致對於 Long COVID 的描述為:感染過 COVID-19 並康復後,有些因為 COVID-19 感染造成的症狀仍持續4–12週或甚至更久。從中國、英國、法國、西班牙和美國對 Long COVID 患者相關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只要具有:
- 「倦怠(fatigue)」、
- 「關節疼痛(joint pain)」、
- 「睡眠障礙(sleep disturbance)」、
- 「呼吸困難(dyspnea)」、
- 「味覺或嗅覺喪失(loss of taste/smell)」、
- 「咳嗽(cough)」、
- 「頭痛(headache)」、
- 「掉髮(hair loss)」、
- 「胸痛(chest pain)」
- 「拉肚子(diarrhea)」
以上等任何一個症狀,持續了很久都無法痊癒,那這項症狀就是所謂的 Long COVID 症狀。
(以上的症狀占較大的比例,占比較低的症狀並沒有在此列出)
痊癒後,病毒也不會消失……?
許多論文研究指出,具有 Long COVID 症狀的患者的腸道菌相有失衡(dysbiosis)的情況,可能因此造成免疫系統失衡與許多症狀的產生;另外,更有趣的是,在今年的 Nature 期刊中刊出一篇對於 Long COVID 的新發現, Ledford 的團隊發現具有 Long COVID 症狀的康復者在康復7個月後,腸道中仍然可以偵測到 COVID-19 病毒!
這說明著,即使上呼吸道已經偵測不到病毒,病毒仍有可能藏匿在身體的其他地方(例如腸道),神不知鬼不覺地影響康復者的健康。但也因為這篇研究的樣本數還不夠多,並且受試者皆具有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因此,病毒藏匿在腸道的現象,是否也會在健康的 Long COVID 患者身上被發現?這一點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腸道菌相失衡,會導致Long COVID嗎?
雖然,目前為止相關研究的取樣數量仍然不足;但是,與 COVID-19 患者以及康復者的腸道微生物相研究幾乎都指出, COVID-19 會導致患者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大幅下降,並且導致伺機性病原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s)在腸道的含量占比大大增加。這些病原菌雖然平常不易引起我們的疾病,但因為腸道菌相失衡,而大幅增加這些病原菌感染我們的機會。既然如此,那如果使用抗生素清除腸道微生物相後,菌相能不能重新恢復健康恆定的狀態?
不幸的是,在感染 COVID-19 的時候,不論病患是否使用抗生素,在康復後,腸道菌相仍然會出現失衡的情況。其中,從這些康復者的糞便中分離出的細菌 Clostridium ramosum, Coprobacillus, Clostridium hathewayi 等的占比,和康復者得到 COVID-19 病症的嚴重性具有高度正相關;而 Alistipes onderdonkii 和 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這個菌株具有消炎的效果)的含量,則和 COVID-19 的病症嚴重性具有高度負相關。這些細菌的在腸道中的占比間接指出,重症患者的腸道菌相失衡且伺機性病原菌占比大增的事實。
另外,延續上述所說「COVID-19 病毒會藏匿在康復者腸道的現象」,關於存在於腸道的病毒是否是造成菌相失衡的原因,以及病毒的感染如何造成腸道菌相失衡,科學家們仍持續探究著。
健康的便便可以治療Long COVID嗎?
為什麼腸道菌相失衡會造成上述的 Long COVID 症狀? Burchill 等人基於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以及腸肺軸線(gut-lung axis)的理論提出假說:腸道微生物相會影響人的心情以及行為等,而腸道微生物相已知和許多嚴重的肺部疾病相關。因此, COVID-19 的患者和康復者因為 COVID-19 造成腸道菌相失衡,而這樣的結果藉由腸腦軸線導致嗜睡、心情低落等症狀,以及藉由腸肺軸線導致呼吸道的症狀。
延伸閱讀:
腸道炎會導致憂鬱症?——淺談體內的腸腦軸線,揭露腸道菌的「腦控」機制!
既然各項症狀都和腸道菌相失衡有關,那麼,如果要讓 COVID-19 的患者和康復者痊癒,是不是只要讓他們的微生物相恢復健康恆定即可?因此,Burchill 等人嘗試探索使用糞便菌相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以治療 COVID-19 的方法。
糞便菌相移植在醫學上已行之有年,用以治療許多疾病,其中包含癌症、發炎性腸胃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神經疾病(neurological disorders)等。
然而,若要使用糞便菌相移植治療 COVID-19 ,目前已知可能會有一些潛在的風險,例如:如果健康的糞便捐贈者不具有任何COVID-19症狀,但是血液裡卻帶有病毒呢?病毒是否會透過糞便傳播?再者,需要接受糞便菌相移植的患者,相較於捐贈者,可能較容易被病毒以及其他病原菌感染。因此,在篩選健康菌相時,必須要非常小心並且嚴格地把關,否則可能會輾轉加劇患者的病情。
目前對於 Long COVID 患者和他們的腸道菌相的研究持續增加中,對於「腸道菌相失衡導致了 Long COVID 」這個問題,從現在的相關研究結果來看仍無法百分之百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腸道菌相的恆定對於人體的健康具有絕對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擷取時間:2022/5/28。取自:https://www.cdc.gov.tw/
- Burchill E, Lymberopoulos E, Menozzi E, Budhdeo S, Mcllroy JR, Macnaughtan J & Sharma N. (2021). The Unique Impact of COVID-19 on Human Gut Microbiome Research. Frontiers in Medicine 8:652464, doi: 10.3389/fmed.2021.652464
- Hilpert K & Mikut R. (2021). Is There a Connec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me Dysbiosis Occurring in COVID-19 Patients and Post-COVID-19 Symptom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12: 732838, doi: 10.3389/fmicb.2021.732838
- Ledford H. (2022). Coronavirus ‘ghosts’ found lingering in the gut. Nature 605: 408–409, doi: 10.1038/d41586–022–01280–3
- Wang B, Zhang L, Wang Y, Dai T, Qin Z, Zhou F & Zhang. (2022). Alterations in microbiota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potential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7 (143), doi: 10.1038/s41392-022-009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