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天使or惡魔:歷史上的藥物安全事件──《八卦醫學史》

azothbooks_96
・2016/03/21 ・4043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46 ・八年級

一八九七年,德國拜耳公司一位叫菲力克斯.霍夫曼的藥劑師再次合成了二乙醯嗎啡,它超強的鎮咳和鎮痛作用令公司喜出望外,並起了一個超級高大上的名字「海洛因」隆重推出,也就是「英雄」的意思,被銷往二十多個國家,為拜耳公司賺取了巨額利潤……

海洛因的發明者霍夫曼對拜耳公司有巨大的貢獻,除了海洛因,他還發明了大名鼎鼎的阿斯匹靈。一九四六年,霍夫曼孤獨地死去,拜耳公司甚至沒有給他發一個訃告。這麼做的原因,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資本家的冷血,還是令人為之黯然一嘆。

pink-poppy-864472_640
罌粟花花海。圖片來源:pixabay

醫藥醫藥,醫學從萌芽時候起,就和藥物的開發緊密聯繫在一起。最早的藥物,是從天然的植物和礦物中取得的,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某種程度上就是人類祖先以原始的方式,在萬千植物中尋找治病良藥的歷史。

這種尋找藥物的方式無疑是危險和低效的。要知道,植物生來不是為了給人吃的。事實上,植物在演化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毒素以免自己被吃掉。人類用了千萬年的時間,也不過從萬千植物中篩選了極其有限的種類,再經過艱苦的努力改造成農作物予以種植。

而天然藥物的選擇,在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情況下,只能依賴人類千萬年來經驗的累積和總結。這些積累和總結注定非常原始和粗糙,而且良莠不齊。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藥物研發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青黴素、胰島素等一大批藥物被開發出來造福人類。但是,這期間我們也犯過嚴重的錯誤,遭遇過極其慘痛的教訓,在這些錯誤和教訓的基礎上,我們建立了現代的藥物監管制度。

以下,是十九世紀以來我們遭遇過的幾次重大藥物安全事件。

※ ※ ※

說起海洛因,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赫赫有名的毒品,被稱為白色魔鬼,令所有人聞之色變。但是,你可能想不到,最早將這個魔鬼帶到人間的,是現在的製藥業巨頭德國拜耳公司,而海洛因初到人間時,曾得到無比的推崇,甚至被用來治療毒癮。

說起海洛因就得先說罌粟。罌粟現在已經聲名狼藉,被視為惡魔之花。但罌粟其實挺無辜的,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罌粟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罌粟在一千五百年前傳入中國後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作為藥用和觀賞植物,有時候也作為美食和滋補品。從罌粟果實提取的鴉片,最初也是以口服方式作為鎮痛劑使用,不僅不是公害,反而是一種極佳的藥材。遺憾的是,十七世紀,人類發明了吸食鴉片的方法,鴉片才一夜之間成了臭名昭著的毒品。

鴉片俗稱大煙、阿芙蓉(阿拉伯語:Afyūm)或福壽膏,長期吸食者會有高度生理、心理依賴性和嚴重的戒斷症狀。

嗎啡是從鴉片中提取出來的, 一八○三~○五年間, 德國科學家賽特內爾(Friedrich Sertürner)從鴉片中提取出了嗎啡。由於它那夢幻般的鎮痛效果,科學家以希臘神話中夢境與睡眠之神摩耳甫斯(Morpheus)的名字,將它命名為「嗎啡」(Morphine)。

嗎啡由於其強大的鎮痛作用,在醫學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嗎啡當時的用途之一是用於治療鴉片的毒癮。這種戒毒方法無疑是剛出狼窩又入虎穴,因為嗎啡的成癮性要比鴉片大得多,而戒斷卻難得多。

嗎啡來自鴉片,而海洛因來自嗎啡。一八七四年,英國化學家在嗎啡中加入冰醋酸,合成了一種白色結晶粉末,這白色結晶的學名叫二乙醯嗎啡,研究者未予重視,沒有進一步研究。一八九七年,德國拜耳公司一位叫菲力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的藥劑師再次合成了二乙醯嗎啡,它超強的鎮咳和鎮痛作用令公司喜出望外,被拜耳公司隆重推出,並起了一個超級高大上的名字「海洛因」,也就是「英雄」的意思

海洛因最初只是被當成一種最安全、高效的止咳藥來使用,但很快適用範圍被擴大到疼痛、抑鬱、支氣管炎、哮喘等各種疾病乃至精神病領域,成了不折不扣的萬靈神藥。從患者到健康人,從嬰兒到成年人和老人,都變成了海洛因的消費族群。而海洛因的用途之一,就是治療嗎啡毒癮。海洛因被銷往二十多個國家,為拜耳公司賺取了巨額利潤。

海洛因的成癮性並沒有受到重視,而且現實中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海洛因使用者成癮現象。這主要因為當時海洛因用藥方法是口服,藥物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到達大腦產生作用,同時用量也比後來的癮君子低得多。而當海洛因在全世界廣泛流行以後,能引起嚴重海洛因成癮的吸食和注射方法出現了。就這樣,拜耳公司將一個惡魔釋放到人間,導演了一場延續至今的滔天巨禍和無數的人間慘劇。

Felix_Hoffman
海洛因的發明人Felix Hoffman。圖片來源:wiki

海洛因的發明者霍夫曼對拜耳公司有巨大的貢獻,除了海洛因,他還發明了大名鼎鼎的阿斯匹靈。一九四六年,霍夫曼孤獨地死去,拜耳公司甚至沒有給他發一個訃告。這麼做的原因,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資本家的冷血,還是令人為之黯然一嘆。

※ ※ ※

海洛因問世五十六年後,又一起藥物導致的滔天巨禍發生了,這次的藥物名字叫沙利度胺(Thalido-mide),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反應停。釋放出海洛因惡魔的是拜耳公司,而沙利度胺事件涉及的企業同樣大名鼎鼎。

一九五三年,一家叫Ciba的藥廠(醫藥巨頭瑞士諾華的前身)在開發抗生素時合成了一種叫沙利度胺的藥物。實驗表明這種藥物沒有什麼抗菌效果,失望的 Ciba 公司於是放棄了對這種藥物的進一步研究。然而,沙利度胺命不該絕,一家叫格蘭泰的聯邦德國公司(格蘭泰集團前身)對它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種藥物雖然沒有抗菌效果,但卻有鎮靜催眠作用,尤其令人振奮的是,這種藥物能明顯抑制孕婦的妊娠反應(嘔吐)—這也是「反應停」這一名稱的由來。

一九五七年十月,沙利度胺被投放市場,此後很快風靡歐洲、非洲、拉美、澳大利亞及日本,被稱為「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孕婦的理想選擇」。

站在當時的角度看,認為沙利度胺「沒有任何副作用」並非完全是藥廠的信口開河。沙利度胺的有效劑量為一○○毫克,而普通人服用十四克,也就是一百四十倍於治療劑量的藥物,依然沒有問題。此外,科學家們也做了動物實驗,沒有發現它能導致胎兒畸形,對孕婦的觀察也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一切似乎很完美,一九六○年,在全球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的格蘭泰公司和沙利度胺的北美總代理理查森.梅里爾公司興沖沖地向美國 FDA 提交了上市申請。然而,他們惱火地發現他們碰到了一個不通情理的審查員:弗朗西絲.凱爾西(Frances Kelsey)。凱爾西懷疑該藥物有可能對孕婦有不良影響並影響胎兒發育。儘管藥廠提供資料證明他們已經在動物和孕婦身上做了研究,但凱爾西認為證據不足,要求對方補充臨床實驗資料。

恨透了凱爾西的代理商展開了強大的遊說攻勢,他們透過合法的方式在全美找了一二○○名醫生,分發了二五○萬片反應停,服用者超過兩萬人,造成很大的聲勢。但凱爾西不為所動。

正在雙方拉鋸的時候,一個青天霹靂震驚了全球:沙利度胺被發現可導致胎兒嚴重畸形。這些嬰兒有的是四肢畸形,有的是顎裂,有的是盲兒或聾兒,還有的是內臟畸形。而其中最典型最常見的,是「海豹肢症」,嬰兒四肢發育不全,短小如同海豹。

120901013138-thalidomide-7-horizontal-large-gallery
1960年代,患有海豹肢症的孩子們在輪胎上玩耍。圖片來源:CNN news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底,格蘭泰公司不得不將反應停從聯邦德國市場上召回,此後全球停止銷售。一九六二年,聯邦德國組成調查委員會對事件進行調查,委員會透過臨床與藥物流行病學系統分析與研究最終證實:嬰兒肢體短小畸形是由於孕婦服用沙利度胺所致。

全球禁用沙利度胺九個月後,短肢畸胎的流行得以中止。

然而,大禍已經鑄成。據估計,僅聯邦德國,沙利度胺就造成大約一萬名畸形兒,其中約五千名嬰兒存活。全球存活畸形嬰兒數量約一萬名,其中約四千名在一歲前夭折。

那麼,為什麼沙利度胺在之前的研究中顯示非常安全呢?現在我們已經清楚,沙利度胺不會對大鼠胎兒致畸,因為大鼠缺乏人類的一種酶,無法將沙利度胺轉化為有毒物質。而且沙利度胺致畸形的時間窗口非常短,僅在停經後三四○天服用該藥才導致胎兒畸形。而格蘭泰公司在孕婦身上做觀察時選擇的對象,恰恰不是在這個時間段服用藥物。

上帝就這樣給人類開了一個令人欲哭無淚的玩笑。

反應停,也就是沙利度胺事件,累及全球五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而美國倖免於難,僅有十七名海豹兒誕生。以美國的人口數量和消費能力,如果沙利度胺在美國上市,這場災難的規模簡直無法想像。

弗朗西絲.凱爾西一夜成名。一九六二年八月,為表彰凱爾西的貢獻,約翰.甘迺迪總統授予她傑出聯邦公民總統獎。後來,一顆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為:6260 Kelsey。

President_Kennedy_&_Frances_O._Kelsey_(FDA_172)_(8212346106)
凱爾西與美國甘迺迪總統晤面。圖片來源:wiki

一九六二年十月,美國國會一致通過了柯弗瓦.哈里斯修正案。該法案強化了 FDA 的權威和職能,取消了藥物向 FDA 申請後六十天內未獲批准即可自行上市的規定;明確規定新藥上市的必須程序;要求藥物上市前必須向 FDA 提交臨床實驗證實的療效和安全性雙重資訊;要求藥物公司必須保留所有的藥物不良反應紀錄;授權 FDA 將已經上市但被認為缺乏安全性或者有效性的藥物予以取締。

柯弗瓦.哈里斯修正案的通過成為藥物監管史上最重要的一頁,而美國 FDA 也成為全球最權威的食品和藥物監管機構。


1-1

本文摘自《八卦醫學史》,漫遊者文化出版。

文章難易度
azothbooks_96
41 篇文章 ・ 14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精神個案系列:敘事離奇的幻謊患者
胡中行_96
・2022/12/05 ・247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位於美國波士頓的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是與哈佛大學合作的頂尖教學醫院。[1]這天急診室裡,來了名 28 歲的亞裔男性病患:身材肥胖,髮絲油膩,身穿白色T恤和運動褲,過長的指甲藏汙納垢,眼鏡一邊的鏡片輕微裂損。陪同的男子年齡相仿,外表整潔,恰為對比。[2]

急性闌尾炎?

病患的生命徵象穩定,驗血結果正常,但抱怨右下腹痛楚。觸診時,醫師壓迫左下腹,他卻說右下會疼(Rovsing’s sign),而且還表示這個感覺延伸至右臀(psoas sign)。見他疑似得了急性闌尾炎(acute appendicitis),醫療人員於是施予鴉片類止痛劑嗎啡(morphine),並安排緊急電腦斷層掃描。[2]

腹部的四個象限及內臟。圖/OpenStax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 3.0)

前往拍攝醫療影像的途中,病患突然憶起未婚孕妻最近車禍喪命,說他自此憂鬱想死。急診醫師連忙請諮商團隊,趁割闌尾前的空檔,跟病患聊聊。後來,電腦斷層照完發現沒事,手術取消,評估精神狀態倒成了要務。上回病患住院切除膽囊時,也曾向社工透露些許細節,紀錄全被調出來參考。[2]

病患的自述

他大學時期曾為第一級別的運動員,練得一身傷,好在國家美式足球聯盟選秀有上。如今,他的身材早已埋沒了當年的輝煌,倒是重度憂鬱(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C 型肝炎、慢性背痛、數度腦震盪等,病歷豐富。他在別的領域另闢成就,目前擔任私人企業的工程顧問;又是名校終身職的數學暨物理教授。「用愛因斯坦既有的公式,研究時間怎麼在空間中扭曲。」病患解釋。聽得諮商人員傻愣,只道概念稍嫌朦朧。[2]

父母、手足和同輩表親,都在他兒時過世。八個月前,未婚孕妻一屍兩命,他說,全因肇事者酒駕。盯著平板電腦,眼神迴避,他的表情內斂拘謹。情緒低落至此,也不是沒有跳軌的念頭,只缺個詳實計劃。難怪諮商開頭他主動求要住院,外加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簡稱 ECT)。雖然根據病歷,訂婚明明是一個月之前的事情?[2]

諮商人員靈感突來,望向幾近被遺忘的病患友人,盤算該如何善用。病患竟也同意讓他受訪。霎時成為萬眾焦點,友人抗議:「沒想到我也得發言!」後悔自己的存在,他咕噥著曾經與之共事的病患,「一直非常憂鬱,必須在出問題前接受幫助。」語畢,迅速離去。[2]

斷了一條線索,不洩氣。諮商人員打開病歷,查詢誰是緊急聯絡人。哎呀,不是說全家都死了?!登記的是繼父,並非生父,病患澄清。電話撥通,那個也不知是什麼父的男人,推翻以上大半篇幅。[2](白打了…筆者哀怨。)

父親版本的故事

根據這名父親的說法,病患的球技不如所言突出,腦震盪則是中學時打美式足球的結果。五年前,成績差強人意的他從大學畢業,在家窩了整年。嗑藥又無業,才被逐出。為了鴉片類藥物濫用的癮頭,病患拜訪市區各家醫院,甚至跨州奔走,看能否靠扯謊騙點藥吃。[2]

當地的緊急醫療單位證實,病患多次因為想自殺而被送急診,過去一年就兩度住院。六個月前的那次,聲稱女友罹患乳癌使他憂鬱。出院時,領了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以及治療背痛的鴉片類止痛劑羥考酮(oxycodone)。[2]

幻謊與孟喬森症候群

1891 年德國醫師 Anton Delbrück 首度以「幻謊」(pseudologia fantastica)這個詞彙,描述病患述說極端奇異的謊言,卻沒察覺到脫離現實。非但不是錯誤的記憶;也不算自己相信的妄想(delusion),雖然二者會相互交疊。[2]此行為可能是想令人對自己印象深刻;從尷尬的情形裡逃脫;抑或增強自信心。一旦遭相悖的證據拆穿謊言,病患便即刻卸甲不掙扎。[3]幻謊有以下幾個特色:

  1. 長期說謊,而謊話誇張的程度,已經與顯見的益處失去對價。[2]
  2. 複雜而戲劇化的敘事,充滿細節。[2]
  3. 主角在自己的故事中,以英雄或受難者之姿出現,博取接納、崇仰和同情。[2]
  4. 患者的病識感介於自覺與妄想之間,並不完全相信自己的謊言。[2]
最左邊為德國醫師 Anton Delbrück 。圖/Unknown author on Wikimedia Commons(Public Domain)

幻謊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 5)中,缺乏獨立的診斷標準。傳統上被視為與人為疾患(factitious disorder[註]),即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有關,簡單講就是無故裝病。有時也和詐病(malingering)以換取利益,扯上關係。不過,幻謊者選擇的主題多元,不侷限於醫療或殘疾,而且無論訴求,故事總是過於離奇,難免失敗到慘絕人寰。[2]

面對幻謊

遇到幻謊的情形,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跟他辯白真理,力爭到底;二為忽視謊言,聚焦於背後成因。文獻指出,後者效果較好。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的醫療人員,先委婉地向病患點出事實,他卻顯得茫然困惑:「我可以只是憂鬱到想死嗎?」彷彿沒了謊言,就不曉得怎麼求助。既然多說無益,病患接著就被送進住院病房戒毒,同時釐清並治療精神問題。[2]

  

備註

精神疾病 factitious disorder 的中文翻譯眾多,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的版本是「人為疾患」;[4]也有醫療人員和單位將之譯為「人為障礙症」與「裝病症候群」等。[5, 6]

參考資料

  1. About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Accessed on 20 NOV 2022)
  2. Thom R, Teslyar P, Friedman R. (2017) ‘Pseudologia Fantastica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8961256.
  3. Pseudologia Fantastica’.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Accessed on 21 NOV 2022)
  4. 國家教育研究院「factitious disorder」樂詞網(Accessed on 22 NOV 2022)
  5. 林希陶(31 MAY 2018)〈關鍵醫學院(四):找不到病因但絕不是裝的──臨床上非常棘手的「轉化症」〉關鍵評論
  6. 劉志明耳鼻喉科聯合診所「裝病症候群」Kenkon健康網(Accessed on 22 NOV 2022)
胡中行_96
97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1

1
1

文字

分享

1
1
1
「來點海洛因止咳糖漿?」:過去化學合成的進步,今日藥物成癮的危機?——《食藥史》
聯經出版_96
・2022/09/06 ・200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海洛因是半天然產物,是用嗎啡製造出來的,而嗎啡是鴉片的天然生物鹼,它也是半合成產物,是操弄天然物質的分子結構、增減原子而來,是所謂的「半合成」鴉片類藥物

海洛因為我國一級毒品,大家千萬不要嘗試。圖/envato.elements

現今多種止痛藥,都是鴉片的子孫!

一九○○年以後,很多實驗室追隨拜耳製造海洛因的腳步,製造自己的半合成藥物。它們從鴉片的生物鹼入手,比如嗎啡、可待因、蒂巴因等,想找出藥效的根源。

這些化學物質不容易研究,以嗎啡為例,它的結構相當複雜,由五個原子環連結而成。有些科學家設法分離出最小的活性成分,拆解成碎片,尋找這些分子的核心。接著他們擺布那些碎片,替換不同的原子,添加支鏈,讓它們變成半合成產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化學家繼續尋找非成癮性止痛劑聖杯,製造並試驗數以百計的半合成製品,其中有極少數順利上市,有些甚至非常成功。

20世紀,拜耳在藥局張貼的廣告。 圖/wikipedia

一九二○年,有人用可待因製造出氫可酮(hydrocodone),這種物質與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混合後,就成為如今的止痛藥維可汀(Vicodin)。以類似方法操作嗎啡,就會得到氫嗎啡酮(hydromorphone),這款藥物在一九二四年取得專利,如今仍在使用,商品名是第勞第德(Dilaudid)。

一九一六年,化學家改造可待因,製造出氧可酮(oxycodone),這是一種藥效極強的半合成藥物,是波賽考特止痛劑(Percocet)的主要成分,緩釋型麻醉止痛藥奧施康定(OxyContin)裡也有它邪惡的身影。這些半合成鴉片類藥物都是有效的止痛劑,都能讓使用者精神恍惚,也都有成癮性。

也有化學家找出藥效驚人的成品,比如一九六○年,有個蘇格蘭研究團隊製造出一種又一種新型蒂巴因(也是鴉片的天然生物鹼)。有一天研究人員拿起實驗室工作台上的玻璃棒攪拌幾杯茶,幾分鐘後,喝了茶的幾名研究人員全都倒下,昏迷不醒。原來玻璃棒沾上他們正在研究的物質,這是一種超級半合成藥劑,效力比嗎啡強上數千倍。這種藥劑後來以止動劑(Immobilon)商標上市,用在飛鏢上麻醉大象和犀牛。

塗有止動劑的飛鏢,可以用來麻醉大象、犀牛和……。 圖/IMDb

科技帶來的隱憂:奧施康定濫用問題

半合成奧施康定(俗稱奧克西、棉花、踢客、豆子和土海洛因)已經是鴉片類藥物的今日嬌客,經常登上報紙頭條。全世界 80% 的供應量都銷往美國。

它成功地將鴉片類藥物成癮問題,從鬧區街頭推向美國的中部小鎮。它無所不在,使用者遍布所有階層,以鄉村地區的貧窮白種人為主。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醫藥的進步延長全人類平均壽命,這個族群卻反向降低,主要原因正是奧施康定過量(與酒精和其他鴉片類藥物混用時極易發生),以及吞奧施康定自殺。

奧施康定為什麼這麼普遍,這方面的資訊非常豐富,只要看看新聞就知道。一百七十年前中國之所以淪為成癮國度、一八八○年代嗎啡之所以變成美國國家醜聞、一九五○年代海洛因之所以是最醜惡的藥物,問題的核心跟目前的奧施康定風波一樣,因為它們是鴉片類藥物

鴉片類藥物背後都有嚴重成癮問題。 圖/elements.envato

而每一種鴉片類藥物都非常容易成癮,沒有例外。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和數不清的失敗,半合成這條路始終沒有通往那個非成癮的神奇化學物質。於是研究人員採取下一步,尋找不同的方法。他們要的不是以嗎啡、可待因或任何屬於鴉片成分為基礎的藥物,而是某種全新的東西,某種結構完全不同、純粹合成的藥物。

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確實找到幾種。這些新合成藥品之中效力最強的,比如吩坦尼(fentanyl)和卡吩坦尼(carfentanil),止痛效果不只跟嗎啡一樣強,甚至可能強上數百倍。只是這些藥物同樣容易上癮,無一例外。

——本文摘自《食藥史:從快樂草到數位藥丸,塑造人類歷史與當代醫療的藥物事典》,2022 年 8 月,聯經出版

所有討論 1
聯經出版_96
27 篇文章 ・ 17 位粉絲
聯經出版公司創立於1974年5月4日,是一個綜合性的出版公司,為聯合報系關係企業之一。 三十多年來已經累積了近六千餘種圖書, 範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科技以及小說、藝術、傳記、商業、工具書、保健、旅遊、兒童讀物等。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只是喝個止咳藥水,卻被勒令戒毒?都是基因型與法院標準惹的禍
法律白話文運動_96
・2020/08/18 ・181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608 ・十年級

「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

一般民眾感冒可能會自己去藥局買成藥或到診所看醫生,而一般醫生診斷完畢後會依患者狀況給予適合的藥品,其中常見的止咳藥水像是甘草止咳藥水、橘子、草莓口味的止咳藥水,想必大家從小看醫生到現在都有喝過這類型的止咳藥水。

但你知道嗎?止咳藥水喝多了可能會讓你面臨一些大麻煩!

感冒常使用的止咳藥水,喝多竟然會惹禍上身?
圖/wikimedia

為了止咳莫名背上吸毒罪名的男子

2015 年,有位役男因為流感服用了醫生所開的止咳藥水,在入伍進行尿檢時,被檢驗出有可待因 2680 ng/ml 及嗎啡 16590 ng/ml,被認定施用一級毒品海洛因,因此遭法院勒戒 42 天。該名男子不滿只是服用醫生所開的甘草止咳藥水,竟然被冠上施用毒品的罪名,因此展開了他的抗告之旅。

法院依相關文獻及檢驗規定認定,若尿液中的嗎啡濃度高於可待因,且都逾越檢驗標準之閾值 300 ng/ml 情況時,將被認定為施用海洛因。本案男子尿檢結果測出可待因及嗎啡都遠高於標準閾值,因而被認定為施用一級毒品海洛因。

男子入伍前服用止咳藥水,導致尿檢的嗎啡、可待因指標超過數值,因而被勒戒。
圖/pixabay

由於不少毒品案件的抗辯人,都以服用止咳藥水為由導致尿檢未通過來進行抗辯。因此,此案中法院一開始並未考慮男子是否為特殊個案,採用原本文獻以「尿液中嗎啡濃度高於可待因」的標準為施用毒品,認定本案男子施用毒品並裁定勒戒治療。

止咳藥水裡到底有什麼成份?

一般來說,藥局市售的感冒糖漿有機會具可待因的成分。可待因作為藥物,具有止咳、止瀉、止痛等功效,且效用良好因此相當常見。而可待因進入人體後,會有少量的份量在體內經代謝作用轉化成嗎啡。由於嗎啡與可待因服用過量會出現興奮、幻覺神志不清等反應,甚至長期使用會產生上癮依賴性的症狀,因此在各國對含有此等成分的藥品都有所管控。

本案中男子所服用的甘草止咳藥水,為診所醫生所給予的配藥,此同時具有可待因及嗎啡的成分。但只要在符合正確的服用標準下,不論感冒糖漿或是診所開的止咳藥水,一般使用並不太會出現前述的不良反應,可以安心服用。

甘草止咳藥水。
圖/公視新聞網

基因型特別,服用藥水會出現海洛因的反應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服用咳嗽藥水卻驗出「尿液中嗎啡濃度高於可待因」的情況?本案男子也抱有同樣疑問,因此決定先行到大醫院自費檢驗自己的身體狀況,並在台北榮總臨床毒物主治醫師蔡維禎協助下,發現本案男子基因確實與一般人有所不同。

人體會由肝臟的某個特定酵素負責代謝「可待因」,一般會分為四種基因類型,分別為 A、B、C、D。其中 A 屬於代謝速度最快,D 則為代謝速度最慢。而本案的男子則屬於 A 類型基因(在台灣約占 1-2%),有高機率在短時間將可待因轉換成高濃度嗎啡,所以男子在尿檢時才會有高於一般指數的情況發生。

再加上國軍當時僅進行普通尿液檢查,而並未採取頭髮 DNA 檢測,無法從中得知本案男子有基因異常之可能性。本案男子又因服役而頂上無髮,且入伍時並未隨身攜帶該處方簽,難以證明來源,只能被戴上施用毒品的罪名。所幸後來在專家、醫師陪同作證下抗告成功轉判為無罪,並針對被勒戒期間聲請刑事補償。

役男喝藥水卻被判吸毒案件,在一番努力下,最終轉為無罪。
圖/pixabay

降低司法冤罪,SOP 要再考慮特殊狀況

這樣的案例,在我國已先後發生了數起類似的案件,但是一般民眾平時能知道自己正確的血型、體重、身高等資料,就十分不容易了,還要知道自己是否有具有對於可待因代謝異常的基因,事實上是難上加難。

然而,在毒品案件佔據刑事案件排行榜上佔據鰲頭的情況下,若無法提出積極證據去說服法官,單憑誤食藥水的證詞也很難取信於司法系統,如果要進一步降低司法冤罪,也許相關檢驗的標準及 SOP 都需要再三思量。

要降低司法冤罪,相關 SOP 都需再思考。
圖/pixabay

法律白話文運動_96
26 篇文章 ・ 530 位粉絲
法律白話文運動」是致力於推廣法律知識與法治思想的獨立媒體,願與讀者一起從法律認識議題,從議題反思法律。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天使or惡魔:歷史上的藥物安全事件──《八卦醫學史》
azothbooks_96
・2016/03/21 ・4043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46 ・八年級

一八九七年,德國拜耳公司一位叫菲力克斯.霍夫曼的藥劑師再次合成了二乙醯嗎啡,它超強的鎮咳和鎮痛作用令公司喜出望外,並起了一個超級高大上的名字「海洛因」隆重推出,也就是「英雄」的意思,被銷往二十多個國家,為拜耳公司賺取了巨額利潤……

海洛因的發明者霍夫曼對拜耳公司有巨大的貢獻,除了海洛因,他還發明了大名鼎鼎的阿斯匹靈。一九四六年,霍夫曼孤獨地死去,拜耳公司甚至沒有給他發一個訃告。這麼做的原因,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資本家的冷血,還是令人為之黯然一嘆。

pink-poppy-864472_640
罌粟花花海。圖片來源:pixabay

醫藥醫藥,醫學從萌芽時候起,就和藥物的開發緊密聯繫在一起。最早的藥物,是從天然的植物和礦物中取得的,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某種程度上就是人類祖先以原始的方式,在萬千植物中尋找治病良藥的歷史。

這種尋找藥物的方式無疑是危險和低效的。要知道,植物生來不是為了給人吃的。事實上,植物在演化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毒素以免自己被吃掉。人類用了千萬年的時間,也不過從萬千植物中篩選了極其有限的種類,再經過艱苦的努力改造成農作物予以種植。

而天然藥物的選擇,在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情況下,只能依賴人類千萬年來經驗的累積和總結。這些積累和總結注定非常原始和粗糙,而且良莠不齊。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藥物研發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青黴素、胰島素等一大批藥物被開發出來造福人類。但是,這期間我們也犯過嚴重的錯誤,遭遇過極其慘痛的教訓,在這些錯誤和教訓的基礎上,我們建立了現代的藥物監管制度。

以下,是十九世紀以來我們遭遇過的幾次重大藥物安全事件。

※ ※ ※

說起海洛因,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赫赫有名的毒品,被稱為白色魔鬼,令所有人聞之色變。但是,你可能想不到,最早將這個魔鬼帶到人間的,是現在的製藥業巨頭德國拜耳公司,而海洛因初到人間時,曾得到無比的推崇,甚至被用來治療毒癮。

說起海洛因就得先說罌粟。罌粟現在已經聲名狼藉,被視為惡魔之花。但罌粟其實挺無辜的,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罌粟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罌粟在一千五百年前傳入中國後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作為藥用和觀賞植物,有時候也作為美食和滋補品。從罌粟果實提取的鴉片,最初也是以口服方式作為鎮痛劑使用,不僅不是公害,反而是一種極佳的藥材。遺憾的是,十七世紀,人類發明了吸食鴉片的方法,鴉片才一夜之間成了臭名昭著的毒品。

鴉片俗稱大煙、阿芙蓉(阿拉伯語:Afyūm)或福壽膏,長期吸食者會有高度生理、心理依賴性和嚴重的戒斷症狀。

嗎啡是從鴉片中提取出來的, 一八○三~○五年間, 德國科學家賽特內爾(Friedrich Sertürner)從鴉片中提取出了嗎啡。由於它那夢幻般的鎮痛效果,科學家以希臘神話中夢境與睡眠之神摩耳甫斯(Morpheus)的名字,將它命名為「嗎啡」(Morphine)。

嗎啡由於其強大的鎮痛作用,在醫學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嗎啡當時的用途之一是用於治療鴉片的毒癮。這種戒毒方法無疑是剛出狼窩又入虎穴,因為嗎啡的成癮性要比鴉片大得多,而戒斷卻難得多。

嗎啡來自鴉片,而海洛因來自嗎啡。一八七四年,英國化學家在嗎啡中加入冰醋酸,合成了一種白色結晶粉末,這白色結晶的學名叫二乙醯嗎啡,研究者未予重視,沒有進一步研究。一八九七年,德國拜耳公司一位叫菲力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的藥劑師再次合成了二乙醯嗎啡,它超強的鎮咳和鎮痛作用令公司喜出望外,被拜耳公司隆重推出,並起了一個超級高大上的名字「海洛因」,也就是「英雄」的意思

海洛因最初只是被當成一種最安全、高效的止咳藥來使用,但很快適用範圍被擴大到疼痛、抑鬱、支氣管炎、哮喘等各種疾病乃至精神病領域,成了不折不扣的萬靈神藥。從患者到健康人,從嬰兒到成年人和老人,都變成了海洛因的消費族群。而海洛因的用途之一,就是治療嗎啡毒癮。海洛因被銷往二十多個國家,為拜耳公司賺取了巨額利潤。

海洛因的成癮性並沒有受到重視,而且現實中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海洛因使用者成癮現象。這主要因為當時海洛因用藥方法是口服,藥物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到達大腦產生作用,同時用量也比後來的癮君子低得多。而當海洛因在全世界廣泛流行以後,能引起嚴重海洛因成癮的吸食和注射方法出現了。就這樣,拜耳公司將一個惡魔釋放到人間,導演了一場延續至今的滔天巨禍和無數的人間慘劇。

Felix_Hoffman
海洛因的發明人Felix Hoffman。圖片來源:wiki

海洛因的發明者霍夫曼對拜耳公司有巨大的貢獻,除了海洛因,他還發明了大名鼎鼎的阿斯匹靈。一九四六年,霍夫曼孤獨地死去,拜耳公司甚至沒有給他發一個訃告。這麼做的原因,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資本家的冷血,還是令人為之黯然一嘆。

※ ※ ※

海洛因問世五十六年後,又一起藥物導致的滔天巨禍發生了,這次的藥物名字叫沙利度胺(Thalido-mide),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反應停。釋放出海洛因惡魔的是拜耳公司,而沙利度胺事件涉及的企業同樣大名鼎鼎。

一九五三年,一家叫Ciba的藥廠(醫藥巨頭瑞士諾華的前身)在開發抗生素時合成了一種叫沙利度胺的藥物。實驗表明這種藥物沒有什麼抗菌效果,失望的 Ciba 公司於是放棄了對這種藥物的進一步研究。然而,沙利度胺命不該絕,一家叫格蘭泰的聯邦德國公司(格蘭泰集團前身)對它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種藥物雖然沒有抗菌效果,但卻有鎮靜催眠作用,尤其令人振奮的是,這種藥物能明顯抑制孕婦的妊娠反應(嘔吐)—這也是「反應停」這一名稱的由來。

一九五七年十月,沙利度胺被投放市場,此後很快風靡歐洲、非洲、拉美、澳大利亞及日本,被稱為「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孕婦的理想選擇」。

站在當時的角度看,認為沙利度胺「沒有任何副作用」並非完全是藥廠的信口開河。沙利度胺的有效劑量為一○○毫克,而普通人服用十四克,也就是一百四十倍於治療劑量的藥物,依然沒有問題。此外,科學家們也做了動物實驗,沒有發現它能導致胎兒畸形,對孕婦的觀察也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一切似乎很完美,一九六○年,在全球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的格蘭泰公司和沙利度胺的北美總代理理查森.梅里爾公司興沖沖地向美國 FDA 提交了上市申請。然而,他們惱火地發現他們碰到了一個不通情理的審查員:弗朗西絲.凱爾西(Frances Kelsey)。凱爾西懷疑該藥物有可能對孕婦有不良影響並影響胎兒發育。儘管藥廠提供資料證明他們已經在動物和孕婦身上做了研究,但凱爾西認為證據不足,要求對方補充臨床實驗資料。

恨透了凱爾西的代理商展開了強大的遊說攻勢,他們透過合法的方式在全美找了一二○○名醫生,分發了二五○萬片反應停,服用者超過兩萬人,造成很大的聲勢。但凱爾西不為所動。

正在雙方拉鋸的時候,一個青天霹靂震驚了全球:沙利度胺被發現可導致胎兒嚴重畸形。這些嬰兒有的是四肢畸形,有的是顎裂,有的是盲兒或聾兒,還有的是內臟畸形。而其中最典型最常見的,是「海豹肢症」,嬰兒四肢發育不全,短小如同海豹。

120901013138-thalidomide-7-horizontal-large-gallery
1960年代,患有海豹肢症的孩子們在輪胎上玩耍。圖片來源:CNN news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底,格蘭泰公司不得不將反應停從聯邦德國市場上召回,此後全球停止銷售。一九六二年,聯邦德國組成調查委員會對事件進行調查,委員會透過臨床與藥物流行病學系統分析與研究最終證實:嬰兒肢體短小畸形是由於孕婦服用沙利度胺所致。

全球禁用沙利度胺九個月後,短肢畸胎的流行得以中止。

然而,大禍已經鑄成。據估計,僅聯邦德國,沙利度胺就造成大約一萬名畸形兒,其中約五千名嬰兒存活。全球存活畸形嬰兒數量約一萬名,其中約四千名在一歲前夭折。

那麼,為什麼沙利度胺在之前的研究中顯示非常安全呢?現在我們已經清楚,沙利度胺不會對大鼠胎兒致畸,因為大鼠缺乏人類的一種酶,無法將沙利度胺轉化為有毒物質。而且沙利度胺致畸形的時間窗口非常短,僅在停經後三四○天服用該藥才導致胎兒畸形。而格蘭泰公司在孕婦身上做觀察時選擇的對象,恰恰不是在這個時間段服用藥物。

上帝就這樣給人類開了一個令人欲哭無淚的玩笑。

反應停,也就是沙利度胺事件,累及全球五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而美國倖免於難,僅有十七名海豹兒誕生。以美國的人口數量和消費能力,如果沙利度胺在美國上市,這場災難的規模簡直無法想像。

弗朗西絲.凱爾西一夜成名。一九六二年八月,為表彰凱爾西的貢獻,約翰.甘迺迪總統授予她傑出聯邦公民總統獎。後來,一顆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為:6260 Kelsey。

President_Kennedy_&_Frances_O._Kelsey_(FDA_172)_(8212346106)
凱爾西與美國甘迺迪總統晤面。圖片來源:wiki

一九六二年十月,美國國會一致通過了柯弗瓦.哈里斯修正案。該法案強化了 FDA 的權威和職能,取消了藥物向 FDA 申請後六十天內未獲批准即可自行上市的規定;明確規定新藥上市的必須程序;要求藥物上市前必須向 FDA 提交臨床實驗證實的療效和安全性雙重資訊;要求藥物公司必須保留所有的藥物不良反應紀錄;授權 FDA 將已經上市但被認為缺乏安全性或者有效性的藥物予以取締。

柯弗瓦.哈里斯修正案的通過成為藥物監管史上最重要的一頁,而美國 FDA 也成為全球最權威的食品和藥物監管機構。


1-1

本文摘自《八卦醫學史》,漫遊者文化出版。

文章難易度
azothbooks_96
41 篇文章 ・ 14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