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七年,德國拜耳公司一位叫菲力克斯.霍夫曼的藥劑師再次合成了二乙醯嗎啡,它超強的鎮咳和鎮痛作用令公司喜出望外,並起了一個超級高大上的名字「海洛因」隆重推出,也就是「英雄」的意思,被銷往二十多個國家,為拜耳公司賺取了巨額利潤……
海洛因的發明者霍夫曼對拜耳公司有巨大的貢獻,除了海洛因,他還發明了大名鼎鼎的阿斯匹靈。一九四六年,霍夫曼孤獨地死去,拜耳公司甚至沒有給他發一個訃告。這麼做的原因,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資本家的冷血,還是令人為之黯然一嘆。
醫藥醫藥,醫學從萌芽時候起,就和藥物的開發緊密聯繫在一起。最早的藥物,是從天然的植物和礦物中取得的,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某種程度上就是人類祖先以原始的方式,在萬千植物中尋找治病良藥的歷史。
這種尋找藥物的方式無疑是危險和低效的。要知道,植物生來不是為了給人吃的。事實上,植物在演化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毒素以免自己被吃掉。人類用了千萬年的時間,也不過從萬千植物中篩選了極其有限的種類,再經過艱苦的努力改造成農作物予以種植。
而天然藥物的選擇,在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情況下,只能依賴人類千萬年來經驗的累積和總結。這些積累和總結注定非常原始和粗糙,而且良莠不齊。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藥物研發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青黴素、胰島素等一大批藥物被開發出來造福人類。但是,這期間我們也犯過嚴重的錯誤,遭遇過極其慘痛的教訓,在這些錯誤和教訓的基礎上,我們建立了現代的藥物監管制度。
以下,是十九世紀以來我們遭遇過的幾次重大藥物安全事件。
※ ※ ※
說起海洛因,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赫赫有名的毒品,被稱為白色魔鬼,令所有人聞之色變。但是,你可能想不到,最早將這個魔鬼帶到人間的,是現在的製藥業巨頭德國拜耳公司,而海洛因初到人間時,曾得到無比的推崇,甚至被用來治療毒癮。
說起海洛因就得先說罌粟。罌粟現在已經聲名狼藉,被視為惡魔之花。但罌粟其實挺無辜的,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罌粟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罌粟在一千五百年前傳入中國後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作為藥用和觀賞植物,有時候也作為美食和滋補品。從罌粟果實提取的鴉片,最初也是以口服方式作為鎮痛劑使用,不僅不是公害,反而是一種極佳的藥材。遺憾的是,十七世紀,人類發明了吸食鴉片的方法,鴉片才一夜之間成了臭名昭著的毒品。
嗎啡是從鴉片中提取出來的, 一八○三~○五年間, 德國科學家賽特內爾(Friedrich Sertürner)從鴉片中提取出了嗎啡。由於它那夢幻般的鎮痛效果,科學家以希臘神話中夢境與睡眠之神摩耳甫斯(Morpheus)的名字,將它命名為「嗎啡」(Morphine)。
嗎啡由於其強大的鎮痛作用,在醫學領域獲得廣泛應用,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嗎啡當時的用途之一是用於治療鴉片的毒癮。這種戒毒方法無疑是剛出狼窩又入虎穴,因為嗎啡的成癮性要比鴉片大得多,而戒斷卻難得多。
嗎啡來自鴉片,而海洛因來自嗎啡。一八七四年,英國化學家在嗎啡中加入冰醋酸,合成了一種白色結晶粉末,這白色結晶的學名叫二乙醯嗎啡,研究者未予重視,沒有進一步研究。一八九七年,德國拜耳公司一位叫菲力克斯.霍夫曼(Felix Hoffmann)的藥劑師再次合成了二乙醯嗎啡,它超強的鎮咳和鎮痛作用令公司喜出望外,被拜耳公司隆重推出,並起了一個超級高大上的名字「海洛因」,也就是「英雄」的意思。
海洛因最初只是被當成一種最安全、高效的止咳藥來使用,但很快適用範圍被擴大到疼痛、抑鬱、支氣管炎、哮喘等各種疾病乃至精神病領域,成了不折不扣的萬靈神藥。從患者到健康人,從嬰兒到成年人和老人,都變成了海洛因的消費族群。而海洛因的用途之一,就是治療嗎啡毒癮。海洛因被銷往二十多個國家,為拜耳公司賺取了巨額利潤。
海洛因的成癮性並沒有受到重視,而且現實中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海洛因使用者成癮現象。這主要因為當時海洛因用藥方法是口服,藥物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才能到達大腦產生作用,同時用量也比後來的癮君子低得多。而當海洛因在全世界廣泛流行以後,能引起嚴重海洛因成癮的吸食和注射方法出現了。就這樣,拜耳公司將一個惡魔釋放到人間,導演了一場延續至今的滔天巨禍和無數的人間慘劇。
海洛因的發明者霍夫曼對拜耳公司有巨大的貢獻,除了海洛因,他還發明了大名鼎鼎的阿斯匹靈。一九四六年,霍夫曼孤獨地死去,拜耳公司甚至沒有給他發一個訃告。這麼做的原因,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資本家的冷血,還是令人為之黯然一嘆。
※ ※ ※
海洛因問世五十六年後,又一起藥物導致的滔天巨禍發生了,這次的藥物名字叫沙利度胺(Thalido-mide),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反應停。釋放出海洛因惡魔的是拜耳公司,而沙利度胺事件涉及的企業同樣大名鼎鼎。
一九五三年,一家叫Ciba的藥廠(醫藥巨頭瑞士諾華的前身)在開發抗生素時合成了一種叫沙利度胺的藥物。實驗表明這種藥物沒有什麼抗菌效果,失望的 Ciba 公司於是放棄了對這種藥物的進一步研究。然而,沙利度胺命不該絕,一家叫格蘭泰的聯邦德國公司(格蘭泰集團前身)對它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種藥物雖然沒有抗菌效果,但卻有鎮靜催眠作用,尤其令人振奮的是,這種藥物能明顯抑制孕婦的妊娠反應(嘔吐)—這也是「反應停」這一名稱的由來。
一九五七年十月,沙利度胺被投放市場,此後很快風靡歐洲、非洲、拉美、澳大利亞及日本,被稱為「沒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應藥物」、「孕婦的理想選擇」。
站在當時的角度看,認為沙利度胺「沒有任何副作用」並非完全是藥廠的信口開河。沙利度胺的有效劑量為一○○毫克,而普通人服用十四克,也就是一百四十倍於治療劑量的藥物,依然沒有問題。此外,科學家們也做了動物實驗,沒有發現它能導致胎兒畸形,對孕婦的觀察也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一切似乎很完美,一九六○年,在全球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的格蘭泰公司和沙利度胺的北美總代理理查森.梅里爾公司興沖沖地向美國 FDA 提交了上市申請。然而,他們惱火地發現他們碰到了一個不通情理的審查員:弗朗西絲.凱爾西(Frances Kelsey)。凱爾西懷疑該藥物有可能對孕婦有不良影響並影響胎兒發育。儘管藥廠提供資料證明他們已經在動物和孕婦身上做了研究,但凱爾西認為證據不足,要求對方補充臨床實驗資料。
恨透了凱爾西的代理商展開了強大的遊說攻勢,他們透過合法的方式在全美找了一二○○名醫生,分發了二五○萬片反應停,服用者超過兩萬人,造成很大的聲勢。但凱爾西不為所動。
正在雙方拉鋸的時候,一個青天霹靂震驚了全球:沙利度胺被發現可導致胎兒嚴重畸形。這些嬰兒有的是四肢畸形,有的是顎裂,有的是盲兒或聾兒,還有的是內臟畸形。而其中最典型最常見的,是「海豹肢症」,嬰兒四肢發育不全,短小如同海豹。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底,格蘭泰公司不得不將反應停從聯邦德國市場上召回,此後全球停止銷售。一九六二年,聯邦德國組成調查委員會對事件進行調查,委員會透過臨床與藥物流行病學系統分析與研究最終證實:嬰兒肢體短小畸形是由於孕婦服用沙利度胺所致。
全球禁用沙利度胺九個月後,短肢畸胎的流行得以中止。
然而,大禍已經鑄成。據估計,僅聯邦德國,沙利度胺就造成大約一萬名畸形兒,其中約五千名嬰兒存活。全球存活畸形嬰兒數量約一萬名,其中約四千名在一歲前夭折。
那麼,為什麼沙利度胺在之前的研究中顯示非常安全呢?現在我們已經清楚,沙利度胺不會對大鼠胎兒致畸,因為大鼠缺乏人類的一種酶,無法將沙利度胺轉化為有毒物質。而且沙利度胺致畸形的時間窗口非常短,僅在停經後三四∼五○天服用該藥才導致胎兒畸形。而格蘭泰公司在孕婦身上做觀察時選擇的對象,恰恰不是在這個時間段服用藥物。
上帝就這樣給人類開了一個令人欲哭無淚的玩笑。
反應停,也就是沙利度胺事件,累及全球五十餘個國家和地區,而美國倖免於難,僅有十七名海豹兒誕生。以美國的人口數量和消費能力,如果沙利度胺在美國上市,這場災難的規模簡直無法想像。
弗朗西絲.凱爾西一夜成名。一九六二年八月,為表彰凱爾西的貢獻,約翰.甘迺迪總統授予她傑出聯邦公民總統獎。後來,一顆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為:6260 Kelsey。
一九六二年十月,美國國會一致通過了柯弗瓦.哈里斯修正案。該法案強化了 FDA 的權威和職能,取消了藥物向 FDA 申請後六十天內未獲批准即可自行上市的規定;明確規定新藥上市的必須程序;要求藥物上市前必須向 FDA 提交臨床實驗證實的療效和安全性雙重資訊;要求藥物公司必須保留所有的藥物不良反應紀錄;授權 FDA 將已經上市但被認為缺乏安全性或者有效性的藥物予以取締。
柯弗瓦.哈里斯修正案的通過成為藥物監管史上最重要的一頁,而美國 FDA 也成為全球最權威的食品和藥物監管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