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毛蝨和鳥之間不停息的戰爭;毛蝨取食死掉的皮質和羽毛,鳥則用牠們的喙反擊。然而,毛蝨發展出對策:迷彩。科學家選了26對有不同體色的相近鳥種,像是大葵花鳳頭鸚鵡(sulfur-crested cockatoo)和黃尾黑鳳頭鸚鵡(yellow-tailed black cockatoo),利用Photoshop軟體分析這兩種鸚鵡身上帶的毛蝨體色。結果發現,住在身體表面的毛蝨體色與宿主的體色最吻合。由上圖中可以看到,住在大葵花鳳頭鸚鵡身上的毛蝨,具有白色體表的偽裝;而在黑鳳頭鸚鵡身上的毛蝨則呈現黑色。此外,住在頭上的毛蝨體色往往都是黑的,表示在這沒有「美白」的壓力,可能因為鳥用爪子挑掉在頭上的蝨子,並不用眼睛找到它們。
她的學生丹尼爾.凡.貝爾倫(Daniel Van Beveren)在孔雀冠羽上裝設了機械振盪器,並且觀察冠羽的擺動。當機器的振盪頻率為二十六赫茲時──也就是一秒振盪二十六次──冠羽擺動得特別劇烈。這是會令孔雀冠羽產生共鳴的頻率,也正好是雄孔雀求偶時擺動尾羽的頻率,因此康恩對我說:「這不可能只是巧合。」
van der Valk, T., Pečnerová, P., Díez-del-Molino, D., Bergström, A., Oppenheimer, J., Hartmann, S., … & Dalén, L. (2021). Million-year-old DNA sheds light on the genomic history of mammoths. Nature, 591(7849), 26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