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姬十三 領著松鼠嗑果殼

PanSci_96
・2012/12/19 ・327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就在上上個星期六的雨夜,科學松鼠會果殼網創辦人姬十三先生神秘來訪台灣數位文化協會,與數協執行長暨 PanSci 創辦人徐挺耀先生見面,暢談各自的計畫。PanSci 也把握這次機會,跟這位透過網路做科學傳播的前輩訪談,交流經驗。

認識姬十三 從一紙在中國網路爆紅的徵婚啟事開始

打開 Google 搜尋列,鍵入「姬十三」,緊接出現的關鍵字建議,「徵婚」這個詞跑得比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還前面。

自稱是「一個喜歡點geek和文藝的普通青年」,姬十三去年十一月突然在果殼網發表的〈一枚偽極客+創業者的誠意徵婚〉一文中(編註:很精彩,推薦閱讀),誠懇地交代了徵婚的緣由、人生經歷與志向、感情史(!)、對感情和婚姻的理解等自述,甚至各種可能主客觀條件都寫得格外清楚分明,誠意十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難得有機會見到姬十三本人,當然一定要問問徵婚的結果。「這些網路上都有啊!」姬十三幾次想避答這個問題,但在我們鍥而不捨的追問下,他才苦笑著交代後續發展。姬十三說,當時徵婚帖一發,隨後就來了上千封信,後來確實有和六、七位女性見面,但見面的結果並不如預期。

他補充道,這幾位女性都相當地好,但是在這幾次會面後他認真思考過,覺得實在沒有辦法透過文字認識一個人。或許在那些尚未見過面的女性中,有著文字不見得出色,但卻可能是合適的人,這樣的錯過更令人遺憾。也正如姬十三在後記所述:「網路上遇見、通郵、約定、見面……的轉化率太低,對不起她們的誠懇。」

在諸多可能性中反覆考慮後,姬十三決定讓徵婚一事「自光棍節始,至情人節終。」至於科學宅找伴的難處……,姬十三非常堅定地表示,找伴難不難,「跟是不是科學宅一點關係都沒有! 」

他也提到台北的女孩子講話讓他覺得特溫柔,跟北京很不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科學松鼠會到果殼科技傳媒

儘管感情生活依舊沒有著落,姬十三在事業上的成就仍持續開展。姬十三在 2008 年 4 月和幾位科學寫作者、編輯籌組科學松鼠會,希望「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並「讓科學流行起來」。

科學松鼠會初期主要以集體共筆部落格的方式運作,後來慢慢發展了一些線下活動,如小姬看片會達文西行走中隊、科學嘉年華、科普講座&閱讀沙龍等,並與其他機構建立更多合作和交流。

但有了科學松鼠會後,為何還要作果殼網?姬十三認為,松鼠會基本上是一個作者協會,主要的服務對象是作者和會員,也是個讓作者彼此交流、成長的平台,松鼠會適時還會提供寫作訓練。因為科普和科學新聞報導的寫作,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懂科學又要能把事情寫得清楚明白,這樣的人非常少,也需要很長時間的培養。他自己也因為太忙,離開寫作第一線已經很久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松鼠會是姬十三一直很想做成的事,但他也希望可以作一個了不起的科技傳媒、「中國的 Discovery」。不過,在松鼠會的經驗也讓他體認到,非營利模式雖適合聚集志願者的力量,但在持續成長力和資金投入上仍有所不足,因而決定另創一個以商業模式為主的果殼網來推動工作,幫助拓展作者及內容的影響力。

姬十三說,常有人問他松鼠會跟果殼網到底有何不同,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基本上營運模式和定位都不一樣,目的不同,做法也不同。不管是松鼠會還是果殼,跟中國科協接觸其實很少,加上他們都不擅長跟官方打交道,所以完全是靠民間支持。除此之外,姬十三說明,果殼網雖是一個營利的垂直媒體,但也是一個社群,可以讓數十萬網友在上頭隨意發言討論,也更有資源可以辦理更多好玩的活動,如兼具知識、娛樂性質的萬有青年燴。

在問及果殼近來遇到的最大挑戰,姬十三認為還是在於如何把一個垂直媒體轉變成社群。因為現在大家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分散,每個人都在關注不同的東西,如何維持大家對你的注意,甚至習慣或持續造訪網站,越來越不容易。

「其實我們這幫人也沒什麼經驗,就是不斷地用各種方式嘗試。」姬十三笑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萬有青年燴:素人青年的展演舞台

說到「萬有青年燴」,姬十三開始熱心地介紹起這個由果殼網主辦的技能分享實體活動。簡單來說,萬有青年燴的主要活動形式,就是由一個主持人加上六到八位講者串起整場,每位講者只能用七分鐘向現場觀眾分享自己的技能、知識和經驗。目前在主要在北京和上海舉辦,一個月大概二至三場。

姬十三說,他們尊重每位講者的專長,也認為任何事情都值得分享,主題也不僅限於科學。但他們要求講述的內容絕對不能天馬行空,一定要有方法論和實證證據,並用理性的態度講演及開放討論。姬十三笑說,如果只是找些年輕人來泛談個人成功的經驗,那太沒有意思了,萬有青年燴還是希望有知識分享的成分在。

至於萬有青年燴的主角們—講者,又是怎麼產生的呢?姬十三表示,在萬有青年燴之前,他們還辦過另一種類型的活動,叫未來光錐(原為果殼時間),屬性比較偏向專業知識論壇。他們廣邀教授級人物或在各領域拔尖的專業人士來演講,但這樣的活動對於講者的要求非常高,成功經驗很難複製,投入的時間和人力成本也都很高,最多一、兩個月才能辦上一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姬十三接著說明,到了萬有青年燴,他們希望可以做點變化,透過內部推薦和公開招募的方式,邀請一些「普通」但可能深藏不露的青年人來分享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活動主軸與設計的轉向,不僅讓活動更可頻繁舉辦,這些如同你我身邊朋友般親切的青年講者,更拉近了講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萬有青年燴雖然是要求具備知識含量的實體活動,但果殼網還是希望能將活動辦得「很有趣、很好玩」。姬十三說,他們從主題、場地、座位數、遊戲到現場活動都精心設計過,為的就是要讓講者與台下觀眾形成良好互動,像他們會傾向選擇觀眾目光容易聚焦舞台的話劇場,某場活動甚至還安排「考題」,要求觀眾在現場找到會某些特殊技能的人,讓大家有理由「搭訕」彼此。這麼一來,即使台上講者分享的內容不夠精彩,整場大家還是可以玩得很開心。

萬有青年燴自 2011 年 9 月第一場開始辦起,至今已成功舉辦 23 場,每場有近千人報名,但一場活動僅開放三百個名額。如果這次沒中,也不用太灰心,落選者可以獲得「好人卡」一張,集滿三次就可以參加了。

姬十三笑說,他本身很喜歡萬有青年燴這個活動,氣氛很好,每場他都會參加。從第一場的一百人,到現在場場爆滿的程度,姬十三認為主持人能否炒熱氣氛讓大家樂意投入是關鍵,而他們注重活動各個環節的細節設計,也是成功的主要原因。今年八月果殼網還舉辦了「萬有青年大燴」,是萬有青年燴的豪華版,受到熱烈歡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近一期將於上海舉辦的「死去活來」,抓住了近來「末日說」的時事脈動,講者有女子搏擊達人、獨立影評人、量子物理研究生、口腔醫學碩士、骨灰級遊戲玩家等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士,看似完全沒有交集(!)的一群人,將會如何演繹同一主題,並給予什麼精采的演說,耐人尋味。

後記

在短短三十分鐘的訪談內,姬十三與我們分享了許多關於科普、松鼠會和果殼網的經驗,收穫良多。這次短暫來台訪問兩天,在問及他對台灣的印象時,目前只到過台北的他覺得簡直是「小清新之都」,是他去過的亞洲城市中最喜歡的,也迫不及待想去誠品書店朝聖一番(果然接下來的行程就是……),有機會也希望可以去台南看看。

科學松鼠會與PanSci長期合作,歡迎到科學松鼠會資訊小分隊的專欄看更多有趣的科學文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之後我們也會再邀請科學松鼠會跟果殼網的夥伴來台灣跟大家公開交流,希望就在不久之後囉!

 

圖一  姬十三(右)正在採訪徐挺耀(中)關於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相關計畫

圖二  左起:協會理事長商台玉、執行長徐挺耀、隨訪工作人員、姬十三先生、協會理事吳正偉、B 編、胖卡二哥 AJ、PanSci 台柱作者海苔熊。

 

補充資料:
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有什麼關係?是怎麼分工的? | 果殼問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1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ECU: 汽車大腦的演化與挑戰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02 ・379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與 威力暘電子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想像一下,當你每天啟動汽車時,啟動的不再只是一台車,而是一百台電腦同步運作。但如果這些「電腦」突然集體當機,後果會有多嚴重?方向盤可能瞬間失靈,安全氣囊無法啟動,整台車就像失控的高科技廢鐵。這樣的「系統崩潰」風險並非誇張劇情,而是真實存在於你我日常的駕駛過程中。

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汽車電子系統「逆天改運」的科學奧秘。究竟,汽車的「大腦」—電子控制單元(ECU),是如何從單一功能,暴增至上百個獨立系統?而全球頂尖的工程師們,又為何正傾盡全力,試圖將這些複雜的系統「砍掉重練」、整合優化?

第一顆「汽車大腦」的誕生

時間回到 1980 年代,當時的汽車工程師們面臨一項重要任務:如何把汽油引擎的每一滴燃油都壓榨出最大動力?「省油即省錢」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他們發現,關鍵其實潛藏在一個微小到幾乎難以察覺的瞬間:火星塞的點火時機,也就是「點火正時」。

如果能把點火的精準度控制在「兩毫秒」以內,這大約是你眨眼時間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引擎效率就能提升整整一成!這不僅意味著車子開起來更順暢,還能直接省下一成的油耗。那麼,要如何跨過這道門檻?答案就是:「電腦」的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師們引入了「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顆專注於特定任務的迷你電腦晶片。它能即時讀取引擎轉速、進氣壓力、油門深度、甚至異常爆震等各種感測器的訊號。透過內建的演算法,在千分之一秒、甚至微秒等級的時間內,精準計算出最佳的點火角度,並立刻執行。

從此,引擎的性能表現大躍進,油耗也更漂亮。這正是汽車電子控制單元(ECU)的始祖—專門負責點火的「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汽車電子控制單元的始祖—專門負責點火的「引擎控制單元」(Engine Control Unit)/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ECU 的失控暴增與甜蜜的負荷

第一顆 ECU 的成功,在 1980 年代後期點燃了工程師們的想像:「這 ECU 這麼好用,其他地方是不是也能用?」於是,ECU 的應用範圍不再僅限於點火,燃油噴射量、怠速穩定性、變速箱換檔平順度、ABS 防鎖死煞車,甚至安全氣囊的引爆時機……各種功能都交給專屬的 ECU 負責 。

然而,問題來了:這麼多「小電腦」,它們之間該如何有效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6 年,德國的博世(Bosch)公司推出了一項劃時代的發明:控制器區域網路(CAN Bus)。你可以將它想像成一條專為 ECU 打造的「神經網路」。各個 ECU 只需連接到這條共用的線路上,就能將訊息「廣播」給其他單元。

更重要的是,CAN Bus 還具備「優先通行」機制。例如,煞車指令或安全氣囊引爆訊號這類攸關人命的重要訊息,絕對能搶先通過,避免因資訊堵塞而延誤。儘管 CAN Bus 解決了 ECU 之間的溝通問題,但每顆 ECU 依然需要獨立的電源線、接地線,並連接各種感測器和致動器。結果就是,一輛汽車的電線總長度可能達到 2 到 4 公里,總重量更高達 50 到 60 公斤,等同於憑空多載了一位乘客的重量。

另一方面,大量的 ECU 與錯綜複雜的線路,也讓「電子故障」開始頻繁登上汽車召回原因的榜首。更別提這些密密麻麻的線束,簡直是設計師和維修技師的惡夢。要檢修這些電子故障,無疑讓人一個頭兩個大。

大量的 ECU 與錯綜複雜的線路,也讓「電子故障」開始頻繁登上汽車召回原因的榜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汽車電子革命:從「百腦亂舞」到集中治理

到了2010年代,汽車電子架構迎來一場大改革,「分區架構(Zonal Architecture)」搭配「中央高效能運算(HPC)」逐漸成為主流。簡單來說,這就像在車內建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管理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以想像,整輛車被劃分為幾個大型區域,像是車頭、車尾、車身兩側與駕駛艙,就像數個「大都會」。每個區域控制單元(ZCU)就像「市政府」,負責收集該區所有的感測器訊號、初步處理與整合,並直接驅動該區的馬達、燈光等致動器。區域先自理,就不必大小事都等中央拍板。

而「中央政府」則由車用高效能運算平台(HPC)擔任,統籌負責更複雜的運算任務,例如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所需的環境感知、物體辨識,或是車載娛樂系統、導航功能,甚至是未來自動駕駛的決策,通通交由車輛正中央的這顆「超級大腦」執行。

乘著這波汽車電子架構的轉型浪潮中, 2008 年成立的台灣本土企業威力暘電子,便精準地切入了這個趨勢,致力於開發整合 ECU 與區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功能的模組化平台。他們專精於開發電子排檔、多功能方向盤等各式汽車電子控制模組。為了確保各部件之間的溝通順暢,威力暘提供的解決方案,就像是將好幾個「分區管理員」的職責,甚至一部分「超級大腦」的功能,都整合到一個更強大的硬體平台上。

這些模組不僅擁有強大的晶片運算能力,可同時支援 ADAS 與車載娛樂,還能兼容多種通訊協定,大幅簡化車內網路架構。如此一來,車廠在追求輕量化和高效率的同時,也能顧及穩定性與安全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8 年威力暘電子致力於開發整合 ECU 與區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ler)功能的模組化平台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萬無一失的「汽車大腦」:威力暘的四大策略

然而,「做出來」與「做好」之間,還是有差別。要如何確保這顆集結所有功能的「汽車大腦」不出錯?具體來說,威力暘電子憑藉以下四大策略,築起其產品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1. AUTOSAR : 導入開放且標準化的汽車軟體架構 AUTOSAR。分為應用層、運行環境層(RTE)和基礎軟體層(BSW)。就像在玩「樂高積木」,ECU 開發者能靈活組合模組,專注在核心功能開發,從根本上提升軟體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2. V-Model 開發流程:這是一種強調嚴謹、能在早期發現錯誤的軟體開發流程。就像打勾 V 字形般,左側從上而下逐步執行,右側則由下而上層層檢驗,確保每個階段的安全要求都確實落實。
  3. 基於模型的設計 MBD(Model-Based Design) 威力暘的工程師們會利用 MatLab®/Simulink® 等工具,把整個 ECU 要控制的系統(如煞車),用數學模型搭建起來,然後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大量的模擬和測試。這等於在實體 ECU 誕生前,就能在「數位雙生」世界中反覆演練、預先排除設計缺陷,,並驗證安全機制是否有效。
  4. Automotive SPICE (ASPICE) : ASPICE 是國際公認的汽車軟體「品質管理系統」,它不直接評估最終 ECU 產品本身的安全性,而是深入檢視團隊在軟體開發的「整個過程」,也就是「方法論」和「管理紀律」是否夠成熟、夠系統化,並只根據數據來評估品質。

既然 ECU 掌管了整輛車的運作,其能否正常運作,自然被視為最優先項目。為此,威力暘嚴格遵循汽車業中一本堪稱「安全聖經」的國際標準:ISO 26262。這套國際標準可視為一本針對汽車電子電氣系統(特別是 ECU)的「超嚴格品管手冊」和「開發流程指南」,從概念、設計、測試到生產和報廢,都詳細規範了每個安全要求和驗證方法,唯一目標就是把任何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有了上述這四項策略,威力暘確保其產品從設計、生產到交付都符合嚴苛的安全標準,才能通過 ISO 26262 的嚴格檢驗。

然而,ECU 的演進並未就此停下腳步。當ECU 的數量開始精簡,「大腦」變得更集中、更強大後,汽車產業又迎來了新一波革命:「軟體定義汽車」(Software-Defined Vehicle, SDV)。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軟體定義汽車 SDV:你的愛車也能「升級」!

未來的汽車,會越來越像你手中的智慧型手機。過去,車輛功能在出廠時幾乎就「定終身」,想升級?多半只能換車。但在軟體定義汽車(SDV)時代,汽車將搖身一變成為具備強大運算能力與高速網路連線的「行動伺服器」,能夠「二次覺醒」、不斷升級。透過 OTA(Over-the-Air)技術,車廠能像推送 App 更新一樣,遠端傳送新功能、性能優化或安全修補包到你的車上。

不過,這種美好願景也將帶來全新的挑戰:資安風險。當汽車連上網路,就等於向駭客敞開潛在的攻擊入口。如果車上的 ECU 或雲端伺服器被駭,輕則個資外洩,重則車輛被遠端鎖定或惡意操控。為了打造安全的 SDV,業界必須遵循像 ISO 21434 這樣的車用資安標準。

威力暘電子運用前面提到的四大核心策略,確保自家產品能符合從 ISO 26262 到 ISO 21434 的國際認證。從品質管理、軟體開發流程,到安全認證,這些努力,讓威力暘的模組擁有最高的網路與功能安全。他們的產品不僅展現「台灣智造」的彈性與創新,也擁有與國際大廠比肩的「車規級可靠度」。憑藉這些實力,威力暘已成功打進日本 YAMAHA、Toyota,以及歐美 ZF、Autoliv 等全球一線供應鏈,更成為 DENSO 在台灣少數核准的控制模組夥伴,以商用車熱系統專案成功打入日系核心供應鏈,並自 2025 年起與 DENSO 共同展開平台化量產,驗證其流程與品質。

毫無疑問,未來車輛將有更多運作交由電腦與 AI 判斷,交由電腦判斷,比交由人類駕駛還要安全的那一天,離我們不遠了。而人類的角色,將從操作者轉為監督者,負責在故障或斷網時擔任最後的保險。透過科技讓車子更聰明、更安全,人類甘願當一個「最弱兵器」,其實也不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一圖勝千言,這些訣竅讓《研之有物》好看又好懂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8/12/12 ・534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498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執行編輯|林婷嫻 美術編輯|張語辰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科普報導的採訪拍攝有哪些眉角?資料視覺化怎麼做?如何做一個科普網站?本文專訪中研院科普媒體《研之有物》的美術編輯張語辰,分享團隊創建兩年來累積的心法。

美術編輯張語辰:從 2016 年底參與創建《研之有物》,是將嚴肅的科學變親切的視覺魔法師。攝影│林婷嫻

做好採訪準備,拍出親近人心的好照片

「以前覺得中研院很嚴肅,好像是個很冰冷的地方,」張語辰回想,「但來工作之後,發現每位研究員談到自己的研究,眼睛都會閃閃發光……」。

《研之有物》的每篇科普報導,是由編輯群採訪研究團隊後,再寫成網路文章、搭配資料視覺化圖片。一開始採訪要拍攝研究員時,張語辰內心有點「挫勒蛋」,會事先預設各種最壞的情況:研究員不想拍照怎麼辦、沒拍到適合的照片怎麼辦,想著想著,心中逐漸累積一百種不想上班的理由。

不過!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

在《研之有物》工作兩年後,培養出穩紮穩打的攝影步調,張語辰悟出了這個心得:要讓煩惱的事不會發生,就是在採訪之前,先做好所有準備。

編輯群先向受訪的研究員自我介紹、說明來意,接著依據訪綱進行訪談,訪談結束後再為研究團隊拍照,搭配呈現於報導中。 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研之有物》的採訪地點,通常是約在研究員的研究室。張語辰會先在網路搜尋研究員的文章、照片或影片,依據每位研究員的外型風格、研究內容和說話方式,思考適合拍照的姿勢或角度,或是在 Pinterest 蒐集人像照片做為參考。

大部分的政府單位或學者拍照,會擺出「雙手交叉胸前」的姿勢,以表達專業感。但其實這種姿勢,在肢體語言上彷彿用雙手架出一道牆,在受訪者和觀者之間產生距離感。

由於中研院的嚴肅形象已經距離大眾太遙遠,因此《研之有物》的拍攝,通常採取較為親切的半身照或特寫,傳遞「面對面聊天」的感覺,拉近受訪者和讀者之間的距離。

政府單位或學者拍照,不一定要「雙手交叉胸前」,其實有更親切的姿勢可以選擇。 照片來源│Ali Morshedlou, rawpixel, Marius Ciocirlan 圖片重製│林婷嫻、張語辰

 

《研之有物》依據報導的內容,為不同領域的研究員,安排不同的攝影呈現。 攝影│張語辰 照片來源│(左上) 草藥不是吃多就有效!研究員徐麗芬來解惑(右上) 背後中箭、大啖貝類,史前南科住了誰?(左下) 家內性侵 開不了口的原因 (右下) 天才莫札特的傳說很狂?現在只要一鍵就做得到!

採訪拍攝,觀察詢問很重要

若取得研究員同意,訪談過程中會進行側拍,需注意的是,由於研究室可能有尚未發表的研究或是審查資料,因此要先確認是否有不便拍攝之處,以及能否使用閃光燈。

採訪前,會先觀察研究室的光源和陳設,請研究員坐在適合側拍的位子,或是研究員較習慣、感到自在的座位。側拍時,張語辰會站在文字編輯的後方(因為受訪者經常會看著文字編輯的眼睛說話),觀察研究員們說話的頻率,跟著節奏按下快門。

「例如,有些研究員說話較慢、思考較久,只要把握停頓的時候,就能拍出沈穩好看的照片」張語辰說明。相對地,有些研究員說話較快就不適合側拍,因為拍出來的表情會千變萬化,這種情況下,就先觀察研究室的物件,訪談結束後再為研究員拍照。

研究室裡的物件和儀器,勝過千言萬語,能表達出研究員的個性、興趣、以及論文中沒寫到的故事。 攝影│張語辰 照片來源│(左上) 活在當代的原住民族巫師,究竟做些什麼? (右上) 當「老外學者」遇上「打架立院」 ──鮑彤專訪 (左下) 鑽石不只能求婚,還能用於生物醫學! MIT 螢光奈米鑽石 (右下) 真菌也會玩樂高?還組合出「天然物」戰艦!

然而,初次見面受訪,就要擺出姿勢讓陌生的攝影師拍照,若非專業的模特兒,實在是件令人尷尬的事;對於長年沉潛於學術的研究員來說,更是害羞。

「這種時候,我會和研究員聊聊辦公室的小東西,或是聊聊他們的小孩,因為研究室經常會擺著和家人的合照,」張語辰說,通常研究員聽到這些話題,會自然地眉開眼笑,表情肢體也不再那麼緊張。先前客座編輯廖英凱,亦曾分享一個拍照秘訣:

請受訪者數到 3 時吸氣、同時按下快門,拍出來的照片會更有精神。因為吸氣時瞳孔會稍稍放大,也會抬頭挺胸。

拍攝結束後,照片並非直接使用,而是會經過「明星夢工廠」的階段,在張語辰的巧手下,透過 Photoshop 或 Lightroom 為研究員調整氣色,去除背景中的雜亂。有時候嘴唇會加上一層紅色,看起來比較溫暖。裁切照片時,也會注意不要截到關節部位,例如手肘和手踝,以免造成畫面有斷裂感。

無法用文字表達,就用圖像傳遞吧!

在研究員的大腦中,有許多畫面無法只用文字表達,必須變成圖片呈現,例如:研究方法、科學儀器的結構、細胞和藥物的作用等等。將這些資料變成圖像,是《研之有物》美術編輯的另一項重任。

資料視覺化的過程,分成兩個階段:文字編輯先準備資料、找好參考圖片,讓美術編輯了解;接著美術編輯發揮想像力,設計排版和閱讀動線,完成圖像。 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研之有物》存在的目的,是希望能拉近學術與大眾之間距離,因此科普圖片簡潔易讀很重要。為了讓閱讀舒適,整體視覺會採用「低飽和度」的色彩,讀起來較不刺眼。由於大多數網友會用手機閱讀文章,製作圖片時也要放大字級,在手機螢幕才能看得清楚。

做科普的圖片,要很直接明確。

複雜比不過簡單,張語辰說,科普圖片的重點,是運用簡單的線條或插畫來表達,並且兼顧易讀性和美感。需要靈感時,會參考 Behance 和 Pinterest 網站上資訊圖表 (infographic) 的作品。另外,《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這本書,還有美感細胞的《教科書再造計劃》,都是觀摩插畫設計、配置版面的參考。

談到和美術編輯合作的大忌,張語辰思考許久後說:不要跟美編說「你先設計,我再把文案給你」、「先做兩版出來,我再給你文案」。在不知道資料和文案的情況下,憑空想像視覺的風格,這樣就像請美編「隔空抓藥」。

因為製作圖片的第一步,要先想好:這張圖為了什麼而存在。

引起興趣、說明資訊的科普圖片製作

科普圖片有其存在的目的。針對不同目的,要斟酌圖片的資訊量,以及設計的方式。 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若是目的是「引起興趣」,圖片只放一句可以讓人記住的話就好,並運用視覺來吸引目光。

例如,宣傳 2017 年中研院開放參觀時,為了提醒民眾攜帶雨傘、外套、食物和水,製作了下方的 Facebook 貼文圖片。為了吸引目光,當時針對網友特性,埋入意想不到的梗:大部分科普讀者會喜歡的「光劍」。在插畫風格上,採用較可愛的扁平化設計,與過往中研院嚴肅的形象產生「反差萌」。

若圖片目的是「說明資訊」,要避免圖片文字量過多,讓人讀起來覺得有壓力,只要放上重點或關鍵字即可。設計排版時要注意閱讀動線,電腦和手機都是由左往右、由上而下閱讀。

以〈災前改善社會不公,更是真正地救人一命〉文章為例,若想讓網友信服研究員提出的研究發現,尤其是顛覆傳統觀念的觀點,要先讓網友了解這項研究是用什麼方法分析資料,以及為什麼使用這個研究方法。

困難的是,「研究方法」在學術論文通常寫成好幾頁,在科普報導中,如何簡化成一兩張圖片來呈現?

試著用「一句話」來說明「這項研究在做什麼」。

首先,文字編輯要試著用「一句話」來表達這項研究在做什麼,並藉由這句話,讓美術編輯掌握圖像化的方向。

前述這項研究探討的問題,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不同社會階層」的受災機率是否相同。因此,如下圖所示,張語辰以人物的穿著打扮,來凸顯社會階層的身分:醫生、工人、農民、家庭主婦。

資料視覺化案例。 圖說設計│張語辰 圖片出處│災前改善社會不公,更是真正地救人一命

上圖中也比較兩種不同的統計模型,搭配文章說明,協助網友了解為什麼這種研究方法可以探討「受災機率是否相同」的問題。

對於專業的學者而言,有些會認為科普圖片太簡化、或是不夠科學精確。然而,若是天平的兩端放著「貼近科學專業」與「讓大眾看懂」,《研之有物》編輯群通常會盡量傾向「讓大眾看懂」,以達到科學普及的目標。

網站規劃巧思:讓讀者短時間內掌握重點

科普報導完成後,需要一個刊登圖文的網站。《研之有物》網站採用 WordPress 架設,可以把這個系統想像成「自助餐」,有各式各樣現成的介面樣式、外掛工具,可以滿足建置網站的需求,但不一定完全符合你的胃口。

若要讓網站「客製化」成期待的「套餐」,就要基於 WordPress 的網站架構,另外和網頁設計人員、前端工程師合作,優化使用者介面 (UI)、調整 CSS 樣式、設定上稿後台等等。

《研之有物》網站的使用者介面很單純,主要功能就是「閱讀」,並想辦法延長網友的閱讀時間。因此在介面設計上,張語辰安排了兩項巧思:雲朵重點框框、Q&A 聊天頭像。

介面巧思一:提醒重點的雲朵框框(黃底標示處)。 圖片出處│斷開中文的鎖鍊!自然語言處理 (NLP)

若你曾經在捷運或火車上,看過別人用手機閱讀文章,可能會發現他的閱讀方式是:打開網頁 → 手指快速往下滑 → 關閉網頁。過程可能不到一分鐘。

眼前這位讀者,並非過目不忘的武功奇才,而是多數網友沒耐心看完一篇網路文章。考量這種閱讀行為,在每篇《研之有物》報導中,會將研究的重點、研究員主要的思想,安排在醒目的雲朵框框中,就像漫畫人物講話時,旁邊會冒出的雲朵。

就算讀者快速「滑」完一篇文章,也能看到醒目的雲朵框框,在短時間內掌握「大致的重點」。

此外,《研之有物》有許多專訪研究員的文章,會以 Q&A 的方式呈現。在這種 Q&A 報導中,通常話題不會太嚴肅,會以聊天的方式解釋科學原理,或是論文沒寫的研究故事。

為了讓讀者有互動的感覺,張語辰為「訪問者」和「受訪者」繪製專屬頭像,讀起來像是看著兩個人在聊天。

介面巧思二:Q&A 聊天頭像(黃底標示處)。 圖片出處│「中研院院長在做什麼?」網友提問廖俊智

美編的哀愁與快樂

來到中研院成為《研之有物》的美術編輯之前,張語辰是在活動公司工作,工作內容包含佈置活動空間、設計平面宣傳物等等。而《研之有物》的美術編輯,則偏向雲端上的作業,包含文章編排、資料視覺化、臉書貼文設計等等,以及最重要的任務——採訪時為中研院的研究員拍照。

工作過程中,偶爾會有受到考驗、或不如意的時候,張語辰會想著:「這是過程,直到下一次做好另一件事,再肯定自己。」

而快樂的時候,是在社群媒體看到網友回饋「研之有物某篇文章的圖片很好看」,或是看到受訪的研究員將拍攝的照片,滿意地換成個人 Facebook 的大頭照。

如果有意為學術或政府的科普盡一份心力,張語辰認為勝任的條件很單純:只要對科普有熱忱,並且真誠地待人,就能好好地做好這件事。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原文標題為〈視覺篇】這幾招,讓政府的科普報導更親切!〉,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664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油嘴滑舌--神秘第六味
果殼網_96
・2015/08/24 ・264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41 ・八年級

作者/Isa-Dietitian 

味道(taste)是我們品嚐到食物中的「非揮發性」化學物質。我們熟悉的味道都有哪些?幾百年來,我們熟悉的4種味道是酸、甜、苦、鹹;而第五種味道——鮮味(Umami)也在1908年被日本科學家發現,並廣泛應用於食品工業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現在,美國普渡大學的理查德·馬特(Richard D. Mattes)教授認為,除了上述五種味道,還有一種神秘的「第六味道」,它隱藏在已知的五種味道之中,卻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對某一道菜的喜愛和胃口,且這種味道的發現和應用甚至可以影響我們的飲食和健康。

這味道是什麼?其實,當你吃蛋糕、大嚼披薩、啃牛排、吸大骨骨髓的時候,你可能已經嚐到它了,科學家們將「第六味覺」命名為 Oleogustus ——這是一個拉丁語詞彙,指油或脂肪的味道,它還沒有對應的中文名,但你可以近似地把它理解為「油脂味」。早在公元前330年,亞里士多德就總結出了「油脂味」,但現代科學一直將其與食物的口感、質地、熱學性能及風味釋放聯繫到一起,並沒有過多關注它的味道本身。

eYMIEGKcRzzQiQ95prJXSPKGVj9w7pfma782rUxnbyyMCgAACAcAAEpQ
酪梨、油漬橄欖、花生醬等富含油脂食物會讓人嘗出油脂味。圖片來源: wikimedia.or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油脂味」並沒有聽起來那麼美味

油脂味聽起來似乎十分可口誘人,但其實不然,有興趣的各位可以去喝一口植物油嚐一嘗,看看味道好不好。真正的油脂味並不是我們品嚐美食時的愉悅感​​受,它嘗起來其實挺噁心的。而我們品嚐美味的蛋糕、漢堡、薯條、比薩以及牛排時那種滑膩的乳脂感、黏稠度等濃郁複雜的味道並非真正的油脂味,而是源自於三酸甘油酯——甘油和脂肪酸(即產生油脂味的真正物質)酯化後產生的產物。它也有脂溶性味道,但它並不是真正的油脂味。真正產生「油脂味」的化學源頭是未酯化脂肪酸(NEFA),而它嘗起來一點兒都不好吃。

不同的化合物代表不同味道,它們都能發出營養信號:

  • 甜味——自由羥基和碳水化合物
  • 酸味——氫離子和酸性物質
  • 苦味、過酸——食物腐壞產生的化合物
  • 鹹味——鈉離子及其他人體必須的礦物質
  • 鮮味——蛋白質及胺基酸

那麼油脂味呢?科學家們認為,過多的脂肪酸意味著腐壞的食物。所以當未酯化脂肪酸的濃度超過某一個數值時(因人而異),就會讓人明顯產生噁心反感的感覺。且當濃度更高時,人口腔對質地的感受及嗅覺也參與其中。食品工業很早就意識到人們對脂肪酸本身味道的抵觸,將加工食品中油脂的味道刻意降低到0.1-3%,低於人類感知的水平,或通過特殊方法將它們酯化。

boPsW1A8wu6pGt71hNEoouhtMV8JygLez6ohNF3hTi-YAwAA9wAAAEpQ
圖片來源:Isa-Dietitia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的舌頭是味覺接收器(taste receptors)聚集地,不同的味覺化學物質被接收後,產生信號傳遞到大腦。這條通路的前提是:味道分子激活味覺細胞上的味道接收器。油脂分子也由它的特殊接收器(CD36, GPCR和DRK)處理和加工。有研究證明,油脂分子能迅速被舌頭上的接受器捕捉並迅速通知大腦準備吸收和消化脂肪。還有研究認為,我們的舌頭上有一種酶,叫做舌脂酶(Lingual lipase),它將三酸甘油酯分解成脂肪酸,而後者更容易被味覺細胞捕捉。但舌脂酶的濃度和活性到底如何,能否迅速將我們咀嚼食物中的脂肪酸釋放出來,及其脂肪酶抑制劑(Orlistat)對其味覺閾的營養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Q84YzZ9nSxg9sM6ArX6-mhWtc2PnR23fv2cpzeoDS74KAgAAUwEAAEpQ
舌面乳頭-味蕾-味蕾剖面示意圖。圖片來源:chuansong.me

如何確定一種味道?

我們吃食物時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感覺,到底需要滿足什麼條件,才能將它稱之為一種味道?馬特做了一個總結:

  • 這一類刺激物本身有特殊的化學結構;
  • 人體針對這一刺激物,存在不同於其他味覺的、特殊的接受機制;
  • 它由味覺神經傳遞給中央神經系統並能被解析;
  • 它對人體有特殊的功能;
  • 它能影響人類的生理和行為,且有一定的社會生態學意義。

馬特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將受試者們的鼻子用夾子夾住(防止嗅覺干擾味覺),然後將代表不同味道的化合物給他們品嚐:果糖和葡萄糖代表甜味;醋酸和檸檬酸代表酸味;尿素和奎寧代表苦味;氯化鈉代表鹹味;谷胺酸鈉代表鮮味;油酸和亞油酸代表「油脂味」。品嚐之後,馬特教授讓他們將所嚐到的味道分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特教授發現,當所有味道混合在一起時,人們對甜味、鹹味和酸味很敏感,卻總會將鮮味、苦味和「油脂味」混為一談,並將它們歸為一類。隨後,馬特教授將區別明顯的甜、鹹、酸三種味道去掉,只給被試者們呈現鮮味、苦味和「油脂味」。這一次,他明顯地觀察到,即使人們連「第六味道」的感覺都形容不出來,人們仍然將它區別於鮮味和苦味,單獨劃分為「另一種味道」。

「想要確定人們到底能不能區分出『油脂味』實在太難了,因為它連個名字都沒有。」馬特教授說,「但確鑿的證據和受試者鮮明的感知區分都證明它真的存在。」

越敏感,越不容易胖

在「第六味覺」被發現之後,味覺與營養、肥胖也建立了新的聯繫。長期高脂肪飲食容易導致「脂肪味」的主要味覺接受器CD36減少,而CD36恰恰能夠讓人們對脂肪產生滿足感。換句話說,CD36的減少讓人們對脂肪變得「反應遲鈍」,吃得就會越來越多。不論是動物實驗還是人群試驗,科學家都發現,對油脂味感覺越敏感的個體越瘦,而對它的味道較為遲鈍的個體則容易進食更多的脂肪,脂肪積累得更多。

C065kvrADH72UHlzBE8rACu7g99APSTmsGsJYCAUvZJ6AQAAIgEAAEpQ
「油脂味」接收器結構示意圖。圖片來源: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油脂味是否敏感,會影響人們的脂肪攝入。圖片來源:Isa-Dietitian

現在,人們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味道和食物本身帶給人們的感覺,也能利用這些知識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和健康:它可以應用於提高加工食品的質量,減少心血管疾病,治療味覺障礙等等。在「第六味」被發掘之後,還有更多的可能等待我們去嘗試。

參考文獻:

  1. Cordelia A. Running, Bruce A. Craig, and Richard D. Mattes. Oleogustus: The Unique Taste of Fat. Chemical Senses, 2015, 1–10. doi:10.1093/chemse/bjv036
  2. Angela Chale´-Rush, John R. Burgess and Richard D. Mattes. Evidence for Human Orosensory (Taste?) Sensitivity to Free Fatty Acids. Chem. Senses 32: 423–431, 2007 doi:10.1093/chemse/bjm007. Advance Access publication March 14, 2007
  3. Stewart J, Newman LP, Keast RS: Oral Sensitivity To Oleic Acid Is Associated With Fat Intake And Body Mass Index. Clin Nutr 2011, 30:838–844.
  4. Russell SJ Keast and Andrew Costanzo. Is fat the sixth taste primary?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Keast and Costanzo Flavour 2015, 4:5
  5. Keller KL, Liang LC, Sakimura J, May D, van Belle C, Breen C, Driggin E, Tepper BJ, Lanzano PC, Deng L, Chung WK​​: Common variants in the CD36 gene are associated with oral fat perception, fat preferences, and obesity in African Americans.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2, 20(5):1066–1073.
  6. Pepino MY, Love-Gregory L, Klein S, Abumrad NA: The Fatty Acid Translocase Gene CD36 And Lingual Lipase Influence Oral Sensitivity To Fat In Obese Subjects. J Lipid Res 2012, 53(3):561–566.

 

 

本文轉載自果殼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