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晚上叫來三五好友,找個熱炒店,來點生猛海鮮配啤酒,可說是最舒服不過了。然而在 35 年前,臺灣曾發生上百人食用了西施舌貝料理導致麻痺性貝毒中毒的事件,甚至有人因此不幸死亡,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什麼是麻痺性貝毒?
西施舌貝的肉質非常鮮美,吃起來就如蚵仔與生蠔的綜合體,脆口且軟嫩,而野生的西施舌貝難捕捉,市場上並不普遍,所以過去臺灣中南部盛行人工繁殖西施舌貝。然而屏東縣一家養殖場因水域環境受到毒藻污染,沒有做毒性監測,無人知曉麻痺性貝毒已經漸漸累積在西施舌貝體內。
直到民國 75 年 1 月 1、2 日這短短兩日,有 116 人食用來自該養殖場西施舌貝後,出現神經性中毒症狀,才揭發了這起環境污染所造成的食品中毒事件。更嚴重的是,其中有 2 個案例是在傳統的桌菜喜宴上,吃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炒西施舌貝料理而中毒死亡,是不是令人難以置信?
這個致命的毒素統稱為麻痺性貝毒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人類麻痺性貝毒中毒的記錄最早可追溯至 200 多年前。而大約過了 100 年後,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化學實驗室的科學家與私人醫學研究機構霍伯醫學研究基金會 (George Williams Hooper Foundation) 合作,終於在西元 1957 年,利用強酸水溶液從北美洲阿拉斯加巨型奶油蚌 (Saxidomus giganteus) 的組織中萃取出麻痺性貝毒,接著使用離子交換樹脂 (ion exchange resin) 純化去除雜質,將麻痺性貝毒一系列的結構類似物[註1]一個個分離出來,最後將純化出來的各個類似物注射至小鼠體內做毒性試驗,把測試結果毒性最強烈的類似物命名為蛤蚌毒素 (saxitoxin),從此也奠定從貝類組織中萃取並純化出麻痺性貝毒這項技術的基礎。
麻痺性貝毒的毒性究竟有多強?
蛤蚌毒素 (saxitoxin) 的毒性有將近二戰使用的毒氣氰化物的 40 倍強 (以小鼠口服半致死劑量分析),之所以會這麼猛烈,是因為蛤蚌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它能夠阻塞神經元細胞膜上的鈉離子通道,導致鈉離子無法通過,膜電位無法去極化,使神經元失去傳導功能,只要癱瘓掉呼吸中樞就會死亡。更厲害的是它不易藉由加熱的方式破壞,是個非常穩定的劇毒,所以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幾乎都發生過中毒案例。
這種毒素並非貝類自己產生,而是來自於牠們所攝食的渦鞭毛藻或藍綠藻。當水域環境裡的一些浮游藻類突然暴發性大量繁殖 (通常是因為受到污染),此現象便稱為「藻華」,藻華若是發生在海邊使海水變成粉紅色、紅色及褐色,又稱為「赤潮」或「紅潮」。
這些大量繁殖的藻類同時會產生各種藻類毒素,毒素再藉由食物鏈的傳遞進入甲殼或軟體等動物體內累積下來,他們對毒素耐受性高所以不會死亡,不幸的是人類若誤食這些蓄毒的貝類就會導致麻痺性貝毒中毒。
這種毒素的症狀發生得很快,含麻痺性貝毒的水產品剛入口時,唇舌立即有刺痛麻木感,並蔓延至臉部、頸部與四肢,亦有頭暈、嘔吐、運動失調、吞嚥困難、語言障礙等症狀,嚴重時會因呼吸麻痺而死亡,過程相當痛苦。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解毒劑,只能採取活性碳吸附毒素的方式,或是在發生呼吸麻痺時給予支持療法,在呼吸器的幫助下維持呼吸道的暢通。
現今檢驗麻痺性貝毒的方式
世界各國檢驗的方法大同小異,臺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2013 年公告的麻痺性貝毒[註2]檢驗方法,是參考美國公定分析化學家協會 AOAC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ommunities),以及日本國內的檢驗方法而訂定。主要是採小鼠生物試驗法 (mouse bioassay) 與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 (liquid chromatograph/tandem mass spectrometer, LC/MS/MS) 做雙重確認,前者需觀察小鼠注射毒素後至死亡的時間來判斷毒性強度,觀察小鼠中毒的症狀與劇烈程度是否符合典型的麻痺性貝毒中毒症狀;後者是進一步透過高科技層析儀器去鑑定是哪一種麻痺性貝毒的分離物,並將儀器結果與小鼠試驗結果做比對才能確認。
麻痺性貝毒一般會存在於民眾食用的海鮮物種中,如二枚貝類的文蛤、牡蠣、西施舌、孔雀蛤、淡菜或海瓜子等,以及還有蟹類、螺類及河豚。
不過不用過於擔心,現在政府每年皆會嚴密監測貝類產區的藻相與環境,維護水域環境並減少環境污染,同時對水產品進行毒性監測,一旦發現毒藻數量超過管制界限即禁止採收,大大降低了產生麻痺性貝毒的風險,所以後來就沒有再發生麻痺性貝毒中毒案例。
當然,大眾還是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品,更要一起維護好環境避免水資源受到污染,以降低食用水產品中毒的風險。
註釋
- 結構類似物 (structural analog),是指一系列的化合物在主結構上大致相同,但部分結構會有一個或多個原子、官能基或子結構不同,造成他們之間的化學特性可能不一樣,所以麻痺性貝毒一系列類似物的毒性大小不會完全相同。
- 麻痺性貝毒在小鼠生物試驗上是需要有相當的經驗判斷,國內的中毒案例相較於國外偏少,加上國外純化的蛤蚌毒素標準品一般是無法進口,所以國內有相關檢驗經驗的人很少。
參考資料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快速查詢,氰化鉀 Potassium cyanide (1990)。檢自https://www.tcsb.gov.tw/sp-toch-form-1780-20bcaa7cc23445d29bf326da63572f9e-1.html (Aug 13, 2021)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麻痺性貝毒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PSP) (2021)。檢自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950 (Aug 14, 2021)
- Eheridge, S. M. 2010.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Seafood safety and human health perspectives. Toxicon 56: 108-122.
- Hwang, D. F., Noguchi, T., Nagashima, Y., Liao, I. C. and Hashimoto, K. 1987. Occurrence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in the purple clam Soletellina diphos (bivalve). The Japanase Society of Fisheries Science 53: 623-626.
- Schantz, E. J., Mold, J. D., Stanger, D. W., Shavel, J., Riel, F. J., Bowden, J. P., and Sommer, H. 1957.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VI. A procedure for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poison from toxic clam and mussel tissu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79: 5230-5235.
- Wiese, M., D’agostino, P. M., Mihali, T. K., Moffitt, M. C. and Neilan, B. A. 2010. Neurotoxic alkaloids: Saxitoxin and its analogs. Marine Drugs 8: 2185-2211.
- 高雄市衛生局 (1986) 。高屏地區麻痺性貝類中毒之調查。高雄市衛生局,2(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