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8
1

文字

分享

0
8
1

機器上放包「綠乖乖」就能保佑運轉?為何放「黃乖乖」就母湯?——《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蓋亞文化_96
・2021/08/26 ・289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作者/楊海彥, 謝宜安, 阮宗憲,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聽說必須在機器上擺放乖乖,機器才會乖。乖乖必須是綠色的,要是擺錯,機器就會出事……

圖/©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 楊海彥、謝宜安、阮宗憲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作 / 葒 插畫 / 蓋亞文化出版

零食「乖乖」已經成為機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有時還是被准許進入機房重地的唯一食物。這是因為,人們相信「乖乖大神」可以保佑機器乖乖運行。網路上流傳著一些經驗,告誡人們必須擺放乖乖:曾經,某個新來的職員不小心把放在機器上的乖乖當零食吃了,這害得公司裡其他人大驚失色,告誡他「不可以拿機器上的乖乖來吃」。果然,乖乖被吃的這日下午,機器就故障了好幾次……除此之外,也有「某天機房大當機,所有機器都故障,只有放了乖乖的那個機器順利運行」的事情發生。

「在機器上放置乖乖」有一些規矩:首先,只能選擇奶油椰子口味的乖乖,因為奶油椰子口味的綠色包裝,代表機器順利運作時亮的綠燈。要是放錯成黃色的五香乖乖,或是紅色的巧克力乖乖,則機器很可能會故障。其次,乖乖不可以過期,要是過期了而沒有替換,也會使乖乖無法順利發揮效果。最後,乖乖當然不能吃掉——那是對乖乖大神的冒犯行為,容易招致慘劇。

綠色乖乖遍布臺灣各地,只要是機器存在的地方,無論是最常見的電腦機房,或是錄音室主機,甚至是提款機,都會出現乖乖的身影。乖乖創立於一九六八年,在那之前,顯然不可能有此習俗。那麼,這一新興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機器放乖乖」最早的公開記載,可能是二○○三年的副刊文章〈怕當機?來,放一包乖乖〉。這篇文章討論了許多降伏電腦的神祕儀式,也提到了「台灣許多企業的機房,常在伺服器上放上一包乖乖,藉此降低伺服器的故障機率」。看來這時放乖乖的習慣,已經流傳了一陣子。可能在一九九○年代末,已有此習慣。二○一一年新聞〈明新機房 供奉乖乖防故障〉報導的細節佐證了這一點:明新科技大學的電算中心因「謝絕飲食,卻在機器上放置乖乖」而被報導,受訪的電算中心盧主任說他「從讀博士班就在研究室擺綠色乖乖」,因此接任後,也在電算中心內放置乖乖。從盧主任的學歷與經歷推算,「機器放乖乖」的行為,一九九八年前已存在於交通大學中。

二○○四年後,「機器放乖乖」的相關報導增多。二○○四年二月總統大選前,戶政事務所正忙著造冊,因為擔心電腦在緊要關頭當機,將乖放在電腦前面。除了電腦以外,乖乖也被認為對提款機有效。二○一一年基隆某銀行有一台自動櫃員機常故障,維修人員因此在機體內放置兩包乖乖。這兩包乖乖卻因為維修時被拍照上傳,引起熱議後被迫移除。除了用來鎮壓機器以外,乖乖也被延伸出其他妙用。例如二○一四年的《自由時報》報導,雲林虎尾警局因境內發生兩起重大死亡車禍,有人提議擺放代表「綠燈行」的綠色乖乖求平安,局內因此擺放了五包乖乖。然而據說,某天巡官開了一包乖乖解饞,隔天就發生一起死亡車禍。

五香乖乖造句包放在輸送帶上,祈望降低輸送帶故障率、增加產能;但黃色包裝的乖乖形似黃色警示燈,可能會有反效果。圖/Wikipedia

乖乖有時被尊為真理,有時被斥為迷信。傳說違反乖乖禁忌的最大一次懲罰,發生在二○○九年:二○○九年一月三日,桃園機場移民署的境管電腦大當機,當機持續三十六小時,使得移民署被迫進行人工作業。此事備受批評。一名暱稱為「生魚片」的網友,數日後在社群網站噗浪上講述了「一個血淋淋的乖乖事件」:負責移民署電腦維修的外包廠商在交接之時,因為預期將要離開,順手吃掉了機房裡的乖乖。這則個人記錄,使電腦大當機事件因乖乖而染上神祕色彩。或許事件發生只是巧合,但時機之湊巧,太像乖乖大神的神蹟。

違反乖乖禁忌的嚴重性,常使人感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就是乖乖大神存在的原因。若是有人質疑乖乖只是迷信,工程師就會出面告誡:是真的有用,你遇到就知道。在這個科技時代,與「電腦故障」的後果相比,買乖乖求保佑成本低又輕鬆,哪怕只是萬分之一有用,也值得一試。可以說,本來就存在著「祈求電腦運作順暢」的人心需求,乖乖剛好填補了那個需求。前面所提二○○三年的副刊文章〈怕當機?來,放一包乖乖〉,提到了眾多祈求電腦順利運行的祕法:一位研究生會在開機時片刻不離,他相信電腦只要離開視線就會當機;某處室將維修人員的照片放在經常卡紙的印表機上;一位大學生會在開機時安撫電腦「今天要乖乖工作喔」……這些都與放置乖乖有異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電腦符咒」也是一種做法:二○○四年報導,不少上班族在電腦上貼「永不當機」符咒保平安。二○一三年的東森新聞也提到,宜蘭殯葬所管理處辦公室中,貼著「可愛的電腦乖乖」符咒,貼了好多年。

電腦在一九九○年代大量進入人們的生活,很快地,各種文書工作都從紙本進化成電子。無論是公家機關,或是私人企業,電腦都在其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與人們朝夕生活的電腦,以人類長遠的歷史來說,其實是十分嶄新的科技。而電腦的不安定性,也讓人們對它極為頭疼。或許正是因此,才有了放乖乖的祕技。只要人們還無法解決「電腦無端故障」的問題,乖乖大神就會繼續存在。而人們要讓電腦不故障,簡直是不可能的。

因此乖乖大神仍存在於今日,成了無神的科技領地中,最有影響力的神。二○二一年,《BBC》撰文報導臺灣「乖乖作為幸運符」一事。顯然乖乖迷信,已經成了臺灣這塊科技與信仰之島上,美麗而獨特的文化現象。

參考資料

1. hayate43,〈關於乖乖大神的真人真事〉,mobile01 論壇,二○○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2. 蕭翔鴻,〈怕當機?來,放一包乖乖〉,《中國時報》,二○○三年八月十九日,第 E6 版

3. 王慧瑛,〈明新機房 供奉乖乖防故障〉,《聯合報》,二○一一年一月二十日,AA4 版

4. 盧裕溢,〈正溫度電阻係數熱敏電阻器的製程與電性〉(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博士論文,一九九八年)

5. 鄭文正,〈乖乖拜電腦 選舉人造冊別當機〉,《聯合報》,二○○四年二月二十日,B2 版

6. 邱瑞杰,〈提款機別當機! 內藏乖乖鎮壓〉,《聯合報》,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A16 版

7. 廖淑玲,〈有「擺」有保庇?5包乖乖讓車禍絕跡〉,《自由時報》,二○一四年七月八日

8. 沈旭凱,〈電腦符咒 祈求不當機〉,《聯合報》,二○○四年八月六日,B1版

9. 戴志堅、黃書葦,〈保佑「電腦要乖乖」 宜蘭縣殯儀館貼滿符咒〉,《東森新聞》,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10.〈乖乖好神傳奇〉,蘇老碎碎念,二○○九年一月九日

——本文摘自《台灣都市傳說百科,2021 年 8 月,蓋亞文化

文章難易度
蓋亞文化_96
6 篇文章 ・ 3 位粉絲
蓋亞文化,記憶與想像的國度。成立於2001年,致力於挖掘、出版台灣與香港、中國的華文原創作品,同時也譯介歐美日韓書籍。 2009年起,新增圖文漫畫品牌(原動力出版),透過圖像說故事,累積原創漫畫能量。 不論是文字作品或圖文漫畫,我們期許透過精準選書與合宜的編輯行銷,提供讀者多元題材的閱讀樂趣, 在作者與讀者,個人與社會,這個世界與其他世界之間,扮演文化傳遞者的角色。

3

8
1

文字

分享

3
8
1
手指月亮會被割耳朵?真相竟是異位性皮膚炎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蓋亞文化_96
・2021/08/29 ・26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 作者/楊海彥, 謝宜安, 阮宗憲,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用手指月亮的人,一覺醒來都會發現耳朵多出了一道傷痕……

圖/©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 楊海彥、謝宜安、阮宗憲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作 / 葒 插畫 / 蓋亞文化出版

「不能用手指月亮」是多數人從小熟悉的告誡之一,若是違反了這項禁忌的人,隔天睡醒後會耳朵被割傷。而也有部分的說法提到,如果不小心指到月亮,只要雙手合十誠心向月亮拜拜道歉,便能免於這項懲罰。這則禁忌所隱含的,是「以手指物或人」被視為「不禮貌」的象徵,一如長輩也常警告不能以手指神像,或是在路上要避免對著陌生人亂指;同時,也代表了漢人社會對於月亮的尊敬。

漢人社會對於手指月亮的禁忌,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在據傳是著於當時的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的〈諸惡章〉中提到「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都是被視為對神明大不敬的行為。其中的「三光」,指的便是日、月、星三種天體的光芒,「輒指三光」,便是指隨意對著這三種天體比劃。從這邊可以看出,對日月星辰的崇拜,是自古就有的漢人傳統。

一九二一年出版的《臺灣風俗誌》,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民俗相當重要的一本著作。在該書〈臺灣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念與迷信〉一章中有著和指月亮割耳朵相當類似的禁忌。裡頭寫到:「傳說月亮有一把利刀,因此若是小孩子對祂說壞話,就會立刻被割傷耳朵」。這段記錄有兩處值得注意的內容。首先是當時傳說並非手指月亮,而是說壞話就會遭到懲罰,同時在日文原文裡用了「忽ち」一詞,強調懲罰是立刻發生,與現今熟悉的睡醒後會發現耳朵有傷痕不同。

然而到了一九六九年,《臺灣民俗》一書裡記載的禁忌,卻是「禁以手指月,俗以指月會被月亮割斷耳朵。不慎指月,應即用手拜月亮求赦」。在經過四十多年後,禁忌的內容由咒罵改為手指,而懲罰也從割傷變成了更為嚴厲的割斷,並衍生出手拜月亮即能免除懲罰的規則,幾乎與現代流傳的版本無異。

一九八○年由本土音樂家簡上仁創作的臺語童謠〈月娘別生氣〉,以誤指了月亮的小孩為視角,向月娘唱出「求饒」的歌。歌詞中唱到:「請妳毋通 舉小刀仔 割阮的雙邊耳」;在一九九二年《聯合報》一篇標題為「指月亮割耳朵」的文章也提到,作者小時候經常被大人警告不能用手比月亮,否則「在睡夢中會遭『它』割去雙耳」,此處所提懲罰,仍舊是割斷耳朵,和《臺灣民俗》的記錄一致。只不過,報導又另外強調這項禁忌尤其在上弦與下弦月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並指出高高掛在夜空的彎月「還真像一把銳利難當的鐮刀」。因此手比月亮與割耳的連結,或許正來自古人對弦月與鐮刀在外形上的聯想。

一九二一年出版的《臺灣風俗誌》寫道:「傳說月亮有一把利刀,因此若是小孩子對祂說壞話,就會立刻被割傷耳朵」。圖/Pexels

到了近代,以手指月亮的代價變為耳朵上的撕裂傷。或許是「割耳」一詞包含了太多解釋空間,但也很可能是比起失去雙耳,耳朵上的傷痕顯得更常發生,也更容易被人們流傳。從二○一一年到二○一五年,網路論壇 PTT 的 Marvel 板上共有七篇文章在討論割耳傳說,裡頭有許多是原本不相信這個傳說的人,在比了月亮後耳朵真的出現割傷,而文章底下的推文,也大多有著相似的遭遇。

有趣的是,二○一五年有人在 Marvel 板發文,說小時候曾經指完月亮,回到家後就發現耳廓外圍正在流血,因此一直以為那就是傳說裡的割耳朵。卻在長大後讀到有文章說割耳是發生在耳垂與臉頰的交界。發文者好奇地詢問究竟禁忌中的「割耳」,是耳朵的哪個部位?那篇文章引來許多人推文,但沒想到大家被割的位置莫衷一是,從耳廓外圍、耳垂,到耳背都有。這也代表雖然指月亮割耳朵的禁忌傳說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流傳,但隨著時間演進,內容也展現出分歧。

長久以來,「指月亮會被割耳朵」都只被當作民間傳說。但在二○一五年,一位筆名「柚子醫師」的醫生指出,這個禁忌傳說的真相,很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根據柚子醫師的說法,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好發於嬰兒到幼童之間,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病。這項疾病會在頭皮、臉頰、脖子與耳朵等地方出現發癢的紅疹。由於癢是這項疾病的最大特徵,因此孩童們很容易在睡覺時或無意識間將患部抓到破皮甚至結痂,而隨著年紀增加,孩童會自動免疫於這種疾病。因此,醫生認為所謂的指月亮割耳朵,很可能只是因為過去衛生條件不如現代良好,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機會高,再加上屬於皮膚炎好發部位的耳朵容易抓破皮,才產生了這樣的傳說。

雖然柚子醫師的說法某種程度上解釋了這項傳說針對小孩的原因,卻缺乏和「不能指月亮」這個禁忌結合的理由。退一步說,對於心智正開始發展、準備要認識這個世界的孩童而言,用手指任何好奇、感興趣的東西,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既然如此,為何這個傳說要針對月亮,而非其他事物呢?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終還是跟漢人社會的月亮信仰有關。傳統道教裡,月亮被神格化奉為太陰娘娘,而人們對月亮的崇拜,也衍生出許多想像和神話。有浪漫的如嫦娥奔月、玉兔傳說,卻也有嚴肅如指月割耳。或許正是月亮的圓缺變化,讓人們產生了溫柔和殘酷兩面性的想像。只要這份對月亮的崇拜與敬畏之心還在,這項禁忌就會繼續流傳下去吧。

參考資料

1.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灣日日新報社,一九二一年)

2. 吳瀛濤,《臺灣民俗》(進學,一九六九年)

3. 〈太上感應篇〉,觀世音菩薩在網路上的家

4. 〈音樂家名錄:簡上仁〉,臺灣音樂羣像資料庫

5. syuan1003,〈[經驗]指月亮被割耳朵算 marvel 嗎〉,PTT Marvel 板,二○一五年九月十一日

6. 柚子醫師,〈天上的月娘割孩子的耳朵?〉,親子天下論壇,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7. 歐陽良盈,〈月亮傳說〉,《聯合報》,二○一一年九月四日,4 版

8. 宋隆俊,〈禁忌三六○〉,《聯合報》,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7 版

——本文摘自《台灣都市傳說百科,2021 年 8 月,蓋亞文化

所有討論 3
蓋亞文化_96
6 篇文章 ・ 3 位粉絲
蓋亞文化,記憶與想像的國度。成立於2001年,致力於挖掘、出版台灣與香港、中國的華文原創作品,同時也譯介歐美日韓書籍。 2009年起,新增圖文漫畫品牌(原動力出版),透過圖像說故事,累積原創漫畫能量。 不論是文字作品或圖文漫畫,我們期許透過精準選書與合宜的編輯行銷,提供讀者多元題材的閱讀樂趣, 在作者與讀者,個人與社會,這個世界與其他世界之間,扮演文化傳遞者的角色。

1

8
0

文字

分享

1
8
0
行人號誌「小綠人」每走 2 萬步就會跌倒 1 次?——《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蓋亞文化_96
・2021/08/28 ・226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作者/楊海彥, 謝宜安, 阮宗憲,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行人號誌上的小綠人,每走兩萬步就會跌倒一次……

圖/©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 楊海彥、謝宜安、阮宗憲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作 / 葒 插畫 / 蓋亞文化出版

今天臺灣大大小小的路口,到處都能看到「行走的小綠人」,它出現在行人專用號誌上,提醒行人何時該通過馬路。一開始「小綠人」是慢慢行走,隨著號誌上方的秒數逐漸減少,「小綠人」還會快跑起來,並在讀秒為零的時候消失;此時,上方的秒數也隨之轉變為站立不動的「小紅人」。據說,這個小綠人每走兩萬步就會跌倒一次,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過馬路時紛紛緊盯著小綠人,只為了親眼見證這個瞬間。

行人專用號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九六一年的東德。當時東德的車流量大幅增加,使得交通事故和傷亡人數與之俱增,交通部於是委請道路心理學家卡爾·佩格勞(Karl Peglau)設計新的交通號誌,以改善這樣的情況。為此,卡爾將人車的號誌系統分離,並將單純的紅、綠燈號改為小人的形狀:綠色的小人姿勢形似箭矢,紅色的小人雙臂外張,形似路障,並稱之為「交通號誌小人(Ampelmännchen)」,行人專用號誌於焉誕生。不過,那時的交通號誌小人還不會移動。

東德交通號誌小人 (Ampelmännchen) 。圖/Wikipdia

一九九八年,臺北市政府參考世界部分城市的做法,打算將行人專用號誌加入讀秒功能,後來經過多家廠商的集體討論,最終又加入了小綠人走動的動畫。根據《聯合報》的報導,當時整個 LED 產業還處在萌芽階段,光是「要讓小人和數字同時能動,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去研發和設計程式」。終於在一九九九年三月十八日,全世界第一盞「動畫式行人專用號誌」,被設立在臺北市的松壽路和市府路口。

由於民眾反應良好,「行走的小綠人」很快就普及到全臺各地,於此同時,「跌倒小綠人」的都市傳說也隨之而生。根據報導,傳說是透過電子郵件傳播(當時的新聞稱之為「發燒信件」),這則傳說誕生得很快,雖然難以追溯出處,但可以確定至少在二○○○年左右傳說就已經出現——這點可以從二○○一年,黃麗群以筆名「九九」出版的《跌倒的小綠人》一書看出來。當中與書同名的篇章,便是以「跌倒小綠人」的都市傳說為主題,描寫兩個男人等待小綠人跌倒的故事。書中寫到:「有時候,不定期的(也有人說是每二十次),那個綠小人,在倒數兩秒快跑的時候,會跌倒。」而除了書中的版本之外,「跌倒小綠人」還有許多變體。

跌倒的時機,有人說是每兩萬步一次,也有人說是每二十次會有一次,而且只有在即將變換為紅燈時才可能見到。設計的動機,有人說是某個工程師無聊設計的彩蛋,有人則說是臺北市交通管制工程處的特殊設計,用以提醒行人隨時注意腳步。而除了跌倒之外,還有小綠人會倒立、走的腳步會跨得比較大,或是本該原地踏步的小綠人,卻會偷偷往前走一點點的說法。針對這些傳聞,當初主導設計的林麗玉受訪時曾表示,她們沒有設計小人跌倒的圖案,不過有時燈號故障,是有可能讓小人變成半身倒下的樣子。

事實上,「行走的小綠人」的確很常故障,二○○四年七月,《聯合報》便報導了許多行人專用號誌故障的消息;而二○○五年九月,《聯合晚報》一則〈小綠人累趴?〉的新聞,故障的小綠人顯得步履蹣跚,一副很累的模樣,顯示小綠人要因為故障而呈現跌倒的姿勢並非不可能。只不過,「跌倒小綠人」的傳說出現時間是那麼地早,顯然這則傳說之所以出現,並非單純只是號誌故障出現的錯覺。

首創於臺北市的動態式小綠人,如今在臺灣街頭隨處可見 。圖/WIKIPEDIA

對二○○○年左右的人們來說,會行走的小綠人絕對是新奇的玩意。如同其他都市傳說,我們如今已難以追溯傳說究竟因誰而起,但不難想像,這樣一個引起大眾廣泛討論的話題,要產生流言是多麼地容易。首先,並非所有人都知曉 LED 動畫的原理,對於科技的不了解,是讓謠言得以存在的原因;其次,「跌倒小綠人」的可驗證性,也讓這則傳說流傳得更加快速——每個初次聽過傳說的人,或許都曾像《跌倒的小綠人》裡的兩個男人一樣,等待著小綠人跌倒的瞬間吧。

有趣的是,從網路上關於「跌倒小綠人」的討論可以發現,《跌倒的小綠人》一書經常被人提起,並被作為支持都市傳說存在的證據。故事中,兩個男人最後真的看到小綠人跌倒——然而故事只是故事,自己的創作竟被拿來替都市傳說背書,這恐怕是作家始料未及的事。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卡爾·佩格勞

2. 馮復華,〈小綠人,會跑步 台灣交通號誌 老外驚艷〉,《聯合報》,二○○四年四月二十六日,A5 版

3. 九九,《跌倒的小綠人》(遠流出版,二○○一年)

4. 馮復華,〈小綠人 倒數號誌 常故障 年底更新〉,《聯合報》,二○○四年七月二十二日,B2 版

5. 吳家詮,〈小綠人累趴?〉,《聯合晚報》,二○○五年九月三日,5版

——本文摘自《台灣都市傳說百科,2021 年 8 月,蓋亞文化

所有討論 1
蓋亞文化_96
6 篇文章 ・ 3 位粉絲
蓋亞文化,記憶與想像的國度。成立於2001年,致力於挖掘、出版台灣與香港、中國的華文原創作品,同時也譯介歐美日韓書籍。 2009年起,新增圖文漫畫品牌(原動力出版),透過圖像說故事,累積原創漫畫能量。 不論是文字作品或圖文漫畫,我們期許透過精準選書與合宜的編輯行銷,提供讀者多元題材的閱讀樂趣, 在作者與讀者,個人與社會,這個世界與其他世界之間,扮演文化傳遞者的角色。

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當盜腎傳說進入臺灣與中國,故事也要來個大變身——《特搜!臺灣都市傳說》下
PanSci_96
・2020/06/19 ・383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3 ・六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若問問臺灣讀者,他們聽到的盜腎傳說背景為哪個國家?近一半的人會回答中國,一半以上的人會回答美國。

這部分得益於《獨角獸查理》的流行,另一部分則是因為,德州大學版本在臺灣流傳得實在太廣了。它流行時間主要集中於 1997 至 2002 年(之後當然還有流傳,2002 年只是以「網路追追追」的闢謠為界),這段時間正是臺灣網路使用者快速增加的時期。

當時接觸網路的一代用戶,最小的可能是國小生,也都受過這傳說的洗禮。如今,他們也已經長成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了,還記得小的時候在網路上瀏覽過的「盜腎傳說」。他們當初看到的,應該就是德州大學版。

除了盜腎傳說,肯 X 基的基因雞傳說,也是翻譯來的。(怒吃一波)圖/giphy

除此之外,2000 年前後,似乎是臺灣迅速接受美國都市傳說的一個時期。不少翻譯的傳說在臺灣流傳。2000 年左右的「肯德基基因雞」傳說,也是從英文翻譯而來。

「中國化」的盜腎傳說,更強調「性」的版本

德州大學版被臺灣人被翻成中文後,傳至中國,並且在中國本地開始「中國化」,雖然中國化得相當不徹底。

2004 年左右,盜腎傳說出現了廣州大學版。這個版本現在可以在論壇裡找到轉貼。轉貼文章以「特級警告!不要和陌生人喝酒」開頭,在 2005 至 2007 年間廣泛傳播。雖然少數接觸到的讀者表示,他們兩年前看過美國版,但多數人還是相信了這則翻譯的傳說。

這個最早出現的廣州大學版,有幾個改動:

  1. 將德州大學改成廣州大學,但保留原文,包括「廣州大學慶祝期中考結束是個傳統」,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個傳統。以及把「德州大學正與拜爾大學醫學中心合作,在尋找這個大四學生的腎臟」改成「中山大學與廣州大學醫學中心」。改編者至少對於廣州有基本的了解,雖然他編造了廣州大學的傳統,但還知道廣州的著名大學是中山大學。
  2. 將美國的「911」改成中國的「110」,這是中國的報警專線。
  3. 德州大學版的完整版原有一句「這犯罪行為正發生在絕大多數的主要城市,最近尤其是在新奧爾蘭」,中國版則改成了「廣州」這個快速興起的南方城市。
  4. 提到男生去女孩們的公寓,是「坐出租車去(有車喔)」(中國稱計程車為「出租車」)

除此之外,全文照搬,一字不差。中國改編版襲用了臺灣的翻譯。

只是,為什麼要強調「有車喔」?圖/pixabay

若將兩段文字放在一起比對,會發現字句根本一模一樣,只有上述四處不同。但地點、電話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合理改動,唯有「坐出租車」是多餘的,為什麼要強調出租車,還說「有車喔」?

計程車給予人昂貴的印象,但其實和臺灣相比,中國的出租車相當便宜。廣州現在的收費標準是 2.3 公里以下 10 元人民幣,此外每多一公里多收 2.6 元。多便宜呢?這表示 2.3 公里只要花臺幣 47 元,同樣距離臺灣要花 95 元。

在中國,計程車連學生都坐得起。不過廣州改編版主要流傳在非廣州的外地,對於這些地方的人來說,「坐出租車」可能仍是件相當奢侈的事,值得強調。

廣州大學版在流傳中改變。例如「廣州大學」變成廈門大學等中國其他南方大學,或是增加了更為艷情的描寫。

嘣!你的腎臟我要了!圖/giphy

例如一個出現於 2007 年左右的版本,刪去公寓派對一段,而讓男生「在女孩的百般調情挑逗下」,去「酒店」開了「一間雙人間」。因為這版本中,「性」的主題更明顯,因此這版本的警示往往是「千萬不能嫖妓」、「大家以後千萬不要嫖娼啊」。

警告!大學女生不要輕易發生一夜情

2007 年版還改了一個細節,讓男孩醒來時,發現在他旁邊的並不是電話,而是手機——在德州大學版開始流傳的 1996 年,手機還不夠普遍,但在 2007 年的變體中,保留飯店電話而不使用手機,才是不自然的。

2008 年,大學男生版又變成了大學女生版,這回主角換成了四川的大學女生,誘惑者變成一位年輕帥哥。同年,「網路追追追」在〈十年不衰盜腎傳奇話從頭〉裡,新增了這個四川女大生版。經過中國本地化改編的大學生版,也來到了臺灣。

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不小心就被拐走了(?)圖/giphy

都市傳說都含有某種警告,從德州大學版到廣州大學男生版、四川女大生版,相同的故事,卻攜帶不同的寓意。

德州大學男生在派對上遇害,因此傳說常以「Reason to not party anymore」(不要再參加派對的理由)開頭,但派對文化在中國並不興盛,因此中國版警告的是「不要和陌生人喝酒」(或是不要嫖娼),四川女大生版所代表的寓意,或許是警告年輕女孩們「不要輕易發生一夜情」。

2008、2009 年,剛好就是第一批「90 後」上大學的年紀。經過改革開放、經濟成長,這些新一代的年輕女孩,在感情、性方面的態度已經和上一輩不同了。而在廣大的中國,女孩們又往往到外地求學,「上大學」意味著脫離父母的掌控,這足以引發父母輩的焦慮,擔憂「90 後女孩」會因為誘惑而出事。

但無論是何種警告,這些都是中國本地才有的寓意。廣州大學版和四川女大生版都曾來到臺灣。一旦脫離中國,來到臺灣人眼前,傳說所代表的主要意涵就改變了。兩個傳說版本,都只說明了一件事。

那就是,中國很危險。

對臺灣人而言,盜腎傳說展現「中國很恐怖」

2000 年後的十年,是兩岸經貿交流的成長期。2000 年赴陸旅遊人數為 310 萬人,此後逐年成長(只有 2003 年因 SARS 下跌),2010 年,赴中國旅遊的臺灣人有 514 萬。較十年前成長了 200 萬人。而這段時間,也因為中國加入 WTO 的影響,而使得臺商紛紛投資中國。

你是不是想要偷走我的腎臟?圖/giphy

我們不難想像,在中國的盜腎傳說傳播的 2000 年代,臺灣已經有許多人前往中國工作、貿易、旅遊。但同時,也有許多對中國的惡劣印象在臺灣人之間流傳著:在中國容易被搶劫、中國人上廁所不關門、中國治安衛生狀況非常可怕、在中國容易失蹤……

「盜腎」是發生在中國的恐怖故事,那麼對臺灣人而言,它就是顯示「中國有多恐怖」的故事。

這些警訊跟隨著盜腎傳說流傳。若你在網路上搜尋傳說的轉貼,你可能會發現以下標題——

  • 「出國旅遊中國不要去!可怕!」
  • 「去大陸旅遊的人要注意了」

2009 年,PTT NetRumor 板轉貼的四川女大生版,以這樣一段文字開頭:

「如果您自己或有親戚朋友常往來大陸請一定要認真看完以下的內容」

接著敘述四川的大學女生腎臟被偷的故事,文章最後結束在:

「這種犯罪行為正發生在很多主要城市,最近尤其是在山東、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廈門、泉州、北京、上海、四川、重慶、全國各地酒吧!!發給你關心的任何一個朋友,不要吝嗇區區的十秒,也不要煩。」(見文章開頭所附傳說的第二個版本)

文末列舉的這串城市,不乏臺商聚集處。例如東莞、深圳、廣州、廈門,都是臺商註冊前幾名的都市。但臺商可能更早就注意到這些傳說。廣州大學版出現時,他們就已經在論壇上討論過了。四川女大生版的傳播範圍可能更廣,更及於那些只是想到中國旅遊、探親的臺灣人,或是臺商的親人朋友,所以才以「如果你有親友往來大陸」開頭。

2009 年,一位想到中國旅遊的男生上網發問:我怕大陸很危險,我身上的器官可以賣錢,我擔心會被分解拿去賣。

這時已經是 2000 年代後半,但「盜腎傳說」似乎回到了它 1990 年在歐洲流傳時的樣貌:負責告訴旅客,某些外國很危險。無論這些傳說在中國時夾帶的寓意是「不要嫖娼」或「不要喝陌生人給的酒」,到了臺灣,都成了「不要去中國」的警告。

經由臺灣翻譯的傳說,來到中國並獲得了中國化的版本,又回到臺灣,成了象徵中國危險的故事。

傳說不死:切合人心的都市傳說,繼續廣流傳

2008 年,臺灣又經過一輪政黨輪替。在那之後,親中的馬英九就任,和中國的關係轉好。臺灣商人和旅客繼續往來中國,中國沿海城市繼續發展,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文化品味趨於精緻。中國 GDP 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臺灣人已經不再熱衷轉寄郵件和論壇,臉書成為主要的社交媒介。2012 年,臺灣擁有了 LINE,接下來,它將成為幾乎每個臺灣人都會使用的通訊軟體。你以為經過這些改變,臺灣已經離上一個十年,很遠、很遠了。

一切都結束了嗎?
並沒有。

Facebook 的出現讓盜腎傳說再度廣為流傳。圖/giphy

2012、2013 年間,四川女大生版又在臉書上擴散,有一篇文章甚至被轉發了將近 4800 次。

國際村臉書上的居民有很多,不只臺灣人,除了臺灣人以外,香港人、馬來西亞等中文使用者,也有部分人對中國懷抱負面觀感,因此看待這個故事的方式依然是:「如果發生在中國,一點也不足為奇。」、「中國人多,犯罪手法無奇不有。」「到中國旅遊要注意。黑心事很多」……

都市傳說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是因為它反映了人們內心的焦慮與恐懼。其實在臺灣,盜腎傳說也曾有過泰國版,但它並未能成為臺灣「盜腎傳說」的主流版本。讀者、傳播者自己選擇了他們想要的故事,其結果就是,中國版被保留了下來,並且持續傳播。

那麼你現在知道盜腎傳說流傳許久的原因了。

——本文摘自《特搜!臺灣都市傳說》,2020 年 3 月,蓋亞出版

PanSci_96
1164 篇文章 ・ 15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