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8
1

文字

分享

3
8
1

手指月亮會被割耳朵?真相竟是異位性皮膚炎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蓋亞文化_96
・2021/08/29 ・26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 作者/楊海彥, 謝宜安, 阮宗憲,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用手指月亮的人,一覺醒來都會發現耳朵多出了一道傷痕……

圖/©臺灣都市傳說百科 / 楊海彥、謝宜安、阮宗憲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作 / 葒 插畫 / 蓋亞文化出版

「不能用手指月亮」是多數人從小熟悉的告誡之一,若是違反了這項禁忌的人,隔天睡醒後會耳朵被割傷。而也有部分的說法提到,如果不小心指到月亮,只要雙手合十誠心向月亮拜拜道歉,便能免於這項懲罰。這則禁忌所隱含的,是「以手指物或人」被視為「不禮貌」的象徵,一如長輩也常警告不能以手指神像,或是在路上要避免對著陌生人亂指;同時,也代表了漢人社會對於月亮的尊敬。

漢人社會對於手指月亮的禁忌,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在據傳是著於當時的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的〈諸惡章〉中提到「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都是被視為對神明大不敬的行為。其中的「三光」,指的便是日、月、星三種天體的光芒,「輒指三光」,便是指隨意對著這三種天體比劃。從這邊可以看出,對日月星辰的崇拜,是自古就有的漢人傳統。

一九二一年出版的《臺灣風俗誌》,是研究日治時期臺灣民俗相當重要的一本著作。在該書〈臺灣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念與迷信〉一章中有著和指月亮割耳朵相當類似的禁忌。裡頭寫到:「傳說月亮有一把利刀,因此若是小孩子對祂說壞話,就會立刻被割傷耳朵」。這段記錄有兩處值得注意的內容。首先是當時傳說並非手指月亮,而是說壞話就會遭到懲罰,同時在日文原文裡用了「忽ち」一詞,強調懲罰是立刻發生,與現今熟悉的睡醒後會發現耳朵有傷痕不同。

然而到了一九六九年,《臺灣民俗》一書裡記載的禁忌,卻是「禁以手指月,俗以指月會被月亮割斷耳朵。不慎指月,應即用手拜月亮求赦」。在經過四十多年後,禁忌的內容由咒罵改為手指,而懲罰也從割傷變成了更為嚴厲的割斷,並衍生出手拜月亮即能免除懲罰的規則,幾乎與現代流傳的版本無異。

一九八○年由本土音樂家簡上仁創作的臺語童謠〈月娘別生氣〉,以誤指了月亮的小孩為視角,向月娘唱出「求饒」的歌。歌詞中唱到:「請妳毋通 舉小刀仔 割阮的雙邊耳」;在一九九二年《聯合報》一篇標題為「指月亮割耳朵」的文章也提到,作者小時候經常被大人警告不能用手比月亮,否則「在睡夢中會遭『它』割去雙耳」,此處所提懲罰,仍舊是割斷耳朵,和《臺灣民俗》的記錄一致。只不過,報導又另外強調這項禁忌尤其在上弦與下弦月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並指出高高掛在夜空的彎月「還真像一把銳利難當的鐮刀」。因此手比月亮與割耳的連結,或許正來自古人對弦月與鐮刀在外形上的聯想。

一九二一年出版的《臺灣風俗誌》寫道:「傳說月亮有一把利刀,因此若是小孩子對祂說壞話,就會立刻被割傷耳朵」。圖/Pexels

到了近代,以手指月亮的代價變為耳朵上的撕裂傷。或許是「割耳」一詞包含了太多解釋空間,但也很可能是比起失去雙耳,耳朵上的傷痕顯得更常發生,也更容易被人們流傳。從二○一一年到二○一五年,網路論壇 PTT 的 Marvel 板上共有七篇文章在討論割耳傳說,裡頭有許多是原本不相信這個傳說的人,在比了月亮後耳朵真的出現割傷,而文章底下的推文,也大多有著相似的遭遇。

有趣的是,二○一五年有人在 Marvel 板發文,說小時候曾經指完月亮,回到家後就發現耳廓外圍正在流血,因此一直以為那就是傳說裡的割耳朵。卻在長大後讀到有文章說割耳是發生在耳垂與臉頰的交界。發文者好奇地詢問究竟禁忌中的「割耳」,是耳朵的哪個部位?那篇文章引來許多人推文,但沒想到大家被割的位置莫衷一是,從耳廓外圍、耳垂,到耳背都有。這也代表雖然指月亮割耳朵的禁忌傳說從很早以前就開始流傳,但隨著時間演進,內容也展現出分歧。

長久以來,「指月亮會被割耳朵」都只被當作民間傳說。但在二○一五年,一位筆名「柚子醫師」的醫生指出,這個禁忌傳說的真相,很可能是異位性皮膚炎。根據柚子醫師的說法,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好發於嬰兒到幼童之間,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病。這項疾病會在頭皮、臉頰、脖子與耳朵等地方出現發癢的紅疹。由於癢是這項疾病的最大特徵,因此孩童們很容易在睡覺時或無意識間將患部抓到破皮甚至結痂,而隨著年紀增加,孩童會自動免疫於這種疾病。因此,醫生認為所謂的指月亮割耳朵,很可能只是因為過去衛生條件不如現代良好,孩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機會高,再加上屬於皮膚炎好發部位的耳朵容易抓破皮,才產生了這樣的傳說。

雖然柚子醫師的說法某種程度上解釋了這項傳說針對小孩的原因,卻缺乏和「不能指月亮」這個禁忌結合的理由。退一步說,對於心智正開始發展、準備要認識這個世界的孩童而言,用手指任何好奇、感興趣的東西,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既然如此,為何這個傳說要針對月亮,而非其他事物呢?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終還是跟漢人社會的月亮信仰有關。傳統道教裡,月亮被神格化奉為太陰娘娘,而人們對月亮的崇拜,也衍生出許多想像和神話。有浪漫的如嫦娥奔月、玉兔傳說,卻也有嚴肅如指月割耳。或許正是月亮的圓缺變化,讓人們產生了溫柔和殘酷兩面性的想像。只要這份對月亮的崇拜與敬畏之心還在,這項禁忌就會繼續流傳下去吧。

參考資料

1.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灣日日新報社,一九二一年)

2. 吳瀛濤,《臺灣民俗》(進學,一九六九年)

3. 〈太上感應篇〉,觀世音菩薩在網路上的家

4. 〈音樂家名錄:簡上仁〉,臺灣音樂羣像資料庫

5. syuan1003,〈[經驗]指月亮被割耳朵算 marvel 嗎〉,PTT Marvel 板,二○一五年九月十一日

6. 柚子醫師,〈天上的月娘割孩子的耳朵?〉,親子天下論壇,二○一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7. 歐陽良盈,〈月亮傳說〉,《聯合報》,二○一一年九月四日,4 版

8. 宋隆俊,〈禁忌三六○〉,《聯合報》,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7 版

——本文摘自《台灣都市傳說百科,2021 年 8 月,蓋亞文化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3
蓋亞文化_96
6 篇文章 ・ 2 位粉絲
蓋亞文化,記憶與想像的國度。成立於2001年,致力於挖掘、出版台灣與香港、中國的華文原創作品,同時也譯介歐美日韓書籍。 2009年起,新增圖文漫畫品牌(原動力出版),透過圖像說故事,累積原創漫畫能量。 不論是文字作品或圖文漫畫,我們期許透過精準選書與合宜的編輯行銷,提供讀者多元題材的閱讀樂趣, 在作者與讀者,個人與社會,這個世界與其他世界之間,扮演文化傳遞者的角色。

0

17
0

文字

分享

0
17
0
什麼!你怎麼用眼睛聽聲音:認識麥格克效應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2/09/28 ・290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 文/李翊瑞|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早晨,鬧鐘聲不停地在耳邊響起,儘管心裡有再多的不甘願,你依然掀開棉被起身,輕揉著眼睛抬頭看了看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耳朵聽聲音、依靠眼睛看東西,兩者獨立運作,似乎是我們不曾懷疑過的事情。然而,人類的視覺及聽覺真的互不影響、毫無關聯嗎?

當朋友與我們說話時,對方的聲音和唇形如果有著明顯不同,又會發生什麼神奇的事呢?

究竟是「聽」別人說話,還是「看」別人說話呢?圖/Pexels

無心插柳柳成蔭:麥格克效應的發現

當一個人說話的聲音與唇形變化不一致時,所產生的聽錯覺現象稱為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

麥格克效應最早是由兩位英國心理學家——哈利.麥格克(Harry McGurk)約翰.麥克唐納(John MacDonald)於 1976 年提出[1],有趣的是,這個發現完全是場意料外的事。最初,他們正在進行一項語音知覺的研究,實驗中會讓嬰兒觀看一位母親說話的影片,同時搭配該位母親的配音,並記錄不同月齡的嬰兒對於語音的反應。

在一次實驗中,播放影片以及聲音時並未同步,使得影片中說話者唇形為「ga」,卻播放出「ba」的聲音。神奇的是,麥格克與麥克唐納不約而同聽到卻不是「ga」或「ba」,而是「da」的聲音[2]

說話者唇形為「ga」、播放聲音為「ba」,會聽到「da」的聲音。圖/雅文基金會

感到困惑的兩人,隨後重新設計了實驗,並招募更多受試者參與研究,發現高達 98% 的受試者在唇形為「ga」播放聲為「ba」的情況下都聽到了「da」的聲音。最終,他們將這個出乎意料的發現,發表在著名的科學期刊《Nature》[1],開啟了後續一系列有關聽錯覺以及視聽整合的研究。

聽到你懷疑人生,不存在的聲音從何而來?

麥格克效應的發生,顯示了視覺與聽覺訊息之間會相互作用,使我們得以一窺人類語音知覺系統的神秘面紗。與他人對話時,雙耳會將接收到的刺激(語音)傳遞至大腦的初級聽覺皮質(A1,圖中藍色處),同時雙眼接收到的訊息(嘴唇變化、臉部表情與舌頭動作)則會傳遞到初級視覺皮質(V1,圖中紅色處),這兩個區域所接收到的訊息會進一步傳送到顳上溝(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圖中紫色處)進行整合[3]

因此,我們知覺到的語音就不是單一的視覺(「ga」)或聽覺(「ba」)訊息,而是整合後的「da」。顳上溝在視聽整合的過程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4],後續研究也發現,麥格克效應較少出現在顳上溝功能異常的受試者,如自閉症兒童及失語症成人[5, 6, 7]

視覺訊息(來自初級聽覺皮質 A1,圖中藍色處)和聽覺訊息(來自初級視覺皮質 V1,圖中紅色處)會在顳上溝(STS,圖中紫色處)進行整合。圖/Lüttke (2018)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不存在的聲音是經大腦整合而產生,多聽多看幾次就會漸漸習慣而消失嗎?長期研究麥格克效應的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羅森布拉姆(Lawrence Rosenblum)曾提到:

「即便我已經研究此效應長達二十五年,既看又聽了成千上萬次,它依然會發生在我身上,無法自主地去控制它[8]。」

由此可知,麥格克效應不同於一般的魔術表演,即使已經瞭解了原理,甚至感受到它正在發生,但那個不存在的聲音依舊會在我們腦中迴響。

從戴口罩到追劇,視聽整合的重要性

雖然口罩雖然能有效減少病毒的傳播,卻也增加了與他人對話上的困難,使溝通的品質大打折扣[9]。在口罩會影響溝通的「聲音」與「視覺」線索,該如何為愛防疫無礙溝通?文中就有提到,影響溝通的兩大面向為[10]

  • 聽覺:口罩會降低高頻語音(約 2000 – 7000 赫茲)的音量,影響高頻語音的清晰度,讓聲音聽起來悶悶的。如果聽不清楚,就可能會把「胡先生」聽成「吳先生」、「鞋子」聽成「茄子」等。
  • 視覺:口罩會遮蔽臉部表情與唇形變化,因而缺少了視覺上的線索。像是在餐廳或會議等多人同時說話的吵雜環境,若看不見唇形會較難辨別每句話的來源。

麥格克效應顯示了大腦會整合聽覺與視覺訊息來理解當下的聲音,而佩戴口罩所帶來的不便,不僅影響了聽力正常者,對於聽力受損的族群更是一大挑戰,不僅無法接收到清楚的語音訊息,更不能透過讀唇來理解對話內容。所幸,透明口罩的問世[11],使我們得以看見對方的表情,感受到對方的情緒,更能清楚辨識唇形,兼顧防疫及溝通的需求!

透明口罩幫助我們看見對方的唇形和表情,減少溝通上的阻礙。圖/BBC News

另一方面,疫情的衝擊也帶動串流影音平台的崛起,宅在家收看喜愛的戲劇及電影已蔚為風潮,而追劇的過程其實也是種視聽整合的展現。我們對於劇情的理解,除了劇中角色對話的聲音,影片中的字幕也很關鍵。要知道怎樣追劇可以聽和看得更輕鬆嗎?別錯過追劇沒字幕就聽不到?電視聲音不清楚,你可以這樣做[12]

字幕有助於理解影片的內容。圖/Pexels

參考資料

  1. McGurk, H., & MacDonald, J. (1976). Hearing lips and seeing voices. Nature264(5588), 746–748. https://doi.org/10.1038/264746a0
  2. Massaro, D. W., & Stork, D. G. (1998). Speech Recognition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A 240-year-old theorem helps explain how people and machines can integrate auditory and visual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speech. American Scientist, 86(3), 236–244. http://www.jstor.org/stable/27857023
  3. Lüttke, C. S. (2018).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hear: Visual influences on auditory speech percep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Sl: sn]).
  4. Beauchamp, M. S., Nath, A. R., & Pasalar, S. (2010). fMRI-Guid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eveals that the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is a cortical locus of the McGurk effect. Journal of Neuroscience30(7), 2414-2417. 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4865-09.2010
  5. Taylor, N., Isaac, C., & Milne, E. (2010). A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udiovisual integra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nd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40(11), 1403–1411. https://doi.org/10.1007/s10803-010-1000-4
  6. Redcay E. (2008). The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performs a common function for social and speech percep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emergence of autism.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32(1), 123–142. 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07.06.004 
  7. Hickok, G., Rogalsky, C., Matchin, W., Basilakos, A., Cai, J., Pillay, S., … & Fridriksson, J. (2018). Neural networks supporting audiovisual integration for speech: A large-scale lesion study. Cortex103, 360-371.
  8. BBC Two. (2010). Try this bizarre audio illusion! Retrieved August 12, 2022,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N8vWm3m0.
  9. Chládková, K., Podlipský, V. J., Nudga, N., & Šimáčková, Š. (2021). The McGurk effect in the time of pandemic: Age-dependent adaptation to an environmental loss of visual speech cues.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8(3), 992–1002. https://doi.org/10.3758/s13423-020-01852-2
  10. 張逸屏(民109年8月11日)。口罩會影響溝通的「聲音」與「視覺」線索,該如何為愛防疫無礙溝通?PanSci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89531
  11. Taylor-Coleman, J. (2020, May 26). Coronavirus: Call for clear face masks to be ‘the norm’. BBC News. Retrieved August 12, 2022, from https://www.bbc.com/news/world-52764355 。
  12. 洪右真(民109年10月28日) 追劇沒字幕就聽不到?電視聲音不清楚,你可以這樣做。PanSci泛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192941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43 篇文章 ・ 205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1

10
0

文字

分享

1
10
0
異位性皮膚炎最新治療——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有效止癢、改善病灶
careonline_96
・2022/07/05 ・20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早到晚都很癢,白天工作時沒辦法集中精神,晚上又癢得睡不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醫師指出,而且手、脖子、臉部、額頭等處的皮膚會發紅,常被誤認為傳染病,不但嚴重影響心情、自信,也會干擾工作、社交。

「曾經有家長反應,小朋友在晚上一直抓,常抓到見血、到處都是,每天都得換床單,大人、小孩心情都不好。」林口長庚兒童皮膚科陳冠伃醫師說,因為小朋友在關節處的病灶容易裂開形成傷口,一動就很痛而沒辦法上體育課,也沒辦法跟大家玩在一起,甚至被同學取綽號,若是需要反覆住院,可能影響照顧者的工作,增加經濟的負擔。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已經大幅改變!」鐘文宏醫師表示,早年傳統治療是基本保濕、口服抗組織胺與短效類固醇、外用類固醇藥膏與非類固醇藥膏、照光治療等。近年來,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也開始使用免疫抑制劑。隨著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問世,透過精準治療機轉,有機會讓飽受異膚痛苦的病患幾乎完全恢復,治療成效良好且副作用低,對病人有非常大的幫助。

陳冠伃醫師表示,傳統免疫抑制劑發揮效果時間有的需要幾週、有的幾個月,病人也會顧慮相關副作用,所以經常不願意吃藥。現在,生物製劑或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治療效果就明顯快很多,副作用降低,病患接受度較高,也較有信心持續治療。

鐘文宏醫師解釋,生物製劑是所謂的抗體藥物,採用針劑注射。而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是 JAK 抑制劑,目前上市三款,採用口服方式,對於害怕打針或擔憂頻繁進出醫院的病患,便利性較高。此外,JAK 抑制劑透過抑制促進發炎相關的機轉,調節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對於 B 細胞、T 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保護力較不受影響,相對安全。

鐘文宏醫師據臨床經驗說明,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療效都很好!大概有 6 至 7 成病人的皮膚病灶可達 7 成以上改善。兩者副作用有些差異,不過整體都比傳統的免疫抑制劑、類固醇安全很多。現今治療的多元發展,讓異位性皮膚炎有更多的改善空間,是病患一大福音。

談到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或生物製劑時,很多患者會擔心副作用,鐘文宏醫師補充,傳統治療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更明顯,有些甚至會造成白血球降低,增加感染風險。基本上,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對肝、腎功能影響較小,安全性大幅提升,較能長期使用與控制。只要遵照醫師建議,按時回診,不用太過擔憂。

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有效止癢、改善病灶

「使用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後,大概隔天起就能明顯止癢,經過 1 至 2 週後,整體膚況會改善很多。」鐘文宏醫師說,「對一個長期搔抓、癢到睡不著的病患而言,明顯感受治療差異,不論是心理負擔降低、睡眠與生活品質皆大幅提升。在過去 20 年,大家認為異位性皮膚炎一定要用類固醇的迷思,應該要慢慢改變。」

陳冠伃醫師補充,一旦癢感被解決且皮膚看起來跟一般人相同,病患就可以回歸正常學習、考試、社交、工作。家長不用再擔心正值 12 至 18 歲升學重要階段的孩子晚上睡不好。由此可見,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對青少年患者的幫助。

貼心小提醒

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期抗戰,所以要盡量使用不會增加肝、腎負擔的藥物,同時減少接觸過敏原。鐘文宏醫師叮嚀,例如:對塵蟎過敏,就要注意環境清潔。夏天悶熱,要避免從事容易流汗的運動,減少皮膚刺激。冬天乾燥,就要注意皮膚保濕。

陳冠伃醫師提醒,皮膚的保養很重要,洗完澡要全身擦上乳液/霜保濕,讓皮膚有效修復、建立健康的保護膜,對抗外界刺激,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均衡飲食,不用特別進補。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副作用大多都是暫時性、可以恢復的,例如長痘痘、長皰疹、上呼吸道感染等,若有任何狀況,請提早回診反應。

現在,大里仁愛醫院亦有多位異位性皮膚炎專家醫師,如鐘文宏部長、陳冠伃醫師與顏璽醫師共同為病友提供完善診療與治療建議,與醫師保持良好溝通、穩定治療與追蹤,才能維持病況穩定!

所有討論 1
careonline_96
370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8
0

文字

分享

0
8
0
認識「兒童異位性皮膚炎」——如何能幫孩子終結「極度搔癢」?
careonline_96
・2021/11/30 ・284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終結極度搔癢!治療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敏專家圖文解說

「醫師,小寶的皮膚狀況越來越差,整天都一直抓、一直抓,到了晚上,又會癢得更厲害,很難入睡,也睡不安穩。」林媽媽心疼地說。

就讀幼稚園的小寶,四肢、背部都有一片片的紅疹,分布面積廣,已屬於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由於皮膚上的紅疹相當顯眼,使得小寶畏懼外界眼光,白天不太敢去上學,而且坐在診間,也忍不住在發癢的皮膚上抓來抓去,脆弱的皮膚上充滿了抓痕,晚上更是睡不好,除了影響身心發展,也讓家長心力交瘁。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教授指出,「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除了使用局部治療之外,也會視狀況搭配全身性治療。相較於成人患者,兒童患者的皮膚相當脆弱,一定要做好保濕,維持皮膚完整性。而小寶的狀況較為嚴重且經常復發,因此也建議使用生物製劑作為全身性治療。」〔1〕

小寶的皮膚狀況經過生物製劑治療後顯著改善,王志堯教授表示,大約半年之後,小寶的皮膚大部分都恢復到正常膚況,生活品質改善了,睡眠品質也變好了,不論是對小朋友的成長,或是家長的負擔,都有顯著幫助。

過敏進行式,每八個孩童中,就有一位異位性皮膚炎

近幾十年來,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逐年上升,根據研究,台灣 7 歲至 15 歲孩童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從 1974 年 1.43%,逐漸增加到 2007 年的 12.9%〔2〕。

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患者大多在 5 歲之前發病,王志堯醫師表示,兒童的異位性皮膚炎在三歲之前發病佔 85%,三歲之後發病的比率為 15%。若在學齡前沒有得到妥善治療,病情將會有越來愈嚴重的趨勢。

越來越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主要有兩大因素,王志堯教授解釋,除了先天皮膚屏障較差之外,孩童本身若有過敏體質,在接觸環境中的過敏原後,也可能誘發異位性皮膚炎。「先天性皮膚屏障較差的孩童,皮膚狀態比較乾燥,若沒有注重保濕,在遇到環境中的過敏原時,容易受到刺激,而引起發炎反應。」王志堯醫師進一步補充,「過敏反應可能影響不同器官,而過敏體質的孩童若受到環境中致敏原刺激,身體產生過度的免疫反應在皮膚上,便是異位性皮膚炎。」

癢癢癢!極度搔癢的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孩童身心發展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大多乾燥、沒有光澤,病灶的型態與分布則會隨著年齡而有所差異。

「異位性皮膚炎可能在嬰兒時期便出現症狀,例如頭部及臉部的肌膚發紅、乾燥、脫屑、嚴重搔癢等,且隨著情況越發嚴重,發炎情況還會往四肢伸側蔓延。」王志堯教授舉例,「像是年紀較大孩童的異位性皮膚炎常出現在頸部、耳垂、手肘、腕關節或膝關節等皮膚皺摺處。」

臨床上,可根據皮膚發炎的嚴重度、病灶涵蓋面積,來計算「異位性皮膚炎面積暨嚴重度指數(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3〕」,EASI 評分 0 至 6,屬於「輕度」;EASI 評分 7 至 19,屬於「中度」;EASI 評分 20 至 72,屬於「重度」。

「異位性皮膚炎會讓患者感到嚴重搔癢、非常不舒服,不只白天很難專心,晚上睡眠也會受到嚴重干擾,可能影響孩童的學習狀況,」王志堯教授表示,由於病灶很顯眼,孩童還可能在皮膚狀態不佳的情況下,因而產生自卑感。雖然異位性皮膚炎不會傳染,但為了避免被誤會,患者常會試著把皮膚包得緊緊的,反而使得皮膚更癢,甚至加重發炎的狀況,對於孩童的身心發展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有效改善病灶、安全性高!生物製劑突破傳統治療困境

醫師會依據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的病灶面積與嚴重程度,選擇合適治療方式。王志堯教授強調,「所有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都必須做好基礎保濕,使用乳液、凝膠、軟膏等保濕劑讓皮膚不乾燥,維持皮膚的完整性,可以有效減少發炎的狀況。」

此外,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還可以使用局部治療,王志堯醫師解釋,例如免疫抑制劑藥膏、類固醇藥膏,若有感染的狀況,也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倘若病情較嚴重、分布面積較廣,屬於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便要考慮搭配全身系統性治療,王志堯教授說,傳統治療包括口服免疫抑制劑、紫外線光照治療、類固醇等,且目前還有生物製劑可以使用。「生物製劑是單株抗體,可以與 IL-4、IL-13 等細胞激素的接受器結合,有效緩解發癢與發炎。」王志堯醫師說,「如果接受傳統治療一段時間後,還是沒有辦法改善,或經常復發,便可考慮申請生物製劑來治療。」

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如何治療?

生物製劑是運用生物科技製造的標靶藥物,針對特定靶點發揮作用,有效中止發炎因子所產生的連鎖反應。王志堯醫師說,相較於傳統藥物,生物製劑的作用機轉相對精準,能夠緩解搔癢、改善皮膚病灶、提升生活品質、改善睡眠品質〔4〕,且副作用也比較少,安全性高。不只是青少年與成人患者,就連 6 至 11 歲的兒童也能依據體重調整,進行每兩周或每月一次的居家或是回診施打〔5〕;與此同時,王志堯醫師也提醒患者需聽從醫師指示用藥,以避免發生像是鼻咽炎、結膜炎等不良反應事件。生物製劑治療成效顯著,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共識中,已陸續加入使用建議,希望能讓更多中至重度患者受益。〔6〕

生物製劑對異膚兒童的幫助

貼心小提醒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因為皮膚病灶顯眼,且極度搔癢,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隨著醫學進步,治療已可發揮顯著效果,穩定控制病情。王志堯醫師建議患者及早就醫,並根據病情嚴重度,接受適合的藥物治療,才有機會擺脫惱人的搔癢與紅疹!

參考資料

  • 1. 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2021版,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
  • 2. Wu WF, Wan KS, Wang SJ, Yang W, Liu WL. Prevalence, severity, and time trends of allergic conditions in 6-to-7-year-old schoolchildren in Taipei. 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 2011;21(7):556-62. PMID: 22312941.
  • 3. Hanifin JM, et al. The 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EASI): assessment of reliability inatopic dermatitis. Exp Dermatol. 2001;10(1):11-18.
  • 4. Paller AS et al. J Am Acad Dermatol. 2020; 83(5):1282-1293
  • 5. DUPIXENT仿單
  • 6. 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2021版,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MAT-TW-2101603-1.0-11/2021
careonline_96
370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