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6
1

文字

分享

2
6
1

消失的飲料大解密!Qoo真的含有果汁嗎?你認識要爆搖 33 下才能喝的魔性飲料嗎?

PanSci_96
・2021/08/20 ・4217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在 Y 編、A 編跟 C 編都還在「馬麻砸摳」的時候,去一趟雜貨店或超商買飲料是童年一大樂事,雖然那些當年讓我們癡狂的暢銷飲料已漸漸消失……但不要緊的!因為甜到爆的懷舊飲料可能現在連臺南的朋友都招架不了,否則還沒實現夢想的我們,大概只能安慰自己「我還有(糖尿)病」了(哭)。

《咒術迴戰》中的七海健人有云:「枕邊掉的頭髮越來越多,喜歡的夾菜麵包從便利商店消失,這些微小的絕望不斷積累,才會使人長大。」——泛科《童年崩壞》專題邀請各位讀者重新檢視童年時期的產物,讓你的童年持續崩壞不停歇 ψ(`∇´)ψ。

從小就把含糖飲料當水喝的 A 編,最喜歡的飲料是「舊版雀巢檸檬茶」。在2015年可口可樂與雀巢分手後,可口可樂順勢推出繼承「舊版雀巢檸檬茶」配方的「飛想茶」,而雀巢公司也修改了配方,推出「新版雀巢檸檬茶」。但無論是「新版雀巢檸檬茶」還是「飛想茶」,跟舊版比起來味道還是有些差距。

無法再現的味道只能夢裡相會(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聊那些消失的飲料吧!

那些年,我們一起搖過的飲料

搖晃,是 A 編童年的一部分,從皮卡丘計步器到怪獸對打機,我日以繼夜拿著計步器晃動手臂,用搖晃行萬里路。

除了搖晃對打機,當時也有許多需要搖晃的飲料問世,像是黑松的「搖果凍」,是一款加了果凍的汽水,標榜要搖 12 下才能把果凍跟汽水均勻混合(註:真的要搖,不然就要把整塊果凍擠出來吃),外包裝還特別註明「不會噴出來」。富有實驗精神(手賤)的我,喝之前都會超大力搖超過 12 下!但從來都沒噴出來過。

https://youtu.be/eAglXL1DigE
黑松「搖果凍」當年的廣告:貓迷搖搖~

雖然搖果凍停產了,但日購網站上還是能買到芬達出的果凍汽水,記得當年這款汽水與搖果凍近乎同時出現,同樣要搖過才能喝,不過芬達的果凍汽水只要搖 10 下就好。(到底是誰訂要搖幾下的?有什麼標準嗎?)

同樣,富有實驗精神(手賤)的我,也大力搖過芬達果凍汽水,卻也沒有看到它噴發過。時至今日,我仍沒想透果凍汽水為什麼不會噴?(大概是原本灌入的二氧化碳就比較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到要搖的飲料,雪克 33 的「要搖 33 下」也是許多人的童年首選,雖然我是沒有喝過(真的),但不少人都分享「搖過之後綿密的泡沫很好喝」。不過,雪克 33 就算沒搖也是可以喝啦,以目前能找到的資料,內容物其實就是一般的調味乳,搖 33 下應該只是噱頭。

但如果你相信搖過比較好喝,也可以把雪克 33 當作奶昔(Milkshake)。奶昔的經典作法,正是將冰淇淋與牛奶,加入調味劑後再透過手搖或調理機均勻混和,這內容物跟把雪克 33 有 87 分像,而且也的確需要手搖混和!

雪克 33 當年推出時與丘丘合唱團合作廣告主題曲「搖搖搖」,當年創下飲品與唱片業合作行銷的創舉。

融化後甜爆!臺北僅 6 家 7-11 有賣的思樂冰

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前,特別走遠路到 7-11 買杯冰涼凍腦思樂冰的回憶嗎?有沒有跟C編以前一樣不學好,拿著思樂冰邊吸邊跟同學互射可樂泥漿,把學校附近的人行道弄的濕濕黏黏的呢(邪笑)?

思樂冰(Slurpee)是一種由全球連鎖超商品牌 7-11 所研發的冰沙飲料,它在製作上是直接將汽水(糖漿+碳酸水)冷凍成冰沙狀,因此同時混合了碳酸及冰沙的爽快刺激感,造就其腦凍大開的獨特口感(大口吸頭爆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思樂冰的誕生地就在國際知名的連鎖冰淇店Dairy Queen,但卻與冰淇淋無關,完全是器材故障的意外產物!

1959年時,位於美國堪薩斯州一家 DQ 冰淇淋店的老闆,因為汽水機故障而不得不將汽水拿到冷凍庫保存,但汽水冷凍過後的冰沙狀刺激口感,意外受到顧客好評,因此進一步與廠商合作開發將碳酸飲料冷凍成冰沙的機器( icee機[註1]);而美國 7-11 在注意到這種汽水冰沙飲品的商業潛力後,於1965年收購了icee機,並於 1967 年將其製作出的冰沙飲品取名為「Slurpee」,命名由來據說是取自於用吸管喝思樂冰時所發出的聲音。

在美國 7-11 推出「Slurpee」後,順利地成為品牌旗下最具代表性的飲品!而隨 7-11 全球化版圖的拓展,「Slurpee」也逐漸引入海外市場,當然也包括 1986 年(民國 75 年)由統一集團引進台灣 7-11 的「思樂冰」。由於當時是市場上唯一的超商冰沙飲品,且具多種口味及顏色(香蕉、奇異果、芒果、可樂…etc),成為五、六、七年級生難忘的集體回憶。

1986年時思樂冰初登臺的廣告CF。

根據台北市食材登錄平台的揭露資訊,當前的沙士口味思樂冰糖漿(10L包)成分包括:高果糖糖漿、水、糖、檸檬酸、沙士香料、焦糖色素、果樹皮萃取物及防腐劑(已二烯酸甲+苯甲酸鈣)等,水與糖漿的建議混合比例為 1:5,若以大杯 660 ml來算熱量約為 185 大卡。換句話說,就是一大杯糖漿水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7-11 產品推陳出新,讓思樂冰成為網友們口中的童年飲品,但其實!!思樂冰並未停產,只是統一集團近年較少針對思樂冰推出行銷活動;根據 7-11 官網,六都中有賣思樂冰的 7-11 門市包括台北市 6 間、新北市 27 間、桃園市 45 間、台中市 21 間、台南市 20 間、高雄市 5 間,還不來查查家附近哪裡有賣,快買來爆喝一波啊!

Qoo——只在回憶中出現的神秘藍色生物?

說到懷念的飲料,如果你跟y編是同個年齡帶的(不好說得更仔細惹XD),那記憶裡不可能沒有這首歌:「Q-o-o,有種果汁真好喝。喝的時候Qoo,喝完臉紅紅~」,你還記得那個去麥當勞吵著要喝 Q-o-o ,背包上掛著Qoo吊飾、跟同學嘴裡不段重複唱著這首洗腦歌的童年時光嗎?

Qoo果汁當年的廣告CF洗腦效果相當卓越,不輸當今的全聯福利熊。

這隻誕生於 1999 年的神秘藍色生物,雖然在臺灣活躍的時間僅有短短的 2001 年至 2005 年左右,但有去過日本的人們都會好吃驚地發現,尋常的販賣機、便利商店還是能常看到他的身影;兩年前他還風光的跟 TWICE 做了連動,同時也度過了 20 歲的生日(有沒有人來擬人個,這孩子也應當是個20幾歲的美少年了(不准貼道蓮的圖片交差!)。

Qoo 從日本可口可樂公司的手下誕生,就官方說法這個品牌目標群眾是孩童,角色由博報堂設計,Qoo 一詞的由來是因為大人喝啤酒的時候會發出「クーッ!(音似 酷 / ku)」的聲音,希望有款飲料可以讓小孩也可以好喝到覺得「Qoo」。其主打群眾也可以從廣告宣傳上看出端倪:目前日本的版本強調其由純水製成、不使用任何防腐劑和人工色素。如果你記性很好的話,2000 年代在臺灣上市的版本,還主打添加了維他命C+鈣,從這點就可以感受得到它與「快樂肥宅水」的巨大差異 X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手邊還有舊版的Qoo(到底誰有!),可以看到上面寫著「符合 CNS2377 清淡果汁標準」,並標示著果汁成分為12%。CNS2377 是水果及蔬菜汁飲料的國家標準規範,要符合規範才能說自己是「果汁」!而當初規範中的「清淡果汁」指的是果汁成分大於等於 10% 或小於等於 30%,而現行 98 年修訂版本的 CNS2377 已經沒有「清淡果汁」這個項目。之前在臺灣,可口可樂的果汁品牌「美粒果」也有出 Qoo 的限定包裝,這源於2012年日本可口可樂公司將 Qoo 這個 IP 併到了美粒果這個子牌裡。

在 PTT、Dcard 上還是會看到各種人問卦,想知道 Qoo 去了哪裡。雖然日本、韓國、香港都還有這是神祕生物的身影,不只有果汁,還有乳酸飲、果凍飲等等;但也有許多人表示,喝起來就是沒有小時候的那味兒了。是因為現在 Qoo 的果汁含量都在 20% 以上嗎?還是因為迷迷糊糊的童年已被似流水的光陰帶走了呢?

童年時的瓊漿玉露,終成時代的眼淚

本文中提到的飲料,除了思樂冰仍在市面上販售外,目前都已經停產,除非鄉民們敲碗敲到爆、敲到廠商願意以過去的配方重新生產,否則恐怕難以得償所望。

但回過頭來說,相較於當前的超商飲料樣貌,為何當年的超商飲料企劃如此創意蓬勃,不禁讓人興起一股貴古賤今之感呢?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是,台灣自 1980 年代興起的泡沫紅潮店風潮,先帶動了泡沫紅茶及粉圓茶飲文化的成長。而這股潮流,又為了 90 年代蓬勃發展的珍珠奶茶連鎖店創造了可收割的市場需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又經過了約莫 30 年的現在,手搖飲料店已形成非常成熟的加盟體系,導致當今手搖飲料店林立的狀況——而這一系列的進展,徹底的改變了台灣人喝飲料的口味、習慣與需求。跟過去相比,現在我們走進超商的飲料區時,更期待的是喝到低糖清爽的瓶裝飲料,而非甜到爆的汽水茶飲,這不是說高糖飲料失去了價值,而是手搖飲料滿足了這一塊的市場需求。

看完今天介紹的懷舊飲料,不知是否讓你心中模糊的童年記憶變得清晰起來?在感傷童年逝去之餘,可千萬不要衝動去網路上下單來路不明、過期N年的庫存飲料來喝!擺著當裝飾可能還不錯,喝下去可就不只是「童年崩壞」,而是「身體整組崩壞」了!

註解

  1. Icee 飲料的發明者為 Omar Knedlik(就是文內提到的DQ店老闆)。最初的 Icee 機由他與廠商合作開發而成,而在 1965 年 7-11 收購了 Icee 公司生產的數台機器後,它成為了思樂冰和其他碳酸冰沙飲料的原型。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40 篇文章 ・ 237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地震之島的生存法則!921地震教育園區揭開台灣的防災祕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20 ・455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台灣會像坐在搖搖椅上,總是時不時地晃動?這個問題或許有些令人不安,但卻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現實。根據氣象署統計,台灣每年有 40,000 次以上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超過 1,000 次。2024年4月3日,花蓮的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就經歷了超過 1,000 次餘震,這些數據被視覺化後形成的圖像,宛如台北101大樓般高聳穿雲,再次引發了全球對台灣地震頻繁性的關注。

地震發生後,許多外國媒體擔心半導體產業會受影響,但更讓他們稱奇的是,台灣竟然能在這麼大的地震之下,將傷害降到這麼低,並迅速恢復。不禁讓人想問,自從 25 年前的 921大地震以來,台灣經歷了哪些改變?哪些地方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如果只是遲早,我們該如何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合適的地點就在一座從地震遺跡中冒出的主題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 921地震教育園區。

圖:跑道捕捉了地震的瞬間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下一個大地震在哪、何時?先聽斷層說了什麼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了一場規模7.3的大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全台 5 萬棟房子遭震垮,罹難人數超過 2,400 人。其中,台中霧峰光復國中校區因車籠埔斷層通過,地面隆起2.6公尺,多棟校舍損毀。政府決定在此設立921地震教育園區,保留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並作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基地。園區內兩處地震遺跡依特性設置為「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地震工程教育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建於原操場位置,為了保存地表破裂及巨大抬升,所以整體設計不採用樑柱結構,而是由82根長12公尺、寬2.4公尺、重約10噸的預鑄預力混凝板組成,外觀為曲線造型,技術難度極高,屬國內外首見,並榮獲多項建築獎。而地震工程教育館保留了原光復國中受損校舍,讓民眾親眼見證地震的驚人破壞力,進一步強調建築結構與安全的重要性。毀損教室旁設有由園區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展示館,透過互動展示,讓參觀者親手操作,學習地震工程相關知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蔣正興博士表示,面積上,台灣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卻擁有高達近4000公尺的山脈,彰顯了板塊激烈擠壓、地質活動極為活躍的背景。回顧過去一百年的地震歷史,從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到1999年的921大地震,都發生在台灣西部,與西部的活動斷層有密切關聯,震源位於淺層,加上人口密度較高,因此對台灣西部造成了嚴重的災情。

而台灣東部是板塊劇烈擠壓的區域,地震震源分佈更廣。與西部相比,雖然東部地震更頻繁,但由於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災情相對較少。此外,台灣東北部和外海也是地震多發區,尤其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至歐亞板塊的隱沒地震帶,至沖繩海槽向北延伸,甚至可能影響到台北下方,發生直下型地震,這種地震因震源位於城市正下方,危害特別大,加上台北市房屋非常老舊,若發生直下型地震,災情將非常嚴重。

除了台北市,蔣正興博士指出在台灣西部,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彰化斷層的影響,該斷層曾於1848年發生巨大錯動。此外,我們也需要留意西南部的地震風險,如 1906 年的梅山地震。此兩條活動斷層距今皆已超過 100 年沒活動了。至於東部,因為存在眾多活動斷層,當然也需要持續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之所以擔心某些斷層,是因為這些區域可能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能量,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釋放,進而引發地震。地質學家通常會沿著斷層挖掘,尋找過去地震的證據,如受構造擾動沉積物的變化,然後透過定年技術來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點,估算出斷層的地震週期,然而,這些數字的計算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綜合大量數據。

挑戰在於,有些斷層的活動時間非常久遠,要找到活動證據並不容易。例如,1906年的梅山地震,即使不算久遠,但挖掘出相關斷層的具體位置仍然困難,更不用說那些數百年才活動一次的斷層,如台北的山腳斷層,因為上頭覆蓋了大量沉積物,要找到並研究這些斷層更加困難。

儘管我們很難預測哪個斷層會再次活動,我們仍然可以預先對這些構造做風險評估,從過往地震事件中找到應變之道。而 921 地震教育園區,就是那個可以發現應變之道的地方。

圖:北棟教室毀損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921 後的 25 年

在園區服務已 11 年的黃英哲擔任志工輔導員,常代表園區到各地進行地震防災宣導。他細數 921 之後,台灣進行的六大改革。制定災害防救法,取代了總統緊急命令。修訂了建築法規,推動斷層帶禁限建與傳統校舍建築改建。組建災難搜救隊伍,在面對未來災害時能更加自主應對。為保存文化資產,增設了歷史建築類別,確保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得到妥善照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則是推行防災教育。黃英哲表示,除了在學校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提升防災意識外,更建立了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作為教育場所,也是跨部門合作的平台,例如與交通部氣象署、災害防救辦公室、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進行全面的防災教育。園區內保留了斷層線的舊址,讓遊客能夠直觀地了解地震的破壞力,最具可看性;然而除此之外,園區也是 921 地震相關文物和資料的重要儲存地,為未來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堪稱園區元老,在園區服務將近 19 年,主要負責日語解說工作的陳婉茹認為,園區最大的特色是保存了斷層造成的地景變化,如抬升的操場和毀壞的教室場景,讓造訪的每個人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威力,尤其是對於年輕的小朋友,即使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也能透過這些真實的展示認識到地震帶來的危險與影響。

陳婉茹回憶,之前有爸媽帶著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來參觀,原本小朋友並不認真聽講,到處跑來跑去,但當他看到隆起的操場,立刻大聲說這他在課本看過,後來便聚精會神地聽完 40 分鐘的解說。

圖:陳婉茹在第一線負責解說工作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除了每看必震撼的地景,園區也透過持續更新策展,邀請大家深入地震跟防災的各個面向。策展人黃惠瑛負責展示設計、活動規劃、教具設計等工作。她提到,去年推出的搜救犬特展和今年的「921震災啓示展」與她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921 大地震時的她還是一名台中女中的住宿生,當時她儘管驚恐,依舊背著腿軟的學姊下樓,讓她在策劃這些展覽時充滿了反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體驗平臺的設計中,黃惠瑛強調不僅要讓觀眾了解災害的破壞力,更希望觀眾能從中學到防災知識。她與設計師合作,一樓展示區採用了時光機的概念,運用輕鬆、童趣的風格,希望遊客保持積極心態。二樓的地震體驗平臺結合六軸震動臺和影片,讓遊客真實感受921地震的情境。她強調,這次展覽的目標是全民,設計上避免了血腥和悲傷的元素,旨在讓觀眾帶著正向的感受離開,並重視防災意識。

圖:地震體驗劇場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籌備今年展覽的最大挑戰是緊迫的時間。從五月開始,九月完成,為了迅速而有效地與設計師溝通,黃惠瑛使用了AI工具如ChatGPT與生成圖像工具,來加快與設計師溝通的過程。

圖:黃惠瑛與設計師於文件中討論設計/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蔣正興博士說,當初學界建議在此設立地震教育園區,其中一位重要推手是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他曾在台灣指導十位台灣博士生,這些博士後來成為地質研究的中堅力量。1999年921大地震後,安朔葉教授立刻趕到台灣,認為光復國中是全球研究斷層和地震的最佳觀察點,建議必須保存。為紀念園區今年成立20週年,在斷層館的展示更新中,便特別強調安朔葉的貢獻與當時的操場圖。

此外,作為 20 週年的相關活動,今年九月也將與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強化合作並展示台日合作歷史。另一重頭戲則是向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致贈感謝狀,感謝他不遺餘力,長期協助園區斷層保存館的剖面展品保存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右圖:法國巴黎居禮大學安朔葉教授。左圖: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盡力保存斷層跟受創校舍,只因不想再重蹈覆徹。蔣正興博士表示,921地震發生在車籠埔斷層,其錯動形式成為全球地質研究的典範,尤其是在研究斷層帶災害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距離車籠埔斷層約100公尺內,住在上盤的罹難率約為1%,而下盤則約為0.6%。這說明住在斷層附近,特別是上盤,是非常危險的。由於台灣主要是逆斷層活動,這一數據清楚告訴我們,在上盤區域建設居住區應特別小心。

2018年花蓮米崙斷層地震就是一個例證。

在921地震後,政府在斷層帶兩側劃設了「地質敏感區」。因為斷層活動週期較長,全球大部分地區難以測試劃設敏感區的有效性,但台灣不同,斷層活動十分頻繁。例如 1951 年,米崙斷層造成縱谷地震,規模達 7.3,僅隔 67 年後,在 2018 年再次發生花蓮地震,這在全球是罕見的,也因此 2016 年劃設的地質敏感區,在 2018 年的地震中便發現,的確更容易發生地表破裂與建築受損,驗證了地質敏感區劃設的有效性。

圖:黃英哲表示曾來園區參訪的兒童寄來的問候信,是他認真工作的動力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在過去的20年裡,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見證了台灣在防災教育上的進步,也承載著無數來訪者的情感與記憶。每一處地震遺跡,每一項展示,都在默默提醒我們,那段傷痛歷史並未走遠。然而,我們對抗自然的力量,並非源自恐懼,而是源自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當你走進這座園區,感受那因地震而隆起的操場,或是走過曾經遭受重創的教室,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使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吧,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一起在這裡找尋對未來的啓示,為台灣的下一代共同築起一個更堅固、更安全的家園。

圖: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延伸閱讀:
高風險? 家踩「斷層帶、地質敏感區」買房留意
「我摸到台灣的心臟!」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讓「池上斷層」揚名國際
百年驚奇-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天下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5

15
6

文字

分享

5
15
6
「貴古賤今」不是病,只是大腦美化記憶的濾鏡——為何我們需要「懷舊」的心理機制?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1/08/30 ・340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你曾經因為在臉書河道上,看到某張老照片或影片,而驟然陷入回憶構築的時光長廊中嗎?在那個瞬間,好像穿越了時空、變回了年幼的自己,並重新體驗了當時在那個情節中所經驗過的感覺。別擔心!這只是一種「急性懷舊」的情感衝擊。不是你有病,只是因為你老到有足夠的記憶可以觸發大腦中的「懷舊」機制,畢竟社會也對你挺殘酷的…不是嗎?

《咒術迴戰》中的七海健人有云:「枕邊掉的頭髮越來越多,喜歡的夾菜麵包從便利商店消失,這些微小的絕望不斷積累,才會使人長大。」——泛科《童年崩壞》專題邀請各位讀者重新檢視童年時期的產物,讓你的童年持續崩壞不停歇 ψ(`∇´)ψ。

你自認是個「念舊的人」嗎?

不管這個答案是肯定或否定,我們多少都曾在人生的某些時刻經驗到「懷舊」的情緒。特別是童年的種種,總會在奇特的時刻跳出來、用回憶跑馬燈提醒自己已經長大的事實。

這也使得懷舊成為十分複雜的情緒,在快樂、溫暖中還會帶上些微感傷與空虛,因為我們知道「往日不再」,只能下意識地追逐只存在於腦海中的幻影。

但是人為什麼會感到「懷舊」?我們常常看到老一輩的人在緬懷過去的美好,甚至推崇讓新生代匪夷所思的價值觀,又或者過度美化某些灰暗的歷史片段,讓人不禁懷疑這些長輩是不是來自某個平行宇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先別急著批判這些長者,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你是否有「童年的最愛」?它可能是一道菜、一個糖果的品牌、一部卡通,甚至是一位朋友,是在你記憶深處佔據特殊地位的存在。你或許不記得太多細節了,只知道每次想到它(或是他)心中都會浮現幸福的暖意,不由自主地重溫你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

然而在某個契機下,你們重逢了。但是說也奇怪,明明是一樣的東西,但感覺起來就是少了些什麼。

你沒辦法在食物中嚐到那像是施了魔法的美味,或者難以從古早卡通的粗糙線條中獲得感動,甚至是在面對老朋友時感受到疏遠與尷尬。

「童年」破碎了,你覺得受騙,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或許是食品配方改了,卡通失真了,人心也跟著變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很遺憾地,我得在這裡告訴你一個壞消息:變得不是那些東西,而是你的記憶。

「懷舊」是一種溫暖中夾帶些許感傷的情懷,有時候重溫了兒時的美味,卻覺得無法與當年的感動相提並論。

無法客觀的「情節記憶」

懷舊(nostalgic)是心理學常見的研究題材。因為相較於一些比較單純的喜怒哀樂,懷舊是個非常複雜、甚至可以說「並不單純」的情緒反應。因為就本質來說,外界刺激僅是懷舊感的引子,它仍是以回憶為基礎的心理活動,也給了它與眾不同的可能性。

人的記憶大多都不是準確的。這不是在說大家都該去吃銀杏,而是記憶機制本就複雜,除了日常生活與工作會用到的「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以及「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還有以情節與情感為主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舉例來說,今天你因為在開會時講錯話,被上司狠狠教育了一番。你所學到的「教訓」,以及下次遇到同樣情境時該如何應對的反思,會被大腦歸類為語意記憶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被罵時心裡感受到的不悅、上司的嘴臉、背景裡對著你指指點點的同事,以及當下你胃痛的生理不適,這些則會被存放在情節記憶當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現關鍵了嗎?情節記憶,是跟「情緒」綁在一起的。這也表示情節記憶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多少會受到當下情緒的影響。情緒越是強烈,情節記憶在腦迴路的刻痕就越深、被主觀判斷扭曲的程度也越強。這也是為什麼現代提倡「愛的教育」、「零體罰」,避免小孩子在還不懂事時就因為體罰產生心理創傷,造成往後親子、師生關係出現無法彌補的裂痕。

不愉快的回憶中的情緒,會被大腦歸類為「情節記憶」,情緒越是強烈,情節記憶在腦迴路的刻痕就越深。

這樣把情節記憶跟情感綁在一起,有壞處當然也有好處。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常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人雖然會因為負面經驗產生心理創傷,但也同樣能受惠於正向經驗,讓這些愉快的記憶成為往後人生重要的抗壓資本。

而這份來自過往美好的療癒效果,正是源自於「懷舊」最核心的機制。

無限美好的懷舊濾鏡

根據近年來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懷舊」情緒其實跟我們大腦的獎勵迴路(reward system)有關。單純啟動某些記憶就只是在「回憶」,必須要同時活化獎勵迴路、為這份記憶增添額外的「意義」,我們才能經驗到那份既複雜又美好的懷舊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言之,就算是再平淡的早年記憶,在獎勵系統渲染下都能引發懷舊感的正向回饋。這可是比任何濾鏡都還要厲害的特效,直接從認知層面美化記憶。

雖然我們還沒辦法真正釐清獎勵系統與懷舊感之間的因果關係,卻可以從實徵研究中摸索出這類情緒的「存在意義」。雖然可能不太直觀,但「懷舊」其實是大腦的自保機制,特別是在認知到重大威脅、感到徬徨時,適時的懷舊感能幫助我們減輕壓力,甚至是降低當下經驗到的焦慮感。

適時的懷舊感,可幫助人減輕壓力。圖/Pixabay

特別是在面對重大轉變,如學校畢業、公司離職、情侶分手,或甚至是生離死別的時候,因為我們對於不可逆的新生活感到不安,大腦會將相關回憶提取出來、搭配獎賞系統的正向情緒來安撫心緒。這些跑馬燈能提醒我們「自己並不孤單」、「人生還是有很多值得開心的事」,最終起到定心凝神、自我培力的功效。

——不過,並不是每次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在數百年前的三十年戰爭中,這份懷舊的「療效」便被視為好發於戰場的精神疾病。起因是有許多瑞士士兵在戰場上聽到家鄉歌曲後戰意全失,逼得指揮官不得不把這些毫無鬥志的累贅送離前線,或是動用暴力脅迫他們拿起槍繼續衝鋒。

然而,這些士兵並不是真的生病,只是遇上「急性懷舊」的情感衝擊。他們沒有被壓力擊垮、失去活下去的動力,事實恰好相反:正因為回想起生命能有多麽美好,才更不願意在這毫無意義的戰爭中平白死去。這顯示,懷舊感也有幫助我們「否定現實」的效果。不是否定它的存在,而是否定當前這個現實的「價值」,維護記憶中那些美好的「正當性」。

家鄉歌曲引起的「懷舊」情感衝擊,曾被認為是好發於戰場的精神疾病。圖/Pexels

恐怕舊愛不是最美,只是現實太不友善…

當你看到有人在感慨「以前還是比較好」,要記得這份評價除了不客觀,它更是展現了這個人「適應不良」的事實。或許並不是客觀環境變差,而是他主觀的經驗不斷在惡化,讓這些人在面對現實世界時需要仰賴懷舊情緒的止痛效果度日。

懷舊作為大腦的自保機制,它本身的存在是中性的。用在適當的地方可以救人一命,依賴過度也可能造成人生停滯、難以成長。這其中的取捨,到頭來還是要回到我們對待「改變」的態度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改變代表離開舒適圈,駛向充滿不確定性與機緣的汪洋。在航行的過程中,懷舊感就像是身後的燈塔,雖然不一定能照亮前路,卻可以成為重要的錨點、為我們指出家的方向。但若過度依賴燈塔,不敢走出它燈火照耀的範圍,那我們終究哪裡都不去了,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打轉。

所以說,該懷舊時就盡量懷舊,但也別忘了我們回首,是為了讓腳下踩得更穩、走得更遠。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5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2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