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6
1

文字

分享

2
6
1

消失的飲料大解密!Qoo真的含有果汁嗎?你認識要爆搖 33 下才能喝的魔性飲料嗎?

PanSci_96
・2021/08/20 ・4217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編按:在 Y 編、A 編跟 C 編都還在「馬麻砸摳」的時候,去一趟雜貨店或超商買飲料是童年一大樂事,雖然那些當年讓我們癡狂的暢銷飲料已漸漸消失……但不要緊的!因為甜到爆的懷舊飲料可能現在連臺南的朋友都招架不了,否則還沒實現夢想的我們,大概只能安慰自己「我還有(糖尿)病」了(哭)。

《咒術迴戰》中的七海健人有云:「枕邊掉的頭髮越來越多,喜歡的夾菜麵包從便利商店消失,這些微小的絕望不斷積累,才會使人長大。」——泛科《童年崩壞》專題邀請各位讀者重新檢視童年時期的產物,讓你的童年持續崩壞不停歇 ψ(`∇´)ψ。

從小就把含糖飲料當水喝的 A 編,最喜歡的飲料是「舊版雀巢檸檬茶」。在2015年可口可樂與雀巢分手後,可口可樂順勢推出繼承「舊版雀巢檸檬茶」配方的「飛想茶」,而雀巢公司也修改了配方,推出「新版雀巢檸檬茶」。但無論是「新版雀巢檸檬茶」還是「飛想茶」,跟舊版比起來味道還是有些差距。

無法再現的味道只能夢裡相會(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聊聊那些消失的飲料吧!

那些年,我們一起搖過的飲料

搖晃,是 A 編童年的一部分,從皮卡丘計步器到怪獸對打機,我日以繼夜拿著計步器晃動手臂,用搖晃行萬里路。

除了搖晃對打機,當時也有許多需要搖晃的飲料問世,像是黑松的「搖果凍」,是一款加了果凍的汽水,標榜要搖 12 下才能把果凍跟汽水均勻混合(註:真的要搖,不然就要把整塊果凍擠出來吃),外包裝還特別註明「不會噴出來」。富有實驗精神(手賤)的我,喝之前都會超大力搖超過 12 下!但從來都沒噴出來過。

https://youtu.be/eAglXL1DigE
黑松「搖果凍」當年的廣告:貓迷搖搖~

雖然搖果凍停產了,但日購網站上還是能買到芬達出的果凍汽水,記得當年這款汽水與搖果凍近乎同時出現,同樣要搖過才能喝,不過芬達的果凍汽水只要搖 10 下就好。(到底是誰訂要搖幾下的?有什麼標準嗎?)

同樣,富有實驗精神(手賤)的我,也大力搖過芬達果凍汽水,卻也沒有看到它噴發過。時至今日,我仍沒想透果凍汽水為什麼不會噴?(大概是原本灌入的二氧化碳就比較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到要搖的飲料,雪克 33 的「要搖 33 下」也是許多人的童年首選,雖然我是沒有喝過(真的),但不少人都分享「搖過之後綿密的泡沫很好喝」。不過,雪克 33 就算沒搖也是可以喝啦,以目前能找到的資料,內容物其實就是一般的調味乳,搖 33 下應該只是噱頭。

但如果你相信搖過比較好喝,也可以把雪克 33 當作奶昔(Milkshake)。奶昔的經典作法,正是將冰淇淋與牛奶,加入調味劑後再透過手搖或調理機均勻混和,這內容物跟把雪克 33 有 87 分像,而且也的確需要手搖混和!

雪克 33 當年推出時與丘丘合唱團合作廣告主題曲「搖搖搖」,當年創下飲品與唱片業合作行銷的創舉。

融化後甜爆!臺北僅 6 家 7-11 有賣的思樂冰

還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前,特別走遠路到 7-11 買杯冰涼凍腦思樂冰的回憶嗎?有沒有跟C編以前一樣不學好,拿著思樂冰邊吸邊跟同學互射可樂泥漿,把學校附近的人行道弄的濕濕黏黏的呢(邪笑)?

思樂冰(Slurpee)是一種由全球連鎖超商品牌 7-11 所研發的冰沙飲料,它在製作上是直接將汽水(糖漿+碳酸水)冷凍成冰沙狀,因此同時混合了碳酸及冰沙的爽快刺激感,造就其腦凍大開的獨特口感(大口吸頭爆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思樂冰的誕生地就在國際知名的連鎖冰淇店Dairy Queen,但卻與冰淇淋無關,完全是器材故障的意外產物!

1959年時,位於美國堪薩斯州一家 DQ 冰淇淋店的老闆,因為汽水機故障而不得不將汽水拿到冷凍庫保存,但汽水冷凍過後的冰沙狀刺激口感,意外受到顧客好評,因此進一步與廠商合作開發將碳酸飲料冷凍成冰沙的機器( icee機[註1]);而美國 7-11 在注意到這種汽水冰沙飲品的商業潛力後,於1965年收購了icee機,並於 1967 年將其製作出的冰沙飲品取名為「Slurpee」,命名由來據說是取自於用吸管喝思樂冰時所發出的聲音。

在美國 7-11 推出「Slurpee」後,順利地成為品牌旗下最具代表性的飲品!而隨 7-11 全球化版圖的拓展,「Slurpee」也逐漸引入海外市場,當然也包括 1986 年(民國 75 年)由統一集團引進台灣 7-11 的「思樂冰」。由於當時是市場上唯一的超商冰沙飲品,且具多種口味及顏色(香蕉、奇異果、芒果、可樂…etc),成為五、六、七年級生難忘的集體回憶。

1986年時思樂冰初登臺的廣告CF。

根據台北市食材登錄平台的揭露資訊,當前的沙士口味思樂冰糖漿(10L包)成分包括:高果糖糖漿、水、糖、檸檬酸、沙士香料、焦糖色素、果樹皮萃取物及防腐劑(已二烯酸甲+苯甲酸鈣)等,水與糖漿的建議混合比例為 1:5,若以大杯 660 ml來算熱量約為 185 大卡。換句話說,就是一大杯糖漿水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7-11 產品推陳出新,讓思樂冰成為網友們口中的童年飲品,但其實!!思樂冰並未停產,只是統一集團近年較少針對思樂冰推出行銷活動;根據 7-11 官網,六都中有賣思樂冰的 7-11 門市包括台北市 6 間、新北市 27 間、桃園市 45 間、台中市 21 間、台南市 20 間、高雄市 5 間,還不來查查家附近哪裡有賣,快買來爆喝一波啊!

Qoo——只在回憶中出現的神秘藍色生物?

說到懷念的飲料,如果你跟y編是同個年齡帶的(不好說得更仔細惹XD),那記憶裡不可能沒有這首歌:「Q-o-o,有種果汁真好喝。喝的時候Qoo,喝完臉紅紅~」,你還記得那個去麥當勞吵著要喝 Q-o-o ,背包上掛著Qoo吊飾、跟同學嘴裡不段重複唱著這首洗腦歌的童年時光嗎?

Qoo果汁當年的廣告CF洗腦效果相當卓越,不輸當今的全聯福利熊。

這隻誕生於 1999 年的神秘藍色生物,雖然在臺灣活躍的時間僅有短短的 2001 年至 2005 年左右,但有去過日本的人們都會好吃驚地發現,尋常的販賣機、便利商店還是能常看到他的身影;兩年前他還風光的跟 TWICE 做了連動,同時也度過了 20 歲的生日(有沒有人來擬人個,這孩子也應當是個20幾歲的美少年了(不准貼道蓮的圖片交差!)。

Qoo 從日本可口可樂公司的手下誕生,就官方說法這個品牌目標群眾是孩童,角色由博報堂設計,Qoo 一詞的由來是因為大人喝啤酒的時候會發出「クーッ!(音似 酷 / ku)」的聲音,希望有款飲料可以讓小孩也可以好喝到覺得「Qoo」。其主打群眾也可以從廣告宣傳上看出端倪:目前日本的版本強調其由純水製成、不使用任何防腐劑和人工色素。如果你記性很好的話,2000 年代在臺灣上市的版本,還主打添加了維他命C+鈣,從這點就可以感受得到它與「快樂肥宅水」的巨大差異 X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手邊還有舊版的Qoo(到底誰有!),可以看到上面寫著「符合 CNS2377 清淡果汁標準」,並標示著果汁成分為12%。CNS2377 是水果及蔬菜汁飲料的國家標準規範,要符合規範才能說自己是「果汁」!而當初規範中的「清淡果汁」指的是果汁成分大於等於 10% 或小於等於 30%,而現行 98 年修訂版本的 CNS2377 已經沒有「清淡果汁」這個項目。之前在臺灣,可口可樂的果汁品牌「美粒果」也有出 Qoo 的限定包裝,這源於2012年日本可口可樂公司將 Qoo 這個 IP 併到了美粒果這個子牌裡。

在 PTT、Dcard 上還是會看到各種人問卦,想知道 Qoo 去了哪裡。雖然日本、韓國、香港都還有這是神祕生物的身影,不只有果汁,還有乳酸飲、果凍飲等等;但也有許多人表示,喝起來就是沒有小時候的那味兒了。是因為現在 Qoo 的果汁含量都在 20% 以上嗎?還是因為迷迷糊糊的童年已被似流水的光陰帶走了呢?

童年時的瓊漿玉露,終成時代的眼淚

本文中提到的飲料,除了思樂冰仍在市面上販售外,目前都已經停產,除非鄉民們敲碗敲到爆、敲到廠商願意以過去的配方重新生產,否則恐怕難以得償所望。

但回過頭來說,相較於當前的超商飲料樣貌,為何當年的超商飲料企劃如此創意蓬勃,不禁讓人興起一股貴古賤今之感呢?比較有說服力的說法是,台灣自 1980 年代興起的泡沫紅潮店風潮,先帶動了泡沫紅茶及粉圓茶飲文化的成長。而這股潮流,又為了 90 年代蓬勃發展的珍珠奶茶連鎖店創造了可收割的市場需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又經過了約莫 30 年的現在,手搖飲料店已形成非常成熟的加盟體系,導致當今手搖飲料店林立的狀況——而這一系列的進展,徹底的改變了台灣人喝飲料的口味、習慣與需求。跟過去相比,現在我們走進超商的飲料區時,更期待的是喝到低糖清爽的瓶裝飲料,而非甜到爆的汽水茶飲,這不是說高糖飲料失去了價值,而是手搖飲料滿足了這一塊的市場需求。

看完今天介紹的懷舊飲料,不知是否讓你心中模糊的童年記憶變得清晰起來?在感傷童年逝去之餘,可千萬不要衝動去網路上下單來路不明、過期N年的庫存飲料來喝!擺著當裝飾可能還不錯,喝下去可就不只是「童年崩壞」,而是「身體整組崩壞」了!

註解

  1. Icee 飲料的發明者為 Omar Knedlik(就是文內提到的DQ店老闆)。最初的 Icee 機由他與廠商合作開發而成,而在 1965 年 7-11 收購了 Icee 公司生產的數台機器後,它成為了思樂冰和其他碳酸冰沙飲料的原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4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8 篇文章 ・ 31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5

15
6

文字

分享

5
15
6
「貴古賤今」不是病,只是大腦美化記憶的濾鏡——為何我們需要「懷舊」的心理機制?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1/08/30 ・340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編按:你曾經因為在臉書河道上,看到某張老照片或影片,而驟然陷入回憶構築的時光長廊中嗎?在那個瞬間,好像穿越了時空、變回了年幼的自己,並重新體驗了當時在那個情節中所經驗過的感覺。別擔心!這只是一種「急性懷舊」的情感衝擊。不是你有病,只是因為你老到有足夠的記憶可以觸發大腦中的「懷舊」機制,畢竟社會也對你挺殘酷的…不是嗎?

《咒術迴戰》中的七海健人有云:「枕邊掉的頭髮越來越多,喜歡的夾菜麵包從便利商店消失,這些微小的絕望不斷積累,才會使人長大。」——泛科《童年崩壞》專題邀請各位讀者重新檢視童年時期的產物,讓你的童年持續崩壞不停歇 ψ(`∇´)ψ。

你自認是個「念舊的人」嗎?

不管這個答案是肯定或否定,我們多少都曾在人生的某些時刻經驗到「懷舊」的情緒。特別是童年的種種,總會在奇特的時刻跳出來、用回憶跑馬燈提醒自己已經長大的事實。

這也使得懷舊成為十分複雜的情緒,在快樂、溫暖中還會帶上些微感傷與空虛,因為我們知道「往日不再」,只能下意識地追逐只存在於腦海中的幻影。

但是人為什麼會感到「懷舊」?我們常常看到老一輩的人在緬懷過去的美好,甚至推崇讓新生代匪夷所思的價值觀,又或者過度美化某些灰暗的歷史片段,讓人不禁懷疑這些長輩是不是來自某個平行宇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先別急著批判這些長者,好好回想一下自己的人生。你是否有「童年的最愛」?它可能是一道菜、一個糖果的品牌、一部卡通,甚至是一位朋友,是在你記憶深處佔據特殊地位的存在。你或許不記得太多細節了,只知道每次想到它(或是他)心中都會浮現幸福的暖意,不由自主地重溫你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

然而在某個契機下,你們重逢了。但是說也奇怪,明明是一樣的東西,但感覺起來就是少了些什麼。

你沒辦法在食物中嚐到那像是施了魔法的美味,或者難以從古早卡通的粗糙線條中獲得感動,甚至是在面對老朋友時感受到疏遠與尷尬。

「童年」破碎了,你覺得受騙,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或許是食品配方改了,卡通失真了,人心也跟著變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很遺憾地,我得在這裡告訴你一個壞消息:變得不是那些東西,而是你的記憶。

「懷舊」是一種溫暖中夾帶些許感傷的情懷,有時候重溫了兒時的美味,卻覺得無法與當年的感動相提並論。

無法客觀的「情節記憶」

懷舊(nostalgic)是心理學常見的研究題材。因為相較於一些比較單純的喜怒哀樂,懷舊是個非常複雜、甚至可以說「並不單純」的情緒反應。因為就本質來說,外界刺激僅是懷舊感的引子,它仍是以回憶為基礎的心理活動,也給了它與眾不同的可能性。

人的記憶大多都不是準確的。這不是在說大家都該去吃銀杏,而是記憶機制本就複雜,除了日常生活與工作會用到的「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以及「語意記憶」(semantic memory),還有以情節與情感為主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

舉例來說,今天你因為在開會時講錯話,被上司狠狠教育了一番。你所學到的「教訓」,以及下次遇到同樣情境時該如何應對的反思,會被大腦歸類為語意記憶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被罵時心裡感受到的不悅、上司的嘴臉、背景裡對著你指指點點的同事,以及當下你胃痛的生理不適,這些則會被存放在情節記憶當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現關鍵了嗎?情節記憶,是跟「情緒」綁在一起的。這也表示情節記憶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多少會受到當下情緒的影響。情緒越是強烈,情節記憶在腦迴路的刻痕就越深、被主觀判斷扭曲的程度也越強。這也是為什麼現代提倡「愛的教育」、「零體罰」,避免小孩子在還不懂事時就因為體罰產生心理創傷,造成往後親子、師生關係出現無法彌補的裂痕。

不愉快的回憶中的情緒,會被大腦歸類為「情節記憶」,情緒越是強烈,情節記憶在腦迴路的刻痕就越深。

這樣把情節記憶跟情感綁在一起,有壞處當然也有好處。在心理治療中我們常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人雖然會因為負面經驗產生心理創傷,但也同樣能受惠於正向經驗,讓這些愉快的記憶成為往後人生重要的抗壓資本。

而這份來自過往美好的療癒效果,正是源自於「懷舊」最核心的機制。

無限美好的懷舊濾鏡

根據近年來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結果,「懷舊」情緒其實跟我們大腦的獎勵迴路(reward system)有關。單純啟動某些記憶就只是在「回憶」,必須要同時活化獎勵迴路、為這份記憶增添額外的「意義」,我們才能經驗到那份既複雜又美好的懷舊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言之,就算是再平淡的早年記憶,在獎勵系統渲染下都能引發懷舊感的正向回饋。這可是比任何濾鏡都還要厲害的特效,直接從認知層面美化記憶。

雖然我們還沒辦法真正釐清獎勵系統與懷舊感之間的因果關係,卻可以從實徵研究中摸索出這類情緒的「存在意義」。雖然可能不太直觀,但「懷舊」其實是大腦的自保機制,特別是在認知到重大威脅、感到徬徨時,適時的懷舊感能幫助我們減輕壓力,甚至是降低當下經驗到的焦慮感。

適時的懷舊感,可幫助人減輕壓力。圖/Pixabay

特別是在面對重大轉變,如學校畢業、公司離職、情侶分手,或甚至是生離死別的時候,因為我們對於不可逆的新生活感到不安,大腦會將相關回憶提取出來、搭配獎賞系統的正向情緒來安撫心緒。這些跑馬燈能提醒我們「自己並不孤單」、「人生還是有很多值得開心的事」,最終起到定心凝神、自我培力的功效。

——不過,並不是每次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在數百年前的三十年戰爭中,這份懷舊的「療效」便被視為好發於戰場的精神疾病。起因是有許多瑞士士兵在戰場上聽到家鄉歌曲後戰意全失,逼得指揮官不得不把這些毫無鬥志的累贅送離前線,或是動用暴力脅迫他們拿起槍繼續衝鋒。

然而,這些士兵並不是真的生病,只是遇上「急性懷舊」的情感衝擊。他們沒有被壓力擊垮、失去活下去的動力,事實恰好相反:正因為回想起生命能有多麽美好,才更不願意在這毫無意義的戰爭中平白死去。這顯示,懷舊感也有幫助我們「否定現實」的效果。不是否定它的存在,而是否定當前這個現實的「價值」,維護記憶中那些美好的「正當性」。

家鄉歌曲引起的「懷舊」情感衝擊,曾被認為是好發於戰場的精神疾病。圖/Pexels

恐怕舊愛不是最美,只是現實太不友善…

當你看到有人在感慨「以前還是比較好」,要記得這份評價除了不客觀,它更是展現了這個人「適應不良」的事實。或許並不是客觀環境變差,而是他主觀的經驗不斷在惡化,讓這些人在面對現實世界時需要仰賴懷舊情緒的止痛效果度日。

懷舊作為大腦的自保機制,它本身的存在是中性的。用在適當的地方可以救人一命,依賴過度也可能造成人生停滯、難以成長。這其中的取捨,到頭來還是要回到我們對待「改變」的態度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改變代表離開舒適圈,駛向充滿不確定性與機緣的汪洋。在航行的過程中,懷舊感就像是身後的燈塔,雖然不一定能照亮前路,卻可以成為重要的錨點、為我們指出家的方向。但若過度依賴燈塔,不敢走出它燈火照耀的範圍,那我們終究哪裡都不去了,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打轉。

所以說,該懷舊時就盡量懷舊,但也別忘了我們回首,是為了讓腳下踩得更穩、走得更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5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2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