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8/30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在某些時刻經驗到「懷舊」的情緒,它給我們快樂及溫暖的感受,但又夾帶了些許的感傷與空虛。究竟人為什麼會感到「懷舊」?它的作用又是為何?
・2020/11/09
孩子從小被期待為「被照顧」的角色,長大有能力照料家人後,和爸媽的互動卻仍被「小孩」的模樣綁住。在親子雙方都有生存能力時,家人關係開始轉變,親子權力反轉。成年子女、年長父母都特別需要心理調適的,也是一個梳理過往關係經驗的契機。打破過去的惡、延續過去的善,重新定位成年子女與父母的「親子角色」。
・2020/04/30
壓力是最廣為人知,但又最不為人所了解的憂鬱症成因。我們可能親身經歷過,或看到別人有過因為壓力而感到憂鬱的經驗。免疫跟憂鬱有什麼關係?無論壓力的大小都有可能讓人產生免疫反應嗎?本文從免疫學的角度看壓力事件對我們身體的影響。
・2019/10/17
「能者多勞」,這句話不知道有聽過多少遍了,良心也這麼告訴我們,但每一次把這麼多責任往身上攬,自己真的快樂嗎?還是其實是被需要?有時候,請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每有人天生就比誰要更有責任感。
・2019/05/20
你討厭自己的患得患失,但你控制不了不時察看手機的衝動,害怕失去愛的自己也失去價值。你不懂自己的不安全感為何這麼強,強到你總是需要用分手或傷害自己的方式考驗對方,或者大哭、或者冷戰,去要對方聽從順服。然後你開始越來越不安,因為你發現在這些查勤、擔憂與控制後,對方對你失去耐性,回應越來越慢、也越來越冷淡,你開始深信你不被愛了,因為你再也找不到愛的證明,你多麼希望回到當初甜蜜、緊密的狀態裡。正是你的不安,創造了你不被愛的證明,即使你不斷努力地付出或掌控亦然。關於這反覆確認與安全感匱乏的狀態,我將用兩個層次來說明這個現象:一個是自體和客體的概念;一個是童年陰影的概念。
・2013/01/27
生活史理論是,越少達到性成熟可能性的動物,繁衍策略越快。而新的研究發現,在嚴峻、不確定的環境(例如:貧窮、戰亂…)長大的小孩,比起在安逸環境長大的小孩,通常較快適應生活策略,願意承受較高的健康風險,所做的決定比較衝動,也比較敢做有風險的選擇,而在安逸環境長大的人則相反。
・2012/09/12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一項新的研究指出:童年時期遭受性虐的男性與未受性虐的男性相比,心臟病發的機率高達三倍。然而,在女性方面,研究人員則沒有發現類似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