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疫情爆發,有些民眾因堅持不戴口罩而發生衝突的事件也出現在新聞版面。這應該讓許多人感到非常焦慮或是匪夷所思,到底為什麼,疫情已經如此嚴峻,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大聲疾呼,這群人卻仍然不願意戴上口罩,甚至不惜為此跟人「槓上」?
上篇我們解析了抗拒和逃避心理,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其他的應對方式!
當你遇到過度在乎或不在乎旁人眼光的人
解析8:從眾效應
「當你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人有戴口罩,甚至覺得戴口罩很神經質時,你還會選擇戴口罩嗎?」這個問題常常想起來簡單,真正面臨情境時卻又會讓人猶豫,因為這牽涉到了人性當中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
過去著名的心理學實驗「阿希從眾實驗 (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便證明,個人會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甚至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
實驗故意安排幾個假的受試者坐在一位真正的受試者身邊,然後邀請全部受試者針對線條的長短進行比較判斷測驗,雖然線條的長短顯而易見,但是在幾次實驗當中,假的受試者們都故意說出明顯錯誤的答案,最後實驗結果很驚人的發現,多數的真實受試者至少會有一次跟隨其他人選擇明顯錯誤的答案。
人們往往會在跟身邊的人做出相同選擇時,獲得安全感,也免於因與眾不同而遭受非議。好消息是,容易從眾的人,順從性較強,通常被勸導之下,多數都會戴上口罩,不容易有太大的問題;但壞消息是,如果身邊的人都不戴口罩,那就可能導向危機。
應對策略:
一般人要勇於跟旁人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必須要對自己的選擇有充分的自信,且不容易因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動搖。通常這樣的自信除了來自於人格特質,是否具備相應的知識也很重要。
因此在疫情期間,如果有更多的人能夠「真正了解」不戴口罩可能導致的風險有多嚴重,或許就能夠讓更多的人貫徹自己的選擇。
解析9:因疾病導致認知功能缺損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某些特殊的疾病,例如:罹患失智症、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而導致認知功能出現缺損或退化,並產生衝動控制不佳的行動,或是缺乏某些對情境的現實感。
根據過往研究,其實罹患精神疾病並不一定會造成防疫行為配合度低的狀況,若能夠適度提供衛教,以更淺白的方式,協助他們確實了解染疫的風險,多數病患仍然可以配合防疫[8,9]。
但若病患的認知或情緒障礙的狀況嚴重,或是防疫行為與病患特別在意的某些僵化信念相違背,要使用一般性的語言來進行溝通與說服,就會變得困難重重。
應對策略:
面對病況較嚴重且極度難以溝通的病人,最好的策略是「不要針對對方堅信的想法進行辯駁」。
而是需要用更多的同理與耐心,進入對方的世界,理解對方最在意的點是什麼,設法讓戴口罩這件事情與對方最在意的點產生連結,並以對方的思考邏輯,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來溝通。
必要的時候,也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謊言來哄騙對方。例如:如果有病人容易妄想他人想要殺害自己,或許可以讓病人相信,只要戴上口罩,就是避免自己被殺害的防身秘訣、暫時無須與病人辯駁其妄想內容的真實性。
再更極端一些,也可以考慮輔以強制性的介入,協助他們移置到更安全的處所
解析10: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傾向的人,長期以來都會優先關注自己的利益與需求更勝於他者,對他人也較缺乏同理心。他們傾向用誇耀自己,來掩飾內在脆弱敏感的低自尊,並渴望獲得關注。
對這些自戀者而言,戴口罩可能突顯了自己亟欲掩飾的脆弱性;相對地,不戴口罩反而能會引起群眾的關注,即便這些關注可能多是負向評價,卻仍然能讓這些人強烈感受到自己是「特別的」。
應對策略:
如果希望讓這群人戴上口罩,你可以為戴口罩塑造一些英雄化或獨特性的形象。例如提供對方特別搶眼亮麗的款式,或將戴口罩與「拯救者」的形象做連結,並在對方戴上口罩時,給予大量的讚賞。
例如:「很多主管都礙於面子不願意戴口罩,您卻願意,您真的是很有 guts 的好主管!」
解析11:缺乏人與人連結的意識
有些人因為某些特殊因素,與主流社會之間的人際連結與互動早已斷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扮演比較孤僻,或被稱為「邊緣人」的角色;社會支持較薄弱,幸福感也較低。
他們通常傾向不去在乎他人,同時也可能相信沒有人真心在乎自己,覺得自己已經沒有什麼能夠失去的了,因而低估不戴口罩可能為自己與他人帶來的負面影響。
應變之道:
因為這種缺乏社會連結的狀態往往是長期累積導致,也可能隱含了較深刻的創傷經驗,我們一時之間恐怕難以改變這群人的心態。
但是碰上緊急時刻,還是可以試試看採取軟硬兼施的作法:先透過溫和展現關心,讓對方重新意識到自己與社區之間的連結,再半強制性的直接先協助對方移動到較為安全的場域,用物理距離來換取防疫空間;並提供衛教知識與所需的防疫用品。
其它
解析12:政治因素
在美國,戴口罩議題牽涉了政黨傾向的忠誠度,因為主要的兩大政黨對於疫情的嚴重程度與口罩防護的重要性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對某些人來說,看到別人不戴口罩,就像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但對另一群人來說,戴上口罩就意味著自己投降於立場相左的政黨[10]。
就這個層面而言,台灣非常幸運,至少無論任何政黨都認同口罩的防護重要性,因此為了政治因素拒絕戴口罩的情況,在台灣相對是比較罕見的。
不過,對於其它面向的防疫政策,不同政黨仍然會有許多的正反爭論。
而其實許多民眾為了政策爭得面紅耳赤,可能都是因為過度把「自我」與所堅信的政治理念連結在一起,導致別人只要批評了自己支持的政黨,就感覺自己也被攻擊;在針對防疫政策進行思辨與討論時,也因此讓焦慮情緒主導了思考,採取非黑即白的方式,將政治立場投射到原本客觀中性的防疫政策選項當中。
應變之道:
或許比較好的方式,是仍然對相關議題保持關注,但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採取更有效的策略來「保護自己與家人」,以及如何「安排疫情期間的生活」,將這些從政治立場帶來的焦慮與憤怒情緒,昇華成更有效率的防疫行動!
以上策略,還是要根據不同情境彈性調整
綜上所述,筆者從心理學的角度,針對口罩抗拒行為背後的潛在動機進行分析,希望有助於讀者能夠從更多元的角度深入理解其現象背後可能的原因,有機會以更有智慧的策略來因應衝突情境。
然而,每個人所遇到的情況個別差異甚大,相關建議仍須依照當下實際的狀況進行彈性調整;對執法人員來說,為了守護人民的健康,在必要的時刻仍須採取強制性的措施。
最後,我也要向全國站在第一線的醫療人員,以及勸導民眾配合防疫規範的執法人員,致上最深的感謝與敬意,感謝您們辛苦冒著接觸大量人群的風險,以守護全台灣人民的健康!
願全球新冠疫情早日平息!
參考文獻
- Howard, M. C. (2020). Understanding face mask use to prevent coronavirus and other illnesses: 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face mask perceptions scale.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25(4), 912-924.
- Pierce, M., Hope, H., Ford, T., Hatch, S., Hotopf, M., John, A., … & Abel, K. M. (2020). Mental health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longitudinal probability sample survey of the UK population. The Lancet Psychiatry, 7(10), 883-892.
- Smith, L. E., Duffy, B., Moxham-Hall, V., Strang, L., Wessely, S., & Rubin, G. J. (2020). Anger and confrontatio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the UK.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0141076820962068.
- Resnicow, K., Bacon, E., Yang, P., Hawley, S., Van Horn, M. L., & An, L. (2021). Novel Predictors of COVID-19 Protective Behaviors Among US Adults: Cross-sectional Survey.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3(4), e23488.
- Bish, A., & Michie, S. (2010). Demographic and attitudinal determinants of protective behaviours during a pandemic: A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5(4), 797-824.
- Park, T., Ju, I., Ohs, J. E., & Hinsley, A. (2021). Optimistic bias and preventive behavioral engagement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Research in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Pharmacy, 17(1), 1859-1866.
- Walker, G., & McCabe, T. (2021). Psychological defence mechanism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case series.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35(1), 41-45.
- Maguire, P. A., Reay, R. E., & Looi, J. C. (2019). Nothing to sneeze at–uptake of protective measures against an influenza pandemic by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willingness and perceived barriers. Australasian Psychiatry, 27(2), 171-178.
- Jung, H. R., Park, C., Kim, M., Jhon, M., Kim, J. W., Ryu, S., … & Kim, S. W. (2021).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ask wearing among psychiatric inpatient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28, 235-236.
- Psychology Today: Why Are Masks Triggering Conflict and 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