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爆發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阻止疫情擴大是當務之急。在每天確診新增上百人,又不清楚病毒擴散狀況之下,該怎麼判斷防疫是否生效?
現在的局面,最簡單的判斷方式是:
假如今天確診人數沒有明顯降低,先假設未來 10 天都要保持強度。
由「有效傳染數 Rt」推論疫情走勢
傳染數(reproduction number,簡稱 R)的增減,可作為判斷疫情走勢的關鍵指標。很多人愛講「把 R0 降下來」,實際上概念有所混淆。
R0 是「基本傳染數(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意思是沒有防疫措施下,一個人感染後,平均會再傳染給幾個人。
可是 R0 只是一開始的傳染數,隨著疫情進行,防疫和免疫等因素都會影響傳染可能性,所以概念上就會變成「有效傳染數(effective reproduction number)」,常寫作 Rt,直接寫 R 也沒有問題,意思是「當下平均傳染給幾人」。
很多人知道,Rt 大於 1 感染規模會擴大,小於 1 會縮減。但是這兒容易誤會,並不是 Rt 降低的時候,當下新增感染人數一定會減少。
因為現在的確診人數,其實不是新的感染,而是前一段時間感染延遲顯現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由當下的數字,回頭估計前幾天的數量,然後短暫向前延伸,預測當下實際的疫情狀況。
即使防疫生效,逐日確診數也不會馬上下降
以 2020 年奧地利第一波為例,一開始時感染者非常少,Rt 也最高;接著 Rt 逐漸降低,表示防疫開始生效,但是每天的確診數仍持續增加。歸納趨勢為:感染者累積愈來愈多、Rt 愈來愈小。
感染人數眾多之際,即使每一位感染者平均的傳染力下降,但是由於累積人數不斷增加,因此感染總人數仍然將持續上升一段時期。
奧地利第一波瘟疫時,注意在 3 月 20 日左右,當 Rt 降到比 1 小,意謂趨勢逆轉,維持下去會歸零的時候,逐日確診數還是持續上升好幾天。
將上述概念應用於現在的台灣。根據已知訊息推論,前一段時間每天實際的感染者,至少超過 200 人,累積的數量不少,也就是整體傳染力並不低。
即使台灣現在把 Rt 壓制到未滿 1,使得疫情趨勢逆轉,由於之前累積的感染人數已經有相當數量(至少上千人),所以仍然足以讓逐日新增的感染人數,低比例成長一段時間。在此之下,
防疫和傳染力量大概達到平衡。假如防疫力量降低,讓 Rt 超過 1,疫情規模又將擴大;反過來,防疫壓制超過傳染力,一段時間後便能見到確診數下降的效果。
簡單說,即使台灣現在的防疫已經非常有效,能減少新的傳染,也已經將 Rt 壓到未滿 1,由於之前的感染人數不少,之後的每日確診數,還是不可能短短幾天內明顯下降。
未來幾天,假如台灣每天的確診數仍小幅增加,並不意謂我們的防疫無用,而是更早之前傳染累積的結果,在未來幾天延遲反映出來。
接下來數天,只要逐日確診數沒有大幅增加,很可能表示最近的防疫發揮效果,代表策略正確,大家便不需要過於緊張,繼續依計行事,事情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判斷當下局面,規劃未來還要戰鬥多久
現階段只要逐日確診人數,沒有明顯增加都是好消息;而局勢不明下較安全的判斷是,當天的確診數如果沒有明顯降低,便要先假設未來 10 天都要保持防疫強度。
不過,這也意味我們未來 10 幾天,至少仍要保持相當的強度,
大家可以評估一下自己的狀態,在不同壓力下能維持多久?假如現有強度無法維持 10 幾天,那就先稍微調降強度,到自己可以適應的範圍。
假如戰爭預計要打 10 天,一開始就投入所有資源,結果第 8 天便資源耗盡,還沒打完就戰線崩潰,結果豈不更糟糕?
台灣這波戰鬥,已經確定無法在兩週內結束,知道現實如此,大家保持平常心即可。接下來十幾天都要認真防疫,不論資源、生理、心理皆做好準備,不要太緊張而提早崩潰,前功盡棄。如此才有希望,一起迎來轉機到來的那一天。
- 本文轉載自新公民議會《台灣防疫須有長期準備》
延伸閱讀
- 一直待在家快悶壞啦!嚴格的防疫管制,什麼時候才能放鬆?
- WARS無症狀感染者,會傳染,隔離14天可以拖到傳染高峰過去
- 冰島追蹤武漢肺炎:重症比例極低,大量無症狀才是疫情全貌?
- 冰島的WARS抗體檢驗
- 武漢肺炎再感染率低,但群體免疫不容易
- 感染的人多了,自然就會有群體免疫嗎?
- 陳建仁與各國專家對自身國內防疫的看法
- 集權卻不威權獨裁—台灣「辛辛納圖斯式」防疫
參考資料
- Ending coronavirus lockdowns will be a dangerous process of trial and error
- A guide to R — the pandemic’s misunderstood metric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