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登入/註冊
讀力書展
請贊助泛科學
最新
熱門
科資源
臺灣公民科學入口網
科技大觀園
研之有物
讀力書展
科學生
文章分類
人體解析
地球脈動
太空天文
文明足跡
環境氣候
生命奧祕
科學傳播
科技能源
自然演化
萬物之理
醫療健康
電影中的科學
Lab
【核四公投】模擬器
【反萊豬公投】模擬器
【藻礁公投】模擬器
從打掃方式看出你是哪種人?
你是哪個系的寶可夢大師?
防疫小尖兵測驗!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用陰謀論測你的陣營!
世界地球日知識大挑戰!
用陰謀論測陣營─外星人篇
【光棍節】你是哪種單身?
會考考題大挑戰!
精選特輯
所有特輯
性教育專區
COVID-19專區
童年崩壞!?
一切都是泛科學的陰謀
她是科學家
百工裡的科學人
SDGs
搞笑諾貝爾獎
社群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科電報
Podcast
搜尋
登入/註冊
+追蹤
COVID19
7 篇文章・ 0 位粉絲
+追蹤
常用關鍵字
COVID-19
COVID19
兒童
兒童染COVID-19
急診
新冠肺炎
新型
新型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死亡病例
病毒
症狀
重症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疾病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
R0
reproduction number
Rt
SARS-CoV-2
所有文章
熱門文章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選擇年份
2021年
選擇月份
5月
6月
人體解析
miss9
・2022/05/11
什麼樣體質的兒童容易重症?我們該怎麼防範?兒童染 COVID-19(新冠肺炎)之探討(二)
什麼樣體質的兒童容易重症?我們該怎麼防範兒童染 COVID-19? 研究指出糖尿病、肥胖、早產等的兒童、嬰幼兒,染 COVID-19 後的病況,可能更嚴重。
COVID-19
COVID19
兒童
兒童染COVID-19
急診
新冠肺炎
新型
新型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死亡病例
病毒
症狀
重症
2
1
人體解析
miss9
・2022/05/11
孩子染疫了該怎麼辦?有什麼徵兆?兒童染 COVID-19(新冠肺炎)之探討(一)
孩子染疫了該怎麼辦?有什麼徵兆? 科學家蒐集了三千餘名染疫兒童的資料後發現,有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等)的兒童,重症、致命症狀的比例很高。
COVID-19
COVID19
兒童
兒童染COVID-19
急診
新冠肺炎
新型冠狀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死亡病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疾病
症狀
重症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
3
1
社會群體
林希陶
・2021/06/04
病毒進入身體會怎樣?大家在怕什麼?——關於COVID-19,孩子們常問的那些問題
台灣目前正受到COVID-19的影響,全國因而進入三級警戒。兒童們也會因為突如其來的變化,而深感不安。他們外表上或許看來沒發生什麼事情,但會用自己的方式不停地詢問大人,以降低自己的焦慮感。他們的問題經常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但大人的回答至少要做到誠實與準確,並用小小孩可以聽懂的話語,盡量傳達給孩子們知道。
COVID19
兒童
疫情
14
0
文明足跡
寒波
・2021/05/22
身心皆需有長期規劃:防疫生效多天後,確診數才會下降
防疫生效好幾天後,確診數才會下降。未來一段時間,資源、生理、心理皆需預作準備,才有望迎接轉機到來。
COVID19
R0
reproduction number
Rt
SARS-CoV-2
SARS二世冠狀病毒
傳染數
基本傳染數
壓力
新冠肺炎
有效傳染數
武漢肺炎
疫情
病毒
確診
社區傳播
防疫
3
0
人體解析
miss9
・2021/05/19
「快篩陰性」不代表沒感染!關於大規模篩檢,該注意哪些事項?
在現階段,已經有未知、複數的帶有病毒的人者生活在社區中。策略上就必須縮短「篩檢→陽性」時間,避免進一步感染他人,抗原快篩成了最靈活的策略 。快篩不需經實驗室操作,用肉眼就能判讀,幾乎是瞬間就能知道結果,僅需15分鐘就能識別、隔離出具有高風險的人,避免再傳染給他人。且抗原快篩高效、簡單面對數以萬計的待檢者時,是最恰當的第一線檢測方式。但是快篩陰性不代表就一定安全!大規模篩檢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COVID19
快篩
疫情
14
1
健康養生
Mei
・2021/05/18
建立新作息、注意心理狀態,與學齡前孩童一起展開防疫新生活!
兩天前,臺灣第一次升級成三級警戒,武漢肺炎正式進入社區。希望透過分享疫情期間我們和學齡前小孩的公寓生活,提供需要長時間陪伴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一點參考。新階段的防疫生活,我們一起加油。
COVID19
vm
學齡前兒童
疫情
14
0
人體解析
科學月刊
・2021/05/10
終結疫情、治癒癌症,從魯蛇到英雄! 拯救世界的 mRNA 療法和它的母親——《科學月刊》
1990 年,科學家首次將 mRNA 注入小鼠肌肉中,發現肌肉細胞成功地將 mRNA 轉錄為有功能的蛋白質;但由於人體的免疫機制,外來 RNA 很快地被排除,更可能引起劇烈的發炎反應。卡林柯(Katalin Karikó)的研究團隊發現,特定核苷酸修飾能降低免疫細胞的活化程度,若人工合成的 mRNA 上帶有足量的核苷酸修飾,就能讓細胞乖乖地照著 mRNA,做出我們心中的蛋白質。
COVID-19
COVID19
mRNA
卡林柯
疫情
疫苗
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