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6
1

文字

分享

25
16
1

Influencer 帶貨時代!你會在募資平台買網紅推出的保健食品嗎?|【科科齊打交】

stage_96
・2021/03/12 ・185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2 ・八年級

編按:【科科齊打交】是我們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進行的全新對話形式。

泛科學編輯部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內容,非常期待能夠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在此文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這次特別想和大家聊聊「保健食品」這回事,看到新聞三不五時爆出名人募資研發保健食品的各項爭議,你有什麼想法?你曾經參與相關的集資嗎?

怕自己不夠健康,買名人背書的保健食品就對了?

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經常飲食不均、作息不正常,所以會想要藉由服用保健食品來補充身體所需的一些營養物質。

大眾媒體時代,具有知名度與信賴感的藝人與名人代言保健食品已經行之有年,如今在社群媒體上,也有許多具有影響力的 influencer 針對各自專長領域,產出和推送資訊,延伸後續周邊產品的製作與銷售。一些以醫藥健康、科學推廣為定位的社群名人,也紛紛立起健康養生的旗幟,推出了保健食品。

擁有百萬訂閱,以高學歷和知識內容備受歡迎的 Youtuber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最近就推出「太空人維他命」,引發一系列爭議討論。

保健食品有吃就有效?研發者看準的民眾知識落差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於募資平台推出「太空人維他命」,以個人在生醫領域的經歷、和丈夫的藥學博士學位作為販售亮點之一,表示該產品綜合多種營養素,一瓶可抵十二瓶。產品在短時間內就募資成功,短短一周已累積逾 3000 多萬資金,超過 6000 人下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熱銷之餘,多位醫師、營養師接連發文質疑此產品的成分劑量太低,宣傳辭令過於誇大,並未真正符合的需求。

針對容易缺乏的水溶性維生素,這顆膠囊的劑量卻遠遠不足,例如 B12,我的建議都是 100mcg 左右,她的卻是 1.38mcg,至於為何放這麼低的劑量,我推測原因很簡單—-#怕麻煩,我國衛福部對於維生素的劑量只要超過 150% 就要辦理查驗登記。(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網路行銷工作者多米針對理科太太的行銷文案進行分析,發現她在描述自己的產品時,將弱項隱藏得相當穩妥:

如果是一般人,不具備一定水準以上的藥學知識,是完全看不出破綻的。她在隱藏自己產品缺點上,做得很出色,對於行銷研究是很好的案例。……我們就只是一般人而已,也根本搞不懂產品好壞的差別。所以通常都是網紅或是商家怎麼說,你就只能信什麼。

權威的身分建構,會不會降低消費者的獨立判斷意願和空間?

類似的爭議也出現在 2019 年,自稱由專業醫師、藥師等團隊組成,提倡醫學知識透明化的粉專「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在募資平台推出產品「究是葉黃素」。

圖:嘖嘖

產品主打安心透明化,製造廠商精良,低利潤回饋民眾,募資七天便衝破千萬,超過 7,000 人買單。但之後有網友開始針對「究是葉黃素」的定價提出質疑,表明該葉黃素價位和其他市售價相比明顯偏高,且原料等級、劑量和成分有標示不清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風波延燒之後,更傳出「MedPartner 美的好朋友」宣稱的專業醫師團隊不存在等經營爭議。最終「美的好朋友」選擇下架「究是葉黃素」募資案。

「美的好朋友」原以專業醫師團隊自居,平時的知識普及文章和對廠商的踢爆和揭露,成功塑造可靠形象;「理科太太 」的高學歷、科學背景,以及頻道發布的科學影片形塑高知識權威感,讓消費者信賴,或許都是成功獲得青睞的原因之一。

圖:GIPHY

那你呢?你面對這類網紅保健品募資案都怎麼想?

A. 就試試看啊,我要加一

B. 觀望一下,拔草測風向

C. 不會考慮,視若無睹

D. 我不吃保健食品

E. 我不參加募資案

F. 其他,請留言分享!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5
stage_96
2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不想染疫,只要吃五種食物就好?沒那麼簡單!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22/08/28 ・5689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 38
  • 文/黃俊儒、賴雁蓉、陳儀珈

案情

2020 年 1 月 21 日,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1]台灣第一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開始,疫情至今已延燒兩年多。過程中,我們歷經了兩個多月的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2]、清零的舉國歡騰,但很遺憾,疫情仍未宣告結案。今年四月,新一波 Omicron 所開始造成的確診數節節攀升,再度拉扯我們的焦慮神經。在防疫政策逐漸從清零轉向共存,確診數連日破萬的今日,我們該如何避免成為確診者?如何提升免疫力與保護力?如何成為獨特的天選之人?等等,儼然成為最具話題性的議題。

隨著疫情拉長戰線,各種防疫知識、妙方、偏方與日俱增,解剖員就在不同的親友的 LINE 群組中看到這一則許多人都轉傳的熱門影音[3],扛著「不想染疫?名醫教你 5 招自救法:預防確診、快速康復」的響亮標題,頗有為無助大眾指點明燈的救世感。

影/YouTube

簡單明瞭的「5 招」自救法,實在為焦慮的民眾提供了一條明確又簡單的防疫大道,加上又是醫生現身說法,實在太安心了。但解剖員仔細觀看影片內容,仍不禁冒出幾個疑惑——如果這麼容易,為什麼確診數依舊居高不下?疫情指揮中心為何不參考作為全民指引呢?面對諸多疑慮,就和解剖員一起深入探查防疫的灰色地帶!

解剖

一、台灣的名醫快要跟孝子一樣多了!?

「不想染疫?名醫教你 5 招自救法:預防確診、快速康復」,瘟疫蔓延的年代,來自「名醫」的建議,或許足以作為許多民眾心中的慰藉。但是,到底符合什麼樣的資格,才可以算得上是「名醫」呢?只要是「有名」的醫生,都適合為疫情代言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段期間,各大媒體無不熱衷談論、討論、辯論疫情的種種:要打哪個廠牌的疫苗?小孩要打疫苗嗎?要如何預防?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是否合宜?在媒體前侃侃而談的醫生們,儼然成為世人的救世主,但是也偶爾會發現,醫生之間的言論也有矛盾之處。那麼,我們要相信誰說的呢?

例如,胸腔外科蘇醫師在臉書上發表[4]:「當國外都在強調會重複感染,卻只有台灣在強調感染會有『無敵星星』」。對此,前台大感染科林氏璧醫師則協助緩頰澄清無敵星星的概念:「主要論點是「混合免疫」(Hybrid immunity),強調的是混合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力,對未來的任何變種病毒應該都更有免疫記憶、更能防重症,如此而已。」[5] 兩位都是很有名的醫師,觀點卻不盡相同,我們要相信誰呢?

再者,這麼複雜的疫情,哪一科的醫生最適合為新冠疫情發聲呢?胸腔科的醫師適合嗎?身心科的醫師呢?和疫情最直接相關的醫生專家應該是誰呢?「事實查核中心」的醫生專訪[6]中提到,就學理上,小兒感染科或許才是最熟悉疫苗的專家,他們替民眾施打過最多疫苗,因此最瞭解。但我們也常看到很多不是疫情控制相關領域的醫師抒發意見,大多數是善意提醒民眾應注意的事情,從各種角度來防堵疫情。

這倒也無妨,但可以確定的是,面對這麼複雜的百年一疫,所謂的「名醫」或是「專家」,都不是這麼容易的可以輕易地界定出來。

回過頭來看,影片中提出五招自救法的江醫師,算是「名醫」嗎?經過解剖員抽絲剝繭地搜尋後,發現江醫師在網路媒體平台[7]上寫著腎臟科專科醫師,長期研究保健食品、癌症預防、血管通路問題診斷及治療等,涉獵十分廣泛。除了醫生本業之外,江醫師同時也是一位很成功的健康食品經營者,所經營的公司[8]營運販售多樣健康食品和保健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搜尋的過程中,也很意外地發現,江醫師經常於許多媒體中曝光,同時也是幾個社會新聞裡面的當事人[9]。所以,如果從媒體曝光的角度來看,江醫師確實「很有名」,但是誠如先前的討論,這樣的「有名」是不是可以轉換成足以針對疫情提供專業意見的「名醫」,這可能就待商榷了。台灣媒體界有個笑話,就是新聞報導中「女的都是正妹,男的都是肥宅,出車禍的都是孝子! 」

當新聞中的「名醫」快要跟「孝子」一樣多的時候,也是閱聽人需要小心判斷的時候。

二、維生素 D、魚油、藻油、蜂膠真的神奇好棒棒嗎?

在這一部訪談影片中,所謂的「5 招自救法」指的是維生素 D、魚油/藻油、蜂蜜/蜂膠、鋅、鹽水漱喉這五項。江醫師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了許多論文數據,還有看起來「很科學」、「很實證」的實驗統計結果,告訴觀眾哪些營養補充品真的可以有效預防重症,甚至減緩新冠疫情的症狀。

經過解剖員的查證,江醫師引用的醫學研究確實存在,不過這些研究結果真的如同影片中所描述的這麼篤定嗎?我們從最廣為人知的疫情營養補充品——維生素 D 開始說起。影片中,江醫師秀出了一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論文的數據,言之鑿鑿地告訴大家,攝取維生素 D 補充劑,不僅可以讓住院率降低一半,也可以讓插管率降低大約 26%,「它是有效的,可以幫忙避免轉成中症、轉成重症!」。

江醫師引用的數據。資料來源/Clinical Nutrition ESPEN

然而,面對一樣的圖表數據,原始論文的作者,卻遠遠沒有江醫師所演繹的這般篤定,文章[10]是這麼寫的:「維生素 D 『可能』和較低的插管率、較短的住院天數『有關』」,而且在最後指出:「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確認這些數據之間真正的關係。」因此,不能說江醫師所引述的資料毫無根據,但是最主要的差別在於研究結果的篤定程度。當然,謹慎的醫學研究者會十分小心地推論及下結論,但是媒體訪談往往更在乎戲劇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進一步瞭解這個問題,解剖員索性在許多醫學研究人員常檢索的 PubMed 期刊搜尋網站[11]中,搜尋維生素 D、鋅、茶葉、漱口水、蜂蜜/蜂膠、藻膠等經常被熱議的偏方關鍵詞。針對 2022 的期刊研究結果,可以發現不同研究主題的研究關注度有落差(篇數如下圖所示):維生素 D 及鋅的研究比較多,其他主題的研究則比較少。

再分析裡面的內容,例如可以發現學者們用過各式各樣的統計和研究法,探討維生素 D 在感染率、住院天數、重症率和死亡率上的關係。不過,這些論文的意見並不一致,多數可以區分為三種狀況:「正面,但有條件」、「有些狀況有效果,有些沒有」、「有點效果,但沒有顯著差異」,其中有不少論文認為維生素 D 跟某些數據有關,但也有不少研究認為無關。

更重要的是,維生素 D 對 COVID-19 在人體內的影響機制一點都不明朗。對此,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在 COVID-19 的治療指引(COVID-19 Treatment Guidelines)[12],很明確地寫道:目前學界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推薦或反對使用維生素 D 來預防或治療 COVID-19。

此外,江醫師在節目中大力推廣的魚油、鋅、蜂蜜和蜂膠,也多存在類似的狀況。其中,江醫師在「蜂蜜」的說明中指出蜂蜜裡面有雙氧水(過氧化氫的水溶液),吃了就可以幫你的鼻子和喉嚨消毒,而且蜂蜜含有的高良薑素、白楊素等成分,可以成功打斷病毒的複製。最棒的是,吃了「真正的」蜂蜜後,不會增加你的血糖!隨後,他也引用了一份巴基斯坦的論文,告訴閱聽眾,吃蜂蜜可以降低四分之一的死亡率。

依據解剖員的理解,雖然蜂蜜進入我們的體內後,的確會產生過氧化氫,但過氧化氫非常微量,跟可以拿來消毒用的雙氧水濃度相差甚遠,恐怕難以藉此殺死我們喉嚨中的病毒!而高良薑素、白楊素是否真的可以阻斷病毒複製?如同前述一樣,目前學界也同樣地無法有如此高度共識的認證。

再來,就是蜂蜜不會增加血糖的這個說法。蜂蜜與所有碳水化合物都一樣,不僅會提高血糖,而且對疾病管理和血糖控制並無好處,這是國健署都曾經公開澄清過的錯誤傳言[13]。此外,若真的按照江醫師所言,60 公斤的人每天要攝取 60 公克的蜂蜜,再加上平時所攝取的糖分,長期吃下來,可能要小心在成功抵擋病毒之前,就先變成一個大胖子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蜂蜜不僅會提高血糖,對抵擋病毒、控制血糖也都沒有幫助。圖/Pixabay

從 2020 年 COVID-19 疫情爆發,直到這部受訪影片上線,隨著病毒不斷產生變異病毒株,各國的疫情瞬息萬變,對於步步謹慎的科學研究來說,兩年半的時間,真的太短了! 雖然疫情期間,COVID-19 的研究百花齊放,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科學家能做到的,也只能慢慢累積數據,還沒有辦法在各種細節上這麼快地得到共識。因此,科學家們發表論文時,用詞與結論通常也都不會非常斬釘截鐵。他們知道自己單一的研究論文面臨許多限制,沒有辦法直接成為科學界的代言人,更不可能藉此強烈主張某個行動或是食品有直接的療效。

若我們細細解剖江醫師所引用的文獻,會發現他是在尚且渾沌、並未凝聚共識的科學界中,挑出部分支持他論點的文獻,並宣稱這是有「科學研究支持」的補品。或許,江醫師是急著想要守護民眾的健康,也或許是媒體需要有一些節目效果,所以無法像專業醫學研究人員那般謹慎溫吞,但事實是,這些內容及態度確實不是目前醫學界的共識。

由於這「5 招自救法」並沒有什麼立即的危險性,所以一般民眾如果抱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態度姑且參考之,或許也無大礙。但如果可以審慎地瞭解這些自救法並沒有影片中這麼「絕對」與「篤定」的效果,對於我們判斷其他更為相關及迫切議題,都將會是有幫助的!

三、順便賣點東西又何妨?

其實解剖員很願意相信,在這一次疫情中,許多醫生積極地發言討論疫情,多是基於對社會的責任感。當然,如果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帶來一些實質的好處,應該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此乃人之常情。

在這則影片中,江醫師搭配國外知名期刊的研究,逐一分享該研究大致上如何進行、該營養補充品在什麼時間點能發揮效果,善心地為大家整理出四項增強免疫力的保健補充品,外加一項非常容易執行的食鹽漱口方法。江醫師運用自己的專業,搜尋並整理出有效的保健產品,無非也是希望大家都不要染疫,能夠健健康康地挺過這場戰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是,當解剖員循著江醫師的建議搜尋相關保健品時,一不小心地就滑進了主講醫生自營商店[14]的頁面,也意外地發現影片中提到的幾項保健抗病毒產品,例如魚油、蜂膠、維生素 D 等,都是商店裡面的熱銷產品,甚至有幾項產品在解剖員查閱時已售罄。在蜂膠產品頁面中,還貼心地提醒使用者在疫苗施打前後該如何補充,算是非常佛心。只是,這些看似不經意卻又密切的連結,不免讓解剖員感受到一股濃濃的置入性行銷味道。

江醫師販售多樣健康食品,無非也是希望大家都健康,卻不免有股置入性行銷的味道。圖/Pixabay

台灣人一直對於各種健康食品情有獨鍾,根據經濟部統計[15]資料:「隨人口結構高齡化,預防保健意識提升,機能性保健及營養補充食品需求漸增,帶動保健營養食品 109 年產值達 195 億元續創新高,年增 9.78%,連續 6 年正成長」。平時就穩定成長的狀況下,再碰上大疫情時代就更不得了,有「名醫」加持的保健方法當然無庸置疑地成為大家追逐的焦點,而這也成為疫情期間另類的一門好生意。

基於民眾面對病毒時的焦慮而進行恐懼行銷,向來就是生意人屢試不爽的商業模式。雖然保健商品不是一種會立即造成危險的消費,但是當媒體訪談的專家夾帶專業權威形象和過度篤定的口吻,引起行銷效果時,則不免造成某些衝動性消費,甚至不當地把保健跟防疫進行過度連結。雖然暫時不傷身,但如果經常這樣傷荷包,可能也不是一件好事喔!

總結

兩年多來的防疫期間,我們走過、路過在各種場合、各種媒體中最常聽到的防疫提醒,就是做好個人防疫。像是口號,也像是標語,雖然心累,但也的確是生活中無法切割的一部分。為了提高免疫力,買點保障、吃點保養品補足營養當然沒有什麼不好,但如果因為媒體透過名人的推波助瀾而導致心慌,使得從早到晚狂吞各種營養品,或搶購名人掛保證販售的商品,這就真的大可不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此,本解剖室給予這系列新聞以下評價:

註解與參考資料

  1. 我國藉由登機檢疫即時發現首例中國大陸武漢移入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個案 指揮中心提升中國大陸武漢之旅遊疫情建議至第三級警告
  2. 因應本土疫情持續嚴峻,指揮中心自 110 年 5 月 19 日至 5 月 28 日止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各地同步加嚴、加大防疫限制,嚴守社區防線
  3. 【健康】不想染疫?名醫教你 5 招自救法:預防確診、快速康復!ft. 江守山醫師|下班經濟學 254
  4. COVID 感染完會有無敵星星?
  5. 「無敵星星」真的威!何美鄉再提綜合免疫力神威:不要恐懼被 OMICRON 感染!
  6. 疫情謠言鋪天蓋地,專家如何突破同溫層傳遞正確醫學知識?上億點閱醫師部落客經營新媒體平台心法大公開。專訪林氏璧(感染科醫師)
  7. 江守山醫師
  8. 江醫師健康鋪子/魚鋪子
  9. 名醫江守山詐健保費被解雇 他不滿告新光醫院確定輸了
  10. Beran A, Mhanna M, Srour O, Ayesh H, Stewart JM, Hjouj M, Khokher W, Mhanna AS, Ghazaleh D, Khader Y, Sayeh W, Assaly R. (2022).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icronutrient supplem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Nutrition ESPEN , 48, 167-177. doi: 10.1016/j.clnesp.2021.12.033.
  11. PubMed
  12. Vitamin D|COVID-19 Treatment Guidelines
  13. 健康網》糖友吃蜂蜜不會影響血糖值? 國健署:錯
  14. 江醫師健康鋪子/魚鋪子
  15. 無畏疫情來襲,食品製造業 109 年第 1 季產值逆勢成長 2.41%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小孩常生病是缺乏免疫力?父母必聽的育兒保健聖經 feat. 張簡晴瑩醫師【科科聊聊 EP81】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03/03 ・344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泛泛科學Podcast這裡聽:

本節目由親子育兒的一萬道題目 贊助,泛科學獨立製作。

身為爸媽的你,總為天天生病的小孩感到焦頭爛額?根據長庚兒童醫院的統計,台灣六歲以下的孩子,一年約感冒十~十二次,讓帶孩子看病成為父母的「必修課」。

台灣一年四季都盛行傳染病,讓免疫系統尚不健全的幼兒較無「防衛機制」,因此天下父母們該如何提升幼兒的免疫力?怎麼選擇保健食品,對提升嬰幼兒免疫力最有幫助?本集節目,我們邀請禾馨婦幼診所小兒科的張簡晴瑩醫師為我們解惑,為小孩創造一個健康的童年!

圖/禾馨怡仁婦幼中心小兒科主治醫師張簡晴瑩,曾任職台大醫院兒科部總醫師、住院醫師,專業範圍含括兒童感冒、氣喘、鼻子及皮膚過敏、異位性皮膚炎、成人耳鼻喉科治療、久咳、風濕免疫疾病。
  • 00:55 小孩 2 到 3 週就生病很正常

晴晴醫師提及常見的病毒包含:上呼吸道的鼻病毒、腺病毒,腸胃道的輪狀或諾羅病毒。而我們認定的感冒(Common Cold)最常見的即是鼻病毒造成,徵狀為流鼻水、咳嗽、感覺疲憊。當人們每次生病時,都有助免疫系統形成抗體,隨年齡增長,身體便越會對病毒有「免疫力」,然而對於免疫系統發展不成熟的嬰幼兒,平均 2 至 3 週生病一次其實很正常。另外,,也因人們對 COVID-19 等新型病毒缺乏「免疫力」,才會有較嚴重發炎反應讓疫情肆虐。

延伸閱讀:

強化免疫力抵抗疫情,多攝取維生素C有用嗎?該怎麼吃比較好?

  • 05:38 培養免疫力為何很重要?

由於嬰幼兒缺乏免疫力,加上身體器官未成熟,生病時容易產生強烈的臨床反應,例如:感冒的黃濃鼻涕讓呼吸道阻塞,導致食慾、活動力下降,或腸胃炎時也需較長的復原時間。然而,晴晴醫師表示,現今醫學界有更多證據顯示,應讓嬰幼兒培養身體的免疫系統。因此,感冒時多喝熱水、或緩解症狀的藥水,讓嬰幼兒建立免疫力,而非必定需要服用藥物。若發生較嚴重的細菌感染,如造成中耳炎、鼻竇炎、肺炎等,才較需要就醫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09:37 別讓看診像拜拜「求心安」

晴晴醫師鼓勵家長如對嬰幼兒的病症有疑慮時,仍可以帶小孩去看診,由醫師判斷是否需服用藥物,也希望家長能提供小孩的食慾、活動力、精神是否異常的資訊,幫助醫生了解狀況。雙方建立起好的醫病關係,才能避免「看診像拜拜求個心安」,把嬰幼兒的身體狀況確實記錄,也有助於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而並非生病才面對處理。

嬰幼兒缺乏免疫力,加上身體器官未成熟,生病時容易產生強烈的臨床反應。圖/Pixabay
  • 12:13 被動與主動免疫從何而來?

當胎兒仍在母親子宮內時,能獲得部分來自母體的免疫力,但嬰幼兒出生 6 至 8 個月後,這些被動免疫(Passive Immunity)就會逐漸消耗殆盡,因此嬰幼兒得以靠母乳、後天免疫細胞,逐漸培養起自己的主動免疫(Active Immunity)。因此,嬰幼兒在 6 至 8 個月時也容易生病,若較常出入托嬰中心等較複雜的環境,生病次數會更頻繁,直至 1、2 年後免疫系統建立完善,身體狀況也會有所好轉。

延伸閱讀:

養出寶寶的免疫力!HMO 母乳寡糖與核苷酸是母乳保護力的關鍵

  • 14:40 幼兒會虛胖因為挑食不吃肉

小孩除飲食多樣化之外,晴晴醫師提及如鋅(Zn)等微量元素的攝取,對於抑制病毒複製,提升免疫力也很有幫助。她在看診時,會根據幼兒的身體狀況,配合營養師給予飲食建議。她也觀察到,幼兒進入 1 歲左右,應將主食由配方奶轉往主食,但由於幼兒牙齒發展不完全,會排斥吃肉等較難咀嚼的食物,讓家長為求方便仍常以餵食配方奶為主,導致肌肉組成不理想而虛胖,因此會建議家長在每日第一餐,仍讓幼兒吃有營養的主食,才不會影響發育。

  • 19:48 保健食品的三大選擇要點

除了正餐之外,保健食品也是嬰幼兒攝取營養的一種選擇。然而市面上保健食品繁多,晴晴醫師建議要確認產品是否具國內的健康食品認證,再來要確認內容物,對嬰幼兒是否確實有益處,像是取自藻類活性萃取物的藻精蛋白保健品,即具有天然抗氧化成分,能抑制病毒進入細胞,有效提升嬰幼兒的免疫力。最後,營養品本身口感,以及是否具有粉狀、錠狀、滴劑、粉狀等多種樣態,能讓家長依據嬰幼兒不同的年齡階段、飲食狀態做選擇也十分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營養真的缺很大?!服用保健食品前請詳閱公開說明書

且慢,功效可不能隨便講!健康食品的「正名」之路

  • 21:10 如何挑選藻精蛋白與提升免疫力?

許多研究中皆發現藻精蛋白具有抗病毒、調節免疫力等功效,但並非市面所有產品皆「合格」。購買此類保健食品時,必須嚴謹挑選其培養的來源,是否具有微囊藻毒與重金屬的檢驗,才可驗證其原料螺旋藻的生長環境,經過嚴格的條件監控。另外,生產過程也須把關,可注意產品包裝,是否具有 HACCP、ISO22000 驗證,以及其製造藥廠是否符合 PIC/S GMP 國際PIC/S GMP製藥標準。

藻精蛋白在萃取的過程,需採用低溫萃取的技術,才能保留完整多醣結構與活性成分,因此可查看產品標示的藻膽蛋白、含硫多醣體、寡肽、SOD 等活性成分的含量檢驗,確認產品是否為「真貨」。此外,也建議消費者選擇有取得國家專利認證與國立大學醫學院進行功效實驗證明的產品,才對提升嬰幼兒的免疫力有所保障。

延伸閱讀:

藻精蛋白如何抑制病毒?

  • 25:22 小兒科病患減少因為 COVID-19

晴晴醫師表示,食用保健食品兩三週後,應就可從嬰幼兒的健康狀況判斷產品是否有效。除了攝取保健食品之外,培養勤洗手、戴口罩的衛生觀念也很重要,尤其在 COVID-19 疫情當前的今日,醫師也建議可從嬰幼兒 6、7 個月大時,開始訓練他們戴口罩。她也觀察到,疫情後小兒科門診病患減少,源於家長擔憂醫院病菌多,較少帶孩童去看病,加上現在家庭衛生觀念良好,都會戴口罩、勤洗手及定期消毒,皆是預防孩童接觸病菌而生病的方式。

延伸閱讀:

在病毒肆虐的世界裡,戒除壞習慣打造自己免疫金鐘罩!

  • 27:53 如何讓「免疫力蹺蹺板」維持平衡?

晴晴醫師形容免疫力像「蹺蹺板」,太活躍會導致自體免疫性疾病、過敏等問題,太過低落又容易感冒,因此保持良好生活起居,攝取營養食品,皆是維持免疫力的不二法則。她也提及,讓幼童減少生病機率的關鍵,除了從蔬菜水果、保健食品攝取微量元素之外,適量運動、多曬太陽,有助於穩定免疫系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三分鐘了解免疫系統怎麼對抗外來敵軍

  • 31:00 醫生既非神明也不是萬事通

免疫學界有「清潔理論」之說,代表人們把身體保護得太好,反而致使免疫系統太脆弱,一但接觸病菌便容易患病。晴晴醫師也再度提及,希望家長能在帶小孩看診時,多多提供小孩飲食、活動力的變化,醫生才能提供最適當的解方及建議,例如:是否要服用藥物、或多補充保健食品等。不要把醫生當「萬事通」,期待萬事皆有標準答案,也不用把醫生視為權威而不敢互動,讓醫生與家長站在同一陣線,才能幫助孩童有效提升免疫力,給予他們健康的童年。

把身體保護得太好,反而致使免疫系統太脆弱,一但接觸病菌便容易患病。圖/Freepik
所有討論 2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3
1

文字

分享

0
13
1
當科學家也懂斗內,帶乾爹露營、登上 Science!通通不是問題!
羅夏_96
・2021/05/21 ・332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能想像嗎?科學家透過一篇「斗內」來的研究發現,驢子不僅會自己在沙漠中挖水井,甚至會「無私分享」給大家飲用,並增加當地環境的生態多樣性1!這個讓人驚艷不已的研究近期已發表在 Science 期刊上,研究過程也非常的戲劇性,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這個研究是怎麼開始的吧!

露營的意外發現——挖水井的驢子

這一切,都得從九年前開始說起。

Erick Lundgren 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博士生,專門研究鳥類、哺乳動物以及河流生態系統,他經常在亞利桑那州的索諾拉沙漠附近紮營,觀測該地區的生態。

陡峭的峽谷、巨型仙人掌和胡楊,和棲息在此處的許多動物構成了索諾拉沙漠的生態景象。圖/維基百科

在一次露營中,Lundgren 在沙漠中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洞」,而這些洞的周圍堆滿了被挖出來的沙,就好像是有誰在刻意在此處挖洞一樣,這引起他的好奇心,於是他在洞口附近放置了幾個拍攝動物的錄影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幾天後,他從影像中找到這些洞的始作俑者 —— Burro。在美國,Burro 可以代表任何小型的驢子,包括居住在亞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些野生驢子。

只要靠近洞口就可以發現,這些洞附近的沙子都很「濕潤」,有些的洞表面甚至會有一層乾淨的水。

正在挖洞的驢子。圖/ The Unseen Ecology of the Wild Burro

這些「洞」到底是什麼呢?在此之前,其實科學家早就知道有許多動物會自己「挖水井」,例如北美的野馬和非洲的大象,因此 Lundgren 也認為,驢子不是為了好玩而挖洞,而是為了喝水才創造出這些坑洞。

後續的影像證實了 Lundgren 的想法,在影片中,這些驢子確實會從挖好的洞中喝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野馬(左)和大象(右)也會自己挖水井。圖/參考資料1

不過令他意外的是,不只是驢子會來此喝水,連野馬、野豬、水牛、山羊、鹿和郊狼,都會跑來水井喝水!此外,這些「驢井」也是不少植物如木棉和柳樹喜愛的生長地。

這些發現,讓 Lundgren 想出了一個新計畫。

Wild burros digging wells,來自 Erick Lundgren 的 Youtube 頻道。

事實上,驢子(Equus asinus)長期以來普遍被美國科學界認為是「有害」的外來種,因此科學家大多關注並且研究驢子對當地植被的危害、驢子與原生物種的競爭關係。

然而,在 Lundgren 眼中,驢子所挖的驢井卻能夠讓當地不少動、植物都受惠,也就是說,驢子其實不像大家所認為的只會對環境帶來破壞,因此,Lundgren 決定開始深入了解驢井對當地生態系的貢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斗內,我研究!

2015 年,Lundgren 向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提出研究計畫,得到研究經費後,他用這些經費買了幾台狩獵用跟蹤攝影機,並觀察到了 13 種動物到驢井飲水的畫面。

但無奈的是,這個研究計畫要觀察的區域非常的廣,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看出驢井對當地生態的影響,相比起來,大學給的經費實在是杯水車薪,無法負荷如此龐大又耗時的計畫。

在申請不到更多經費的情況下,Lundgren 決定另闢蹊徑!

2016年,Lundgren 將自己的研究計畫放到美國最大的募資平臺 Indiegogo 上,希望大家能「斗內」自己的驢井生態學研究。

當然,斗內不是白給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捐贈 150 美元,可以獲得團隊贈予的 8*10 英寸的驢子照片一張
  • 捐贈 500 美元,則能獲得 16*20 英寸的驢子照片一張
  • 如果捐贈 1500 美元,就能和研究團隊一起到野外露營,和驢井近距離接觸,而且包吃、包住、包交通!

Lundgren 在 Indiegogo 上設定的募資目標為 1000 美元(雖然他表示 8000 美元較為理想),最終成功募到了 4790 美元。

Lundgren 當時在 Indiegogo 上的募資計畫,現在上網仍能看到。圖/The Unseen Ecology of the Wild Burro

他用募資的錢購買了數十台狩獵用跟蹤攝影機,並帶著斗內的乾爹們一起去各個地點布置攝影機,而這一拍就是數年,順利蒐集了珍貴的研究資料。

只是多了幾口井,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水資源」是沙漠生態系統內,影響生物間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當動物沒有足夠的飲水時,牠們只能選擇直接通過食物來解決水的攝取,例如狼群會捕捉更多的獵物、食草動物會食用更多的植物。

對水的激烈爭奪會讓該地區只剩少數物種能存活,最終使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降低。

根據 Lundgren 的研究顯示,驢井確實對沙漠地區的生態系統有很大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幾點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驢井能為環境提供額外 74% 的水資源
  2. 驢子頻繁的挖井,讓動物為了獲得水資源所移動的距離減少 65%
  3. 除了驢子外,有 59 種脊椎動物會來到水井附近,其中 57 種會飲水。這些動物從鳥類到大型哺乳類都有。
  4. 比起有洪水侵襲的河岸邊,驢井更適合樹木幼苗的發芽與生長,而這些幼苗的生長未來很可能會形成小型林地,讓該區域更有能力保住水資源
驢井也是不少植物喜愛的生長地。圖/ The Unseen Ecology of the Wild Burro

Lundgren 認為,隨著驢井的出現,某些區域生物們會減少因水資源而發生的鬥爭,並讓生物多樣性上升。

為了再次確定他的假設,他觀察並比較了「有驢井」、「沒有驢井」的區域,研究結果和他的假設一致:比起沒有有驢井的區域,有驢井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多出 64%!

這代表著,動物們不僅會主動地前往有驢井的地方,驢井也會降低了生物間為了爭奪水資源所產生的矛盾,並讓生物多樣性上升,可謂「驢子挖水井,眾生物受惠。」

感恩乾爹、讚嘆乾爹!

2017 年,也就是 Lundgren 收到斗內一年後,他回到 Indiegogo 平台上發文感謝大家,他在文中表示,借助大家斗內的資金,他所收集來的資訊已經寫成四篇科學文章,其中一篇甚至被頂尖期刊 Ecography 接受、刊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這之後的四年,Lundgren 陸續補充更多資料,最終就連 Science 也刊登了這項「斗內來的」驢井綜合性生態研究。

Lundgren在Indiegogo上感謝大家的貼文。圖/The Unseen Ecology of the Wild Burro

一起為驢子正名!

在索諾拉沙漠中,這種會挖驢井的驢子其實屬於外來物種,因此當地居民和政府單位都認為牠們會破壞植被與環境,多年來,大家都一直想除掉牠們,美國土地管理局甚至會採取獵殺的方式來消滅當地的驢子。

此外,由於主流的生態學研究對外來種大多是持負面態度,因此就連科學界也不待見這些驢子。

但 Lundgren 的研究顯示,外來種並非只會對當地環境帶來破壞,這些驢子所挖的驢井不但能提供更多的水資源,更有助於穩定該地區的生態系統。若把牠們都除掉,恐怕該地區的動物們又會陷入水資源的爭奪戰,讓生態系統再次不穩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斗內的作者 Erick Lundgren。圖/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不知道看到這邊,你對這篇研究有甚麼想法?

對筆者來說,除了知道驢子會挖水井、外來種也可能對當地生態系統有正面幫助的新知識外,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其實是 Lundgren 為了研究經費而想出的「奇招」。

一般研究人員面對經費不足的情況時,往往只會忍痛放棄計畫,但俗話說:「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Lundgren 為了繼續研究而想出「收斗內」的辦法,真的讓筆者大開眼界!

很多人都以為科學家是沉悶、沒有創意的,但許多科學研究往往是研究人員一時的靈感與創意造就的,而這篇研究就是很好的體現。其實不只科學研究,在生活中有時只要我們多花點心思,也許就能開創新的道路!

參考資料

  1. Lundgren EJ, Ramp D, Stromberg JC, Wu J, Nieto NC, Sluk M, Moeller KT, Wallach AD. Equids engineer desert water availability. Science. 2021 Apr 30;372(6541):491-495.
  2. https://www.indiegogo.com/projects/the-unseen-ecology-of-the-wild-burro#/
羅夏_96
52 篇文章 ・ 821 位粉絲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